蘇軾的眼淚,為自己而流,也為宋神宗而流

宋哲宗元祐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太皇太后召見蘇軾。

太皇太后問蘇軾:“卿前年做什麼官?”

蘇軾答:“臣為常州團練副使。”

太皇太后又問:“現在呢?”

蘇軾說:“翰林學士。”

太皇太后:“知道為什麼升的這麼快嗎?”

蘇軾說:“因為遇上了太皇太后和皇帝陛下。”

蘇軾的眼淚,為自己而流,也為宋神宗而流

蘇軾像

太皇太后說:“不是這個原因。”

蘇軾:“難道是有大臣推薦?”

太皇太后:“也不是。”

蘇軾驚恐的答道:“臣雖無狀,但也不敢走歪門邪道。”

太皇太后說:“這是先帝的意思啊。先帝每次讀到你的文章,都感嘆“奇才、奇才”,只是沒來得及重用你而已。”

蘇軾聽後失聲痛哭,太皇太后與宋哲宗也哭了起來。

上文出自《續資治通鑑·卷八十》、《宋史·蘇軾傳》。

蘇軾為什麼會痛哭?恐怕是因為他沒想到把自己下獄又貶謫的神宗皇帝會那麼欣賞和信任自己,烏臺詩案後他一直被貶謫在外地,更沒想到神宗原本是打算重用自己的。

烏臺詩案始末

宋神宗雖然廟號為“神”,民無能名曰“神”,這是一個不怎麼光彩的廟號,但事實上他是一個有雄心壯志、勤於政務的皇帝。當時北宋財政困難,冗軍冗費問題嚴重,已經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候,於是他立志改革,重用王安石進行變法。

變法遭到了兩宮太后和朝廷重臣的強烈反對,形勢一度非常緊張,兩宮太后哭著請求皇帝罷免王安石,有官員當眾責問王安石的六十大罪狀,連宮裡的衛士都敢呵斥王安石,打傷了他騎乘的馬匹。神宗向宦官詢問衛士無禮之事,宦官們居然集體下跪,痛哭流涕的指責王安石禍國亂政。

更無奈的是,似乎連老天都不站在神宗和王安石這邊,旱情出奇嚴重,災民流離失所,這更給了反對派攻擊新法的藉口,有個叫鄭俠的人甚至給神宗畫了一幅流民圖,神宗看到災民的慘狀後潸然淚下。所有因素堆在一起,迫使神宗不得不罷免王安石,這絕非神宗本意,但他不得不這麼做。

王安石離京後,神宗並未放棄新法,而是重用呂惠卿、曾布、李定、章惇等新法人士,但如此變動在客觀上對蘇軾是不利的

蘇軾的眼淚,為自己而流,也為宋神宗而流

神宗像

眾所周知蘇軾一向是反對新法的,不僅反對,還頻頻寫詩嘲諷,王安石主政時他本人對此並不在意,但他的學生、也就是李定等人對蘇軾是極其厭惡的,因此王安石離京後,李定等人就不可避免的對蘇軾進行打擊。

最開始的藉口是蘇軾在奏摺裡“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等話語,因為當時的新法派官員被輿論稱作“新進”和“生事之臣”,因此蘇軾自稱“難陪新進、老不生事”,這被新法派看作是一種嘲諷。更嚴重的是,有御史發現了蘇軾更多的嘲諷詩作,比如那句“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這是蘇軾嘲諷興修水利措施的,意思是如果東海龍王瞭解我們英明陛下的主意的話,應該自動把滄海變成桑田才對啊,怎麼還不變呢?這是直接諷刺皇帝本人了。此外還有嘲諷禁私鹽的詩等等,宋神宗看後大怒。

盛怒之下的神宗派人把蘇軾抓了起來,在獄中一關就是三個月。期間不少大臣建議殺掉蘇軾,但最終的處理結果是貶謫到黃州。

神宗從未下殺心

為什麼神宗沒有聽從臣子的建議殺掉蘇軾呢,常見的理由有宋朝不殺士大夫、王安石替蘇軾求情、太皇太后向蘇軾求情等等,其實還有一個關鍵原因是神宗皇帝本人壓根就沒起殺心

《續資治通鑑·卷七十四》:

直舍人院王安禮乘間進曰:“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語言端人。軾本以才自奮,今一旦致於法,恐後世謂不能容才。願陛下無庸競其獄。”帝曰:“朕固不深譴,特欲申言者路耳,行為卿貰之。”既而戒安禮曰:“第去,勿洩言。軾前賈怨於眾,恐言者緣軾以害卿也。”

上述史料就是宋神宗的真實想法,王安禮對神宗說,自古大度之君,不因言論而罪人,如果蘇軾被法辦,那後世會批評陛下不能容才。

神宗回答說,你放心,朕原本就沒打算深究,神宗甚至擔心王安禮的安危,告誡他不要把“不打算深究”的想法洩露出去,因為當時蘇軾是犯了眾怒的,一來在客觀上需要將蘇軾關押一段時間以消新法人士心頭之恨,二來如果王安禮將消息洩漏,可能會引火燒身,被新法人士批判。

蘇軾的眼淚,為自己而流,也為宋神宗而流


神宗為蘇軾怒懟王珪

更有甚者,當宰相王珪給蘇軾安插罪名時,神宗當面怒懟他,認為王珪在刻意曲解蘇軾詩句的意思。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四十二》:

珪因舉軾檜詩:“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之句,對曰:“飛龍在天,軾以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蟄龍,非不臣而何?”上曰:“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詠檜,何預朕事!”珪語塞。章惇亦從旁解之曰:“龍者,非獨人君,人臣俱可以言龍也。”上曰:“自古稱龍者多矣,如荀氏八龍、孔明臥龍,豈人君也?”

當時王珪指控蘇軾謀反,證據是蘇軾的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王珪說,“蘇軾覺得天上的飛龍不瞭解自己,於是轉而祈求地下的蟄龍,這難道沒有不臣之心嗎?”

神宗反駁說,“詩人的詩句怎麼能這麼解讀呢,他那句詩朕知道,是寫檜樹的,關朕什麼事!”一旁的章惇也說:“並不是只有皇帝才能稱龍,臣子也可以自稱龍啊。”神宗又說:“自古以來稱龍的多了去了,荀氏的八個兒子稱作荀氏八龍,孔明自稱臥龍,難道他們也有不臣之心嗎?”

王珪被懟的說不出話來,誣陷行為失敗。

神宗多次想重用蘇軾

宋神宗想重用蘇軾,也是有史料依據的。

《宋史·蘇軾傳》:

神宗數有意複用,輒為當路者沮之。神宗嘗語宰相王珪、蔡確曰:「國史至重,可命蘇軾成之。」珪有難色。

《宋史》這段話的意思是,宋神宗曾經數次有意起用蘇軾,但都被當時主政的大臣阻止,神宗曾經對宰相王珪和新法重臣蔡確說,“國史至關重要,可以讓蘇軾去做這件事。”王珪面有難色。所以蘇軾也就一直未能得到重用。

蘇軾的眼淚,為自己而流,也為宋神宗而流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在北宋,皇帝不是想用誰就能用誰的,皇帝的任命必須經過中書門下宰相和副宰相們的同意才能執行,在有些重大問題上,我們也會發現連單獨的部門也敢於駁回皇帝的意見,比如《宋史·刑法志》就記載,在神宗朝著名的“阿雲一案”中刑部就拒絕接受神宗皇帝的御筆裁決,神宗只能讓翰林院繼續商議。

可見,當新法派把持朝政時,神宗想重用蘇軾是不可能的

,因為相比蘇軾,他更需要新法派去幫助他施行他的政治主張。

而這一點顯然蘇軾並不知情,身在外地的他可能還會覺得皇帝不理解自己,不喜歡自己,因此回到開篇之處,當他在太皇太后那裡得知真相,得知神宗其實非常欣賞自己,一直想重用自己時,他哭了。

結語

《臨江仙》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是蘇軾在烏臺詩案後被貶謫到黃州時所作,孤身一人靜聽江聲,心情低落到了極點,甚至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一走了之。

不過他很快就調整了心情,還寫出了那首流傳千古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在他坐看大江東去、揮筆潑墨時,那個一輩子住在深宮的皇帝還在為新法殫精竭慮,我們能在史書中多次看到這位年輕帝王為新法、為災情、為戰事“夜不能寐”的記錄,他的改革措施一直堅持到他去世為止,遺憾的是,他去世時年僅38歲。

蘇軾的眼淚,為自己而流,也為宋神宗而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