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省域副中心城市通常是指在一省範圍內,綜合實力較周邊城市強大,經濟輻射力超出了自身管轄的行政區範圍,擁有獨特的優勢資源,且距離省會城市150公里以上遠、可以被賦予帶動周邊區域發展重任的大城市。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早期由何方洪繪製的地圖 何方洪:湖南懷化市規劃局工作人員

來源

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概念最早是2001年湖北省社科院學者秦尊文提出的。

2002年5月秦尊文研究員再次明確提出放棄“一特五大”戰略(湖北省委省政府上世紀90年代初制定的戰略:重點發展武漢這一個特大城市,並將荊州、黃石、襄陽、宜昌、十堰5市發展為大城市),集中精力建設一個全省主中心城市武漢,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宜昌。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湖北城鎮規劃地圖(2003-2020)

2003年8月,國務院批准了《湖北省城鎮體系規劃》,該《規劃》明確將宜昌、襄陽定位為“省域副中心城市”。


湖北“一主兩副”

2003年湖北的襄陽宜昌兩市在全國經濟排名中分別為72和75位,在2007年分別為93和88位。依照這個趨勢,襄陽和宜昌即將被甩出全國經濟百強,出現第二個“四川現象”。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而伴隨著省域副中心城市城市戰略的推進,在2008年出現了轉折,城市發展出現了順勢而上,直到2018年襄陽市躋身全國經濟50強,宜昌市也排名54位。

當然襄陽宜昌的崛起也得益於全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國家的中部崛起戰略。同時,湖北省給與了大力的支持,最為明顯的是襄陽和宜昌兩市的書記一直都列為了湖北省省委常委。


各省(市、自治區)副中心城市


由於湖北的成功經驗,以及省域城鎮化發展的趨勢,各地區都開始積極規劃培育各自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河北省

河北省城鎮體系規劃(2016-2030年)提出,構築 “兩翼、四區、五帶、多點 ”城鎮空間新格局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河北省規劃地圖

河北省沒有特大城市,只將石家莊和唐山作為省域中心城市來發展,而隨著雄安新區的批覆和建設,河北省將形成石家莊、唐山和雄安3大省域中心城市。

山西省

《山西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5—2020年)》提出了“一核一圈三群”城鎮化總體佈局。太原市(太原晉中同城化)為全省中心,大同市為省域副中心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山西省“一圈三群”城鎮規劃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城鎮體系規劃(2015—2030)》提出構建“一核多中心,一帶多軸線”城鎮空間佈局結構,確定了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3座區域中心城市。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遼寧省

遼寧省十三五規劃提出:建設瀋陽國家中心城市,以沈撫同城為重點的沈本、沈鐵、沈遼鞍營、沈阜同城化一體化步伐,建設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以丹東、錦葫為兩翼,錦州建設遼西區域中心城市。

瀋陽將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大連和錦州為省域副中心城市。


吉林省

《吉林省城鎮體系規劃(2011—2020年)》提出構建長吉都市區、延(吉,含龍井、圖們)琿(春)城市組合區為核心的城鎮發展格局。要做大長春市和吉林市兩大中心城市。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長吉圖先導區


黑龍江省

《黑龍江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哈爾濱為規劃人口500萬以上特大城市,定位為全國對俄合作中心城市,齊齊哈爾、大慶、牡丹江、佳木斯規劃為人口100萬以上大城市。


江蘇省

《江蘇省城鎮體系規劃(2015-2030年)》提出構建“一帶二軸,三圈一極”城鎮格局--徐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一極為淮安市--蘇北重要中心城市。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浙江省

浙江省十三五規劃提出,要打造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義烏四大都市區。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安徽省

《安徽省城鎮體系規劃(2011-2030年)》指出,安徽將構建“一圈一帶一群”城鎮空間結構,其中“一圈”為合肥都市圈,“一帶”為沿江(皖江)城市帶,“一群”為皖北城市群。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以目前看來,蕪湖為安徽省省域副中心城市。


福建省

福建省十三五規劃提出福州、廈門、泉州三大中心城市。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江西省

江西省十三五規劃提出打造“一群兩帶三區”的城鎮群格局,即鄱陽湖生態城市群,滬昆沿線城鎮發展帶、京九沿線城鎮發展帶,南昌都市區、贛州都市區、九江都市區。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九江和贛州為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目前兩市發展已初顯成效。


山東省

《山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全省將建立“雙核、四帶、六區”網絡化城鎮空間體系佈局,濟南、青島為兩大核心城市,濟南-淄博-泰安-萊蕪-德州-聊城、青島-濰坊、煙臺-威海、濟寧-棗莊-菏澤、東營-濱州、臨沂-日照等六個城鎮密集區。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山東省主要以濟南市和青島市發展為主,煙臺雖然具有很好的經濟基礎和區域中心地位,具有省域副中心的實力。


河南省

《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鄭州要打造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洛陽鞏固提升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開封建設新興副中心城市,南陽中心城區常住人口達到150萬人。

目前,洛陽和南陽為河南省副中心城市。


湖南省

《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確定了,推動形成以“一核兩帶三組團”為主體的城鎮化戰略格局。以長株潭為核心,依託洞庭湖、大湘西、湘南三大城市群,推進城鎮化進程。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岳陽、懷化和衡陽將成為湖南建設的副省域中心


廣東省

《廣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了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較為成熟都市圈,廣佛肇+清遠、雲浮,珠中江+陽江,深莞惠+汕尾、河源的三大組合型新型大都市圈,以及粵東城鎮群、粵西城鎮群、韶關都市區。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廣東以珠三角為中心,湛江和汕頭將成為副中心城市,帶動非珠地區發展。


廣西

廣西壯族自治區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確定,形成南寧、柳州、桂林、梧州四個核心城市。

平心而論,廣西城市發展以腹地為主,確實沒有抓住沿海優勢。而隨著北部灣的建設,廣西戰略將會向沿海轉移。


海南省

根據海南省城鎮體系規劃,海南省將規劃以海口、三亞為兩大省域中心城市,瓊海一博鰲、儋州一洋浦為區域性中心城市。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重慶市

《重慶城鄉發展總體規劃2007-2020》指出,重慶將構建“一圈兩翼”的區域空間結構,即以都市區為中心的一小時經濟圈,以萬州為中心的三峽庫區核心地帶為渝東北翼,以黔江為中心的烏江流域和武陵山區為渝東南翼。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四川省

按照國務院批覆的《成渝城市群規劃》,成都為國家中心城市,四川省的綿陽、樂山、南充、瀘州、宜賓均有能培育為省域中心城市。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目前看來,四川的綿陽和宜賓有形成省域副中心的趨勢。


貴州省

根據黔中城市圈的規劃,貴州將構建“一核一圈四帶五心多點”的空間結構,“一核”即貴陽中心城區和貴安新區。“五心”即遵義、安順、都勻、凱里、畢節五個區域性中心城市。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政策上,貴州將以貴陽為核心建設,其他均為區域中心。實際遵義有省域副中心的基礎和實力。


雲南省

雲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指出,雲南省將形成“一區、一帶、五群、七廊”的雲南省城鎮化戰略格局。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曲靖市實際上有副中心城市的基礎和實力,雲南主要建設以昆明市為中心。


西藏

西藏自治區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確定,以拉薩為中心,培育壯大日喀則市、林芝市為中心的東西兩翼。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陝西省

《陝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構建“一核一群兩軸三帶四極”的城鎮發展格局,西安市為全省中心,以寶雞、榆林、漢中、渭南為四極。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甘肅省

根據《甘肅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蘭州為全省中心,酒嘉、張掖、金武、天水、平慶為省域區域中心城市。


青海省

按照《青海省城鎮體系規劃(2014-2030年)》,青海省規劃1個百萬以上人口的中心城市,即西寧市;3個20—100萬人口和1個10萬人組成的區域中心城市,即海東市、格爾木市、德令哈市和玉樹市。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傳統上認為格爾木市為青海省副中心城市


寧夏

寧夏回族自治區提出了“把寧夏作為一個城市進行規劃建設”,也就是寧夏就是一個銀川為中心,其他城市均為衛星城的城市型省份。


新疆

根據新疆城鎮體系規劃,新疆的城鎮體系結構為一主三副多心多點,一心為烏魯木齊,三副為伊寧-霍爾果斯、庫爾勒、喀什。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規劃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