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红薯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人民网-贵州频道

沿河:红薯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近日,地处沿河自治县甘溪镇毛田村毛田农场周围,黄灿灿的油菜花,把田地变成了金色的海洋。

在田地里,60多名来自沙坝、四堡、毛田等村的村民,有的背运红薯,有的平整土地,有的将红薯挨个铺在地面上,一派忙碌景象。

甘溪镇毛田村村民田桂英,今年60多岁,她介绍,年纪大了外出打工不现实,加上也没有人要。如今这里建立这个基地后,有空闲就到基地务工,每天至少有60元工资,既可找点零花钱,也可以锻炼身体。“现在的政策真是好,在家门口都可以挣到钱,这是以前想不敢想的事情”田桂英说。

同样,毛田村村民张冬婵,家里有3个小孩,以前她和丈夫都是在外打工,如今孩子大了在甘溪中学读书,外出打工不现实,只有留在家里一边劳动一边照顾孩子。去年以来都是在周边的农业产业基地上务工,到现在为止已经收入了1万多元。“多建立这样的农业产业基地,我们就不愁没有活干。只要每天有活干,一年乱找1万多元,和出去打工的收入也差不了多少?”张冬婵说。

在沿河县像田桂英、张冬婵这样在家门口就能务工的村民不在少数。因为,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原本在外务工的村民有的还在家等待。为此,产业的发展成为他们当前收入的主要渠道。

沿河自治县是贵州省挂牌督战的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是铜仁市唯一一个深度贫困县。近段时间来,该县一手抓在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复工复产、春耕生产已全面掀起高潮,最终实现把今年受疫情影响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确保上半年所有剩余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22个未出列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整县达到脱贫摘帽标准。

据悉,该红薯基地是思南县落实铜仁市“9 2”支持沿河产业发展的实践。今年是沿河自治县脱贫攻坚最关键、最困难的时期,思南县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在沿河自治县甘溪、淇滩、板场、夹石等乡镇,支持发展“双高”红薯1万亩。其中,思南负责提供红薯种子和派出专业技术团队进行跟踪指导生产,并负责按照市场保底价回收。沿河负责地膜、肥料等农资投入和土地及群众务工费支出,并组织贫困群众实施栽种。

该“双高”红薯育苗基地共40亩,可供周边的夹石、板场、淇滩等乡镇群众栽种。同时,沿河县还在淇滩镇竹园村、谯家镇谯家铺社区发展了45亩“双高”红薯育苗基地。

思南县为了使在沿河的“双高”红薯产业有实效,组建了一个工作专班在沿河负责开展帮扶和技术指导。同时,沿河自治县也从农业农村局抽调专人与思南专班配合,共同发展好红薯产业,帮助沿河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据沿河农业农村局技术员杜胜柏介绍,今年全县共在夹石、板场、淇滩、官舟、思渠等11个乡镇发展红薯2万亩。其中思南县和德江县各支持沿河发展1.2万亩。到时,德江县直接供应沿河8000亩面积的红薯苗。

据悉,德江县采取“企业帮扶、项目支持、干部协作”方式,将在沿河自治县板场、思渠、泉坝、夹石四个乡镇支持发展“优质红薯”商薯19号8000亩。其中板场镇2000亩、思渠镇1000亩、泉坝乡2000亩、夹石镇3000亩。由德江县铭仁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种苗、全过程技术服务。产品由公司按每公斤1元回收,为产业项目区的贫困农户拓宽增收渠道,解决群众增收难问题。

思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治江,被派到沿河县指导1万亩红薯发展。在毛田农场育苗现场一边指导村民育苗,一边与笔者算了一笔账种植红薯的收入账。他说,每亩红薯产量可达6000斤以上,产值3000元左右。沿河发展2万亩,产值可达6000万元,可辐射带动上千贫困人口增收。

产业发展是沿河自治县脱贫出列的关键。为此,今年铜仁市委、市政府为了关心和支持沿河脱贫攻坚,号召全市各区县支持沿河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推行“9 2”支持沿河产业发展模式。并结合沿河的实际情况,按照产业发展“八要素”要求,精准聚焦沿河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加快补齐沿河产业发展短板,为沿河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帮扶。与此同时,沿河自治县按照省市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和“百日攻坚”的要求,成立了“9 2”工作产业发展专班,负责抓好“9 2”支持沿河产业发展项目,让全县贫困群众增加收入,按时高质量打赢打胜脱贫攻坚战。(杨友 张洪全 张鹏)

沿河:红薯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点击查看人民网贵州频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