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与佛家“假中空”三观

佛家“三观”理论,即是“假观、空观、中观”,看起来比较晦涩难懂,若是用譬喻之法来解释,则会简单易明些。

“假、空、中”三观,便是佛家对世上一切物质的看法。比如“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这三句之中的“佛法”二字,可以借“X”来代替,若用茶杯来代入的话,便成了“所谓茶杯者,即非茶杯,是名茶杯”,茶杯只是圆形中空可供饮茶所用之器具,因此它只是“钢、玻璃或者其他材料”,其实没有茶杯的本体,人们因它的用处而予以茶杯之名,可见得只是一个假名。这是第一句茶杯的“假观”,世上本无茶杯这种化学物质或化学材料。第二句说不是茶杯,它只是我们看得见的一些耐高温的材料,如钢如铁等,便是“空观”。但我们虽知其假,亦知其用,依据它的使用功能而命名,所以仍然叫它做茶杯,这就是第三句的“中观”了。

现代科学与佛家“假中空”三观

想开些

佛家认为必须“假空中”三观合一,才能对任何事物寻得合理透澈的理解。这正是佛家何以对世事万物,能以不因得失而烦恼困惑,因为万物皆属虚假,皆是尘埃。但却不会因万物虚假而流于空幻,便有“中观”之故,从而寻找物质的实际意义,从而寻找人生的意义。一个人若深切理解到“三观”的奥妙,心灵中自可永存安宁平和。正所谓眼里无尘埃,方可书万卷。这是告诫我们不要把那些不如意的地方都放在心上,上天给了我们生命和心灵,是让我们来体验生命的奇妙的,不是让它来疲倦不堪的。人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学会接受不如意乃是人生常态,不可勉强,不要忘了即使在不如意中你感受到的快乐。让我们像读万卷书一样要看见书中不同的观点,而不能只看见自己接受的、自己乐意的观点。让我们心胸更开阔,让我们的心像明镜一样清晰透彻,把如意的、不乐意的事物都能照射得清楚,并勇于接受它们。

现代科学与佛家“假中空”三观

接受不如意

世俗之人每每以为佛教消极逃避,事实并非如此。

佛教可以说一种包含科学思维的哲学思考,他像一个智者一样思考着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宇宙空间。但对一般人来说,他更多的是一种修身养性,探索内心安顿及物质本元的法门。现在有些人说佛教凌驾于科学,包含科学,其实这并不恰当,它只是一种思维,虽然博大精深,但对社会的推动实际意义并不大,更多的是对人心灵的一种救赎一种解脱,显然不如科学来得实际,来得巨大。现代科学是更精细化、更公式化、更方程化、更经验化、更系统化,科学也可以借用佛学中的辩证思维,先建设总体框架,再细化补充。

佛法讲究物质“非空即空,非生非灭”,世间有形之万物皆有其自然之属性,如眼前所见房屋花草树木人物皆是,所以“非空”;万物因人之认识感觉而生,本非实有,空者非虚无之谓,乃不可感觉之意,世上万物皆是空有之幻相,故即空。非生非灭,大体意思是万物没有尽头,物质能转化,具体是什么,不清楚。

“非空即空,非生非灭”可以尝试用现代科学知识解释。“非空即空,”比如铜铁之物,入手沉重坚硬,系是实物所以非空;物质究其本质其实只是无数原子,而每一原子内微观空间极大,内尚有中子核子电子,所以并非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实物,属于肉眼中的无实物即为空。“非生非灭”就是物质和能量的相互转化的一个过程,原子内部的微观粒子可继而分裂,转化为能力,能力即为能量,物质化为能力,并非消灭,能以智慧、仪器、试验而察知,只有科学能解释,能测量,物质消灭可以继而转化为能量,所以非灭。并且现代科学还给出了质能方程;能量继而又能够制造物质,制造生命,比如光合作用,物质并非凭空而生,所以非生。

现代科学与佛家“假中空”三观

现代科学

心中若有困惑,若有得失,世间烦恼皆自寻,可以尝试在书经里找寻,我们世间凡俗之人哪是参禅的料,也没有什么了悟,只是希望找到些内心的安顿,寻找些山水外的快乐。

现代科学与佛家“假中空”三观

天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