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為什麼極力促成劉備取西川?真相竟與孫劉集團爭奪荊州有關


龐統為什麼極力促成劉備取西川?真相竟與孫劉集團爭奪荊州有關

引言

兵戈擾攘、戰亂不斷的三國時期,民間盛傳“臥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梟雄劉備把臥龍、鳳雛都蒐羅到自己的帳下,卻沒能一統江山,最終只落得個偏安西南一隅的結局。

是臥龍、鳳雛徒有虛名,還是劉備得英才而不善使用?抑或是另有隱情?

臥龍乃登高望遠、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鳳雛是深謀遠慮、善於用兵的龐統。論名氣,龐統似乎不如大名鼎鼎的諸葛亮,論才幹,兩人幾可並駕齊驅。

龐統和諸葛亮同在劉備麾下任左、右軍師 。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蜀漢 ,劉備死後又殫盡竭慮地襄助劉禪,五伐中原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早已名標青史 ;而龐統則力促劉備取西川,亦功莫大焉,但仔細翻一翻他的歷史,我們會發現他的身上籠罩著層層迷霧,他絕不是一個一般人物,其人其事並不單純, 還有許多待解之謎。

如果揭開了龐統身上的謎團,我們或許就能弄明白緣何劉備得到了諸葛亮、龐統這兩位曠世奇才,卻得不了天下。


龐統為什麼極力促成劉備取西川?真相竟與孫劉集團爭奪荊州有關

謎一:龐統早先效力於東吳,後來為何轉投劉備?

《江表傳》記載,劉備曾對龐統說:“卿為周公瑾功曹”。意思是說龐統過去在東吳都督周瑜帳下做功曹(官名,又稱功曹掾)。《三國志》記載:“吳將周瑜助先主取荊州,因領南郡太守”。東吳大將周瑜幫助劉備攻取荊州後,(周瑜)委任龐統為南郡太守。

既然龐統先在吳大都督周瑜手下效力,為何後來又轉投劉備呢?史書上並未詳細記載,只是語焉不詳的說周瑜病死後,龐統護送他的靈柩回江東,後來又返回荊州。

當東吳南郡太守龐統料理完周瑜的後事重返荊州後,荊州已經變了天,劉備已經乘機控制了荊州。龐統進退不得,只得投靠劉備。劉備雖接納了他,卻不重用他,先讓他去做耒陽縣令。龐統曾任東吳南郡太守,好歹是一郡的最高長官,應該說和縣令不在一個級別,地位相差懸殊,但龐統沒有選擇餘地,也只能硬著頭皮去幹了。


龐統為什麼極力促成劉備取西川?真相竟與孫劉集團爭奪荊州有關

龐統被劉備大材小用,心有不甘,在耒陽縣令的位置上“尸位素餐”混日子,因“在縣不治”,最後連縣令的位置都坐不穩,被劉備革了職。

龐統本是周瑜親信,為何在劉備襲奪荊州後不隨吳軍退回江東,反而滯留荊州?在劉備麾下,才幹出眾的他不僅不受重視,還不斷遭受排擠,但依然忍辱負重,聽之任之。最後連小小縣令的官職都被免了,但他也不重回江東投靠周瑜的舊友魯肅、呂蒙等人,而是非要在劉備那裡厚著臉皮混飯吃。

謎二:臥龍、鳳雛早已名噪天下,但劉備為何卻不重用鳳雛龐統,而且還極力排擠他呢?

龐統和諸葛亮一樣,都是世外高人司馬徽的學生,而且和諸葛亮一樣能力出眾,水平過人,他既然從東吳轉投到劉備陣營,以知人善任出名的劉備無論如何都應該對他另眼相看,對其厚愛與倚重自是理所當然。


龐統為什麼極力促成劉備取西川?真相竟與孫劉集團爭奪荊州有關

可胸懷大志、思賢若渴的劉備卻並不這樣,不僅不重用他,反而對他極力打壓,一貶再貶,最後乾脆一擼到底,將他革職貶為庶民。難道因為彼時的劉備已經奪佔了荊州,麾下人才濟濟,隊伍已經初具規模,要不要龐統這樣的人才已無所謂了。

非也 !劉備雖然起於蓬蒿,但志向高遠,以興復漢室、奪取天下為奮鬥目標,且愈挫愈勇、矢志不渝,這樣的人自然希望手下的人才越多越好才對。事實上,他禮賢下士, 在荊州確實網羅了一大批各類出色人才,譬如徐庶、諸葛亮、黃忠、魏延、馬良、蔣琬、廖立、習禎、向朗等人,這些人中的大多數後來都成了蜀漢政權的中堅力量,但劉備卻偏偏看不上才氣縱橫、有“鳳雛”之譽的龐統。

謎三:東吳繼任大都督魯肅為何極力向劉備舉薦龐統?

按理說,劉備要網羅什麼樣的人才,以及如何量才使用,是劉備集團內部的事,和東吳沒有任何關係。令人不解的是,周瑜死後,魯肅繼任為吳大都督後,卻對劉備是否重用龐統顯示出極大的興趣與持續關注。誠然,彼時孫劉兩家為了抵禦北方咄咄逼人的曹操,已經結成戰略伙伴,但畢竟結盟是孫劉兩家的事,而魯肅的一些行為已明顯超越了聯盟範疇,他似乎在插手干涉劉備集團的內部事務。


龐統為什麼極力促成劉備取西川?真相竟與孫劉集團爭奪荊州有關

從另一個角度看,像龐統這樣出類拔萃的高級人才,身為周瑜繼任者的魯肅為何不在他鬱郁不得志的時候拉他一把,為何不將他召回江東,再委以重任, 為輔佐孫權添磚加瓦呢?是什麼原因讓魯肅這位東吳重臣反過去幫助潛在對手劉備的呢?

謎四:龐統因何極力攛掇劉備攻取西川?

史料記載,諸葛亮見龐統不被重用,忙向劉備做了解釋與推薦,勸劉備不要小看龐統。幾乎在同時,東吳都督魯肅也寫信給劉備誇龐統“非百里之才” ,可堪大用。龐統因為魯肅的大力舉薦,後來被劉備加以重用,以其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龐統果然不是一般人,劉備和他談論時事,不禁為他超拔流俗的識見所折服,“大器之” ,不久就攫拔他為軍師中郎將,幾乎能和諸葛亮平起平坐了。

成了劉備麾下的大軍師後不久,龐統就開始著手策劃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促成劉備儘快謀奪西川以及具體用兵實施步驟。雖然周瑜和諸葛亮都早有取益州(西川)之意,尤其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已把西取益州列入戰略目標 ,但那僅限於遠景規劃目標,龐統才是幫助劉備襲取益州的具體實施者和首功之臣。


龐統為什麼極力促成劉備取西川?真相竟與孫劉集團爭奪荊州有關

龐統對襲取益州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熱情與急迫,並且為達成目標顯得有些急不可耐甚至不擇手段。他先從荊州的時代背景,以及劉備彼時的處境等方面對劉進行了仔細論述,他說:“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孫吳,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

劉備聽罷,說自己與曹操是“水火” 不相容的仇敵,舍曹操去奪取益州,師出無名,於是拒絕道:“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龐統耐心地向劉備指出:“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他還特別提醒劉備:“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幾乎在同時,對劉璋昏昧不明極度不滿的益州別駕張松奉命來到荊州,邀請劉備入川幫助劉璋抵禦漢中“米賊”張魯的進攻......

龐統 、張松極力促成劉備入川后,益州牧劉璋想利用劉備替他抵禦漢中張魯,對其大加籠絡,禮遇有加。 兩人在葭萌關會晤時,龐統又力勸劉備乘機捉拿劉璋,說如此做可以“無用兵勞而定一州也”。劉皇叔一向標榜仁義道德,他又沒有采納龐統建議。其實劉備並非不覬覦山川雄固的天府之國——益州,他是因為擔心謀奪益州的時機不成熟或因手段過於卑劣而失去人心。劉備還對龐說:“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


龐統為什麼極力促成劉備取西川?真相竟與孫劉集團爭奪荊州有關

劉璋和劉備會盟結束後,劉璋贈與劉備大量軍械糧餉後返回成都,龐統又迫不及待地向劉備獻上了一套奪取西蜀的辦法, 整個方法分為上、中、下三策,供劉備選擇。上策是派精兵偷襲成都,活捉劉璋;中策是炮製藉口,襲殺白水關守將楊懷、高沛後,再直搗成都;下策是退軍白帝城,待機而動。劉備斟酌再三,最終選擇了中策。

從龐統的一系列運籌帷幄看,他確實很有水平。他或許在戰略層面上不如登高望遠的諸葛亮,但在戰術層面 、尤其是以奇用兵上,他或許要強於過分謹慎的諸葛亮。但他在如何攻奪西川的問題上卻表現出一些淺見,抑或叫操之過急。譬如他出的上策那叫不擇手段,簡單粗暴,完全是“霸王硬上弓” ,根本忽視西川本土人士的內心感受,甚至不考慮這樣做是否會引發別人的反感、反對 ,也沒有考慮劉備奪西川后能否獲得當地人士的支持,以及強奪是否會對劉備統治西川造成負面影響等等諸如此類的後遺症。

是龐統見識不足,考慮不周,還是他內心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謎五:龐統之死有些不明不白

龐統是劉備謀奪西川的首功之臣。但他卻死在劉備基本已經穩取西川、大局已定之時。 小說《三國演義》描述,就在劉備準備大舉圍攻成都時,龐統率軍進剿盤踞在雒城的劉璋殘部張任,在落鳳坡不幸遭遇敵軍伏擊,中流矢而死。


龐統為什麼極力促成劉備取西川?真相竟與孫劉集團爭奪荊州有關

正史《三國志·蜀書·龐統傳 》記載:“

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龐統死時年僅36歲。龐統雖為軍師中郎將,相當於今天的參謀長,應是文職官員。劉備入川時帶著黃忠、魏延等武將隨徵,後諸葛亮溯江西援時又帶著張飛、趙雲、劉封等驍將入川,按理說,咋都不會讓龐統這樣一位文職官員去率眾攻雒城,而且他還不偏不倚的被一枚流矢射死,最終命喪九泉,這事確實有些蹊蹺離奇。

綜合史料,我們會發現籠罩在龐統身上的一些難解之謎以及他離奇經歷背後似乎隱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他投奔劉備是肩負著特殊使命,他是打入劉備集團高層的東吳間諜。

孫權在下一盤大旗,龐統是最重要的一枚棋子,目的是為索回荊州

說龐統是打入劉備集團內部的高級間諜,乍一聽很荒謬, 但如果仔細梳理、抽絲剝繭,所有的謎團都會被一層層剝落,抑或叫迎刃而解。

傳統評判或研讀三國史,人們更多的是站在劉備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曹操、孫權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基本被忽略。如今,隨著觀念的更新與改變,一些學者對曹操的看法開始變得與時俱進,同時也積極為雄才大略的他翻案,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三國鼎立中另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父子三代雄踞江東的孫權集團,尤其是對孫權的所思所想與運籌帷幄基本無視 。也就是說,很少有人站在孫權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公元208年,劉備被南伐的曹軍打得大敗虧輸,多虧諸葛亮的巧妙周旋,加上魯肅的審時度勢,這才被孫權收留,有了喘息之機。但彼時最難過的卻不是屢戰屢敗的劉備,而是雄霸江左的孫權。


龐統為什麼極力促成劉備取西川?真相竟與孫劉集團爭奪荊州有關

對於劉備來說,他本就實力弱小,一生輾轉依附於各股勢力間,連塊立足之地都沒有,被擊潰也是家常便飯,意志堅韌、屢仆屢起的他早就習慣了。如今南下依附劉表的他再次被曹操擊敗,幸得孫權庇護,才不至於徹底覆滅,孫權還大度的允許他在江東成立流亡政府 ,這也算不幸中的萬幸了。

但孫權就不同了,形勢對他來說非常嚴峻。從地緣上看,東吳過去面對的敵人不過是劉表、黃祖等一些實力並不強大的地方勢力,這些人都為自保,對東吳的威脅不大。但隨著曹操大舉南下,劉琮不戰而降,東吳的北部邊境失去了荊州這塊緩衝和屏障,已和咄咄逼人的曹魏直接接壤了。而荊州一失,地處長江下游的江東之地便無險可守,直接暴露在曹操凌厲的兵鋒下,其面臨的巨大戰略壓力可想而知。而曹操南伐荊州,最終目的是順流東下,直取江東,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孫權很清楚,自己和曹操間實力相差懸殊,僅憑一己之力與曹操抗衡,無異於螳臂當車,自取滅亡,所以在赤壁大戰爆發前,孫權在戰與降的問題上舉棋不定,猶豫不決。

由於自己力量不足以應付強大的曹魏,為了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有效抵禦曹操的進攻,孫權這才收留了窮途末路的劉備。孫這樣做,最初或許是想兼併這支殘軍,最不濟也要為我所用。劉備雖然是敗軍之將,但他自詡為漢室之胄,又久歷戰陣,是亂世梟雄,早已名聲在外,就連自視甚高的曹操都敬他三分,很給他面子。所以孫權在給劉備提供容身之所後,為籠絡他,還將妹妹嫁給了他,按《三國志》的說法叫“

進妹固好”。為了進一步控制、羈縻乃至影響劉備,孫權又通過魯肅把諸葛亮在荊州時的好友龐統也推薦給了劉備,企圖利用他徹底控制住劉備麾下這支身經百戰、豪橫剽悍的武裝力量。按時間推算,龐統應該是在護送周瑜靈柩回江東時,接受了孫權秘密派遣的潛伏任務,重新返回荊州在劉備集團高層做臥底。


龐統為什麼極力促成劉備取西川?真相竟與孫劉集團爭奪荊州有關

三國“無間道”:龐統的真實身份竟是東吳臥底!

三國不僅戰亂不休,還是一個盛行權謀的時代,孫權的做法並不鮮見。譬如陳珪 、陳登父子是曹操安插在呂布身邊的兩個間諜,華歆是孫權佈置在曹魏核心的臥底,但他最終被曹操策反,棄吳投魏,為曹操效力。

劉備戎馬一生,什麼兇險詭譎的場面沒經歷過?他對孫權大力推薦龐統的動機當然心知肚明,所以他表面不動聲色,對龐加以留用 ,心裡卻日夜提防,還無時無刻都想拔掉孫權安插在自己身邊的這顆“釘子”。所以他故意將才幹出眾的龐統安排到耒陽去做個小小縣令,不久又以“在縣不治(無作為、無政績、瀆職)” 為藉口將他削職為民。

劉備老謀深算,他察覺到龐統的隱秘身份後乾脆將其貶為庶民, 如此他就刺探不到劉備集團高層的機密,間諜的作用也就無從發揮了。孫權知道後大概有些沉不住氣了,只好派諸葛亮的摯友、吳大都督魯肅親自出馬,極力保舉龐統。劉備也清楚魯肅之所以不遺餘力推薦龐統,是受孫權授意、指使的。彼時的劉備勢單力薄,而且寄人籬下,迫於東吳施加的壓力,不得不違心的將龐統提拔到自家的最高核心領導層中。

其實並不是劉備給魯肅面子,他主要是為維護與東吳的結盟關係,畢竟東吳兵精糧足,他當時面對的主要敵人又是曹操。所以龐統跌宕起伏的命運基本由不得自己,而是由孫劉兩家鬥爭和妥協所左右的。

龐統被劉備任為軍師中郎將,進入了劉備集團的決策層後,一方面把刺探到的劉家核心機密情報源源不斷的傳回東吳,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處心積慮地做好滲透工作,千方百計、潛移默化的影響劉備,將劉備的各項決策都引到有利於東吳的方向上去。


龐統為什麼極力促成劉備取西川?真相竟與孫劉集團爭奪荊州有關

孫權和劉備勾心鬥角,龐統成了犧牲品

赤壁之戰,曹軍大敗,曹操被迫引殘部退回北方,孫權急欲討回荊州南郡,但劉備卻出爾反爾,耍賴不還。孫權在外部施壓未果的情況下,只好授意龐統從內部攛掇劉備去襲奪益州,以便劉備佔據益州後把荊州還給東吳。所以龐統在謀取益州一事上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極力勸說、催促劉備儘快入川,襲奪益州。

劉備之所以同意龐統的建議,一方面是因為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早已把西取益州定為長遠戰略目標,心中謀劃、覬覦已久;二是劉備思忖自己實力弱小,欲取西川,就必須藉助孫權的力量,必要時可以通過龐統這個渠道向孫權求援。後來劉備圍攻成都時,這點也被證實。 據史料記載,劉備圍成都時,兵力補充以及後勤保障都發生了困難,他便利用孫權的兵勢威逼劉璋 ,這才逼迫劉璋獻城投降的。彼時劉備令法正給劉璋寫了封勸降書,說:“今荊州道通,眾數十倍,加孫車騎遣弟及李異、甘寧等為其後繼” 。孫車騎即孫權,因當時孫權被曹操以漢獻帝的名義封為車騎將軍。法正這封勸降信說現在益州到荊州的道路已被打通,我們馬上就會有十倍以上的援軍源源不斷開來 ,孫權派弟弟( ?)以及李異、甘寧二將率軍前來增援。在劉備軟硬兼施、拉大旗作虎皮的訛詐下,擁兵三萬、糧秣充足的劉璋竟然就範,真的開門出降了。

那麼,龐統為何一而再、再而三的慫恿劉備不擇手段地謀奪西川呢?其實這也是孫權、魯肅等人定的調調:讓劉備能奪取西川,卻又控制不住西川的局勢。這樣孫吳就能名正言順的發兵入川,以“幫助” 劉備恢復西川秩序為幌子冠冕堂皇的“摘桃子”了。

劉備不傻,他對龐統應該早就有所防備了,所以再三拒絕他提出的激進用兵計劃。倒不是劉備有多高明,更不是他未卜先知,主要是孫權、龐統的一些做法過於露骨了。


龐統為什麼極力促成劉備取西川?真相竟與孫劉集團爭奪荊州有關

劉備終於從闇弱的宗親劉璋手裡奪取了西川,三足鼎立之勢已隱隱成形,翅膀硬了,對於東吳的忌憚也就減輕了八分,不那麼如芒刺在背了,那麼,龐統也就徹底失去了利用價值,劉備已在盤算著如何找個機會除掉這顆孫權安放在自己臥榻旁的“定時炸彈” 了。

所以,當取成都已如探囊取物般容易、最終勝利即將到來之時,劉備有意將軍師龐統派去攻打雒城,放著身邊那麼多武將不用,卻把龐統這位文官派去攻城拔寨,劉備的用意已昭然若揭。就在雙方激烈鏖戰之時,一支冷箭“嗖”地飛來,正中埋頭指揮作戰的龐統,他哼都沒來得急哼一聲,就訇然從馬上墜落,不幸陣亡了。這支箭是誰射的?這已成難解的歷史之謎。

劉備接到龐統死訊,不禁捶胸頓足,痛哭流涕,追封龐統關內侯,追諡靖侯,也算哀榮備至。

消息傳回東吳後,孫權又窩火又惱怒,本想借龐統轄制、利用劉備,沒想到反被劉備利用。

劉備一舉除掉了龐統,等於和孫權徹底翻臉。既然面子已撕破,那麼只能兵戎相見、大打出手了。從此,圍繞著荊州的歸屬權問題,孫劉兩家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激烈較量,期間伐兵、伐謀、伐交,無所不用其極,最終孫權乘關羽揮軍大舉北進圍攻襄樊時派呂蒙率兵偷襲蜀軍身後, 這場戰事以關羽敗亡 ,孫吳獨佔荊州而落下帷幕。

孫劉兩家圍繞著荊州這塊戰略要地展開了長期而激烈的較量,過去劉備勢力不大,孫權樂得與他結好,以共同抵禦曹操。但自從劉備奪取益州後,東吳的西面又有了一個強大的霸主,孫權自然難以安心。加上東吳歷來將荊州視作自己的禁臠,而如今荊州的一半落到劉備手中,使吳人耿耿於懷,於是陰招陽招輪番使出。後人在稱頌劉備時,何曾想過他所經歷的那麼多艱難困苦、內憂外患;而東吳孫權在謀取霸業時的處心積慮與縱橫捭闔更是鮮為人知;後世在感嘆龐統英年早逝、一身絕世才華還沒來得及盡情發揮就已凋零時,可有人想過他肩負孫權寄予的重任,獨入虎穴,甘當臥底?

而在劉備和孫權為奪荊州而展開的一系列明爭暗鬥中,龐統只是一枚棋子, 他是無力掌控自己的命運和興衰榮辱的。一旦塵埃落定,他必定成為棄子。


龐統為什麼極力促成劉備取西川?真相竟與孫劉集團爭奪荊州有關


龐統為什麼極力促成劉備取西川?真相竟與孫劉集團爭奪荊州有關

【插圖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