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华中大长期坚持医工结合,战疫时刻精准“亮剑”

厚积薄发!华中大长期坚持医工结合,战疫时刻精准“亮剑”

战疫,是一场人类同病毒的较量

科学技术是最有力的武器

某种程度上

科研攻关一线的战斗

决定着我们与胜利的距离

3月11日,《中国教育报》要闻版聚焦

华中科技大学加强科研攻关

推动疫情防控救治

和小科一探究竟!

厚积薄发!华中大长期坚持医工结合,战疫时刻精准“亮剑”

《中国教育报》对华中科技大学的相关报道

地处武汉重灾区的华中大充分发挥工科和医科相结合的优势,设立疫情防控应急科研专项,组建了24支重点科研团队,综合多学科力量,科研、临床、防控相互协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短短一个多月就在科研攻关一线战斗中取得积极进展,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疫时就是战时。战时的高校科研工作,就要一切服从前线需求,一切服从国家需求!”这正是华中大科研工作的使命与担当。

临床救治:多学科合作挽救患者生命

尽最大努力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华中大紧紧围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目标,坚持临床科学研究与临床救治协同。

2月28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监护病房(ICU)内,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王琦(化名)成功脱离呼吸机、ECMO体外心肺支持,恢复自主呼吸。这是该医院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重获新生。

“19天,456个小时,我们终于救活他了。”同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周宁感慨不已。这背后,离不开医院9个学科、10名医生、17名护士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医院创新开展“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的临床救治模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致病机理目前尚并不清楚,但被感染者病情进展快,重症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同时,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多合并有心脑血管、内分泌等方面的基础性疾病,救治难度极大。

厚积薄发!华中大长期坚持医工结合,战疫时刻精准“亮剑”

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气管插管先锋队”队员

对此,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定时举行疑难病例讨论例会,多学科合作,组建了护心队、保肾队、护肝队等多支专科临床支持小分队。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心内科、肾内科等多学科专家不断总结前期治疗经验,对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预判并提前干预,各小分队相互补位,及时调整诊疗策略,提出更优的治疗方案,提升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综合救治水平。

药物研发:加快研制防控疫情的制胜武器

核酸诊断一直是新冠肺炎确诊的“金标准”。然而,核酸诊断有时会出现假阴性,诊断结果不精准。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教授侯晓华、蔺蓉,与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研发了一款新的抗体检测试剂盒,以一滴手指血做标本,15分钟就能快速检测出新冠病毒。

“简单、快速、成本低。”副校长、同济医学院院长陈建国介绍,该抗体检测试剂盒目前正在进行临床验证,未来在辅助诊断方面将大有作为。目前,华中大与企业合作,紧急启动建设了一个专门围绕新冠肺炎的联合研究中心,聚合学校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等优势学科,专门研究新冠肺炎临床表现、临床治疗、快速诊断、药物干预以及防控机制等问题。

有效药物是防控疫情的制胜武器。华中大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新冠肺炎相关药物的研发进度,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手段:科研人员将传统治疗疟疾中常用的氯喹制作成喷雾剂,已经获得临床试验研究伦理批件;协和医院正在开展康复病人血浆治疗方法的临床试验,已在重症患者治疗中取得了一些疗效......

厚积薄发!华中大长期坚持医工结合,战疫时刻精准“亮剑”

“同济咖啡”“协和红茶”,名字听起来像饮料,其实它是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的传统院内制剂。“同济咖啡”是金叶败毒颗粒,2003年非典期间用于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预防效果,被国外友人誉为“同济咖啡”。“协和红茶”是协和1号和协和2号中药复方,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症状、缩短平均住院日,改善食欲,促进疾病早日康复。此次抗击新冠肺炎,“同济咖啡”“协和红茶”再次发挥了重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厚积薄发!华中大长期坚持医工结合,战疫时刻精准“亮剑”

“同济咖啡”金叶败毒颗粒

厚积薄发!华中大长期坚持医工结合,战疫时刻精准“亮剑”

“协和红茶”协和1号和协和2号中药复方

目前,陈建国正在牵头组织团队深入研究中草药有效成分和中药治病科学原理,进一步推进中药在临床中的使用。“我们会加倍努力,让科研成果尽快落地,尽快服务患者。”

应急攻关:战时的科研要解决问题

疫情突如其来,极短时间内,高校科研如何顶上去?

“华中大的科研工作有一个传统,就是面向国家需求,做有组织的创新。”副校长解孝林介绍,作为一所工科、医科优势突出的综合性、研究型重点大学,疫情暴发后,学校在教育部、科技部的领导下,组织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科技攻关专项”应急项目,首批投入5000万元科研资金,并且“科研经费投入上不封顶”。

厚积薄发!华中大长期坚持医工结合,战疫时刻精准“亮剑”

我校科研团队进行药物验证

一组数据显示,华中大投入28家科研院所和医院,组建了24支重点科研团队,包括6支医疗诊断和人工智能科研团队、3支公共卫生和治理科研团队、11支药物研发团队、两支疫苗研发团队及两支法律法规团队。

在解孝林看来,“战时的科研要解决问题”。华中大正是这样做的。

距离人体6到8米、用时0.3秒即可自动完成测温,利用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识别被测目标,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控报警,建立体温监控大数据中心。作为全国最早开展红外测温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华中大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吉红组织团队,从1月20日起一直满负荷生产新一代智能红外设备,已累计生产1400多台,在全国多地的机场、海关、口岸投入使用。

厚积薄发!华中大长期坚持医工结合,战疫时刻精准“亮剑”

人体测温红外设备正在运转

华中大白翔、许永超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了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已在全国几十家医院使用,日均调用量3000多次,可以辅助医生定量分析,大幅提升CT阅片效率,缓解影像医生的压力。

厚积薄发!华中大长期坚持医工结合,战疫时刻精准“亮剑”

此外,华中大人文社科、公共卫生等团队在重大疫情对社会经济影响、公共卫生突发时间应急管理、大数据及智能决策系统、生物安全等领域发布了60多项建议和报告,为国家、省、市抗疫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华中大的家国情怀很重,我们想多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校长李元元表示,学校准备扩大研究生招生计划,扩招名额全部给医科,进一步加强医学人才培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