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萧红和三毛,你更喜欢哪一位?

月盈红袖


张爱玲作为一名作家,无疑是成功的。但作为战争年代的作家,她对人类的命运是淡漠的。张爱玲的作品主要以家庭、婚姻以及个人情感为主,对于战争“能不理睬的一概不理睬”,总是沉浮于自身的世界中。张爱玲对于爱情,同样从对自身的关照出发,爱上投靠日本的胡兰成,并与胡兰成结婚。胡兰成在大难来时丢下她逃跑去依靠日本,张爱玲选择忽视。在这样的处境下胡兰成还勾引了周训德,并且还告诉了张爱玲,张爱玲却选择隐忍。张爱玲爱得如此卑微,这和她小时候成长在没有爱只有冷漠的家庭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就因为缺乏爱才要去寻找,从她的作品里,从她的生活中。 萧红是一位极具理想主义的女性,也是一位有开创性的作家。她的作品极具时代的创新精神。在她的散文里有小说的技巧,在她的小说里又有散文和诗的风格。她作品的主人公多以儿童、老人和女性为主,体现萧红对弱者的关爱和对人性的关怀。萧红对待爱情显示了新女性的接纳和放弃。她的每一段感情都很短暂,但在选择的时候也很明确。就如她在《小城三月》通过主人公翠姨表达了她的鲜明的个性:“不从心的事就不愿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三毛在给一个绝望的女孩回信中这样说:“寻求真正的自由,然后享受生命。”三毛说的自由是指心灵的自由。并且三毛在作品和生活里都释全了这种自由的含义。三毛的作品以散文随笔为主,特别是三毛的撒哈拉沙漠情结,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在那人烟稀少的荒漠,每一种单调都被三毛付与最浓厚的情感。不管是对十岁就要结婚的姑卡,走在空旷沙漠里孤独的沙哈拉威,还那一群把她的爱车弄得脏兮兮的沙漠里的妇女和孩子,她都给以最人性的关怀和爱护。三毛的心里,似乎装了无穷无尽的爱,让她周围的人感受到她的温暖。对于爱情,她说:”我要我的丈夫在我面前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人,因为他到外面是一个完全不自由的人,他有上司,有同事,他已承受了很大压力。”三毛对每段爱情都付出了最诚的情感。她的爱情追寻从荷西这里得到了完满的答案,可是却是一个最痛的结局。三毛的爱情随荷西去了另一个世界,从此,她就活在对荷西的回忆里。她此后的作品,都充满了荡气回肠的忧伤,总让读者留念她曾经流浪的旅途和那太多的爱和感动。 虽然三毛最后选择放弃自己的肉体生命,但三毛仍是我最爱的携带着灵魂行走的“流浪者”!





把自己养好


最喜欢三毛!

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实,引人深思,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原汁原味地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

在她的作品中,没有一般爱情作品所描写的你侬我侬,花前月下,即使是写她与荷西的爱情,也是写他们如何在解决温饱问题的边缘上反复试探,写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望着远天,写他们如何在茫茫无际风沙漫天的沙漠上捎上沙地上行走着的路人,写他们如何把捡到的废弃轮胎改装制作成带来些微乐趣的摇篮……

如果有人说,三毛的一生悲苦而短暂,那我更愿意相信,她具有一种以苦为乐苦中作乐的乐观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她即使身处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依然用自己的善良和才华,去触碰和描摹这个世界。

尤其喜欢三毛《哭泣的骆驼》《撒哈拉的故事》

想象一下,茫茫沙漠,天地间一片静谧,一阵阵驼铃声自远而近,缓缓前行,金色的黄沙在脚下无限延伸,于是,所有的故事,便在这里展开。

我欣赏三毛的苦中作乐,欣赏三毛的洒脱不羁,她用双脚丈量了自己的一生,用笔墨记录了今世的修行——虽然短暂,却很传奇。


梦安诗词


因为享有“华语乐坛教父”之称的罗大佑,是我的偶像的缘故,所以爱屋及乌,关注上了这三位女性,萧红、张爱玲和三毛。

罗大佑钟情于萧红,是源自她“一个人自由的笑,自由的哭,此生不朽”。罗大佑悲情于张爱玲,是源自她“奋不顾身追求的爱情,换来的却是半生倥偬”。罗大佑痴情于三毛,是源自她“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

如果一定要说最喜欢谁的话,我偏向于三毛。三毛是台湾人(可能跟我的台湾情结有关),三毛这一世,一次求婚被拒,两任丈夫死亡,四次自杀,连三毛的名字,都很三毛,很传奇。她曾辗转流浪过数十个国家,经历过几多蚀骨铭心的情爱,承受过无数的屈辱和苦痛,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倍受肉体和精神上的各种煎熬。但三毛依旧是世上的精灵,她最出彩的地方,是跟西班牙人荷西的爱情故事。当时24岁的三毛很出名很火,并没有把才18岁的少年荷西,“等他六年”的承诺挂在心上。谁知不久之后又重逢,当她看到荷西的房间中挂满自己照片的时候,动情地说,我现在嫁给你,会太晚吗?于是两人便结成了伴侣,婚后随即携手踏上撒哈拉沙漠的旅程,渡过了一段异常艰难却快乐的生活。那时三毛所写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像飓风一样,席卷了那个年代和一大批年轻人。但是天妒红颜,荷西突然的溺水身亡,对三毛的打击太致命了。三毛无比绝望地对爱人说道,再过几年,我再来赴你约。

真的写不下去了,我几欲泪奔!就用罗大佑的歌曲《追梦人》来结尾吧,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让她牵引你的梦……


手心我心bxl版


最喜欢的是天才作家张爱玲。第一次读到张爱玲的文字:“人生是一件华美的旗袍,里面长满了蚤子”就被深刻的文字醉了。九十年代,闲来无事时,我最喜欢泡在佛山图书馆,把张爱玲的作品一本又一本慢慢的读。现代女作家之中,我以为张爱玲的文学成就最高。

把张爱玲的作品读了一遍后,我又迷上了张爱玲的电影。巜红玫瑰白玫瑰》、巜花样年华》等张爱玲作品改编的电影,伴我度过了人生的花样年华。那时还没有微信,我把自己QQ的网名取为花样年华。张曼玉与梁朝伟在电影《花样年华》中的经典演绎,更添加了我对张爱玲作品的喜欢。就这样,张爱玲作品深刻的影响着我的年青时代。我至今散文写作仍会不经意的流露出一种人生苍凉的底色。

读张爱玲之余,我也会时常读萧红与三毛的作品。她们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空三颗闪耀的星。她们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摆在那儿,至今仍无人能超越。时代的烈车轰轰的往前开,三位天才女作家同她们的时代一起已远去。回望人生,三位天才女作家的作品伴我度过了黄金时代。人到中年阅尽人生风雨后,更是喜欢张爱玲。张爱玲说:喜欢一个人,可以卑微的低到尘埃里,然后开出最美的花来。我们的人生不也是这样么?人到中年,在有月亮的晚上,隔着长长的时光往回望,即使最美的月光也显得苍凉。





瑞坤朋友圈


萧红民国四大才女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少年萧红

1911年(宣统三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城内龙王庙路南的张家大院。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

1916年(民国五年),外祖父将萧红学名改为张廼莹。

1919年(民国八年),生母姜玉兰感染霍乱病故。父亲张廷举续娶梁亚兰,即萧红继母。

呼兰县龙王庙小学旧址

1920年(民国九年),入呼兰县乙种农业学校(俗称龙王庙小学,现为萧红小学)女生班读初小。

1924年(民国十三年),入北关初高两级小学校女生部读高小。后转入呼兰县第一女子初高两级小学校。

1927年(民国十六年),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就读。萧红喜欢文学和绘画,在校刊上发表过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8年(民国十七年),哈尔滨市学生维持路权联合会发起反日护路游行示威活动,即“一一九”运动。萧红参加游行,主动担任宣传员。

1929年(民国十八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民国十九年),初中毕业,不顾家庭反对而出走北平,入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读高中一年级。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1931年(民国二十年)1月,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2月底,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3月中旬,两人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汪恩甲为了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1931年(民国二十年)10月,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一个月后与汪恩甲到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汪恩甲不辞而别。萧红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萧红因此结识萧军。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8月7日,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由于萧红欠钱太多,旅馆不让萧红离开。萧军趁夜租了一条小船,用绳子把萧红救出,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萧红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后夭折。出院后,两人住进道里新城大街(现道里尚志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因没有固定收入,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出,安家于道里商市街25号(现道里区红霞街25号)。

文学创作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3月,参加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两幅粉笔画。4月,以悄吟为笔名发表小说《弃儿》,是萧红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随后发表诸多作品,踏上文学征程。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7月,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0月,在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萧红、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

1934年夏青岛樱花公园

《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6月,因《跋涉》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引起特务机关怀疑,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端午节前一天,舒群夫妇在大港码头接了两人,一起住在观象一路1号。萧军在《青岛晨报》任主编,萧红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此间, 两人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鲁迅的指导与鼓励,被称赞中国左翼文学一下子多了两个实力作家。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特意将两人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不久,萧红、萧军、叶紫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

1936年春,萧红摄于上海鲁迅居所前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12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署名“萧红”。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作品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一举成名。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6月15日,萧红作为最初发起人之一,与鲁迅、茅盾、巴金、以群等67位作家联合签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反对内战,号召爱国文艺工作者,发挥进步作用,创作优秀作品,积极行动起来,为祖国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7月,因与萧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只身东渡日本。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萧红发表《海外的悲悼》等诸多作品用以怀念。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表达哀思。3月,写下《拜墓诗——为鲁迅先生》,发表在4月23日的《文艺》上。4月,至北平与老友李洁吾(李明武)、舒群见面,后又回到上海,此时和萧军的关系有所好转,参与了萧军编辑的《鲁迅先生纪念集》的资料收集工作。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萧红、萧军不顾危险,帮助日本进步作家鹿地亘、池田幸子夫妇躲过特务机关搜捕,保护他们安全转移。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9月,萧红、萧军撤往武汉,结识著名青年诗人蒋锡金,住进他在武昌水陆前街小金龙巷25号的寓所。

1938年萧红与丁玲西安

不久,东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也搬来与他们同住。萧红、萧军与从东北各地流亡到武汉的舒群、白朗、罗烽、孔罗荪等青年作家积极投身于抗战文艺活动,并在武汉形成一个很有影响的东北作家群。萧红创作了多篇以抗日为主题的作品,《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等散文的发表,对宣传推动人民抗战起到积极作用。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月,萧红、萧军和聂绀弩、艾青、田间、端木蕻良等人应民族大学副校长李公朴之邀,离开武汉到山西临汾民族大学任教担任文艺指导员。2月,临汾形势紧张,萧红、端木蕻良随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西安。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汉。5月,两人在武汉结婚。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1月,萧红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一子,产后第四天,萧红称孩子头天夜里抽风而死。产后萧红回到重庆,应邀写下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主要有《记我们的导师》

萧红讲述鲁迅生平事迹

《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散记》《鲁迅先生生活忆略》等。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冬,萧红和端木蕻良搬到黄桷树镇上名秉庄,住在靳以楼下。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嘴乐道8号。2月5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在大东酒店为二人举行欢迎会。3月,萧红参加香港女校纪念三八劳军筹备委员会在坚道养中女子中学举行的座谈会。8月3日,香港文协、青年记者协会香港分会、华人政府文员协会等文艺团体联合在加路连山的孔圣堂召开纪念会,纪念鲁迅先生六十岁诞辰,萧红负责报告鲁迅先生生平事项,纪念会上还演出了萧红到港后写的哑剧《民族魂》。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9月1日,《呼兰河传》开始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12月20日完稿;12月27日连载完毕。

因病去世

萧红

1941年(民国三十年)4月,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回国途经香港,特意到九龙看望病中的萧红。后来萧红听从史沫特莱的建议到玛丽医院做全面检查,发现患有肺结核。10月,萧红住院打空气针治疗。11月底,因受医院冷遇,萧红返回九龙家中养病。

1941年(民国三十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九龙陷于炮火,柳亚子先生应萧红之约,到九龙乐道萧红住处去探望她。次日,端木蕻良和青年作家骆宾基护送萧红从九龙转移到香港,住进思豪酒店。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为喉瘤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1月18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次日,萧红精神渐复,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女校设立的临时医院。1月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享年31岁。

文学特点

文体特征

《商市街》初版封面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军《商市街·读后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高雅的部分——诗和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文学特点

文体特征

《商市街》初版封面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军《商市街·读后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高雅的部分——诗和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语言特点

《呼兰河传》初版封面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这种超常规语言的运用在萧红后期的创作中越来越成熟。《牛车上》中的三月春阳、《后花园》中的六月鲜花、《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都是一个个儿童眼中的世界,自然而成,人物风景并不受旧的形式束缚。同时,这种直率的语言又表现出自然的特点,她写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因为直率,不用伪饰、矫情,就更显得自然质朴,直率和自然这两种特性自然成为一体。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自然而然,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思想特质

《生死场》初版封面

萧红认为作家的首要任务是“对着人类的愚昧”,她认为作家是超阶级的,作家应该为人类而写作。即便是在抗战救亡时期,她也拒绝使小说直通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萧红的创作摆脱了狭隘的阶级论,具有自己成熟的文学主张,这也是萧红能成为优秀作家的重要前提。萧红创作之初确实接受了左翼文学的影响,有着些许左翼文学激进的色彩,对底层的民众,尤其是底层的被阶级和男性双层压迫的女性给予了深刻的同情,其作品人物多以女性、儿童、老人为主,而女性更为常见,女权主义思想日渐成熟。但是,萧红的创作与流行的现实主义左翼文学又有着很大差异,她的阶级观念不但是政治的、经济的,而且是文化的,是强势与弱势的对立。抛开“抗日”的政治内容, 她的《生死场》依然有直逼人心的惊心动魄的力量。从直接面对人的生存层面说话这个角度来说,萧红或许比鲁迅走得更远、体验得更深、离信仰更近。

人物评价

萧红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中间只辗转回去过一次。

名家点评

林贤治(诗人、学者):萧红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

葛浩文(美国汉学家):萧红在本质上是个善于描写私人经验的自传体式作家。

章海宁(记者、萧红研究会副会长):我更愿意把萧红归类为是一个贫民作家,她笔下的主角经常是生活困窘的女性。萧红自己本身也生活困苦,她更能体会到处于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艰难和不易。

张耀杰(学者、传记作家):萧红有文学才华但做人不及格。

马勇(学者、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萧红的悲剧源于“五四”鼓励下的出走。

王东成(学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对萧红人性的不洁和过错要作同情的理解。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鲁迅还评价萧红在《生死场》中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茅盾(作家、文学评论家):评价《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轶事典故

一半骨灰

香港浅水湾萧红墓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2日,萧红病殁香港法国医院,遵照她的遗愿:身后要能看到大海。在萧红去世后的第四天,端木蕻良带着笔、墨和装有萧红骨灰的一只花瓶来到浅水湾的一个山坡上,这里上边是丽都饭店,下边是游泳场,他把骨灰瓶深葬之后,亲笔题写了“萧红之墓”的木牌立于坟前。

端木蕻良在安葬萧红时,即嗅到了沿途一路上的血腥味。他担心此处墓地不能长久保全,因此特意留下了另一半骨灰放在另一只同样的花瓶里,秘密地埋葬在圣士提反女校土崖的一棵树下。法国医院当时就设在这所教会女校内,萧红正故世在这里。

1957年8月,萧红在香港浅水湾的骨灰被迁回广州银河革命公墓安葬。

萧红骨灰移交

当时内地反右,端木蕻良正在接受审查,无法亲自去广州迎回萧红的骨灰,只能写了一篇纪念文章《纪念萧红,向党致敬!》以示心迹,发表在1957年8月16日的《广州日报》上。

文革后,端木蕻良几次托香港的朋友到圣士提反女校后山去找寻萧红另一半骨灰埋葬地,但是时间久远,山上树木茂密,无法辨认。1995年3月,端木蕻良收到香港圣士提反女校20世纪40年代的地形平面图复制件,希望能指认出当年埋葬萧红部分骨灰的确切地点。但时间久远,复制件模糊不清,又是平面图,不好辨认,端木蕻良忧郁地说:“看来我去了也未必能找到了,萧红的那一半要永远地留在香港了。

圣士提反女子中学旧址

1996年10月5日,端木蕻良在北京去世,身前留下遗愿,把他的部分骨灰撒到香港圣士提反女校后山、萧红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1997年5月,端木蕻良的夫人钟耀群女士来到香港,实现了他的愿望。

情感纠葛

萧红曾这样解读自己:“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汪恩甲

少女时代的萧红,曾被家里订了婚,未婚夫叫汪恩甲。这人相貌堂堂,师范毕业,萧红对他也很是倾心。但是,萧红在初中毕业后跟表哥搭伴去北京读高中,这件事情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未婚夫的哥哥汪恩厚因此逼迫弟弟跟她分手。萧红不服,到法庭状告汪恩厚代弟休妻,汪恩甲为保全哥哥在教育界的名声,表示解除婚约是他自己的要求,令萧红败诉。不过,萧红后来还是原谅了汪恩甲。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两人住进哈尔滨东兴顺旅馆,不久萧红有了身孕。但是,当萧红临产期近,汪恩甲却突然失踪,令萧红独自被困在旅馆。对于汪恩甲的失踪,一种说法认为他没有足够的钱交房费,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遭遇了意外。











淮河视频


在这三位优秀的女性面前如果让我选,我会亳不犹豫的选张爱玲,为什么选她呢?因为我多年前就是张爱玲的铁杆粉丝了!不知道为什么,我对张爱玲的容颜、身世、才情以及一生的坎坷经历,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都充满了一种莫名的好奇与迷恋!我曾时常这么幻想,如果能穿越,我会第一时间亳不犹豫的穿越到民国张爱玲生活的那个年代!然后迅速的去干掉那个极品小人——汉奸+流氓+负心汉的胡兰成,然后用我的真心真意去守护这个女人,与她相知相愛相伴终生!当然这都是笑谈!让我们还是回到现实,张爱玲从小就在一个缺少父受母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加之有艺术气质的人天生就在社会阅历方面大多处在一个不成熟、弱智的童稚状态,所以张爱玲很轻易的投入到胡兰成的怀抱,至使这场短暂的不幸的婚姻彻底摧毁了她原本灿烂的人生,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为其鸣不平,为她叹息,愤怒!解放后,张爱玲离开大陆去了美国,晚年更是过上了簸沛流离、频繁搬家的日子,从这点可以看出直到晚年她也没有从这场失败婚姻的阴影中解脱出来!真所谓自古红颜多薄命呀!我们生而破碎,只好用活着来修修补补,泠泠清清,孤孤单单或许才是人生的常态,用这句话慨括张爱玲的一生,或许再恰当不过,人生其实并不完美,而我们却仍要努力的活着去寻求这种虚幻的完美,也许这才是人生夲身的魅力所在吧!



一个新疆人的奇妙旅行


喜欢三毛

三毛的作品如同日记,记录着她的生活,其笔尖描绘出来的平淡生活,竟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不是在看枯燥的文学作品,而是在看一部浪漫的爱情小说,里面记录着她与荷西的点点滴滴,最为喜爱的是他们在沙漠的那一段生活,这是一种女生向往且可及的甜蜜生活。


总的来说,纵使生活很平静,但三毛也能找到欢乐;纵使也曾为柴米油盐发愁,但三毛对未来永远都充满着希望……有荷西的日子里,她的生活是众多女生梦寐以求的,平淡里充满欢乐、未来充满着希望……世间最痛的莫过于别离,看不得这些,所以纵使很喜欢三毛,但是没有荷西之后的作品,我就很少看了。


千羽之泷


三毛心里住了一个小女孩,她的文字更像是她为自己搭建的避难所,她把一切想的温柔又有情趣。例如《撒哈拉的故事》,书中不止一次提及她与荷西的生活境地并不理想,但她把一切渡上了一层光线的外壳,她说她享受那一切。

她笔下的荷西,深情、浪漫又温和,几乎将世上所有好男人的标签纳下。

我不能用阴谋论去揣测她的真实婚姻生活,但爱情的本质绝非她笔下的样子。

在爱情上,三毛是个可爱的小女生。有情饮水饱。

在文学上,三毛的作品情感性大于艺术性,个人经历价值大于作品观念价值,看三毛的书的时候,你就像一个宽容的围观群众,听一个小女生如何诉说她的心心念念,她那些可爱的想法。

我曾深爱三毛,去过苏州的三毛茶楼,一大早店里没人,张寄寒先生坐在柜台边上看书,上了楼,先生给上了果盘,茶水,服务周到。店里挂了很多游客的笔记,还有各种文人的照片。

可是一瞬间,我感觉也不过尔尔。

文人这支笔啊,真是一只镶金笔。

三毛死于自杀,在医院的洗手间用丝袜上吊,有人说是他杀,我倒觉得她可能是太抑郁了。

三毛的爱都用光了,她对这个世界已经不觉得热烈了,在她眼里,一切冷冷清清,没有撒哈拉的沙漠落日,没有西班牙的复古安静,无法与荷西耳鬓厮磨,也无法继续在文字的纵横捭阖里,找到一丝丝暖意了。

三毛在文学上的成就是不够“底气”的,她说不上是什么大家,她的作品传世的原因,因了温度,而非价值。

三毛的作品是柔软的,怀抱一颗柔软的心去看,笑意发自内心,暖意来自肺腑。

萧红的文字总让人觉得悲伤,她明明是写自己的人生,可她的文字好像是另一个分裂出来的人所写的。用今天的话来说,颇有“我就静静看你装逼”的画面感。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在文学上的造诣,除了成长过程的功劳,天赋也不能忽略。

萧红和张爱玲,都是很有天赋的那群人,可是萧红不够虔诚。

她太不在意了,对生命中约定俗成的一些规则直接忽视,人们不说她潇洒,人们说她浪荡。

萧红的成就首先要感谢时代。

简单粗暴一点,你说那个年代,小青年们都去革命了,萧红这时候开始观察普通人,写人性,写世情,写风俗,写命运,人家革命得热火朝天,她观察得也热火朝天。

都是人类共通的情感,都是你我共有的苦难,怎么会不被触动呢,怎么可能不流传呢。

排除文学,在其他方面,萧红的一切都因为她自己的个性,用今天的话就是“不作死不会死”。死者为大,有些话不乱说,但萧红真的不咋的。

有幸在高中看过她的绝大部分作品以及宋以朗(宋淇之子)对她的一些回忆看法,和书中附赠的一些旧照。

惊讶于张爱玲的冷清气质,和文字惊人相似。

年代久远,太多细节已经遗忘,估计也不说了太深入了。

张爱玲的作品最大的特色是运字。

这个女人好像天生肚子里就藏了一本字典,明明不相干的两个词都能被她搭配起来,用得出神入化。

她是尖锐的,她写的东西特凉飕飕的,你觉得刻薄。

可她也是慈悲的,她的宽容和原谅如数给了她作品里的主人公。

范柳原和白流苏逢场作戏,最后她用整个城市的沦陷成就这场爱情。顾曼祯历经凌辱、造化,沈世钧不够作为,最后竟然没有任何怨恨,感叹一下半生匆匆,竟别有一番滋味。振保出轨,但他老婆和裁缝也隐约着暧昧,可是最后结尾是“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

你还要说张爱玲冷么。我说不。

张爱玲是刀子嘴豆腐心,她的文字是她的嘴,她字里行间的宽容是她的心。

如果说众生活在一个大池塘里,幸福是上帝给的鱼食的话,张爱玲偏偏就是那个漏网之鱼。

但她在作品里从不呼天抢地,她的女主人形象大多坚强有力量,她寻求体面,这一点在她去世这件事上所有人有目共睹。

干干净净来,干干净净去。

我想到黑泽明的《椿十三郎》,里面有个贵夫人,逃难的时候爬墙也不肯手忙脚乱,有追兵也要休息一下再跑,讨论通报消息的茶花应该是红还是白,她要白,因为她喜欢白茶花的优雅。

当然,贵夫人是夸张的。

我是想说,张爱玲也追求这种极端的优雅。

她的作品和她的为人是同一类型,体面,极端。

有些人只看到了她的硬,看不到她内在的宽容。这是一种悲哀吧。


Mr张先森


如果非得选的话,我会选张爱玲,可以这么说吧,张爱玲是高级版的萧红和三毛,是的,高了一个档次的那种。其实我很喜欢萧红的《呼兰河传》,而三毛是个浪漫而温柔惹人怜爱的女子,文如其人,声音美如秋水般融融漾漾。

还在上学的时候,我买了一本张爱玲的全集,很厚的一本,《倾城之恋》《金锁记》《半生缘》《沉香屑》《红玫瑰与白玫瑰》等等作品都有,现在应该还在哪个书柜里躺着。

当时我并不认识她,只是买书的时候,看到书上封面她的照片,叉着腰傲气的睥睨神态颇为令人好奇,有点可爱,也有点漂亮,我好像没见过这样的女作家。

封面上有几行字:“于千万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我的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些话深深吸引了我,我没见过这样的文字,我觉得这些话只能在世界经典的爱情电影里面出现。毫不犹豫的就买了这本书。

我孜孜不倦的读完了全本,这里的小说构筑的完全是另一个天地,里面男人身怀鬼胎,女人作饵以待,互相博弈,互相伤害。女人与女人之间明争暗斗,最后又互相成为了彼此。

少年的我想,成人之间的男女爱情就是如此吧,高手之间就是一场对弈,对到最后,大多两败俱伤,因为结婚不过是另一场对弈。实力不对等的话,一方就只能成为另一方的附庸。

由于见识了如此思想深刻,才华横溢的女人,导致了我对我身边的漂亮同桌没有发起追求,之后我特别后悔,爱玲小姐毒害我深已。

后来很久我才知道,《大地惊雷》的女主角为什么到老一直单身一个人,因为在她14岁的时候,她已经见识了真正的男人是什么个样的,以后的人生再也难以碰上。

张爱玲的小说是真正的小说,她的遣文造句灵气逼人,人物形象性格塑造极度细腻,故事性很强,镜头感十足,像在看一部高级的电影。

作家白先勇说: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我觉得说的很对。

张爱玲就是女版的曹雪芹,没落的贵族,寂寂寥寥一生坎坷。正因为此,他们的文字和作品才能现实的不像样,深刻入骨,直击人心。




志疆惠达


更喜欢三毛,其实张爱玲的读的比较多,起初很喜欢,但越读的多越会觉得里面阴沉,压抑,作者写作的太好了,内容能把人吸进去,但进去以后就很难开解自己。三毛不同,有种轻松在里面,爱情也很美好(虽然结果让人唏嘘),而且那种自由追求的感觉,太美好了,喜欢,人心还是向轻的。萧红就接触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