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疾控中心:“下沉”基层,淬炼担当能战的疾控尖兵

 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疫情防控指导、复工复产消毒……连日来,市疾控中心的“战士”们忙碌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用专业的技术、细致的工作、勇毅的担承排除一个个可疑的“雷点”。

  随着复工复产步伐的加快和外地返回东营人群的增多,对外地返回东营人群核酸检测全覆盖的要求,让承担着流行病学采样工作的基层疾控部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到基层去,调研、摸底、解难题;到基层去,学习、练兵、强本领!”市疾控中心面向全员,发出了春天里的倡议。

  三个工作专班、62名工作人员,他们带着解决问题的念头,带着学习的心态,“下沉”到基层最需要疾控人员的地方,“空杯心态学习,迅雷速度行动。”市疾控中心要求“下沉”的队员们怀着谦虚之心学习,带着问题发现,在参与调研、流调与采样的过程中,迅速成长为能够成为独挡一面的行家里手,成为随时能战、战则能胜的疾控尖兵,淬炼担当能战的疾控队伍。

  下沉:到基层解难题强实力

  “防控力量向基层一线下沉。”是市委、市政府助力一线疫情防控工作的举措,市疾控中心针对县区、社区等疫情防控重要防线任务重、人手紧、压力大的严峻现实,选派62人组成的精尖队伍,深入到基层疾控部门、社区等,参与一线疫情防控的每一个环节。

  市疾控中心迅速成立了疫情防控指导、流行病学调查、社区疫情防控服务三个工作专班,其中3支疫情防控指导服务队,6支流行病学调查队和2支社区疫情防控服务工作队。

  规范的工作规程、充足的物资储备是疫情防控的保障。从2月26日至3月11日,由市疾控中心班子成员带队的3支疫情防控指导服务队,分别到各县区实地指导疾控机构人员个人防护、医疗废弃物处置、重点场所和部位消杀等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对复工企业、社区村居、施工工地、医疗卫生机构、机关事业单位等重点场所开展技术指导,同时,调研指导各县区疾控中心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储备以及其他重点业务工作推进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疫情防控指导服务队的工作重心。

市疾控中心:“下沉”基层,淬炼担当能战的疾控尖兵

  除此之外,成立的6支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分别到东营区、垦利区和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协助县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采集等相关工作,2支社区疫情防控服务工作队分别到阳光社区和胜宏社区两个共驻共建社区协助社区开展人员出入登记、体温测量、消毒消杀、健康教育等疫情防控工作。

  “做好安全防护、配齐个人防护装备、严格防护规程,确保工作安全”,带着嘱托,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分布到县区和社区,迈出了疫情防控和日常业务两手抓、两不误的工作步调。

  实战:高效能引擎刷新“疾控速度”

  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帽、N95口罩、一次性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一整套核酸检测室工作人员的“标配”被穿戴在每一位参与采样人员的身上,每个人都成为训练有素的采样人,他们在实战中锻炼速度,在参与中锤炼队伍,在共担中凝聚人心。

  3月4日一早,负责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采集工作的2支流调队出发了,他们将分别到东营区和垦利区,携助疾控部门开展鼻咽拭子的标本工作。

  “每人必须独立完成5个样本的采集。”这是每位采样队员必须完成的任务。在对可疑人员的排除工作中,按照各级疾控部门不同的工作分工,各县区疾控部门负责采集相关人员的鼻咽拭子样本,送到市疾控中心后,由市级疾控部门负责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样本检测等相关工作,“我们的核酸检测人员已经对几千例病毒样本做过检测,但我们的流调队样本采集却没有做过。”而样本采集对于疾控人员来说,也是必须要具备的一项“硬本领”,“我们不仅要培养检测岗位上的‘强将’,也一定要培养出样本采集一线的‘尖兵’。”他们在疫情考验之下,把市级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短板”同时补齐。

  穿脱防护服,是队员们面临的第一项考验。虽然市疾控中心每年都要进行最少两次演练,但演习和实战,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最开始穿一次装备需要30分钟,一天采样下来,穿戴好全套装备只需要10分钟就完成了。”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科科长崔向东是第2流调队副队长,他们的采样地点是垦利区,由于采样人员居住分散,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保证防护安全,他们每采集完一户,都需要消毒,换掉一套防护服后再进入另一户,一天采样完成,经过数十次穿脱防护装备,穿脱速度迅速提高。

市疾控中心:“下沉”基层,淬炼担当能战的疾控尖兵

  与防护装备穿脱速度同样提升的,还有样本的采集速度。在有丰富样本采集经验的县区疾控同行面前,下沉到一线的队员们都成了学生,他们认真记下鼻咽拭子采集的每一个环节,经过互相采集练习后,才正式开始采集。心沉下去、手快起来,从一天采不到10个样本,到一天采几十个样本,燕乐华181例、王娜140例、刘淼118例、柴玉萍110例、林更涛109例……他们奔跑在前,创造了样品采集的“疾控速度”。

  1959份!这是6支流调队44名队员采集的样本总量。看到这个数字,队员们充满成就感——数字虽没有温度,却饱含着他们对工作的忠诚与热情。

  答卷:传递温情又凝聚合力

  如果说“下沉”基层的倡议是东营疾控人面对的一张答卷,那么,他们每个人的行动就是最好的答案——他们传递温情也凝聚合力,他们向外付出,也收获了强大的内驱力和向心力。

  被采样的人群年龄不同、性格不一,居住点不同、身体状况有差异,流调采样的队员们不仅要用脚步丈量着一户一户的里程,还要解除他们心理上的恐惧,不到一分钟的采样工作,往往要提前做太多互信的沟通,“信任是人与人最近的距离。”但是,在短短时间里面对不同的陌生人,如何建立起互信?他们轻声慢语、温情鼓励,他们手法轻快、速战速决,他们用温和的态度、专业的速度来让采样成为一瞬间的体验。

市疾控中心:“下沉”基层,淬炼担当能战的疾控尖兵

  他们用温情抚慰用专业护航——1岁多的孩子面对采样哇哇大哭,柴玉萍耐心安抚快速采样;75岁智障老者把口水吐到采样人员面罩上抗拒采样,他们轮流劝慰半个多小时后,崔向东瞅准时机快速采样……

  他们用身体力行来感同身受——王海红看到新入职的刘晓和王晓阳一边采样一边安慰被采样人“别紧张”,说了不下15遍,感受到新同事的耐心与细致;社区服务队的张秀玲在门岗值勤之后浑身酸痛,体验到每天在社区坚守的门卫和志愿者们该是多少辛苦……

  他们用榜样力量影响队员——年龄最大的郭素美用积极的态度和规范的操作提升自己也影响他人;林更涛、王海青、燕乐华等关注到团队的沟通交流与共同提升;徐文生为减轻年轻队员的工作强度,一直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坚持到采样最后;有着30多年工作经验的徐爱民说,一系列繁琐细致的实战积累了难得的经验……

市疾控中心:“下沉”基层,淬炼担当能战的疾控尖兵

  他们用积极参与融入团队——入职不久的王宏蕾、张震、马晓瑜、徐智明、冯鸣、李新雨、袁孟瑶、高慧、曲林等人,在下沉基层的体验中和老职工的职业风范中,深刻地体验到团队的文化,新老职工在团结互助共克难关的同时,迅速融合成一个坚固的整体……

  还有很多很多名字,却无法一一提及。每一个名字,就是一颗闪烁的星,大家的名字合在一起,就组成了星河,璀灿成东营疾控人的特殊时期的成长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第4流调队的队员们协助垦利区完成了一天28例外地返回东营人员的采样任务后,接到一个紧急的任务:独立完成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部返回东营人员的采样任务。这意味着任务量迅速增加,他们不仅要完成采样工作,还必须把前期准备、信息登记、采样、消杀、送样、医废回收等整个流程的工作承担起来。迅速深入学习、规划详细流程、列出并采购必需物品、练习所有流程……队员们分工负责,各负其责,组长李俊青和王书凡采购完必需物品并确认齐全已是深夜,而第二天一早,这支“速成军”就要独立面对考验,走上流调采样的“战场”。“不求速度,只求质量,做好个人防护。”大家互相鼓励,也坚定相同的目标。

  大家相互协作、共同配合,他们轮流上阵,也互相“争抢”——为了让每个人熟悉整个流程,他们在采样过程中进行角色轮换,每个人轮流经历登记、辅助、采样、消杀等流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实践中提高能力;而面对最沉最重的箱子,他们争着去搬,任务完成后为了协助队友尽快脱掉防护服,他们抢着做最后一个脱防护服的人……

  凡是经历,皆是财富。

  东营疾控人虚心下潜,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淬炼,他们提升专业知识又融汇团队力量,正迅速成长为一支能打硬仗、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疾控铁军。

  (记者 李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