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说:半生师笔不师刀,请问学书法到底是学碑好?还是学帖好?

无心斋


大家好!我是孔祥明。很高兴回答。启功说“”半生师笔不师刀”,请问学书法到底是学碑好?还是学帖好?碑和帖是书法中的两种风格。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然而然的学!我们首先搞清一些概念。

碑是指竖立起来石头。碑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或图文。碑派书风,指碑派书法作品所体现的规律风格,研究北派书风的学问理论,称“碑学”或“碑版学”。属于传统的金石学范畴。起源于宋,清乾嘉时期大兴北碑风与考证风。阮元采其源,邓石如推其波,包世臣助其澜,形成巨流,所以康有为说“碑学之声,始于帖学之坏”。北碑贯穿于整个清代的书法思潮。其特点是追求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雄强之美。在创作上隶、楷、行开创碑派的书风新貌。

帖是指魏晋以后,以钟繇、王羲之为宗的书派。北宋刻帖之风兴起。对帖派盛行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千年以来,帖派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名家辈出宋四家苏、黄、米蔡,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文征明,清初的董其昌等,都是帖派的代表。其风格特点是一种飘逸之美,潇洒之美,妍媚之美。近代帖派代表沈尹默,是推动帖派发展的关键人物。现在的启功先生也是帖派代表之一。

至于学帖派的还是学碑派好。因人而异。当今是一个大融合的时代。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帖派和碑派的融合。已经成功的走出不少书家。如林散之,沈鹏等!我感得碑帖结合。是我们当代书法人需要探索之路。个人看法,希望能帮助到你,谢谢!


书艺人频道


重碑抑帖之论,阮元首先提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格外强调。《广艺舟双楫·尊碑篇》两人的话,有它对的一面,也有它不对的一面。“汉帝、 秦臣之迹,并由虚造”,《阁帖》所收材料,有的凭空伪造,有的传摹失真,主编人王著学识不够,上了大当。

钟、王、郗、谢诸帖,钟帖辗转传摹,多少有些问题。王门各家以及郗鉴、谢安等帖,其中也偶有羼入唯品,鉴定不是顶精确,也是事实。但北朝碑刻包括造像在内,其中书迹有好有坏,差别很多,不似汇帖内容一般都经过选择。何况,原石书丹,经过刻工之手,未必件件能保持原样。北魏、北齐造像最多,一部分乱凿乱刻,大失真面,又一-部分连写手也不佳(如《广武将军碑》、《郑长猷造像》),我们不能以为“凡古皆宝”。刻手优劣一层,阮元、康有为两人好像都没有想到。他们认为凡碑皆好,这是偏见。今天我们看到历代书法的直接资料与间接资料都比阮元、康有为看到的丰富得多,证明他们的话是有局限性的。

诚然,文学艺术都是群众的创造,书法也不例外。北朝大量碑刻被发现,形成了书法艺术上突出的一种“书体”,后世称为“北魏体”。这批碑刻,在群众创造的基础,上通过后世书法界人士的选择,提炼出若干精品,如《张猛龙碑》《郑羲上下碑》《石门铭》、《张玄》、《李超》、《刁遵》诸墓志,《始平公》、《孙秋生》公认为北魏体的代表作。除《石门铭》明署王远书、武阿仁凿字,《始平公造像》明署朱义章书,《孙秋生造像》明署萧显庆书,《郑羲上下碑》传为郑道昭书之外,大多数不知书人、刻人姓名。我们不迷信书家,但应该承认从“碑群”中提炼出来的精品是好东西,可与汇帖中若干种二王名品相提并论。

康有为书中有《尊碑》、《备魏》等篇,《备魏》篇陈述“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的看法。他书中并且标立“碑学”“帖学”的名称,说“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把碑与帖对立起来,那也是偏见。明朝人对帖学功夫最深,书法名家如祝允明、文微明、王宠、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维、承宋、元传统,大有发展。这一事实, 我们不能熟视无睹。清朝前期书法衰落,主要原因在于清代统治阶级借以笼络知识分子的科举制度格外严密,一般知识分子从小就学习“馆阁体”小楷,注意端正匀净,不许有破体俗体,过分拘谨的结果,失去了艺术意味。好比妇女缠小脚,后来即使放大,也成了病态。

书法上的所谓碑学,应该包括秦篆汉隶在内。世推邓石如为碑学第一家,他的成就,主要是篆、隶,楷书犹在其次。清朝一代书法名家,前期数王铎,中期推伊秉绶、邓石如,晚期有赵之谦、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中晚期书家都是得力于碑学或参法碑学的,他们在我国的书法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有或多或少的推动作用,篆隶与榜书,还超过元、明两代。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书法艺术,不能厚古薄今。

我们学习书法,应当兼收碑帖的长处,得心应手,神明变化,没有止境。我们对待历代碑帖,都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吸收其精华,扬弃其糟粕,绝不可盲目崇拜,也不能一笔抹杀 。




铭辰殿下


世界上本身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学碑有学碑的好,学帖有学帖的好。自清代以来,碑学成为可以和帖学分庭抗礼的又一正统后。往往是帖学兴盛到了极致就开始衰落,碑学衰落到了极致又开始兴盛。呈现一种此消彼长的趋势。到清朝后期,碑帖两派开始走向融合。出现了如赵之谦,何绍基等的大家。所以不应强调碑帖好坏,而应关注学习本生。你喜欢碑就好好练碑,你喜欢帖就好好练帖。

启功先生说半生师笔不师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学帖的条件。在康有为论帖学衰落的原因里,有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帖学范本的不足。(多数法帖被毁坏,有限的法帖又被少数人占有,大多数人缺乏学习资料)。所以对名人的话一定要参照其生平事迹考量。有的适合你有的就未必适合你。

经历了清末碑帖大融合后的今天,探讨学碑好还是学帖好已没有多大的意义。当代人更多的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碑帖。学碑之雄强,学帖之秀美。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无非是书法


碑与帖是古代书法作品流传的不同形制,各有风格,各有特点。

一般说来,碑重气势,帖讲韵味;碑显庄重,帖贵流便;碑求界格方严,帖追意态挥洒;碑以雄健为美,帖以温雅取胜;碑讲刀法,帖重笔意;碑有二次创造之美,帖贵一次挥洒成功;学碑取其结字体势,临帖求得笔情墨趣。古今学书者,有的师碑,有的临帖,倾其心力,皆有所得。所贵者在于碑帖结合,融会贯通。

重视墨迹是启功书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他非常鲜明的学书观点之一。他在书法相关的论著中多次阐明这一观点,在论书诗中也是如此。那句广为人知的诗句“岂独甘卑爱唐宋,半生师笔不师刀”就出自《论书绝句》第九十七首,“笔”指笔迹即墨迹,“刀”代指枣石碑刻,“师笔不师刀”亦即师法墨迹而不师法枣石碑刻。

学帖的话,毛笔在行走过程中的提按变化,线条随之粗细的变化,呈现的字体之美如王羲之说的“纤粗尽凝脂之密”。

碑帖,方笔痕迹明显,喜欢古拙苍老金石气的,可以选碑帖来临,碑帖解决的就是写字大气问题。

两种都各有各的优点,得看您侧重于哪一种才好做选择。


一罐LIQUOR


临碑好还是临帖好这个问题,历史上有过争论,有人认为碑属于石刻,有刀凿痕迹,不如墨迹更易看清笔法,这当然是不错的。但并不能因此就得出学书临帖优于临碑的结论:第一,在中国书法吏上,碑与帖在书体上有不同偏重。书帖的体系,历来以行草为多,楷书帖不多见,至于隶书、篆书、魏体,那更是清代以后的事,所以我们首先要问想要学什么。如果学行草,临摹“二王”书迹,自然再好不过;但如果想学隶书,舍弃了汉碑去规摹清隶,那恐怕就舍本逐未了;至于唐楷、魏体,也似应以临碑为正宗。第二,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流派,谈不上孰优孰劣;小提琴独奏与交响乐,都是音乐艺术表现形式,何须扬此抑彼;魏碑追求雄浑古莽的“金石气”,帖派追求妍雅秀丽的“书卷气”,二者各有千秋,实在难分轩轾。各人爱好不同,可以选择不同;如果要追求雄壮的阳刚之美而投身于帖学,那无异于缘木求鱼,只能徒费时日,反之亦然。第三,书家各人有各人的路数,自成家法,无可厚非,但欲以己之所长为天下之必然,却未必然,我们现在研究书法艺术,应该具有科学的头脑与精神,破除迷信。透过刀锋看笔锋,学书学帖不学碑,都不失为方法,但我觉得不能以此排斥彼;碑学的兴起,追求“碑味”的流行,给中国书法艺术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这是功在千秋,无可否认的。偏执于临帖,反对学碑,这显然是偏狭的。何况,单就笔法真切而言,帖未必尽真;古代没有照相制版,名家佳作,海内孤本,只好靠手工勾摹填写,或者上石棰拓;人手勾摹,再准确也有差失,一份《禊帖》,在唐代三人临摹出三个模样,即是明证;至于棰拓,年久石伤,肥瘦失真,使书作面目全非,更是无庸多言。看看众多的《兰亭》翻刻本,一望便知。因此,我们说,无论碑帖,只要是佳作、佳拓、佳摹,都好;对于有心学习书法的人来说,碑与帖本身的分别并不会影响他的艺术进境。


山水画入门


学书法,有临碑的,也有临帖的,到底学哪样好?

碑学和帖学都是书法的瑰宝,就实用来说学帖比较好,毕竟字帖中楷书,行书,草书比较全,而碑学缺少行书,草书类。

因而学碑的一定要学字帖,而学帖的不一定要学碑,不过学学也挺好。


宇轩meng


学书不是学碑学帖的问题,而是学谁的问题。启功还说过:“透过刀痕看笔痕”,宋之前大部分是碑,宋开始帖才多,学书我觉得从晋唐入手,现阶段我个人认为,楷可从唐九成宫或多宝塔入门,有一定基础就去追二王,但他们都是碑刻,帖我觉得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你喜欢哪家的某个感觉某个细节,那就去消化它。总之不能死磕一家,还有就是要多看多读帖,有些帖你可以不临,但一定要读,特别是墨迹本,例如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这类神贴可以读读,但没必要特意去临摹,甚至模仿很像。假如我的孩子要学写字,那我会给他选多宝塔,有一定基础和体会,再在王字和唐朝第一梯队里面找几个代表继续临。总之几个经典的碑都会让他临。总之博采众长,然后就是提炼。


圆脸大变态


在我自己的书法学习过程中,碑和帖都认真学习过。有的时候,在同一时段,也碑帖兼临。自己个人的感觉是,两者并不冲突。即使,碑的笔法截笔比较多,而线条也以方为特点,但如果能相对熟练地控笔,不但不会相互冲突,反而可以相互融合。而且,如果准备系统地学习书法,也应该对碑和帖都要深入地了解。在初级阶段,个人的建议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当然,如果偏重其一而不喜欢另一个又另当别论。


西廨七叔


碑学和帖学在不同时期,文人书家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没褒贬之分!关键在于汲取创新!


dxj9173886576922


不界定任何一种字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