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為何先群雄割據,又演變成三國鼎立?州牧制度是罪魁禍首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這也就演變出了當時這段歷史當中,你方唱罷我登場,互相稱雄的局面。但是這種情況和當年的春秋戰國不同,東漢還有一個不可能逾越的一道屏障,那邊是即便是衰微,也還是有些能量的漢獻帝。

東漢末年為何先群雄割據,又演變成三國鼎立?州牧制度是罪魁禍首

看過《三國演義》的讀者,都會了解到,在東漢末年,各種刺史存在於當時。荊州刺史劉表,徐州刺史陶謙等等。這些威震一方的刺史,手中的權利軍政一把抓。手中的權利極大,而且這些刺史一般也是世襲制的,要麼就是城池被另一方佔領。否則就會像一些諸侯國家差不多。

什麼是州牧制度

州牧制度同時也是刺史制度,這個制度是西漢時期漢武帝的創舉。目的就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由於漢武帝時期實行的推恩令,導致諸侯國的地盤逐漸的變小。那麼也就造成的地方行政的權利不斷的加深。隨著西漢、東漢兩朝的歷史演變,州牧刺史制度的便在後來發展成獨霸一方的小諸侯國。

東漢末年為何先群雄割據,又演變成三國鼎立?州牧制度是罪魁禍首

西漢的建立,並沒有過多的經驗可以借鑑。一般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漢代繼承了秦朝的制度,並在此基礎上不斷的創新。於是便有了後面的郡國並行制,但是諸侯國的權利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的發展壯大。以至於到了漢景帝時期得為了集權,削弱諸侯國的勢力。雖然保留著封國,但是不管是地盤還是實力都極大的減小。隨之而來的地方勢力不斷的得到加強。漢武帝時期,為了監察地方,全國分為13州,同時設立了刺史。

東漢末年為何先群雄割據,又演變成三國鼎立?州牧制度是罪魁禍首

但是這個制度一直持續到了東漢末年,州牧制度的發展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東漢末年所爆發的農民黃巾起義,在州牧制度的影響下,便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利,招兵平定叛亂。以至於後來的的地方割據勢力更加強大。最為突出的便是後來的魏蜀吳的開國皇帝,最終他們瓜分了東漢的地盤。

黃巾起義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這便是當年黃巾農民起義的一句口號。這場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慢慢掀起了東漢末年的一百多年的動盪不安的局面。東漢末年,那個時代,皇帝昏庸,朝廷體制混亂,同時在宦官和外戚的不斷的爭鬥之下,加上連年的天災戰爭等,造成了這場起義的根源。

東漢末年為何先群雄割據,又演變成三國鼎立?州牧制度是罪魁禍首

但是東漢朝廷為了平定叛亂,將更大的軍權下放到了地方。東漢朝廷衰微之後,地方勢力便開始瘋狂的滋長吞併。權利的下放雖然能夠幫助朝廷度過難關,但是更大的風險性已經悄悄的降臨到了東漢朝廷的頭頂,猶如一把懸空的利劍,即將結束這個朝廷的命脈。

東漢末年為何先群雄割據,又演變成三國鼎立?州牧制度是罪魁禍首

然而黃巾起義的大都是農民,面對地方武裝勢力,以及州官士兵,這些缺乏戰爭經驗的農民,並不能掀起來多大的風浪。畢竟一些農民的歷史侷限性,起義終究還是失敗了。但是黃巾起義的發生,也決定了東漢的末年的開始。

群雄割據,州牧制度是否為禍首?

個人認為,各有一半的道理。一個制度的好壞,最主要的還是由歷史來決定。肯定有他好的一面,當然也有它不好的一面。比如說,州牧制度的軍權的下放之後,全國各地都參與了鎮壓黃巾起義的叛軍,東漢末年的那些有名的人物當中,大都參與過消滅黃巾起義的叛軍。比如《三國演義》最初董卓和劉備的相遇,劉備也是因為參與平叛有功,混了一個小官。很顯然,州牧制度的確立,幫助東漢朝廷緩解了燃眉之急,平定了叛亂。

東漢末年為何先群雄割據,又演變成三國鼎立?州牧制度是罪魁禍首

但是也有著他的對立面,這就間接導致了,州牧刺史 的權利的擴大。當起義被鎮壓之後,朝廷並沒有及時的收回權利,而是任由下面的官員刺史的權利不斷的放大,以至於到了後來,到了幾乎不可控制的地步。曹操都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權臣董卓面見天子,都可以攜兵器入朝。可以說州牧制度的兩面應該看到。

但是我們換個角度來說,如果不是新型的州牧制度,我們又怎麼會看到這麼精彩的歷史故事呢?

東漢末年的州牧制度,的確對群雄割據起到了影響。但是我們可以感知到,這個制度問題還是出自朝廷,對下面的州牧刺史,並不能有一個很好的節制的措施,這才最終導致,地方政權變成了一個個小諸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