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導讀之《尚書》第二十四講:周書·文侯之命

《尚書》又稱《書》、《書經》,是一部多體裁文獻彙編,長期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但是清華簡證明傳世的《尚書》部分(偽《古文尚書》部分)為偽書。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內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員或賞賜諸侯時發佈的政令。

國學經典導讀之《尚書》第二十四講:周書·文侯之命/費誓/秦誓

平王東遷:

西周末年,王室內部矛盾重重。公元前781年,宣王子幽王即位。幽王十分寵幸褒姒,甚至不惜用烽火戲弄諸侯而博其一笑,各諸侯十分不滿。 為討好褒姒,幽王不顧王室的反對,廢太子宜臼而立褒姒之子伯服,又廢申後而立褒姒為後。 褒姒是褒國姒姓的女兒,申後是申侯的女兒,申侯是姜姓,由此就引發了姒姓和姜姓間的激烈鬥爭,為西周滅亡埋下了禍根。還有就是外敵入侵頻繁。宗周鎬京,瀕臨西北遊牧部落,經常遭到遊牧部落的侵擾。公元前771年,申侯與犬戎聯絡,進攻幽王,諸侯都不來救駕。 犬戎與申侯迅速攻入鎬京,幽王急忙逃到驪山,被驪山之戎所殺。 這時,關中已佈滿了戎人,宮室被洗劫一空,土地荒蕪。平王東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自然災害嚴重。據史料記載,宣王末年,西北關中一帶連年乾旱,洛、涇、渭三川都乾涸了,農業生產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同時,岐山一帶又發生了地震和地崩災害,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周太史伯陽父根據陰陽五行學說,認為這是周將要滅亡的徵兆。另外,西周初年,周公營洛,也為東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各地諸侯才知道,原來犬戎真的打進鎬京了。於是,他們紛紛帶著大隊人馬前來鎬京救援。諸侯們打退了犬戎,立原來的太子宜臼為天子,也就是周平王,然後就回各自的封國了。沒想到這些諸侯們前腳一走,犬戎後腳就又進來了,而且是經常進犯。當時,京師宮殿被焚燬,國庫虧空,而且西邊的很多土地都被犬戎佔去了,邊境烽火也是連年不息。於是,平王就與群臣商議遷都到洛邑(今洛陽)。周公反對道:"不好!洛邑雖然居於天下之中,但是四面受敵;而鎬京呢,左邊有崤山、函谷關,右邊有隴國、蜀國,而且沃野千里,這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天府之國。現在,大王如果要捨棄鎬京,遷都到洛邑,臣認為不可!"平王沒有聽取周公的諫議,把都城遷到了洛邑。平王東遷,並沒有遷徙豐、鎬二京的百姓,因此在洛邑建國的時候,只能依靠諸侯的力量,從此落入了諸侯的掌控之中。諸侯們各霸一方,展開了長達五百多年的殘殺。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其中周平王執政達五十年之久。東周是周王室逐漸衰微以致最後亡國的時期。這時,天子直轄的"王畿",在戎狄不斷地蠶食下,控制範圍逐步縮小了,最後,僅剩下成周方圓200公里,即洛陽附近的地盤。同時,天子控制諸侯的權力和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日漸喪失。 周桓王十二年(公元前708),周桓王帶了軍隊去討伐桀驁不馴的鄭國,鄭伯不僅敢於領兵抗拒,而且打敗了王師,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這說明,這時周王的地位已經嚴重下降,只是還保存著天下共主的虛名罷了。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隨著地方經濟發展而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公元前367年,周王室發生權力爭奪,東周分裂成東、西兩個部分, 在河南(今洛陽)的稱西周公(或西周君),在鞏(今鞏義)的稱東周公(或東周君)。後分別被秦所滅。

國學經典導讀之《尚書》第二十四講:周書·文侯之命/費誓/秦誓

周書·文侯之命:

平王錫晉文侯秬鬯(jù chàng)、圭瓚(zàn),作《文侯之命》。王若曰:「父義和!丕顯文、武,克慎明德,昭升於上,敷聞在下;惟時上帝,集厥命於文王。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闢,越小大謀猷罔不率從,肆先祖懷在位。嗚呼!閔予小子嗣,造天丕愆。殄資澤於下民,侵戎我國家純。即我御事,罔或耆壽俊在厥服,予則罔克。曰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嗚呼!有績予一人永綏在位。父義和!汝克紹乃顯祖,汝肇刑文、武,用會紹乃闢,追孝於前文人。汝多修,扞(hàn)我於艱,若汝,予嘉。」王曰:「父義和!其歸視爾師,寧爾邦。用賚爾秬一鬯卣(yǒu),彤弓一,彤矢百,盧弓一,盧矢百,馬四匹。父往哉!柔遠能邇,惠康小民,無荒寧。簡恤爾都,用成爾顯德。」

【譯文】平王賜給晉文侯香酒和玉器,作《文侯之命》。王這樣說:“族父義和啊!偉大光明的文王和武王,能夠慎重行德,德輝升到上天,名聲傳播在下土,於是上帝降下那福命給文王、武王。也因為先前的公卿大夫能夠輔佐、指導、服事他們的君主,對於君主的大小謀略無不遵從,所以先祖能夠安然在位。“啊!不幸我這年輕人繼承王位,遭到了上天的大責罰。沒有福利德澤施給老百姓,侵犯我國家的人很多。現在我的治事大臣,沒有老成人長期在職,我便不能勝任了。我呼籲:‘祖輩和父輩的諸侯國君,要替我擔憂啊!’啊哈!果然有促成我長安在王位的人了。“族父義和啊!您能夠繼承您的顯祖唐叔,您努力制御文武百官,用會合諸侯的方式延續了您的君主,追懷效法文王和武王。您很好,在困難的時候保衛了我,象您這樣,我很讚美!”王說:“族父義和啊!要回去治理您的臣民,安定您的國家。現在我賜給您黑黍香酒一卣;紅色的弓一張,紅色的箭一百支;黑色的弓一張,黑色的箭一百支;四匹馬。“您回去吧!安撫遠方,親善近鄰,愛護安定老百姓,不要荒廢政事,貪圖安逸。大力安定您的國家,以成就您顯著的德行。”

國學經典導讀之《尚書》第二十四講:周書·文侯之命/費誓/秦誓

周書·費誓:

魯侯伯禽宅曲阜,徐、夷並興,東郊不開。作《費誓》。公曰:「嗟!人無譁,聽命。徂茲淮夷、徐戎並興。善敹(liáo)乃甲冑,敿(jiǎo)乃幹,無敢不弔!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礪乃鋒刃,無敢不善!今惟淫舍牿(gù)牛馬,杜乃擭,敜(niè)乃穽(jǐng),無敢傷牿。牿之傷,汝則有常刑!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復之,我商賚汝。乃越逐不復,汝則有常刑!無敢寇攘,逾垣牆,竊馬牛,誘臣妾,汝則有常刑!甲戌,我惟徵徐戎。峙乃糗(qiǔ)糧,無敢不逮;汝則有大刑!魯人三郊三遂,峙乃楨幹。甲戌,我惟築,無敢不供;汝則有無餘刑,非殺。魯人三郊三遂,峙乃芻茭,無敢不多;汝則有大刑!」

【譯文】魯侯伯禽坐鎮曲阜,徐夷、東夷興兵作亂,魯侯準備起兵討伐,作《費誓》。公說:“喂!大家不要喧譁,聽取我的命令。現今淮夷、徐戎同時起來作亂。好好縫綴你們的軍服頭盔,系連你們的盾牌,不許不好!準備你們的弓箭,鍛鍊你們的戈矛,磨利你們的鋒刃,不許不好!“現在要大放圈中的牛馬,掩蓋你們捕獸的工具,填塞你們捕獸的陷阱,不要傷害牛馬。傷害了牛馬,你們就要受到常刑!“牛馬走失了,男女奴僕逃跑了,不許離開隊伍去追趕!得到了的,要恭敬送還原主,我會賞賜你們。如果你們擅自離開隊伍去追趕,或者不歸還原主,你們就要受到常刑!不許搶奪掠取,跨過圍牆,偷竊馬牛,騙取別人的男女奴僕,這樣,你們都要受到常刑!“甲戌這天,我們征伐徐戎。準備你們的乾糧,不許不到;不到,你們就要受到死刑!我們魯國三郊三遂的人,要準備你們的築牆工具。甲戌這天,我們要修築營壘,不許不供給;如果不供給,你們將受到終身不釋放的刑罰,只是不殺頭。我們魯國三郊三遂的人,要準備你們的生草料和乾草料,不許不夠;如果不夠,你們就要受到死刑!”

國學經典導讀之《尚書》第二十四講:周書·文侯之命/費誓/秦誓

周書·秦誓:

秦穆公伐鄭,晉襄公帥師敗諸崤,還歸,作《秦誓》。 公曰:「嗟!我士,聽無譁!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盤。』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雲來。惟古之謀人,則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謀人,姑將以為親。雖則云然,尚猷詢茲黃髮,則罔所愆。」 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yì)勇夫,射御不違,我尚不欲。惟截截善諞(piǎn)言,俾君子易辭,我皇多有之! 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達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邦之杌隉(wù niè),曰由一人;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

【譯文】秦穆公派兵討伐鄭國,晉襄公帥兵設伏在崤山打敗了秦軍,秦軍回來後,作《秦誓》。穆公說:“啊!我的官員們,聽著,不要喧譁!我有重要的話告訴你們。“古人有話說:‘人只順從自己,就會多出差錯。’責備別人不是難事,受到別人責備,聽從它如流水一樣地順暢,這就困難啊!我心裡的憂慮,在於時間過去,就不回來了。“往日的謀臣,卻說‘不能順從我的教導’;現在的謀臣,我願意以他們為親人。雖說這樣,還是要請教黃髮老人,才沒有失誤。“白髮蒼蒼的良士,體力已經衰了,我還是親近他們。強壯勇猛的武士,射箭和駕車都不錯,我還是不大喜愛。只是那些淺薄善辯的人,使君子容易疑惑,我太多親近他們!“我暗暗思量著,如果有一個官員,誠實專一而沒有別的技能,他的胸懷寬廣而能容人。別人有能力,好象自己的一樣。別人美好明哲,他的心裡喜歡他,又超過了他口頭的稱道。這樣能夠容人,用來保護我的子孫眾民,也或許有利啊!“別人有能力,就妒忌,就厭惡。別人美好明哲,卻阻撓使他不能通向君主。這樣不能寬容人,用來也不能保護我的子孫眾民,也很危險啊!“國家的危險不安,由於一人;國家的繁榮安定,也許是由於一人的善良啊!”

周書完!

國學經典導讀之《尚書》第二十四講:周書·文侯之命/費誓/秦誓

全書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