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孩子们忘了保护自己

最怕孩子们忘了保护自己

最怕孩子们忘了保护自己

陈妙霞在病房护理患者。

最怕孩子们忘了保护自己

陈妙霞(右)带领护士长孙珂查房。

平安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战疫者 名片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逆风前行的是战疫者身影。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但事关生死的严峻斗争,冲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日夜奋战、舍生忘死,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展现了救死扶伤、大爱无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为挽救患者生命、控制疫情蔓延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一场全体动员、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广大党员冲锋在前、英勇奋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即动、勇挑重担,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志愿者不惧风雨、坚守一线,广大群众众志成城、踊跃参与,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他们都是勇敢奉献的战疫者,许多人原本默默无闻,但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汇聚起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即日起,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南方都市报联合推出“战疫者名片”系列报道,用镜头与文字致敬做出了不凡之举的凡人英雄,让他们的名字走进百姓记忆,照耀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家园。

刚到武汉那阵,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护理部主任陈妙霞每天像一个教导处主任般,提醒护士们注意这儿,防范那儿。“这群孩子相当一部分是‘93后’,年纪跟我女儿一般大。进了隔离病房,最怕的不是他们畏战、偷懒,而是他们冲得太猛,忘了保护好自己。”

而在同事眼里,“陈老师”又何尝不是一个拼命的抗疫女“霞”。从疫情初期在广州构建护理防线,到元宵节后转战武汉,陈妙霞每天都要进隔离病房,除了会诊危重症患者,对护士“调兵遣将”,还要和同事检查院感防控。四十多天来,忙不完的工作让她每晚靠半片安眠药“保护性强制休息”。

近日,陈妙霞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她说,能为保卫武汉出一把力,既是职业使命也是毕生荣幸。

抗非功臣再战新冠肺炎

陈妙霞的战疫始于1月20日。

曾在17年前抗击SARS之战中荣立二等功的她,根据院领导部署,迅速牵头在三个院区建立新冠肺炎“护理防线”。2月9日,她又主动报名,随医院第三批医疗队驰援武汉,担起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和护理团队主管重担。

新冠肺炎的战斗成果,护理要占一半功劳。在陈妙霞带领下,医疗队100名护士以专业的护理经验、饱满的奉献热情奋战在武汉一线。

护理队员大多来自重症、急诊、感染等相关专业,大多数有重症护理经验。“我们派出了护理精英:有各科室护士长8名,有人经历过‘非典’,有人是承担过院感防控培训的教官。一线护理团队主力在技术能力上、体力上都能打硬仗。”陈妙霞说,医疗队长杨扬出发前,庄重承诺要保证医疗队“零感染”,把大家平安带回来。

作为护理队伍的主将,陈妙霞与协管院感的岭南院区外科护士长张献玲、协管护理质控和排班的产科护士长孙珂组成护理“高配”组合,确保救治患者、院感控制“两手都要硬”。

为“拼命三郎”“拼命三娘”减压

2月10日晚10时许,进入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重症病区前,首批队员开始换装。“姑娘小伙们!穿好防护服上阵吧!”陈妙霞一个个检查好大家的防护,和队长杨扬为她们写上名字和祝福,含着泪水千叮万嘱:“遵守操作规程,好好防护!”当晚11:30,战斗打响。首例患者准备入院,不到24小时,病区就已收满。

每天,陈妙霞都要一早到医院,会诊患者排查隐患、记录问题、改进流程。起初,护士们一个班要上六小时。“在后方大力支援物资的基础上,我们医疗队坚决改成四小时一班次。”陈妙霞说,要为“持久战”做准备,保护他们的安全,为他们减压。一旦发现忘我奋战的“拼命三郎”“拼命三娘”,她立即一对一谈心,告诫年轻护士:“如果医务人员先倒下,谁来救治患者!”

一线护士还能每天轮班休息,而她却24小时“on call”。“在武汉,我们属于客场作战。除了直面疫情,还要适应当地医院的电子诊疗系统、医疗管理秩序,心理和体力都时刻绷紧弦。”她坦言,“比在广州累得多”。

而此次战疫,中山三院医疗队接管危重症病区,病人病情重且大部分是老年病人。陈妙霞凭借全国首届ICU专科护士深厚的专业功底,牵头对重症患者制定“一人一方案”,对患者实施“序贯氧疗+预防心衰+稳定内环境”护理核心计划,对危重症患者实施ICU级的“专人特护”。此外,她专门抽调两位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护士配合心理科专家筛查患者,开展叙事护理、“把脉疗心”等。

经过医护团队通力合作,开区6天,中山三院病区迎来首例治愈出院患者。目前,病区累计出院三十多人。

“谁不想早点回家?但只要患者需要,只要战疫还在继续,我就会和孩子们一起,继续奋战。”陈妙霞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周晋安、甄晓洲、叶张翔 图/受访者供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