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殺兄弟對嗎?

aaaaaaaa客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精心策化之下,突然發動了一場政變,殺掉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以及他的十個小侄子,史稱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如願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創造出了照耀千古的盛世貞觀之治。



然而,千百年來人們在稱頌李世民的同時,也無情的指責他在政變中弒兄,殺弟的殘忍。那麼,李世民為了政治目的所做的這一切對嗎?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不要說後人,就是李世民本人終其一生都沒有擺脫這場道德的拷問。多少年之後,李世民曾經哀嘆道:我死之年,廿六歲矣!玄武門之變那年,李世民二十六歲。這句話中透露出李世民的無奈,痛苦和愧疚,說明政變雖然成功了,但李世民心中仍然掙扎不出自己對自己的道德拷問和自責。


武德九年十月,李世民下詔追封李建成為息王,李元吉為海陵王。給他們舉行了葬禮,那天,李世民在宜秋門上痛苦地流下了淚水。

痛苦也好,自責也罷,都改變不了事實,如果,讓李世民重新選擇的話,他仍然會高舉手中的刀,毫不猶豫砍下去。

沒辦法,也沒有其它選擇,這是政治鬥爭的屬性決定了的。在政治鬥爭依靠智慧解不了的問題,唯一的選擇就是動用武力。同樣,對於政變的另一方太子李建成來說也是如此。在玄武門之變前李建成同樣有一個計劃,那就是昆明池之變,這個計劃如果成功,躺在血泊中的將是李世民。


在政治鬥爭的舞臺,自有它有別於正常社會的規則,在這個舞臺上沒有道德秩序,沒有禮教倫常,有的只是血腥,殘暴和殺戮。成功了,走入榮譽殿堂,失敗了,走進地獄。


一葉小舟168521774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弒兄、殺弟,清除十個小侄子,逼迫父皇禪讓皇位,在整個一生中留下不光彩的汙點。進而實現了他的目標,最終做上皇帝的寶座,在自身的努力下創造出了留傳千古的盛世“貞觀之治”。

李世民千百年來被人們稱讚為“仁君偉皇”時,也有人在無情的指責他在政變中所發生的那些汙點。如果當時在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逼迫無奈之下,李世民不採取反攻措施會是另一個歷史傳承,或許躺在血泊中的就是李世民。

封速統治社會,每一位皇帝所要擁立自己坐上皇位的政治目的所採用的不是仁軟、忍弱,而是具有腥風血雨的殘暴和殺戮。就不會用禮教常倫去行事。生於帝王之家想要坐上皇位,就得采取不正當的手段擁護自身的利益。往往歷史記載的是成功者流傳千古,失敗者淹沒與歷史雲海。

李世民終其一生都擺脫不了那場道德拷問,為了政治利益只能犧牲一方,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毫不猶豫的弒殺了兄弟一脈,成為政治利益的犧牲品。

李世民坐穩皇位以後,精勵一身都是效仿周公勸扶周文王而成就大周盛況。同樣李世民,知人善用,用人唯賢,能聽進忠言諫言,知錯即改,善於改革棄費舊制,終究造就了唐朝盛況貞觀之治。用其一生功績壓制湮滅所犯過的道德拷問,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

武德九年十月,李世民下詔歸封李建成為西王,李元吉為海陵王,並給他們舉行了葬禮,在當即也深深自責過,畢竟有幾十年的親情存在,這樣做也是給他心靈上的安慰好過。

結語:封建統治政治鬥爭,就不能過多的說誰做的錯與對,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所採取行動。所做過的一些事情只能留給世人來評價,在座上最高位置上能做出一些有利於社會發展的功績,使之國強民富、國泰民安,成就盛況,對於李世民弒殺兄弟的對錯已經不太重要了。


斌哥居丹霞


大家好,這裡是南嶺說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李世民與兄弟之間的矛盾最終是在“玄武門之變”之時解決,他不只殺害了兩個同父同母的兄弟,更是連年幼的侄子也一起帶走了。

那麼他怎麼做對嗎?

我認為大錯特錯,錯得離譜。

李世民違背約法十二條

秦末漢高祖劉邦攻入咸陽後,為了獲得關中民心,召集豪傑父老約法三章。

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史記》

之後在隋末,唐高祖李淵攻入長安之前,效仿劉邦的約法三章,約法十二條,其中一條就是殺人者死。此後寫入《武德律》之中。

約法十二條,殺人、劫盜、背軍、叛者死。-《新唐書》

既然是唐高祖李淵制定的法律,作為臣子的李世民竟然公然違背,豈不是違法亂紀之徒。

在戰國時代,法家代表韓非子就已經說出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概念,《韓非子·有度》:“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史記:商君列傳》中亦有言: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李世民犯十惡之五項

“十惡不赦”是一個在文學作品中頻繁出現的詞彙,但這十惡知道的人似乎不多。

所謂十惡是指:謀反、謀大逆、謀逆、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而一代賢明之帝王唐太宗李世民犯了其中五項,分別為惡逆,殺害大哥李建成;不道,殺害無罪的弟弟李元吉及侄子們;大不敬,侵犯了作為皇帝的李淵的尊嚴;不孝,逼迫父親李淵奪位;不睦,親族內部互相侵犯。

五服相親,自相屠戮,窮惡極逆,絶棄人理,故曰惡逆。-《唐律疏議》

故而,李世民在玄武門的所作所為大錯特錯。


南嶺說史


李世民不殺兄弟就做不了開創貞觀之治盛世的一代明君,政治權力鬥爭沒有對錯,只有利益的權衡,你不做,別人也會做,對敵人的同情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從情感道德來說,李世民確實做的很殘忍和冷血,他不但殺了自己兩個兄弟,連兄弟的兒女們都一個不剩的殺了,相當的沒有人性和殘暴!你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政變,就一定要殺光自己的兄弟嗎,你可以不殺,軟禁起來不就行了,何況兄弟們孩子也是無辜的,何必濫殺無辜呢!可政治鬥爭就是這樣,歷來的皇權鬥爭都是這麼殘酷的,李世民是勝者,所以說他是殘忍,那李世民失敗了,李建成會放過李世民和他的家人嗎,怎麼處置就看李建成的心情了,誰也擔保李建成不會殺李世民以及他的家人啊!所以權力鬥爭都是你死我亡,幾乎沒有第二條出路!李世民那樣做,不僅讓自己做了皇帝,也保住了自己和全家人的性命,當初他不那樣做,把命運交給別人決定那是不可能的,在唐朝建立的那天,命運已經決定了!



李淵處處打壓李世民,大唐有半壁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的,李淵怕隋朝二世而亡的命運重演到自己身上,所以扶持太子李建成上位,打壓李世民這個強勢的二兒子。李淵不可能告訴李世民,你不要和大哥搶,大哥登基後不會殺害你的,你放心輔助大哥就行了!李世民絕對不會信,任何的政治人物的誓言旦旦都是狗屁,轉身就忘掉了,李世民也絕不會相信李建成不會對自己下手,大家已經爭鬥多年了,結果只有一個,誰勝誰死罷了,就像戰場上兩個拼殺的士兵,沒有對錯,都希望儘快殺死對方保住自己的命,只不過李世民不但保住了自己的命,還提升了等級和富貴罷了!



勝者可以惺惺作態,勝利後留下悔恨的眼淚,甚至作出一些善意,善待對手的後人,沒有趕盡殺絕,別人反而說你仁德!可是如果沒有痛下殺手,成了鬥爭的失敗者,後人會說你婦人之仁,懦弱無能,廢物一個,君不見項羽在鴻門宴不殺劉邦,後人是鄙視項羽,婦人之仁實在要不得啊!李世民自己不甘心屈於人下,想做大事業,那就必須有所犧牲,成大事不拘小節,婦人之仁那是不行的,很多人會阻擋你前進的方向,不同你一起,那就拋棄他們,當然手段有很多,殺掉或者下牢,只不過殺掉是成本最低的,畢竟人沒了就沒事了,軟禁還要花糧食呢,免得以後麻煩!李世民既然做了,就不管對錯,勝利者哪個沒有罵名的,多多少少都有罵名,只要能成就大業,殺點人算什麼呢!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歷史很多時候不分對錯的。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

玄武門之變本質是李淵李世民父子生死相搏,李建成就是跟著落井下石的小嘍囉。

李世民看見他爹磨刀了,先下手為強掀桌子,砍了李淵的打手李建成和李元吉,逼退李淵,自己當皇帝掌握自己命運。

他這樣的行為一則謀逆,一則不孝,在忠孝大過天的古代社會幾乎已經可以說是大逆不道了。

同樣,李淵作為一個君父,想要殺子卻被自己兒子提刀造了反實在太過丟人。他是李唐開國皇帝,大唐也是要面子噠,被人知道了多難看。

正所謂“無不是的父母”“皇帝永遠英明神武”,皇帝陛下怎麼可能無過就要殺自己兒子和開國功臣呢?父親想殺自己時兒子怎麼能反殺呢?李淵和李世民的行為都不符合當時的道德規範,因此父子的交鋒是絕對不能公開宣揚的,必須得找一個背鍋俠。

這個背鍋俠是誰呢?肯定是李淵李世民父子鬥法的“工具”——太子了。

玄武門之前,有一個太子做緩衝,李淵和李世民之間皇帝與功臣的衝突就成了二皇子和太子的奪嫡之爭。

玄武門發生時,有太子甘當李淵打手,皇帝想殺功臣就成了“太子(奸臣)蠱惑皇帝謀害忠良”,兒子造老子反就成了太子秦王奪嫡兄弟鬩牆。“始作俑者”李淵就此神隱,從為了自己皇位犧牲兒子的嫻熟君王變成了無可奈何的慈愛老父親。

由於李建成牌緩衝帶的存在,也由於李淵知情識趣,李世民最終又奉養李淵到老。玄武門之變的真相,最終還是被巧妙地掩蓋住了,從父子反目,重點轉移到了兄弟鬩牆。

罵李世民殺兄弟?罵就罵唄,李世民又不能被罵活了。一將功成萬骨枯,更何況是一國之君登基呢。


深貓


這個問題我們要辯證的看待 國家方面 縱觀整個唐朝的歷史我們會發現 李世民的功勞不容小覷 國家內部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後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皆為良將。

此外,李世民亦不計前嫌,重用建成舊部魏徵、王圭,降將尉遲恭、秦瓊等,勇猛善戰的將領。 在軍事和政治方面好擁有完善的人員儲備,使得國內和平穩定成為可能,經濟的恢復和增長,這使得唐帝國內部的國家機器可以正常運轉。在對外放面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 為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這是唐太宗對國家發展和強盛做出的重大貢獻,這是值得肯定的。從道德家庭層面來說,行為違背了當時的社會價值觀的取向 ,表現出了皇權內部的爭權鬥爭,使得家庭出現分裂和統治階級內部的分化。不利於政權的穩固,國家內部統一。這也為後代帝王家族權力鬥爭提供了合理化解釋,對中國皇權政治產生了極深的影響。綜上所述唐太宗的功勞還是大於過錯



歷史的號子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率部擊殺李建成、李元吉!

玄武門口之變沒幾天,李淵“主動”退位,李世民登基為帝,從此拉開了“貞觀之治”的大唐盛世,李世民因為稱人善任、卓有政績為後人所稱道,但是玄武門之變卻是李世民被人詬病的汙點,許多史學家也對此多有指摘。

但是,如果設身處地地想一下,假如你是李世民,你在那個情勢之下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是束手待斃還是拼死一搏?是舉家被殺還是死中求活?我們相信李世民也經過了痛苦的心理鬥爭,但他還是選擇了這條路。

一、李世民是不得不發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既有著對帝位和權力的野心與追求,更因為此時已經不得不發。如果當時李世民稍有遲疑,必然被李建成逼到絕路,如果李世民手軟留下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命,誰也無法預料局勢會向哪個方向發展。

皇室鬥爭的殘酷超大多數人的想象,在歷史上爭奪皇位失敗的皇子,最終都難以天年而終。並且死的不僅僅是他一個,往往是舉家全滅,既然退讓就是死,那為什麼不能拼死一搏呢?而李世民有能力、有實力,選擇發動政變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1. 李建成很早就被李淵立為太子,具有合法的繼承人的位置,然而李世民的勢力不斷膨脹,在率軍平定天下的過程中,籠絡了一大批文臣武將,掌握了大唐最精銳的部隊,已經威脅到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這讓李建成難以安睡。


  2. 事實上,李建成的臣屬、包括李元吉,曾經多次進言要對付李世民,李建成始終難以下定決心,當李淵允許李世民開府、允許他擁有自己的一套臣屬班子時,李建成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他終於準備下決心要對付李世民了。但沒看到他動手,李世民卻先動了手。

  3. 太子李建成並非平庸之輩,他也曾經征戰四方、頗有軍事能力,而且處理政事也井井有條,深得李淵信賴,如果李建成要下手,以他的性格絕不會只殺李世民一人。在發覺李建成已經在暗中部署人手後,李世民選擇提前發動,打了李建成一個措手不及。

兄弟相爭的場面在封建王朝的帝位傳承中並不少見,但大多數是在皇帝駕崩之後,象李世民這樣在父親在位時就發動政變的極為少見,這也是出乎李淵和李建成意料的,導致他們一敗塗地,李世民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

而李世民在玄武門殺掉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後,立刻逼宮李淵退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了唐國的最高權力,並用雷霆手段將對手的滿門殺得乾乾淨淨,絕了後患。李世民確實心狠手辣、行動果斷,李建成輸得不冤。

二、李世民也有苦衷

封建王朝的帝位傳承儘管殘酷,李世民儘管下手異常果斷,但他的心裡是異常痛苦的,手足相殘的慘事,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是都是煎熬,但他還是選擇了發動政變,因為李世也也有自己的苦衷,皇位關係的並不僅僅他一個人,還有他的妻兒、部屬。

李自成的屬下,有房玄齡、杜如晦這樣的謀臣,還有尉遲敬德、程知節、侯君集這樣的猛將,他們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為的是什麼?難道最終是為李建成作嫁衣?作為李世民的嫡系部下,李建成上臺就代表著他們的末日。

  1. 李世民的部下也有利益訴求。李世民開府之後,聚焦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來到他的麾下,如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他們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臣屬。他們之所以選擇李世民,是想通過他來實現自己的訴求,無論是榮華富貴也罷,無論是封妻廕子也罷,假如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那他們終將落得一場空,這是他們所不能容忍的。

  2. 李世民手下的文臣開將,其中也有山頭、有小圈子,分為了很多派別,每個團體也都有著自己的利益訴求,他們為李世民賣命,就是在搞政治投資,假如李世民失敗,或者是選擇了認命,誰敢保證他們不會投靠李建成?在利益面前,忠誠未必是人人都有的品德,到時候眾叛親離,李世民將變成孤家寡人!

  3. 作為李世民兄弟的父親,李淵政治手腕異常高超,他把太子的名份給了李建成,卻沒有給他建功立業的軍權;他給了李世民以軍權並允許他開府,雖無太子名份卻有太子之實。李淵的小算盤打得很精,只要兩個兒子相鬥,自己的帝位就穩如泰山。帝王的心腸就是這麼冷酷!可對於李世民來講,這未必不是一種心理上的煎熬!兄弟苦苦相逼、父親玩弄手腕、冷眼旁觀,與其忍氣吞聲,不如拼上一把!


李世民最終走上政變這條路,既是形勢所逼,又是李淵玩弄權術的結果。假如李淵全力培養李建成,將軍權交付於他,讓李世民當個安樂王爺,李世民心裡再不樂意也得接受,至少榮華富貴是少不了的,可是李淵把刀子送到了手邊,不用豈不是太對不起自己了?

對於李建成來講,他最大的缺點就是有殺意、有殺心,卻缺乏了時不我待的執行力和當機立斷的判斷力,沒有果斷出手搶得兵權,也沒有佈置人手果斷殺掉李世民,一時心軟錯過了無數機會。這跟項羽在鴻門放過劉邦何等相似?最終的結果是身死家破,被湮沒在了歷史的塵煙當中。

三、玄武門之變的始作俑者是李淵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根本上來講是他所代表的功勳集團的一次政變,只是因為李世民自身就是最大的功臣,掩蓋了這一事實,那麼,李世民的身邊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文臣武將呢?為何太子李建成除了一個魏徵,再也沒有太出色的臣屬呢?

這一切都是李淵一手造就的。李淵並不是平民百姓起家,其祖父李虎是北周的八大柱國之一,其姨母是隋朝皇后,他是世襲的唐國公,故建國後以唐為號。在這樣一個家庭中長大的李淵,從小學的就是權謀之術。權謀之術不是不能用,但一旦用過火了,就容易反受其害。

  1. 李淵心中屬意的接班人選,當然是李建成,這一點是無容置疑的,李建成並非常人所想的那樣無能,他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個人的才能也很突出,不然李淵也不會立他為太子了。但是李淵只給了他名分,卻沒有給他相應的待遇。李建成的心裡何嘗沒有怨氣?

  2. 帝位到誰手裡面,歸根到底要由實力決定。李世民沒有被立為太子,並不是他不優秀,而是太優秀了。所以即使是李淵也要倚仗他的才能,依靠他來掃平天下。並且允許他開府建制。李世民就在四處征戰的過程中,不僅僅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其麾下更聚集了一大批人才,正是這些人才成為他日後治國的主力,也正是這些人才逼得李世民不得不發動政變。

  3. 玄武門之變,完美地體現了李世民的作戰風格,突然發動、襲敵未料、一擊奏功、斬草除根!他把皇宮當成了戰場,把兄弟當成了敵人,只要一動手,就不會留情。決定大唐命運的一戰,就在兄弟之間展開了。與此同時,唐帝國的最高領導人李淵,也落入了李世民的算計中。幸運的是,李淵是個懂進退、知利害的人,他選擇了“按兵不動”隨後又迅速把帝位傳給了李世民,就剩下這麼一個兒子,不給他又給誰呢?

李世民和他的部下發動的政變,實際上並沒有在朝中激起太大的波瀾,因為李世民與李建成兩兄弟,終究要決出個你死我活,這是封建王朝帝位交接過程中必然要發生的事情,無論誰勝誰負,都只能坦然接受,連李淵都認了,臣下有什麼可說的?

並且,唐朝各屬地的長官,也選擇了奉李世民為帝。大家都不是傻子,李世民兵多將廣、手握兵權,個人更是威名遠播、英武果毅,李世民如果不發動政變,那才是值得奇怪的事呢!李淵的手腕,其實大家洞若觀火,只是沒有人說破而已,玄武門之變,意料之中事罷了。

結語:對於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我們不能用今天的道德觀念來評價它的善惡,更不能脫離當時的實際情況和複雜背影,用單一因素來衡量對錯,人性是複雜的,歷史也是複雜的,玄武門之變的伏筆,在李淵起兵之時就已經埋下了,當天下初定之時,也是就是它爆發的日子。

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講對錯是可笑而幼稚的,戰勝敵人活下去才是唯一的選擇。唐朝的幸運之處在於李世民是個不孚重望的明君,故大唐傳承數百年,並且開創了封建王朝統治史上的盛世,如果李世民成為一個好殺無度的昏君,那麼玄武門之變必然會遭受更多人的詬病。

事實上,對於老百姓來講,李建成和李世民誰當皇帝有區別嗎?歷經了隋末戰亂的百姓,更需要的是休養生息。誰能讓老百姓吃飽穿暖,誰就是明君,誰就是對的。所以對錯的判斷,終究還是在老百姓的心裡,這就是民心。


脂肪故事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這是毛主席著名的詩句,裡面提到了四位古代特別有作為的皇帝,他們都在當時的年代做出了不菲的成就。不過裡面卻有這麼一位:殺害了自己的兄長與弟弟霸佔了他們的家產,連他們的孩子也不放過全都殺了,還把他們的妻子衝入後宮長期霸佔並生下了自己的孩子。還把自己的老爹關了起來限制自由逼著父親交出家裡的鑰匙自己當家做主,害的老爹含恨而終,應該就是氣死的。你說這個人是不是特別的壞,要是在民間這樣的人估計早就被大卸八塊拿出去餵動物了吧!可是果不其然呀,他確被人們稱頌了上千年,還成為了一代明君,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一個有些許汙點的千古名君。

李世民為什麼要這麼殘忍殺害自己的兄弟們呢?他這麼做對麼?咱們先來看看這個不一般的家庭吧——大唐帝國,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國之一。

家長:唐高祖李淵。未來繼承人:李建成(太子)。受重用的老二:李世民。挑事的老三:李元吉。這是這一家子主要的人事情況,還有很多的家庭成員基本都是配角了。要說到李世民殺兄弟最開始的根本原因還是這個佔了大便宜的老爹。話說這份家業原本是人家隋朝老楊家的,老李家和老楊家還是親戚關係,看到老楊家出來個敗家子(隋煬帝楊廣),乘人不備拿下了偌大基業。在掙家當的這個過程中呢,這個李淵就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讓老大也就是太子李建成主家在家裡待著也就是看家。讓老二李世民出去打仗見世面,你就說說這騷操作。老大在家裡越養越肥,光是享受大後方的榮華富貴,怎麼有心思治國安邦。老二吧你不打算讓人家當皇帝,還讓他到外面闖蕩“打怪得經驗”,慢慢的聚集了一幫能征善戰之輩。古代當兵打仗是為什麼呢?不是為了國家呀人民呀,古人沒那麼高的覺悟,他們大多數還是為了能過上好日子,希望帶頭的能在戰爭結束後給自己帶來飛黃騰達光宗耀祖。可是李世民的手下發現,大唐帝國幾乎所有的仗都是他們打的,但是以後還沒有飛黃騰達的可能,因為他們的頭頭是老二,沒什麼機會當皇帝,當不了皇帝以後誰給發退休金?於是李世民的手下大多數還是很支持他當皇帝的。有軍隊有權利還有人支持,誰心裡不癢癢呢?當然朝中的太子也看老二不太順眼也是處處刁難,今天剋扣點軍餉,明天少運點糧草,總之讓你不好過,還差點送了小命。慢慢的這就變成了你死我活的戰爭。

埋下了禍根,就等著爆發了。最終玄武門之變發生了,確實很慘李建成的兒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鉅鹿王李承義,李元吉的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等幼兒都被殘忍殺害,還在宗室的名冊上刪除他們的名字。女眷則被衝入李世民的後宮。最後唐高祖讓位於秦王李世民,唐朝初年最血腥的一幕就這樣結束了。其實這整個過程,也沒有誰對誰錯,你勝利了就是對的,失敗了也就什麼都沒有了。也許李世民不殺了他的兄弟上斷頭臺的也許就是他自己。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李世民也是迫於現實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殺害兄弟。這就是皇族權利爭鬥的殘酷現實。不過好在我們有了一個千古明君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這說明李世民的選擇是對的。


天堂暴雨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精心策化之下,突然發動了一場政變,殺掉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以及小侄子,史稱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如願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創造出了照耀千古的盛世貞觀之治。

然而,千百年來人們在稱頌李世民的同時,也無情的指責他在政變中弒兄,殺弟的殘忍。那麼,李世民為了政治目的所做的這一切對嗎?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不要說後人,就是李世民本人終其一生都沒有擺脫這場道德的拷問。多少年之後,李世民曾經哀嘆道:我死之年,廿六歲矣!玄武門之變那年,李世民二十六歲。這句話中透露出李世民的無奈,痛苦和愧疚,說明政變雖然成功了,但李世民心中仍然掙扎不出自己對自己的道德拷問和自責。

武德九年十月,李世民下詔追封李建成為息王,李元吉為海陵王。給他們舉行了葬禮,那天,李世民在宜秋門上痛苦地流下了淚水。

痛苦也好,自責也罷,都改變不了事實,如果,讓李世民重新選擇的話,他仍然會高舉手中的刀,毫不猶豫砍下去。

沒辦法,也沒有其它選擇,這是政治鬥爭的屬性決定了的。在政治鬥爭依靠智慧解不了的問題,唯一的選擇就是動用武力。同樣,對於政變的另一方太子李建成來說也是如此。在玄武門之變前李建成同樣有一個計劃,那就是昆明池之變,這個計劃如果成功,躺下中的將是李世民。


飛翔的螞蚱456


不殺兄弟回頭被兄弟殺一樣對不起老子和國家,不拿自己命當命可以,程咬金尉遲敬德這些人的命呢?

他也猶豫過,手下說,舜要是早被家人害死了還做什麼聖君?

為了避免將來耗費更大的成本,不僅兄弟,連兄弟的兒子們也都殺了,但作為政變,這樣的代價已經比較溫和。

他也沒後悔過,周公、季友殺兄弟都是為了國家,史官不必為我隱晦。

至於給大哥哭喪,給兄弟逐漸恢復待遇,以自己的兒子過繼為他們的嗣子,那都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寬容和皇恩浩蕩,不是給兄弟平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