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臺人,你過知道老東臺到底有多大?

東臺縣域手繪地圖(民國時期) 摘自《東臺縣誌》資料彙編目錄

東臺人,你過知道老東臺到底有多大?

崔益雲:老東臺境界範圍。

嘉慶《東臺縣誌》載:東臺於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縣時,以原有泰州東北境之栟茶、角斜、富安、安豐、梁垛、東臺、何垛、丁溪(原小海併入丁溪)、草堰(乾隆元年白駒併入草堰)9場和溱潼、時堰、南薌、西北4鄉地區(合計8都70圖691莊)為縣境,其四至為:東至黃海;西90裡至凌亭角與興化縣分界;南70裡至塔墩與泰州分界;北40裡至舊白駒場與興化縣分界;東南160裡至栟茶場與如皋接界;西南85裡過溱潼鎮至卞武莊與泰州分界;東北240裡至鬥龍港口,為蘇北一大縣。

東臺人,你過知道老東臺到底有多大?

據嘉慶《東臺縣誌》關於疆域縣境的按語載,分縣時,丁溪、草堰、白駒、劉莊實屬東臺十四都,但劉莊、白駒的管轄問題,清嘉慶時早有爭執,因久久未定案,所以懸而不錄。故而嘉慶《東臺縣誌》所載的縣境四至八到,“北四十里到舊白駒場範堤界牌頭”,並非分縣時縣境的北界。再根據《江寧輿圖》和“大清會典館”舊圖審定的東臺縣境,北至三角圩東北角800丈、大團閘口97裡接鹽城縣界。按此說,東臺分縣境域南北長128.5公里,東西袤140餘公里。安豐場袁承業曾有初步統計,全縣有面積5125平方公里,其中堤西1475公里,堤東3650平方公里(東淤灘塗未計入)。裁汰泰州鹽運分司,設立東臺縣建制後,承前制,丁溪、草堰、西團、小海、北沈灶、劉莊、白駒等場鹽務上屬東臺管轄,沿例徵收灶糧,就近受理詞訟,而考生學籍、捐納、議敘、人員及旌表等均屬興化,形成交叉管理的格局。清末,諮議局選舉,為爭取選民引起場鎮歸屬問題紛爭。清宣統元年(1909年)正月,諮議局籌務處按勘界委員袁國均意見,扎定暫按“變通辦法”,劉莊、白駒兩場鎮選民暫歸興化,丁溪、草堰、小海、西團、北沈灶5場鎮選民歸東臺,以免貽誤選舉,將來分界事宜應由兩縣另稟請勘。

東臺人,你過知道老東臺到底有多大?

早在清乾隆元年(1736年),白駒場就因海遷滷淡併入了草堰場,到了1912年,劉莊場也因滷淡無鹽而併入了草堰場,至此,白駒、劉莊兩場都先後併入了東臺轄內的草堰場,但當年國會、省會在進行選民資格調查時,興化、東臺兩縣再度引起對劉莊、白駒、丁溪、草堰4場鎮歸屬問題的紛爭,且久爭未果。1914年,因選期迫近,興化、東臺兩縣暫且權宜,劉莊、白駒2場鎮選民資格調查暫歸興化縣辦理,丁溪、草堰2場鎮歸東臺縣辦理。選期過後,兩縣均為及時請勘疆界,故場鎮歸屬紛爭懸而未決。直至1918年夏,劉莊、白駒才正式界定從東臺劃歸興化,丁溪、草堰仍歸東臺,這是東臺縣境的第一次變遷。其時,東臺縣人口仍達126.9萬人。

1929年,興化再度對丁溪、草堰三閘座(均在范公堤上)要求與東臺共管,兩縣再度起紛爭。時為興化、東臺兩縣縣界的串場河,是丁溪、小海、草堰境內的一條夾河,夾河以西的一片土地,再次劃歸興化,這是第二次縣境變遷。1932年,江蘇省政府招阜寧、東臺、興化三縣縣長在草堰會同勘界,直至1940年方確定:草堰以永定橋東西村標為界,丁溪以串場河西岸為界,兩岸樹立界碑為志,西屬興化,東屬東臺,疆界爭端從此結束。

東臺人,你過知道老東臺到底有多大?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為適應戰時需要,東臺與鄰近各縣境域皆有頻繁的變動,其四至八達收延不斷,且屢變屢縮。1940年11月,奉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令,東臺劃三區(栟茶)及四區(富安)的十個鄉歸新建立的泰東辦事處管轄(翌年2月,泰東辦事處改稱泰東行署,6月改建泰東縣),縣境南界首次北收。1942年5月建立臺北縣(即今大豐市),東臺縣的小海、西渣(原三渣)、墾區劃歸臺北縣,縣境北界南收;11月,泰東縣併入東臺縣,縣境南界擴至立發,李堡一線。1943年初,東臺縣的李堡區及富安、唐洋的部分鄉劃歸興泰東地區,後併入紫石縣(即今海安縣);4月,中共紫石縣委開闢(原東臺縣的五、六區)仇湖時堰地區,建立仇時區,6月劃為仇湖、時堰兩區,歸屬紫石縣;9月,栟茶南部地區劃歸如皋縣,與該縣豐西區合併,至此,縣南界全縣大幅度北移,境域大規模縮小。1944年1月,蘇中行署決定,新解放的東臺堤西(原七、八兩區)地區劃歸新建立的興東行署(後又先後改稱興東縣和溱潼縣),屬二專署領導,東臺西境東移,境界進一步縮小。同年11月,撤銷臺北縣,併入東臺縣,並進的有小海、濱海、堤東、墾區、西渣5個區;12月,紫石縣的李堡區、海安區劃歸東臺縣,縣境南北兩線外延。至此,境域南北距50公里,東西距65公里,總面積4375平方公里,人口約90萬人,是蘇中地區最大的縣。

由於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1945年9月,東臺縣墾區劃出,建立大中集特區,直屬蘇中區領導;10月撤大中集特區,重建臺北縣,小海、濱海、堤東區劃歸臺北縣,縣境北界南收。是年11月,興化縣廉貽區劃歸東臺縣,縣境西北界外延;紫石縣的時堰區劃歸東臺縣(後分為城南、時堰兩區),縣西南界外延;東臺的李堡區與角斜區的角斜、周莊、楊莊、沿北、範塹及賁家集、賁家巷以南、富家灘以東地區劃歸紫石縣,縣境南線北移。1946年10月,東臺縣廉貽區劃歸溱潼縣,縣境西北界內收;同時,城南、時堰區劃歸紫石縣,縣西南界也內收;11月,重建泰東縣,12月,撤銷泰東縣,所轄柴灣、西喠(chuang)、栟北、李堡區劃歸東臺縣,往復變動後,縣南界稍內收。1949年5月,東臺縣的西場、喠口區劃歸海安縣(原稱紫石縣),海安縣的臺南、時堰、溱東區劃歸東臺縣,縣境域外延。是年6月,蘇北泰州行署決定,東臺縣唐洋區南部的李堡鎮、前進、李灶鄉;角斜區堤南的角斜鎮、角西、沿北、範塹、楊莊、雙繆鄉,堤北的光明、來南、十里鄉劃出重新建立李堡區,歸屬海安縣。至此,東臺縣原有行政區域劃出過半,總面積縮減為2308平方公里,人口相對減少,從此結束了大東臺的歷史,也結束了縣境頻繁變遷的歷史,至20世紀末,其境域均保持了相對穩定。

隨著社會經濟綜合實力的發展,1987年,東臺由縣跨入了縣級市的行列,其境域承縣境。市境四至:東瀕黃海,海岸線南起新港閘;北至北舍以北與大豐市(1998年建立縣級市)林場交界;南部的新東、新街、唐洋、富安、安豐、梁垛、後港、溱東8個鄉鎮,與海安縣的老壩港、舊場、角斜、李堡、北凌、大公、古賁、仇湖、瓦甸、沙崗等鄉鎮接壤;西南的溱東鎮與泰縣的洪林、沈高、溱潼等鄉鎮毗連;西部的時堰、廣山、五烈、廉貽4鎮,與興化市的戴南、張郭、唐劉、陶莊、戴窯等鄉鎮相接;北部的臺東、海堰、頭灶、曹丿、新曹5鎮,與大豐市的草堰、三渣、北沈灶、大橋、潘丿、林場等鄉鎮場為鄰。

據統計,呈矩形狀的境界南北最大寬度36.5公里,東西最大長度63.25公里,到2012年底轄14個建制鎮,擁有人口117萬。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自然地理條件,在江蘇中部地區都佔有極大的優勢,具有較好的發展前程。

東臺人,你過知道老東臺到底有多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