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神风特攻还奇葩,日军躲在海底用竹竿绑上水雷捅美国军舰

二战末期,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日本深知常规战争已经根本无法挽回战争的颓势,于是各种丧心病狂的战法与武器层出不穷。研制了不少所谓的「特战(自杀)兵器」,企图挽回败局。大家所熟知的臭名昭著的神风特攻队、「回天」鱼雷、「樱花」自杀火箭飞机等。

比神风特攻还奇葩,日军躲在海底用竹竿绑上水雷捅美国军舰

日本神风飞机被击落

但是要论奇葩,这几种特战兵器都比不上一人换一舰的「伏龙」单兵水下攻击系统。

比神风特攻还奇葩,日军躲在海底用竹竿绑上水雷捅美国军舰

伏龙特攻队偷袭美军登陆艇

从1945年2月开始,日本本土近海的主要航道都被美国B29轰炸机空投的磁性鱼雷完全封锁。当时战争后期日本已经没有足够的扫雷船了。于是军部想采用人工扫雷法。于是要求设计一种单人操作的长潜时的潜水设备从而能下水长时间工作排雷。这种潜水设备在1945年3月研制成功。

比神风特攻还奇葩,日军躲在海底用竹竿绑上水雷捅美国军舰

摧垮日本本土的B29重型轰炸机

随着战事推进,强大的美国海军逼近日本本土。对于日本来说,水雷封锁已经不是最大威胁了,显然来势汹汹的美国海军舰船和登陆部队才是眼中钉肉中刺。于是日本军部在人工排雷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美国登陆部队的「必死必杀战法」。

于是乎这种长潜时潜水设备进一步发展为针对舰船的攻击武器,随后正式定名为「伏龙」,伏龙单兵水下攻击系统就此诞生。

比神风特攻还奇葩,日军躲在海底用竹竿绑上水雷捅美国军舰

伏龙单兵水下攻击系统模型


和伏龙系统搭配的还有海底混凝土单兵掩体计划。在距离海岸线附近的海域水下修理一系列混凝土堡垒。潜水员躲进去躲避爆炸,还可以存放水雷。但是战事吃紧,根本就没有修这些单兵掩体,所以这个计划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自杀攻击。

比神风特攻还奇葩,日军躲在海底用竹竿绑上水雷捅美国军舰

图书中用来躲避的海底单兵掩体,实际上掩体没有建造出来

伏龙系统作战方式极其奇葩。伏龙队员穿上一套简易的潜水服。携带一枚「五式」水雷,这种水雷装有15公斤炸药,装在一根5米长的竹竿竿头,潜伏在水下5-7米深处,待美军舰船路过时侯,用力向上一戳,以图一人换一艘登陆艇甚至是一艘军舰。

比神风特攻还奇葩,日军躲在海底用竹竿绑上水雷捅美国军舰

计划中,组成该部队的主要是海军飞行学校的学生。计划由6000名士兵接受训练,并且配备潜水装备。他们还带着9公斤的铅给自己配重,从而能够保证潜在水下。这6000人每6人组成一个小队,每5个小队组成一个排,5个排加一个维修排组成一个连,三个连组成一个650人左右的营。三排地雷交错排开,排与排之间相隔50米,每排人与人之间相距60米。也就是说,每片滩头每隔20米水下就潜伏着一个暗中观察的蹲坑侠。


比神风特攻还奇葩,日军躲在海底用竹竿绑上水雷捅美国军舰

参加伏龙训练的人员合影


这个方案听起来很厉害,一人换一舰,看起来是十分划算的买卖,然而却是要蠢得飞起来。

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因为战争末期日本国内工业生产能力几近枯竭,要想制造便携式潜水呼吸器难度很大。于是日本人想出来个奇葩的办法:远处停一条母船,载满氧气,然后通过管子给在水下排成阵列的蹲坑侠们输送氧气。

比神风特攻还奇葩,日军躲在海底用竹竿绑上水雷捅美国军舰

伏龙单兵水下攻击系统的部分组件

比神风特攻还奇葩,日军躲在海底用竹竿绑上水雷捅美国军舰

伏龙单兵水下攻击系统的部分组件

难道美国海军就会放任停在远处的供氧船不管吗?如果供氧母船被击沉,海下的蹲坑侠们将面临一个选择,是浮上来被美国海军打死还是待在海底憋死。

比神风特攻还奇葩,日军躲在海底用竹竿绑上水雷捅美国军舰

初代的潜水服还有长长的供氧管

后来日本人终于发现这种坑爹的设计并不可行。研究一番改由潜水服上的压缩氧气瓶和二氧化碳吸收系统供气。潜水服里采用氢氧化钠吸收潜水员呼出来的二氧化碳,避免潜水服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大家都知道属于强碱的氢氧化钠固体加入水中会放热。当时凭日本的工业水平生产的潜水服质量不敢恭维。训练的时候发生很多起潜水服破裂,海水冲入潜水服中,这时候氢氧化钠混合海水,变成高温强碱性液体,从口鼻吸入肺部,潜水员瞬间死亡。训练中就有数十人死于这种事故。


比神风特攻还奇葩,日军躲在海底用竹竿绑上水雷捅美国军舰

后期换上氧气瓶供氧

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共生产了一千套潜水服,还订购了八千套潜水服。计划生产一万枚五式水雷都没有完成,只生产了400枚用于训练的假水雷。人员方面只训练了1200名蹲坑侠,还有不少死于训练事故。随着日本的投降,这个计划也胎死腹中。实际上一个战果都没有......

比神风特攻还奇葩,日军躲在海底用竹竿绑上水雷捅美国军舰

日本法西斯发动的这场不正义战争注定是要失败的,他们面对失败做出的丧心病狂的举动也只能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垂死挣扎。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关注头条号:史学速递,每日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