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不當皇帝,他怕什麼?

715457390177張建軍


挾天子以令諸侯,雖不是帝王,卻勝似帝王,他便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梟雄--曹操,網羅眾多人才為己所用,一手創建曹魏政權,終其一生雖未稱帝,卻是一個有實無名的帝王。

以曹操一統北方的實力,足以稱帝,那麼為何他始終都沒有這樣做呢?是曹操不想當皇帝嗎?


自然不是。

在曹操一統北方,接漢獻帝來到許昌以後,地位便與日俱增,野心也隨之逐漸膨脹。先是借皇帝的名義封自己為大丞相,總攬朝政。接著,又封自己做了司空,位列三公,然後還想位列王侯,於是傀儡皇帝只能滿足曹操封他為魏王。

事情還沒完,做了一段時間魏王以後,朝中的大臣們為了拍曹操馬屁,紛紛寫聯名信要求曹操稱帝,曹操一時之間也極為心動。

但也有一部分大臣能夠在亂世中保持清醒的頭腦,更不是阿諛奉承之輩,他們勸告曹操,告訴他千萬不能稱帝,那袁術就是最好的例子,貿然稱帝只會令自己成為眾矢之的。


曹操能夠一統北方,自然絕非庸才,仔細一想,確實是這樣啊,袁術時期尚未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呢,結果稱帝以後就被滅了,畢竟實力再強大也頂不住眾多勢力的圍攻啊,自己如果貿然稱帝,必然會引起吳國和蜀國的聯合征討,遂不得已放棄了這個念頭。

從這裡不難看出,曹操並非不想當皇帝,只是當時的時機還未成熟而已,與其成為眾矢之的,還不如做個幕後皇帝,悶聲發大財,反正皇帝在自己手上,誰不聽自己的話,就以皇帝的名義去征討他,不是皇帝卻勝似皇帝,何樂而不為。


而一旦稱帝,那就成了篡漢了,說白了就是亂臣賊子,在輿論上已然落於下風,當皇帝可不光要有強大的實力,更重要的是百姓的歸附,要民心所向,強行稱帝,只會像袁術那樣最終淪為笑柄。

所以,曹操一直在等一個時機,等那個能夠順聽天命的時機,但是很可惜曹操太過多疑,殺了要給他開顱做手術的華佗,最終將自己送上了絕路,不久就病逝了。

當然這也不能怪曹操,畢竟對於當時來講,開顱手術實在是太過匪夷所思,曹操懷疑華佗居心不良也能夠理解。

但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曹操雖然還沒來得及稱帝就病死了,卻為自己的繼承製打下了雄厚的基礎,最終曹丕登高一呼,自稱魏文帝,而曹操也被追授為“魏武帝”。


輕侃古今


曹操終身不敢稱帝,因為他一稱帝,“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招牌就倒了。

什麼是招牌?

張角曰: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曹操曰:奉天子以令不臣。

劉備曰: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孫權曰: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不要以為隨便說句話就能當政治招牌。

張角十年努力,教眾幾十萬,政治招牌才算孵化成功。

曹操依靠父輩在積累的人脈,才能又出眾,打出一片天地,將漢家皇帝收攏過來,才算立住了腳。

陳登孔融都是劉備腦殘粉,但最終還是跟著曹老闆,因為有漢帝的地方才是中央。

曹操很明白這一點,因此孫權勸他稱帝,他說“是兒欲使吾爐火上耶!”

曹操剛有個稱王的念頭,老臣荀彧就和他翻臉了。

等到曹丕不再打漢室招牌,而是靠“九品中正制”緩和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對曹家代漢稱帝的支持,才敢建國稱帝。

孫權比較矛盾。

他手裡沒皇帝,打不了“漢帝”的招牌。

孫策當年想偷襲許昌把皇帝搶過來,但最終失敗了。

孫權也不姓劉,乾脆直接制定出“鼎足江東”的招牌。

這個招牌就很靈活了。

曹操強大的時候,他跟劉備一起抗曹。

劉備強大的時候,他又串通曹操一起抗劉。

人家定製的招牌就是“以觀天下之釁”,縱橫捭闔,保存自己才是王道。

這個招牌雖然靈活,但含金量畢竟不足,所以孫權在魏蜀吳裡面最後稱帝。

袁紹為啥失敗?

因為招牌不明確。

袁紹最早想當反賊,立劉虞做皇帝對抗中央,結果沒弄成。屬下勸他當忠臣把漢朝皇帝弄到身邊,他沒這個覺悟。

後來等想通的時候,曹操已把皇帝拿住了。

四世三公,門生天下的招牌,只能當霸主,當不了帝王!

君不見明末一個流落民間的朱三太子,搞得清政府好幾代不得安生。

只要朱三不死,“反清復明”這個政治招牌,就會永遠有吸引力。

劉備則更是不簡單。

有人說“漢室宗親”不是他政治招牌嗎?

如果這要算招牌,漢末的宗親千千萬萬,為何只有劉備成功,其他都成了炮灰?

因為只有劉備將“宗親”賦予了政治的含義,併成功將這面招牌扛了起來。

曹操說自己是漢相,劉備說他是漢賊。

曹操搞“令不臣”,劉備搞“清君側”。

所以劉備不管敗的有多慘,他都能重張旗鼓,因為他的政治招牌沒倒。

從劉備到諸葛亮再到姜維一直要北伐,因為如果不打回中原,偏安巴蜀,這面政治招牌就不管用了。

“漢室”只有還於舊都,才是真正的漢室。


風昂青揚


之所以曹操不當皇帝,因為他是真聰明人,他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他也是擁有超高政治手段的人,曹操稱帝是在其死後。

因為他很明白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自己當皇帝不如“挾天子以令諸侯”痛快!不到皇帝,他是有種種顧忌的:

1、社會階層不允許:

曹操本身就不是望族,而且他的出身被大多數的名門望族看不起,而且當時是一個士族政治的社會,大多數的士族還是很支持漢室王朝的。與其冒險,不如把握實權重要。

2、怕孫權和劉備聯盟:

當時,狡猾的孫權給曹操建議,讓曹操廢掉漢室自己當皇帝,明面上為了獲得曹操的信任,緩和他們之間的矛盾。而曹操很明白,一旦孫權和劉備暗中達成某種協議從而結盟,對他來說,會造成腹背受敵的局面。

3、年齡不允許:

此時的曹操已經六十五歲了,所謂歲月不饒人。與其折騰不如,給子孫創造機會,所以,他把稱帝機會留給了自己兒子曹丕。由於老爹的創造出的這些條件,所以曹丕真正的做到了籠絡士族政治。

公元220年12月11日,曹丕稱帝,改元黃初,史稱魏文帝。曹操也完成了稱帝的道路,被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綜上所述,曹操是個真聰明人!


從小愛歷史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這個問題從古到今一直被提起,是個永恆的話題。古往今來,曹操的粉絲是何其之多,很多人都把他視為男神級別的存在。當然,一部三國演義也讓很多人憎恨曹操,國賊一般的存在。

借用一句話表達我心中的曹操曹孟德: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確實,後期的三國鼎立,說實在的並不嚴謹。魏國之於吳國和蜀國實力要強勁的多,無論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或是幅員之遼闊。不可否認,這些都是曹操打下的基礎。那麼,他這麼厲害,為什麼沒有當皇帝呢?個人覺得有如下原因:

1.從易中天先生的品讀中,我們能夠發現,曹孟德是一個忠君愛國的將士,至少他年輕時候是的。他有一腔熱血,興復漢室也曾是他的理想。所以他很多時候也很矛盾

2.謀士毛玠為他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讓他享盡了政策紅利。尊奉天子用來號令那些不服從朝廷的臣子,為曹操招來了眾多人才賢士,這些人當中,有相當大比例的人是為漢室而來,是為皇帝而來。如果自己改朝換代,他也怕失去了民心,引起天下人才的不滿。

3.朝廷大臣的反對,這裡我們都知道的賢臣荀彧,以他為代表的一批老臣都是供奉漢室忠於漢獻帝的,曹操想要稱帝也要考慮這些人的感受,貿然從事只會適得其反。

4.曹操認為,一旦他自己稱帝,天下便會多出幾個皇帝。劉備早有稱帝之心,更何況一直以“皇叔”自居。孫權也會稱帝,到那個時候曹操自己就是那個出頭鳥,一旦他們聯合起來軍事幹預,自己將會處於兩難的處境,就像是似曾相識的赤壁之戰,所以這也是他所擔心的。

5.當然,還有一點,個人認為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曹操在世時,一直在打壓士族階級。當時社會的門閥士族,絕對是擁有很多社會話語權的,就相當於現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財團。

而曹操深知這些士族階級的厲害,所以一邊重用他們,一邊打壓他們,搞得這些人十分痛苦。而這些人便抓住曹操稱帝的想法,以期望達到自己的政治利益,雙方的利益不能得到交換,所以稱帝一事曹操在世時無法實現。

而到了曹丕時代,曹丕為了皇帝位置,與士族門閥交換利益,通過官員的任免權利以換得士族階級對於自己稱帝的支持。而結果我們顯而易見,由於過於放縱士族門閥階級,曹魏政權很輕鬆的過渡到了司馬政權,曹魏就此跌落了政治神壇,司馬家族開始綻放!



歷史及格線


我建議從曹操自己本人的著作中去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作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有關於他的故事傳說,小說戲劇和影視作品可謂洋洋大觀,看都看不完。 可是如果我們想了解他本人的思想來解答這個問題,其實研究一本書就夠了,那就是中華書局的這本《曹操集》。

中華書局簡體字版的《曹操集》

《曹操集》中的作品主要分成三個部分,我會從每個部分中找到回答這個問題的一個重要維度。


第一部分是作為詩人的曹操,收錄了傳世(有幾首作者還待存疑考證)的近二十首四言和五言詩。讀完所有的詩,我能感受到能寫出這樣詩歌的曹操,一定是具備了豁達的心胸和寬廣的視野,對戰亂中百姓痛苦的深度理解,對“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的太平盛世極度嚮往,對“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這樣現象的切齒痛恨。


第二部分是作為政治家的曹操,收錄在了散落在史書和其他古籍中的曹操文章共三卷,幾乎都是書信,奏表,政令,軍令,表彰,序等短小精悍的實用文章。《卷二》中的《讓縣自明本志令》就是他的自己寫的一部微型自傳。在這部微型自傳中,有三個地方特別引起了我的興趣,很好地說明了曹操為什麼對做皇帝不敢興趣。


1、年輕時,他的志向是“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所以他在濟南期間,雷厲風行,敢直接與違法的太監對抗,絲毫不計後果。


2、中年時,他的志向是”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所以他將一個個企圖自立為禍國家的諸侯剷除,如果他不做這些事,“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3、到了晚年,“身為宰相,人臣之貴極,意望已過矣”,他以戰國時樂毅不願圖謀燕王,秦國時蒙恬臨死也不願背叛秦王為例,”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第三部分是從《孫子》十家注中抽取出來的曹操注。歷代給《孫子》做注者其實大多數沒有實戰經驗。曹操就不同了,他大半生都是在征戰中度過,而且親自指揮過決定三國曆史走向的大規模戰役。 他的軍事經歷,眼界和格局要比其他注家豐富和開闊許多。所以讀他的注有一種特別過癮的感覺,因為這是一位頂級實踐者給頂級理論家寫的說明書。曹操對《孫子》的最大評價是”審計重舉,明畫深圖“,意思是周密思考,慎重行動,謀劃明確而深刻。其實,曹操本人就具備這樣強大的戰略思考和戰略行動力,退一萬步來說,他不會不懂得在當時的情況下,直接取代漢室的巨大戰略風險。


總而言之,從曹操的性情(從他的詩作來看)、志向(從他的文集來看)和戰略能力(從他為《孫子》做注來看)這三個方面綜合起來,他不當皇帝是必然的。


一點研究


歷史就是無厘頭,無心插柳柳成蔭,有心栽花花不開,並沒有誰真正為了未來去做過心理準備。曹操開始根本沒有想過當皇帝,只是想盡量把官做大一點,受了一輩子漢朝恩澤,到晚年居然權傾朝野,可能也是他萬萬沒想到的。換做別人造反有可能,可是曹操建安風骨詩詞何等英雄氣概,何等英明!連陰險的司馬懿都知道不能造反。曹操不管出於個人性格和情理都沒有造反的理由。



秋刀魚的心願


曹操之所以甘當權臣也不做皇帝,不是不敢而是不能。為什麼不能?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曹操的祖上世代做漢朝官僚,食漢祿自當思忠君報國。因此即便是曹操想要代漢自立,也要顧忌到家族的名譽。

其次,曹操雖為權臣,但他的最高政治理想卻是掃平群雄安定天下。位極人臣的曹操曾經說過:孤願以漢將軍之號刻於墓碑之上,於願足矣。曹操這話是否口不應心不重要,但它足以表明曹操並無纂漢自立之心。對於曹操這樣的漢臣來說,他所揹負的道義負擔還是很重的,他還是得顧及到自己的名譽。反觀其子曹丕就沒有那麼多道義負擔了,故而曹丕能代漢自立曹操卻不能這樣做!

最後漢未的形勢也不允許曹操代漢自立,這主要是因為曹操不能授人以柄,自己主動爬到風口浪尖上,成為反對派勢力竟相攻擊的靶子!此外如果曹操能稱帝,那麼漢室宗親劉備當然就更能稱帝了,而孫權當然也會當仁不讓,即便不稱帝也會稱王。

如此一來曹操苦心經營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便會因此而化為烏有!到了那時曹操若再想討伐孫劉,便不能再借用漢朝中央的名義,打著討伐叛逆的旗號,因其光明正大而爭取天下人的支持了!而且一旦三國鼎立,將會出現曹、劉、孫三家因名位相當而分庭抗禮的局面!屆時曹操再要對孫劉用兵,便成了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而這對佔據著政治優勢的曹操是沒有好處的!

因此曹操才會對那些勸他代漢自立的人說:“若天命在孤,孤願為周文王。”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曹操沒有稱帝是正確的!因為正是在東漢朝廷這個合法的外衣的掩護下,曹操才能逐漸掃平北方群雄,佔據了天下十分之七、八的地盤。倘若曹操也像袁術那樣悍然纂漢自立,早就成了眾矢之的,恐怕他也就沒有了掃平北方群雄的可能了!


北疆同心侃歷史


1.從個人角度來說,曹操仍然有一絲的忠誠之心。

2,曹操是以恢復漢室來起事的,其中有部分跟隨的大臣內心裡還是存有漢室之心,這一點很重要,這是曹操成事的基礎,想當於咱們現在黨的合法性來源是為人民服務,而曹操勢力的根本就是匡扶漢室,即是說大家心知肚明,但也不能明目張膽,這就是政治的微妙之處。



老不正經


曹操不稱帝,對曹操來說,歲⽉不饒⼈,曹操從中年就有頭痛病(華佗專治頭痛,208年死,推出曹操患 頭痛在208年前就有了)。

⼀直堅持對抗病魔⼗多年(208-220),身體是⼀⽅⾯因素;

⾚壁之敗,劉備⼊蜀,漢中失守,然後天下三分,曹操怎麼可能在局勢不明的時候,急衝衝稱帝,⾛袁術 的⽼路呢?這是形勢因素。

許都的耿紀案,鄴都的魏諷案,政治圈中,他⾃⼰都不知道還有多少潛伏的反對⼒量。這是政治因素。

等到臨死前⼏個⽉,孫權把投降信交到曹操⼿⾥,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置之不理。這是不敢嗎?說到底 還是時機不對,等到關⽻被滅,曹操有條件了,⽣命也⾛到頭了。⾃⼰⼀輩⼦掙來的⼀切都交給了⼉⼦曹 丕。 再者,曹操何等智慧,當然看出孫權並不是真⼼投降,雙⽅都是互相利⽤罷了,曹操會讓徐晃把孫權的信 射⼊關⽻營地,說⽩了,就是希望關⽻能轉過頭跟孫權打起來。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曹操精明的很。

史實是關⽻不信孫權的信為真,最後,兩頭吃虧,徹底玩完。 作為關⽻的⽼朋友,曹操、徐晃也算仁⾄義盡了。 雖然歷史不容假設,但我還是假設⼀下: 如果曹操延壽不死,孫權⽼⽼實實交出⼉⼦做⼈質,在220年後,曹操絕對是會稱帝的,因為他前⾯就只有 稱帝這⼀步路可⾛了,他不⾛,跟他打江⼭的⾂⼦們也不答應。

還有曹粉喊著曹操做⼤漢忠⾂。。。醒醒醒醒,其實在荀彧死的時候,曹操就決定不回頭了,或者說回不 了頭了。多看點書,⼜死不了⼈的。


八了個八


趣談答案:曹操怕的是一旦自己當上皇帝之後,自己手中的漢獻帝劉協也就沒啥用了。

曹操為什麼不能當皇帝?

每一個人都喜歡當皇帝呀,尤其是在古代的封建帝王,只要你當了皇帝,你就能夠享受至高無上的權力,誰不願意?

可偏偏有這麼一個人非常特殊,他不但不願意當皇帝,甚至還制止臣子們讓自己當皇帝,他就是著名的曹操。

於是我們不由得懷疑起來了,曹操究竟在想什麼?好端端的放著皇帝的位子不當了。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看一看曹操手中有誰,非常有意思的一個人物叫做漢獻帝劉協。

我們不妨退一步來想想,如果曹操當上了皇帝,那麼漢獻帝劉協是什麼?是太上皇嗎?

好,即便漢獻帝劉協不是太上皇,直接被曹操給整死了,那麼這個時候天底下是曹操當皇帝,而不是漢獻帝劉協當皇帝,曹操的正統性不能夠保證的前提之下,又如何制止其他人當皇帝呢?

如果這句話講起來很費勁的話,我們不妨舉個例子,既然曹操都能當皇帝,那麼劉備為什麼不能當皇帝?孫權為什麼不能當皇帝,袁術袁表為什麼不能當皇帝?

如果這些人都能夠當皇帝,並且都當了皇帝,那麼這個時候的曹操地位和在曹操手中的漢獻帝劉協又有何用?自己當初費盡一切的努力,把漢獻帝劉協給撈到手裡,就是撈一塊廢鐵嗎?

曹丕當皇帝之後的變化

首先我們無法做出結論,也無法去證明曹丕當皇帝究竟是對還是錯,但是我們能夠得出一個非常有趣的點,那就是曹丕當皇帝之後,天下就亂了套了。

曹丕已經當上了皇帝,漢獻帝劉協的地位和價值就已經沒有了,緊隨其後孫權也就當了皇帝,劉備也就當了皇帝。

於是我們能夠得出一個結論,只要曹操敢稱帝,天底下就會有很多個皇帝,而曹操不敢稱帝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會忌憚曹操手中的漢獻帝劉協,也都不敢去稱皇帝。

而在曹操最開始的時候還沒有統一大北方,他急需要漢獻帝劉協這樣的一個名號來幫助自己拉攏一些殘餘勢力,所以這個時候的曹操一直在努力的剋制自己的慾望,讓漢獻帝劉協當皇帝。

如果在一開始的時候,曹操直接當皇帝的話,漢獻帝劉協死不死先放在一邊,最起碼天底下會蹦出好多個小皇帝,而且他們對於帝王權力的嚮往將會無窮盡的迸發。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