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清朝的八旗兵如果西征,能征服歐洲嗎?

用戶68738747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不可能了。

從雅克薩之戰就能很好地看出來。

兩次雅克薩之戰,沙俄參戰的屬於半軍半民的武裝力量,很多是土匪性質的哥薩克。

然而,在第二次雅克薩之戰中,826名俄軍依靠一個土木混合結構的城寨和一些火槍,竟然堅守了10個月。

而進攻第4天,城內的沙俄總指揮托爾布津就被打死。正常來說,沙俄軍隊群龍無首,只要遭遇重創就無法作戰。

然而,他們依靠火繩槍100支,先進的燧發槍850支,竟然擋住2000多清軍接近1年時間。

最後也是因為糧食耗盡,又沒有援軍,俄軍才投降。

實戰中,滿清的火炮對付有一定防禦能力的沙俄城寨,逐步失去作用。

而沒有了火炮優勢,沙俄依靠冷兵器和拙劣的火繩槍,想要攻堅獲勝幾乎沒有可能。

資料中這麼寫:沙俄的燧發槍與過去的火繩槍相比,重量輕,後坐力小。俄軍裝備的燧發槍是一種前裝滑膛槍,射速約為每分鐘2發,射程300米。相比之下,清代的燧發槍卻始終停留在宮廷御用獵槍的地位上,直到150年後的鴉片戰爭也沒有裝備部隊。

清軍也有少量火繩槍。清軍使用的火繩槍名為“兵丁鳥槍”,系用鐵製成,槍長2.01米,鉛彈丸重1錢,裝填火藥3錢。射程約100米,射速為每分鐘1 發。由於火繩槍的後坐力很大,故在木託下安有叉腳。火槍龍頭上夾有一根火繩,使用時先點燃火繩,然後扣動扳機,使火繩下落,接觸火門烘藥,引爆膛內火藥,以發生巨大動力,推動彈丸飛出槍口。

由於雙方火器存在射程、射速上的差異,所以清軍攻堅不可能成功。

如果單純依靠弓箭去攻打雅克薩,幾乎等於去送死。

攻堅實戰中射程往往不超過100米,沙俄燧發槍居高臨下可以射出二三百米。

滿清弓箭手根本不可能靠近城市,就被擊斃了。

連區區幾百哥薩克都打不過,何談去歐洲囂張。要知道,歐洲17世紀的大戰也都有十萬以上規模的。比如三十年戰爭,雙方出兵都在20萬左右,總兵力40萬以上。

而八旗兵才有多少人?就算空降到歐洲,怕是還不夠被火槍兵殺的。

其實,就算是明軍也未必不是八旗兵的對手。

只是當時大明已經到了最後階段,各方面都崩潰,尤其是內部已經崩潰了。

明朝的崩潰是源於內部,而不是滿清入侵。

實際上崇禎自殺,大明覆滅時,滿清八旗兵還在山海關以外。


薩沙


17世紀清朝真的和一個歐洲國家進行過一場戰爭。那就是發生在黑龍江流域的雅克薩之役。如果說八旗遠征歐洲不現實,那麼可以先看看八旗軍和歐洲遠征中國的軍隊打的怎麼樣。

1672年沙俄將阿爾巴津正式納入沙俄版圖,不過不是作為城市,而是作為據點存在。最初的據點只是一個木質圍牆圈起來的地方,更像是貿易站,不過因為皮毛貿易,雅克薩發展很快,出現了大量農田,變得像一個沙俄統治下的小村莊,農場遍佈額木爾河谷。

清朝認為地方是清朝的,換句話說,清朝認為勒拿河以東的東西伯利亞都應該是清朝的。這樣想也沒錯,和阿爾泰語諸民族相比,沙俄肯定是外來者。清朝還認為皮毛應該進貢給北京朝廷,用來做清朝官服,而不應該戴到歐洲貴婦人的脖子上。

於是,平定三藩之後,清朝馬上開始著手進攻這幫俄羅斯人。

這就是第一次雅克薩之戰。

當時清朝已經入關四十年之久,康熙皇帝是生長於關內的第二代人,出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東北對他們而言已經是老家的概念,清朝的統治和兵力中心都在北京,和俄羅斯人一樣,雅克薩對於北京八旗來說同樣是個遙遠的存在。不過清朝在東北地區擁有後備兵力——索倫。索倫和建州女真同屬滿—通古斯語族,是古女真北支,在八旗體系中地位較低。索倫驍勇善戰,對哥薩克的倒行逆施深惡痛絕。但是索倫不太會進攻城防工事,所以打了幾次,打不下來,請求在北京的朝廷出兵攻打這幫天不怕地不怕的哥薩克。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清朝首先開始設計適合在黑龍江流域航行的駁船,同時建立沿途補給點——設立糧倉和驛站。同時抽調大量人員作為戰備,命令北京的傳教士們主持製造紅衣炮(傳教士來華前都要經過職業技能培訓,來的都是某領域的專家,鑄造火炮絕不是臨時抱佛腳,清朝也是看中他們的技術)。一切準備就緒後,戰爭才提上日程。

康熙時代清朝的後勤是非常靠譜的。打仗也絕非後人想象,如同野蠻人一樣一擁而上一窩蜂地放箭然後騎馬離開。康熙時代很可能是清朝軍事力量最強大的時代。

1685年6月,三千清軍在主帥郎坦的率領下抵達雅克薩,康熙要求清兵剋制,減少傷亡,儘量招安這幫俄羅斯人。康熙想以最小的代價解決雅克薩。

當時俄羅斯人已經修建了阿爾巴津要塞,但是並不是稜堡。實際上俄羅斯人也不太會修稜堡,他們也才剛剛西歐化,許多東西還沒學到手。要塞裡有三門炮,三百支火繩槍,四百五十名守軍。

清軍呢,輕型火炮一百五十門,攻城炮五十門。南北夾轟,河道上的船上也開炮參與轟擊。

轟到第二天,俄羅斯人投降,清軍一把火燒了阿爾巴津城堡。

第一次雅克薩戰爭結束了。

之後清軍撤了,清軍以為完事了,沒想到的是,俄羅斯人又來了。

這一次他們帶了個德國工程師來——阿法納西伊萬諾維奇貝盾(Afanasii),這傢伙被俄羅斯人俘虜了,被帶到黑龍江。這傢伙懂軍事工程,是個高技術人才,而且很可能是當時整個北亞唯一的高技術人才。

於是,俄羅斯人在普魯士人阿法納西的幫助下,建立了一座經過數學公式推算的、具有幾何型防禦特徵的、具有稜堡防禦功能的炮塞。

這一次,清軍再來,還是三千多人。阿爾巴津城堡裡有八百多守軍。就是這些人,守在要塞裡抵擋住了清軍各式各樣的進攻——炮擊、步兵進攻、夜襲,都無法攻下新修的要塞。

最後,清軍採用在松錦大戰中對付具有城防與火力優勢的明軍的方法——長斯圍困。清軍修了十一米高的土壘,把俄軍連同他們要塞圍了一圈,圍在土壘之內。同時,也是最狠的——清軍切斷了俄軍的水源。

於此同時,清軍封鎖住所有交通線,莫斯科的火槍兵無法救援雅克薩。

對沙俄來說,更要命的是,在近東,奧斯曼土耳其的數十萬大軍在這個時候準備進攻俄羅斯了……

1686年10月,沙俄遣使求和。

當時雅克薩要塞裡的俄軍減員百分之八十,可以肯定,繼續打下去他們沒人能過的了1686年的冬天。

這就是雅克薩戰爭的大概經過,也是17世紀清軍八旗和歐洲軍隊的兩次交手,清軍最終以圍困戰取勝。

而當時,清軍側翼,青海——新疆地區盤踞著一個強大的蒙古族政權——綽羅斯家族統治下的準噶爾汗國,他們正在與清軍抗衡。

所以在康熙眼中,清軍的首要任務不是遠征歐洲,甚至勒拿河以東的土地歸屬都顧不上了,康熙的首要任務是擊敗準噶爾,保住清朝,統一中國。



有時聊人文歷史


這自然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會這也說,是因為17世紀的清軍和同時期的歐洲人相比,在戰術方面有著不小的差距。

雖說在同時期,歐洲人很難在野戰中擊敗來自亞洲的經過嚴格訓練裝備精良的部隊,但是歐洲人還是有一個陸地王牌,那就是稜堡戰術

這不是胡說,因為不管是清軍也好,還是明軍也罷,都曾吃過歐洲稜堡的虧。

當年國姓爺收復臺灣的時候,陸戰野戰打得一帆風順,荷蘭人縱然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不是鐵軍的對手。但是退守赤坎城了之後,情形卻逆轉了。

因為不管國姓爺調來多少門火炮,都無法對城體造成什麼實質性傷害,反倒是荷蘭人在城牆上安置的火炮點可以輕易的擊毀鄭軍的炮位。

無獨有偶,在康熙皇帝調軍第二次攻打雅克薩時,俄國人也用了同樣的方法,只不過這次換成了低配版的夯土和木牆的混合體,就擋住了清軍的洶湧火力。

清軍當時面面臨的問題同鄭軍一樣,即剛剛安置好火力點,就會被城上俄軍的火炮擊毀。無奈之下,清軍只能採取圍城戰術,活活將俄軍餓死。

稜堡戰術有兩個優勢,一個是採用混合材料,以夯土填充在木牆或者石牆中間,以增強城體的抗性。

不過這沒什麼稀奇的,因為在歐洲人剛剛開始搞這項技術的時候,中國人早就熟練的能造出又大又高的混合材料城牆了。可以說,中世紀的中國大城市和重要軍事據點的城牆,是中世紀世界最堅固的城牆,即使是配重投石機那樣的城牆毀滅者,在襄陽城面前也只能是通過超遠的射程去攻擊城內來擊垮守軍的信心。所以說真正讓清軍和鄭軍頭疼的是第二點——交叉無隙的火力網

在中國大陸,至少我知道的,有一座稜堡風格的城牆建築,就是屹立在蓬萊的登州水城。它是由明末技術宅孫元化督造的。

之所以能搞出這個東西,是因為孫元化接受了葡萄牙人的軍事教育,瞭解到了稜堡的厲害。

也是這種設計,使得縱然清軍在贏下松錦大戰後勢不可擋,卻也無法突破寧遠城的防禦。

不過稜堡的設計依靠的是精密的數學計算,自從孫元化被殺後,明朝便喪失了這一人才,稜堡技術在明朝也隨之消失。

隨著稜堡技術的消失,中國人不但不會修築這種近代軍事建築,同時也不知道該如何拿下這樣的頑固建築。無獨有偶,在西亞和南亞的世界,奧斯曼人和印度人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即難以拿下歐洲人的稜堡,從而只能忍著歐洲人在自己的沿海殖民。

除了稜堡技術,歐洲人還有剛剛興起的線列戰術和十分成熟的方陣戰術,尤其是莫里斯方陣和古斯塔夫方陣,雖然清初八旗軍的小隊作戰模式非常強悍,但是面對軍紀嚴明訓練刻苦的方陣士兵,以及日漸成熟的炮團戰術,勢必是會敗下陣來。可以說,清軍對於歐洲人唯一的優勢就是單兵作戰強悍和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後勤補給能力了。


火器工坊


對付俄羅斯一個幾百人的遠東開拓團都費那麼大勁,還好意思西征?

17世紀,清朝與西方國家有且只有過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交手。當時正值戰力巔峰的清軍與沙俄的一個遠東開拓團,圍繞雅克薩城,先後兩次大打出手,爆發戰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雅克薩之戰。

從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年—1688年),清朝與沙俄先後兩次圍繞雅克薩城爆發戰爭。

第一次雅克薩之戰,清軍共計投入兵力約3000,並且還事先做好充足的戰前準備。比如康熙在戰前就命人在璦琿和呼瑪爾兩地屯田貯兵備、糧食,修理船隻,以及開闢驛站等等,以便為進攻部隊提供必要的後勤支持。

而清軍此戰的對手,嚴格來講還算不上是正規軍隊,充其量不過是一支由俄國農民、商人和獵戶等臨時拼湊而來的守城隊伍。而且這支“俄軍”的人數還不過450人,大約相當於清軍的七分之一左右。所以,第一次交戰,準備充分,人數佔絕對優勢的清軍,很快就取得了勝利,僅用了三天就擊敗了俄軍。


然而到第二次雅克薩之戰,情況就不一樣了。捲土重來的俄軍,不僅增加了兵力和火力配備,人數增加到了826人;而且,當中還有一支強悍的哥薩克騎兵。此外,俄軍為了更好的防禦,還專門重築了更為堅固的雅克薩城堡。於是,清軍此戰打得異常艱鉅。

實際上,當時清軍投入兵力約為2000人,雖然兵力上仍舊是俄軍的兩倍多,但由於火器和城防工事上的差距,清軍在第二次雅克薩之戰中,根本無法突破俄軍的城防。所以,清軍最終只好選擇艱苦而漫長的圍城戰略,耗時長達十個月之久的漫長圍城,才最終勉強迫使城內俄軍出城投降。

試想想,正值戰力峰值時期的清軍,面對不足千人、懸孤遠東的沙俄開拓團,都打得如此吃力。而且最後簽署中俄《尼布楚條約》時,還自動放棄了尼布楚這塊領土。這樣的結果,清朝實在難以稱之為獲勝。就清軍這水平,要是正面和大規模的沙俄正規軍爆發戰爭,其結果雖說不會像鴉片戰爭時敗得那麼慘,但至少也是贏不了的。

再說了,當時的沙俄,在列強林立的歐洲,還排不上號。沙俄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前,還是一個十分落後的農奴制國家,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要遠落後於同期的西歐。沙俄如果不是自身的體量龐大,估計早就被趕出歐洲了。

而實際上,那時沙俄也正是因為知道自己幹不過西歐那幾個傳統強國,所以才選擇東擴,跑去佔領人跡罕見的西伯利亞地區的。所以,連這樣的沙俄都未必幹得過的清朝,還想要跑去征服歐洲?怕是去找虐還差不多......



這些歷史要讀


滿清"八旗西征"能贏,前提是滿清得有1000前以上的國祚。

這個不是我瞎說的,是經過邏輯推理的。

誰說滿清“內戰內行,外戰外行”了?滿清在17到18世紀的外戰中,基本保持了全勝的記錄,是不是很牛叉?於是乎,有人就想讓滿清西征,一直打到歐洲——額~這個不是不可以。關鍵是滿清對外戰爭的效率不是那麼高,雖然能打勝吧,廢的時間會長點。

看看滿清對外戰爭的幾個例子:

滿清對戰準格爾

準格爾夠牛吧,有10萬騎兵,也有先進的火槍,都翻山越嶺打到內蒙了,差點過了長城掏滿清的老窩——沒事,滿清照樣滅他。不過呢,廢了不少時間,從康熙就開始打了。打打停停,到雍正還打,到了乾隆才完全滅掉。康熙、乾隆爺孫倆實在長壽,前後100多年,熬死了準格爾幾代帶頭大哥,終於把準格爾滅的渣渣也不剩。

滿清對戰沙俄

沙俄夠牛吧,在17世紀,號稱“歐洲憲兵”,在歐洲橫著走。誰知道哪天走錯方向了,跑到咱們滿清的地盤上來撒野。雅克薩那塊冰天雪地的,聽說沙俄他們派來的人挺多的,大幾百號人呢。咱康熙爺也不屑於以多取勝,就派3000多人邊防部隊吧。

咱們八旗大軍威風凜凜,又是火炮,又是挖壕溝圍困,用了小一年時間,才將沙俄軍隊殲滅,不過戰果相當輝煌——敵人826人,有的病死,有的被滿清八旗打死,最後只剩下66人。我滿清八旗發揚人道主義精神,沒有將雅克薩城攻破,痛罵他們主動撤離。

看到了吧,我大清滿清八旗,對外戰爭還是可以的,就是有點耗時間。

10萬準格爾用100年,打到歐洲起碼要遇到100萬以上軍隊,這不就需要1000年麼?

不到1000沙俄軍用1年,要消滅100萬沙俄軍隊,粗略算下來也是1000年。

兩場對外戰爭的計算結果都一樣,厲害不?


爾朱少帥


17世紀,清朝的八旗兵如果西征,能征服歐洲嗎? 當然不能,即使彪悍如12世紀的蒙古鐵騎也沒有能夠征服歐洲,何況地緣,彪悍程度不如他的清八旗。二者都是遊牧狩獵民族,甚至可以以此猜測八旗西征結果。


17世紀的八旗騎兵

先來看一下17世紀的中國: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大順攻佔明朝國都北京,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一片石之戰後,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趁勢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

再來看一下17世紀的歐洲“當時的歐洲分成7大國,或者說是各地諸侯分庭抗禮,割據的狀態。通常情況下,只要他們之間不鬧什麼亂子的話,都是共同繁榮,齊心協力收割百姓。所以如果清的八旗真的要西征過去,想要各個擊破是不大可能的,對抗的將不是散兵遊勇而是幾乎整個歐洲。

考慮戰損情況:人力方面,歐洲國家雖然分散,但是面對外敵一定會聯合起來,那麼兵員數量一定是多於清八旗兵員的。基本具備和清八旗兵員一換一仍然有富餘兵員的能力。努爾哈赤鼎盛時約有10萬軍隊(1619年),入關之時約有滿八旗兵丁5萬,蒙八旗兵丁2萬,漢八旗兵丁4萬。此外據說滿洲全族大約20萬人,所以後金軍不具備太大的補充能力,可以說是打掉一點少一點,這也是為什麼入關時的滿八旗兵丁人數下降到了5萬,有可能主要就是戰損的緣故。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軍隊後勤跟不上的一方必敗。



所以現實意義上清八旗跨越亞洲西征歐洲,想要征服歐洲是不可能的。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一定不是為了想知道是否能夠統一歐洲,而是想知道清野戰部隊和歐洲同時期的軍隊戰力如何,熟優熟劣罷了。我們可以通過了解薩爾滸戰役來對比簡單瞭解一下清八旗的戰力。

“薩爾滸戰役”,通過了解薩爾滸戰役我們可以較為清晰的認識清八旗的戰力以及猜測如果這樣的軍隊西征是否可以擊潰歐洲聯軍。

此戰發生在1619年,努爾哈赤用“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逐一各個擊破,在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被後金全殲。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案例。

歐洲方面,17世紀的翼騎兵

此時歐洲也有一場“宗教戰爭”,可以說各個國家也是身經百戰,騎兵,步兵戰力不容小覷。 那麼如果兩軍相遇,硬打的情況下,清八旗兵佔不了多少便宜。如果消滅不了敵方野戰部隊,那麼就不能長驅直入,談徵服也是不可能的了。

最後的結果大概率是兩敗俱傷,清八旗由於沒有後勤最終選擇回退。


秦皇唐宗


明末的時候,當時如果不是天災人禍不斷,使得國內流民大量增加,從而導致各處起義不斷,明朝國內大亂,而東林黨等人又只顧著黨掙,尸位素餐,政令不通,使得滿清有了可乘之機,吳三桂這個賣國賊又打開了山海關使得滿清入關,多爾袞他們連山海關都過不來,更別說征服歐洲了,都是扯淡!

所以,滿清當時能夠入主華夏都是他們祖墳上冒青煙,僥天之倖了,征服歐洲更是完全不可能的!!!


錢錢


清朝的盛世本來就是一個自欺欺人的盛世,17世紀的八旗兵西征又怎麼可能征服歐洲呢?倘若大明不遇上小冰河氣候,沒有那麼多的動亂,或許這一切還有可能,至於清朝的八旗兵鐵定是不能的。


確切的說,只需一戰便可將西征的八旗兵全部擊潰。

我們不妨來看看1683年的維也納戰役,土耳其的25萬大軍(其中有4萬的蒙古/韃靼騎兵,與八旗兵戰力相等)與維也納1.5萬德國與奧地利僱傭兵之間的戰鬥,看完後就知道17世紀時清朝的八旗兵能否征服歐洲了。

當時土耳其大軍包含有,150門重型大炮、裝備英國燧發槍的近衛軍步兵、使用重戟肉搏戰步兵、配備輕型火繩槍的火槍兵、號稱中東無敵的馬穆魯克騎兵、以及韃靼弓騎兵、亞美尼亞的重甲騎兵、西帕希火槍騎兵等,整體軍力已經超過同時期的清朝的八旗鐵騎。



但在面對維也納為代表的1.5萬名歐洲兵時,土耳其25萬人,戰死超過15萬人,大敗而歸。試問一下,同時期的清朝八旗兵又如何能對抗歐洲這些裝備近現代火器的士兵?依靠什麼?


因為無論是弓箭、騎兵、還是火器、紅衣大炮等,都與同時期的歐洲有著明顯的差距。


像素說


肯定是不可能征服歐洲的,先來說說八旗的演變過程和分類,八旗最開始是由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錄製度的基礎上建立的,在明朝的時候就有正藍旗、正白旗、正紅旗,在明朝萬曆四十三年才又增設的四旗,而清朝的時候,和明朝的八旗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太宗皇太極為了加強對旗人的束縛,增強了八旗的落實職能,並擴大軍事實力和籠絡人心才建立的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最開始八旗的雛形最開始是從明朝就有了。


從八旗的戰鬥力來看,八旗在清朝初年號稱“勁旅”,然而入關後,其衰敗在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之亂已經充分暴露出來,隨著戰事的減少,軍隊的實力迅速下降,已經不再是當初的哪支“勁旅”啦,先從沙俄來說,十七世紀對清朝的雅克薩之戰已經可以看出清朝官兵的戰鬥力如何了,雖然說是清朝贏了,但是這是中國簽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使中國丟失了大量國土面積,在到後來的平定三藩之亂,清朝政府也是調用了大量官兵社會在一個停止發展的階段,平定之後國家社會才有了一個恢復狀態,從三藩之亂平定後清廷才開始從事行政和財政經濟的調整,然後致力解決邊疆的問題所以來說十七世紀的清朝那時候是內憂外患,雖然說那時候的中國還是“天朝”,但是從這些問題上來看,雖說清朝十七世紀實力在世界上還是數一數二的老大哥,但是再讓清朝打仗西征並征服歐洲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是不現實的事情,財政上清廷沒有能力在遠征行軍打仗了,所以征服歐洲是不可能滴,西征還差不多。

從十七世紀的歐洲來看,歐洲國家正處於封建社會解體和資本主義興起的尷尬階段,經濟方面、農業手工業的技術進步和商業發展飛速,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歐洲一些地區,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初期階段,工廠手工業的興起,航海貿易開始繁密,那時候的歐洲人口貿易和殖民貿易不僅為工業提供了必要的資本積累,更重要的是形成以貿易為主內容,從制度來看清朝的封建制度的弊端顯露,從工業革命後,中國只是農業大國的代名詞,當然農業國家肯定不是工業國家的對手。

綜上所述,清朝西征歐洲還是綽綽有餘的,但是征服歐洲恐怕沙俄那隻大黑熊也不是吃素的,所以八旗兵是不可能征服歐洲的。


小龐獨特歷史見解


要想知道這個問題答案,且聽貝勒爺道來。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下,17世紀的華夏大地當時情況,17世紀的前半個世紀,華夏中原大地處於大明王朝的末期統治時期,中原各地已經開始狼煙四起,大清王朝在17世紀初期還是處於東北一個奴隸主社會到封建社會的過渡期,公元1616年,後金的締造者努爾哈赤創建後金政權,後金原本是東北女真族的一個部落,此時的東北基本都還處於遊牧民族狀態,努爾哈赤經過幾十年的拼殺,最終統一東北各個女真族部落,公元1626努爾哈赤去世之後,皇太極繼承後金大汗政權,皇太極繼位之後,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團,先後降服朝鮮跟漠南蒙古,在進攻明朝,遼東地區全部盡歸清朝,清朝入關只是時間問題。

公元1644年,清朝在攝政王多爾袞的統帥下,八旗大軍攻佔北京,清朝開始正式入主中原,隨後,經過幾年,清朝八旗摧枯拉朽的速度統一了中原,1662年,康熙繼位之後,大清王朝走向巔峰時期。大清從創建到康熙繼位整個17世紀從遊牧民族到封建王朝體質建立頂峰,八旗軍是大清王朝創建的主力軍,此時的八旗軍的戰鬥力也是最巔峰的時刻,攻城略地,戰無不勝。但是,八旗軍此時主力裝備還是騎兵,善於騎射。大刀,長毛,還是處於冷兵器時代。

那麼,我們 再來了解下此時的歐洲,17世紀的歐洲,英國已經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君主立憲制,開始進入資本主義工業化時代,此時的歐洲大陸文藝復興時代,歐洲封建社會體制開始解體,各國資產階級革命都開始如火如荼的進行,歐洲已經開始邁向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繁榮和向機器生產的過渡,促使技術科學和數學急速發展。整個17世紀是歐洲資本主義向世界各地殖民主義發展的一個世紀,由於英國率先完成資本主義工業化革命,英國率先邁入近代化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隨後,到19世紀英國建立了遍佈全球的殖民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

17世紀,歐洲各國航海事業得到快速發展,歐洲各國建立全球殖民地,在軍事領域方面,軍隊已經擁有洋槍、火炮。開始進入熱兵器時代。

此時裝備冷兵器的八旗兵西征歐洲,面對裝備洋槍、火炮的歐洲,雙方對比下,鹿死誰手可想而知。所以,科技是創造社會前進發展的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