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打响“金柚牌” 农民合唱“丰收歌”

发力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振兴

“树树笼烟疑带火,山山照日似悬金。行看采摘方盈手,暗觉清香已满襟。”近日,梅县区金柚迎来丰收采摘季,唐代诗人张彤描绘的采柚盛景在“中国金柚之乡”梅县大地上演。走马梅县区,漫山遍野的柚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柚果,弯腰笑迎柚农采摘,各大柚园仓库内,村民们在“柚海”中奋战,装袋、封口、打包……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

梅县:打响“金柚牌” 农民合唱“丰收歌”

近年来,梅县区根据作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域粤北山区点状片区的功能定位,积极构建“一城两带四组团”区域发展新格局,引导全域乡村组团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并按照“12425”方案以点带面、以村带片推进生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立足乡村实际,注重挖掘特色,统筹推进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生态富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梅县区委书记钟光灵说。

农村美

干群携手齐上阵 美丽乡村换新颜

驱车驶入省定贫困村梅县区桃尧镇松林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醉人画卷:蜿蜒的松源河穿村而过,两岸绿树环绕,三两村民正漫步于石砖铺成的亲水栈道,成群白鹭或在水边徜徉,或在低空翩翩起舞。再往里走可见村内屋舍俨然,灰瓦下的白墙上绘有弟子规、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插画,“三步一景、五步一画”在这里已经成为了现实。

“现在村子完全变了样,大家的精气神也好了。特别是小广场和滨河路建好以后,晚上大家都去锻炼身体了,没有人打牌赌博了。”村民蔡超群说。

桃尧镇党委书记温育泉介绍,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该镇按照连线连片打造的理念,聘请专业设计团队结合该镇实际完善总体规划,先行打造松林村和麻坝村两个示范点,并以点带面、以村带片全域推进建设。到目前为止,该镇松林和麻坝两个省定贫困村已经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拟新建项目42个。

在此基础上,该镇还将具有“桃尧特色”的元素融入到各个项目中,形成了“一村一韵”的美丽格局。“比如在松林村,华成桥的护栏我们便设计成松木纹状。我们叫桃尧镇,所以河道两旁栽种的也是桃树,还有我们的路灯也设计成金柚的形状。”温育泉说,在体现桃尧特色的同时,该镇还坚持就地取材实施建设,“比如,亲水栈道边的花带就是用河道中的鹅卵石铺成的,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保留了原有的乡村气息。”

至目前,松林和麻坝两个省定贫困村已完成项目14个,其他项目也在有序推进中。值得注意的是,松林村滨河路项目仅仅用时两个多月便基本完成了建设。“项目能够快速推进,离不开村民的支持和参与。”温育泉说,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在镇村干部和党员的带动下,不少村民都无偿让出土地配合项目推进。

松林村村民张运生便是最好的例子。在该村滨河路建设过程中,张运生无偿让出了50多平方米的鸡舍和几株柚树用于道路裁弯取直。“虽然当时柚树准备摘果了有些可惜,但能为村子的建设尽一份力,我们一定得支持。说到底我们才是村子的主人,也是建设最大的受益者。”张运生告诉记者,如今村里若有不愿配合建设工作的村民,还没轮到村干部出马,其他村民就已经主动去做思想工作了。

干群齐心、携手上阵,桃尧镇只是梅县区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全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以梅州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抓手,因地制宜完善村庄总体规划,以点带面、以村带片,分梯度、分类型创建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与此同时,通过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最美家庭”“文明家庭”“书香家庭”评选活动,形成了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农业强

特色农业“枝繁叶茂” 乡村旅游“遍地开花”

梅县区山多地少,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也是农业大区。该区金柚种植历史悠久,素有“中国金柚之乡”的美誉,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金柚已经成为梅县区农业的区域品牌和支柱产业。数据显示,2017年全区金柚种植面积29万亩,总产量55万吨,总产值约29亿元,人均金柚收入8800元。

为了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早在2015年,梅县区便依托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契机,利用政策扶持资金进行项目奖补,以800万元财政资金吸引1亿元社会资本,建成了占地300亩的梅县(大黄)金柚产业园,有效解决金柚储藏瓶颈,吸引了28家企业、专业合作社进驻,形成集信息化柚果交易、现代自动化柚果仓储于一体的规模化购销平台。

梅县:打响“金柚牌” 农民合唱“丰收歌”

“产业园建成以后,除了原有合作客户外,每年都有不少来自湖南、广西、四川以及珠三角等地的客户前来采购。”梅州市梅县区众信水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廖志君告诉记者,2014年,该合作社的销量仅250万斤;2015年,产业园落成,销量便突破了1000万斤。去年各类柚果的总销量更是达到了1300万斤,销售额达3000万元。

数据显示,2017年,梅县(大黄)金柚产业园以5000万斤总存储量流转销售了1亿多斤柚果,产值达2亿多元,同时带动劳动力就业1000多人,村民人均收入达2.8万元,业界也因此流传着“梅县金柚看松口,松口金柚看大黄”的佳话。

在此基础上,梅县区还不断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今年7月,广东李金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5000多万元的柚苷提取深加工项目生产线完成了试产进入项目调试阶段。该项目通过植物活性成分提取、浓缩、干燥等工序,将幼果加工成为常用于食品、药品、日化用品添加剂的柚苷成品,不仅可以将废弃柚果变废为宝,提高金柚附加值,还弥补了梅县区金柚精深加工发展的短板,延长金柚产业链,推动金柚产业发展。

梅县:打响“金柚牌” 农民合唱“丰收歌”

梅州市首家乡村旅游农民合作社——南口镇自在侨乡乡村旅游合作社成立,侨乡村520户村民入股,参与率达63%;梅南顺里村引进三个企业,分别种植茶叶、南药,发展休闲旅游;松口镇铜琶村利用闲置小学,建成澜峰阁写生基地,与元魁塔、士德堂等景观遥相呼应;畲江镇连江村在黄塘水库种养场基础上,积极转型升级,发展“农业+旅游”项目,建成然中园生态旅游休闲农庄……如今,放眼梅县,乡村旅游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在通过引进项目和政策推动,大力培育、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做强做大特色农业的同时,梅县区还根据功能区定位,打造打造东、西、南、中四个特色产业组团,发展乡村旅游等生态富民产业。其中,东部以松源、桃尧、隆文为重点打造绿色生态产业组团,南部以南口、水车、梅南为重点打造红色客侨文化组团,西部以石坑、梅西、大坪、石扇为重点打造现代农业体验组团,中部以雁洋、松口、丙村为重点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组团,实现了空间上连线连片、产业上“接二连三”,推动区域形成错位发展、协调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新格局。

农民富

因地制宜打好“帮扶牌” 兴旺千家万户“致富路”

沿着梅南镇水美村鹞子嶂盘旋而上,一头钻进绵延的大山,四周丛树环绕,绿意盎然,道路两边摆放着不少蜂箱。在半山腰,今年68岁的贫困户黄钦盛正一丝不苟地检查着蜂箱里蜜蜂的健康状况。“我养了100箱蜜蜂,现在准备产蜜了,马虎不得。”黄钦盛告诉记者,他是从去年4月开始养蜂的,这些蜜蜂一年下来能产四次蜜,年产值可达近10万元。可谁能想到,眼前这位养蜂致富能手一年以前还为温饱发愁。

早在2010年,黄钦盛便四处筹钱开始种植柚树,没曾想,正准备大干一场时却遭遇了黄龙病。2016年,他的鸡舍又遭龙卷风突袭,血本无归。接连经受打击后,戴上贫困户“帽子”的黄钦盛开始变得消极,萎靡不振。

“在乡村振兴中,光是给村子‘洗脸换容妆’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让村民富起来。”水美村支部书记罗苑华说,水美村森林资源丰富,而养蜂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等优势,2017年4月,扶贫工作队便向黄钦盛发放了5000元的奖补资金,帮助他购买了10箱蜜蜂,帮助他开启了这份“甜蜜事业”。

“从最初的10箱开始养起,到半年后发展为50箱,再到现在的100多箱,有千百万的蜜蜂为我工作,能不脱贫致富吗?”黄钦盛笑着说,这100箱蜂一年下来能产5000多斤蜂蜜,随着蜂群的繁衍,以后的产量还将继续增加。

“接下来,我们村计划成立合作社发展养蜂产业,让黄钦盛做带头人,让更多贫困户和村民都参与进来,扩大生产规模,并利用电商平台进行推介销售,把水美蜂蜜的品牌打响,带动更多贫困户和村民增收致富。”罗苑华说。

同样在乡村振兴中,尝到了特色农业发展甜头的,还有梅西镇的贫困户。该镇通过引进企业,先后投入9000多万元打造“光农互补”产业园,在光伏板下搭建钢架大棚种植鸡肉菌,优先照顾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帮工,并引导贫困户参与种植,提供技术指导和保价回收。梅西镇则利用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帮助全镇112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股光伏发电项目获取分红,多措并举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今年以来,梅县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紧抓“特色种养”“光伏扶贫”“产业扶贫”“扶贫小额信贷”“投资收益扶贫”“民居民宿乡村旅游”等项目,鼓励贫困户参与合作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经营、参与生产劳动等方式获取租金、分红收入和劳务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与此同时,梅县区还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中国旅游强区等品牌效应,积极盘活柚园、茶园和古村,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农旅的有机融合,使果园、茶园变公园,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丰收镜头

昔日煤炭村 今朝柚飘香

驱车驶入梅县区丙村镇大雅村,可见村道两旁停放着数辆大型货车,成群柚农正担着柚果前来装车,他们走路有风,带笑而来,满脸尽是丰收喜悦。沿着蜿蜒的山路再往里走,站在大雅村的山头远眺,漫山遍野绿油油的柚树尽收眼底,山间还不时传来柚农的笑声,这或许是大雅村秋季最迷人的风景。

望着眼前如画般的美景,很难想象过去该村是个道路破烂、灰尘漫天的煤矿村。“2005年以前,我们村里有许多煤矿煤窑,全村380户人家几乎都靠煤炭产业维持生计。”丙村镇大雅村前任村委书记邹文标告诉记者,2006年煤矿被封停以后,村里没了支柱产业,村民们都无以谋生。站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大雅村决定转型种植红肉蜜柚。

说干就干,时任村支部书记的邹文标先后6次带队到福建平和考察学习红肉蜜柚种植技术,并帮助农户订购柚苗,聘请专家前来授课。“起初,村民都持观望态度,毕竟是新事物,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却无法预计是赔是赚。”鉴于此,邹文标又带领村干部、党员率先行动。

2006年开春,邹文标先行种下了1000多株红肉蜜柚。此后,他和村两委干部又积极发动外出乡贤回乡投资,集约土地一次种下10000多株柚树。“村民们看到老板都参与了,心里也更有底了。”邹文标告诉笔者,从2007年3000亩到2010年5000亩,在村两委干部、党员及乡贤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了进来。目前,该村380多户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了柚子,全村金柚面积达8000多亩,其中红肉蜜柚6000亩,沙田柚2000亩。

“在外面是打工,在这里是自己的事业,山区真的不比大城市差。”大雅村80后柚农程金梅告诉记者,12年前他与丈夫毅然辞去了深圳的工作,回到老家开始种植蜜柚,经过多年积累,他们的种植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并于2013年开启了电商销售,年收入总和也从12年前的6万元飙升到如今的30多万元。

眼下,“柚”到一年丰收时,走马大雅村,随处可见柚农们忙碌的身影,摘柚、套袋、打包、装车……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邹文标说,该村今年蜜柚预计将增产20%,总产量可达1800万斤。“金柚真正成为了我们村的‘摇钱树’,特别是我们大雅村果雅片,七成以上的柚农都买车盖楼了。”

■梅县区名片

中国金柚之乡

中国长寿之乡

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

广东省产粮大县

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全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

■数说

梅县区培育发展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6家,其中省级23家、市级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85家;家庭农场1092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54名。“三品”认证农产品121个,省农业名牌产品16个。

梅县区金柚种植面积29万亩,总产量55万吨;水稻种植面积35.18万亩,总产量16.41万吨;茶叶种植面积1.52万亩,总产量946吨。2017年农业总产值78.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7363元。

【来源】南方日报

【文】黄韬炜 刘洪桥

【作者】 黄韬炜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