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日軍封鎖根據地的主要設施,守軍不多的炮樓,卻武裝到牙齒


在抗日戰爭期間,日軍由於無法有效的對抗抗日軍民的游擊戰,於是便想出了臭名昭著的囚籠政策(該政策最初由岡村寧次提出),在中國的各地修建了大量的炮樓、碉堡,意圖分割、封鎖游擊隊的活動範圍。隨著敵人的建造,八路軍們也在頻繁的拔除這些炮樓。俗話說的好"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當年日軍封鎖根據地的主要設施,守軍不多的炮樓,卻武裝到牙齒

在整場抗日戰爭期間,日本軍隊的戰線拉得十分的長,其兵力主要南下攻擊國軍,在八路軍主要活動的華北戰區則並不部署大量的兵力,因為其向中國西部進軍的代價過高,而且在當時中國西部並沒有什麼戰略價值。於是日本軍隊便在華北地區大量的修建炮樓、碉堡,在交通要道、隘口處大量設置鞏固自己的交通線,華北地區此時遍佈了日軍的補給線,日軍需要這些補給線為南下的部隊輸送給養。

當年日軍封鎖根據地的主要設施,守軍不多的炮樓,卻武裝到牙齒

在囚籠政策發揮到極致的時候,日軍會在村莊附近設置炮樓並且派兵把守,目的就是為了監視村莊內的一舉一動、打擊抗日武裝的活動。炮樓的修建也十分的講究,有固定的高度以及厚度,有些是磚制結構,個別還有混凝土澆築結構。如果沒有重武器是很難攻破這些炮樓的。並且炮樓一般在制高點,其全身都是射擊孔,在外面還有鐵絲網作為防護,可以說是"固若金湯"了。

當年日軍封鎖根據地的主要設施,守軍不多的炮樓,卻武裝到牙齒

那麼這樣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據點中,會配備多少日軍士兵來防守呢。根據資料顯示,一個標準的炮樓,裡面大概有十多個人來進行防守,其指揮官大多為尉官,其餘都是士兵。而裡面的武器配備也十分的強大,有步槍、機槍乃至擲彈筒、手榴彈這樣的武器都會配備,加上遍佈全身的射擊孔,這樣的一個炮樓很難將其攻克。這樣的配置按照現在來看,近乎於一個加強排的火力。而如果是較為重要的據點,裡面還會有一部電臺用來呼叫援軍,士兵和武器的數量也會更多,甚至還會有偽軍一起協防。

當年日軍封鎖根據地的主要設施,守軍不多的炮樓,卻武裝到牙齒

這樣的一個據點,大多選擇在高地、小丘陵上進行建造,其周圍阻礙視線的東西要全部移除,加上炮樓全身上下的射擊孔,其視野非常好,不得不說日軍的炮樓可謂是武裝到牙齒。這樣的配置來看,日軍大量在華北地區修建炮樓的行為,可以有效地保護賴以生存的交通線,可以做到以點成線、以線成面的控制大片範圍。

當年日軍封鎖根據地的主要設施,守軍不多的炮樓,卻武裝到牙齒

不過八路軍士兵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拔除這些碉堡、炮樓,他們可以通過迫擊炮平射、夜晚偷偷進攻炮樓等手段拔除這些日軍的毒牙。在攻下了炮樓後,裡面的豐富物資也會被八路軍戰士繳獲,也可以獲得到平時根本吃不到的食物,比如日軍軍用的肉罐頭、清酒等等。也只有通過進攻炮樓,才能解除日軍的封鎖,解救被控制的村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