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经纵横:2016-2018年舆情监测系统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一、有利因素

1.成熟的环境、资源和市场

首先,网络热点事件频发,虚拟社会治理逐渐成为社会重要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矛盾高发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成为公民表达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渠道,网络引发的热点事件频发。

其次,网民数量的规模化。根据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与网络规模的平方成正比。当网民达到一定数量时,其在意见市场的影响就会指数倍增加。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接近40%,这种数量规模也直接导致了网络舆情的不断涌现。二是互联网技术对社会规则的生产功能。以社会化网络系统为代表的新技术,已经开始推动互联网应用产生革命性变化。其主要特征就是使互联网从文本为核心的架构转型到以人为核心的架构。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人们发布信息的门槛,表达意见的手段更加多元化,并改变了现行规则。技术与规则的融合释放出惊人的能量,提高了传播效果。三是技术与功能的融合对人的地位产生了影响。信息的发展使人们表达意见的手段更加多元化,网络舆论也由简单的交换彼此对某一事件看法的信息功能,转向更为复杂的导向、沟通和监督功能。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政府传统的线性管理思路与方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2. 政策的重视

正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网络舆情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表达了老百姓的声音,由此各级政府和管理机构越发重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建立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党中央把建立和完善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作为一项重要制度来设计和安排,标志着党对网络舆情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从国家战略安全角度看,信息安全技术的水平和产业发展的进程,已经直接关系着我国网络国土的安危,对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都有重要影响。我国政府部门早已意识到信息及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信息安全和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并列为国家安全的四大范畴之一。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其中,提出目标任务: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格局,健全社会治安防控运行机制,编织社会治安防控网,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增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努力使影响公共安全的暴力恐怖犯罪、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等得到有效遏制,使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案件和公共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防范,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社会更加和谐有序。同时也提出:加强信息网络防控网建设。建设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信息网络管理体系。加强网络安全保护,落实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落实手机和网络用户实名制。健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整治利用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传播暴力色情等违法信息及低俗信息。

二、发展趋势

互联网信息内容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作为一块正在加速膨胀的思想阵地,互联网以其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成为人们表达个人想法的渠道。由此网络舆情的爆发也以“内容威胁”的形式逐渐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威胁。

随着互联网及其应用向着移动泛在、多终端整合、微众即时互动、个性化方向发展,作为互联网信息集成、智能整合分析的舆情系统理应与之匹配,未来的舆情系统呈现云处理、APP平台化、层次化、个性化、移动化、融合化、语义智能化等特征。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网络已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随着网络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政府以及有关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舆情分析与监测成为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

三、发展前景

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发达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表达的最主要空间。在网络之中,网民以多种方式参与政治,热议国内外重大事件,关注政风、行风、民权、民生等方方面面,经常不可预见地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虽然网络是个虚拟世界,但是网络与现实世界有着复杂多样的联系。反映民意的网络舆情,起源于现实世界,又会正面或负面作用于现实世界;而且,来回之间,舆情与现实的关系可能发生复杂的变化。因此,及时发现、分析、管理、利用网络舆情就变得非常重要。总的来看,我国舆情监测系统面临较好的发展前景。

以上报告是案例中一部分,详细更多报告内容请关注我公司网站(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