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格的父母 才是好父母

一.

对父母来说,最糟心的事情是什么?


/<font>

很多父母的答案是:我辛辛苦苦大半辈子,养出来的儿子却是个窝囊废。/<font>


/<font>

很多父母确实很辛苦,连葵花籽都要给儿子嗑好;很多孩子也确实很窝囊,和女友约会都要带上自己的妈。/<font>

/<font>


​/<font>


/<font>

我小姑对儿子就这样:剥虾、挑刺、磕瓜子这种事情就不用说了,儿子读小学的时候,他妈还要满屋子追着喂饭,一顿饭能吃三个小时,都能赶上下一顿。/<font>


/<font>

有一次小姑家的儿子来我家玩,和我睡一块,早上我叫他起床,他说他不会穿衣服,我不信:“你开玩笑吧,你都读六年级了,不会穿衣服?”/<font>


/<font>

他依然不动。/<font>


/<font>

过了一会儿,他妈笑眯眯地走进来了,把儿子抱了起来,一件一件地帮他把衣服穿好,惊得我眼珠子都掉下来了,他又不是残废。/<font>


/<font>

从小到大,他就没离开过父母的身边。儿子考上了外地的大学,他妈不放心,也要跟着去。在大学的旁边租了个房子,天天内裤都帮忙洗好。/<font>


/<font>

儿子恋爱了,两人第一次约会去吃海鲜,姑娘先到,然后她震惊地看到他把他妈也带过来了。/<font>


/<font>

更震惊的是,从上菜开始,他妈就一直不停地给他剥虾,一口虾,一口饮料,还亲自送到嘴里。/<font>


/<font>

可怜小姑娘从没见过这场面,饭都还没吃完,就跑了,简直是太恐怖。/<font>


/<font>

大学毕业好几年,找了几份工作,要么嫌苦,要么嫌工资低,干了几天就跑了,干脆跑回老家坐吃等死。没有老婆,也没有工作,连做个饭都不会,据说就王者荣耀打得还可以。/<font>


/<font>

小姑整天愁眉苦脸,怎么也想不通:“我到底哪里做得不够,孩子才这么没出息!”/<font>


/<font>

二.
​/<font>


/<font>

这哪里是做得不够,分明是做得太多!/<font>


/<font>

这样的父母太多了,尤其是独生子女时代,舍不得让孩子受半点委屈,被蚊子咬了一口,都要送到大医院做个检查,生怕得了什么传染病。/<font>


/<font>

  • 家务不用做/<font>


/<font>

不少妈妈抱着这样的心态:“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或者“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font>


/<font>

洗个碗,怕伤手;拖个地,都怕跌倒;就连点个蚊香,都怕被烧着。/<font>


/<font>

当然,孩子的内裤从小到大都会帮忙洗好。/<font>

/<font>

  • 零花钱不用愁/<font>


/<font>

“妈妈,我要买这个。”/<font>

“买!”/<font>

“妈妈,我要买那个。”/<font>

“买!”/<font>

孩子没零花钱了,给!/<font>


/<font>

要10块,给!要100块,也给!每个月给多少?不知道!孩子的钱都花哪里去了?不知道!/<font>

/<font>

  • 跌倒了有人扶/<font>


/<font>

孩子跌倒了,一群人跑过去抱;天气变凉了,衣服立马就套上了;孩子有点发热了,立马上大医院;孩子咳嗽了,立马想到肺炎;一不小心受了点委屈,全家人都要急得团团转。/<font>


/<font>

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现在是,摔个跤都紧张得怕出事。/<font>

/<font>

  • 做错了有人护/<font>


/<font>

“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font>

“有必要和孩子较真吗?”/<font>

“你们小时候,还没他这么听话呢!”/<font>


/<font>

欺负小朋友,那都是别人家孩子不懂事;被老师批评了,那都是老师偏心没长眼;就算是拿了别人的东西,那也是“就这么点东西,拿了会死?”/<font>

/<font>

  • 连人生都被安排得妥妥贴贴/<font>


/<font>

大至人生志向:/<font>


/<font>

“我儿子长大后要考公务员,当大官,当有钱的官!”/<font>

“我儿子长大后要回家继承我的棺材铺!”/<font>

“我儿子长大后要把隔壁老王家的女儿娶过来!”/<font>


/<font>

小至头发的长短、离家的距离、外出的时间,甚至内裤的颜色都由妈妈决定。/<font>


/<font>

三.
​/<font>


/<font>

为了践行中国好父母主义核心价值观,连老命都拼了。如果满分是100分,那么中国父母一定要给101分,或者1001分、10001分!/<font>

/<font>

但问题是,父母付出这么多,效果怎么样呢?/<font>

/<font>

1. 自理能力差/<font>


/<font>

国内最大的社区平台家长帮联合好未来公益基金会发布《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指出:/<font>


/<font>

当孩子从幼儿园步入中小学,家长对孩子生活问题的焦虑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从47%上升到70%。/<font>


/<font>

70%的孩子生活懒散、58%的孩子有拖延症、53%的孩子粗心马虎……/<font>


/<font>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程方平教授说:“生活自理能力差已成当下中国孩子的短板。”/<font>

/<font>

2. 逆商低/<font>


/<font>

因为爸爸不让看电视,孩子跳楼自杀;因为老师没收了手机;孩子跳楼自杀;因为被小学五年级的女生拒绝,孩子跳楼自杀……/<font>


/<font>

近年来,孩子自杀的事件越来越多,年纪越来越小。/<font>


/<font>

“抗挫能力实在是太低了。”学者昂峰表示。/<font>


/<font>

俞敏洪说,父母给孩子传递逆商,比要求他考好大学要重要得多。/<font>


/<font>

只有输得起的人,才能赢得漂亮。/<font>


/<font>

逆商低,还没跑就已经注定是失败了。/<font>


/<font>

3. 财商低/<font>


/<font>

有人对东亚几个国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和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孩子的零花钱绝对金额最多,而财商教育却是最低,甚至还不如落后的越南。/<font>


/<font>

信诚人寿保险曾联合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做过调研,得出:在中国,34%的孩子对自己花过的钱是一笔糊涂账。/<font>


/<font>


/<font>

只有15.6%的孩子非常清楚自己的钱花在了哪里,只有19%的孩子选择将零花钱存入银行。在英国,这个数据是1/3,德国是1/2。/<font>


/<font>

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理财教育的缺失,甚至连家长自身都不会理财。/<font>


/<font>

大部分中国家长认为,所谓的理财教育就是“懂得珍惜劳动果实”而已。/<font>

/<font>

4. 缺乏主见/<font>


/<font>

去超市购物,选来选去总是拿不定主意;出去旅行,什么带什么不带,总是犹豫不决;文理分科,最后还得自己的父母拍板;甚至填志愿,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适合什么……/<font>


/<font>

到后面可能是:上哪工作,听父母的;娶哪个姑娘,听父母的;生几个孩子,听父母的;就连哪天和老婆啪啪啪,都得听父母的……/<font>


/<font>

难怪“妈宝男”无处不在。/<font>


/<font>


​/<font>

“不及格”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font>


/<font>

木木对父母小时候的“绝情”感触特别深刻,尤其是不小心跌倒了,印象中父母从来就没有过来扶过,有时候哭了大半天都没人搭理,最后只得屁颠屁颠地自个爬起来。/<font>


/<font>

那时候屋外面都是泥地,每天就在泥地里爬来爬去,每到晚上,衣服上、手上、脸上都是泥巴,甚至还会不小心被划出血,父母就当没看见,每天照例换套衣服就了事了。/<font>


/<font>

要是渴了,就直接打开门口的水龙头,把嘴靠过去大口大口地喝,喝着可过瘾了,竟也从来没有拉过肚子,而且现在肠胃特别好。/<font>


/<font>

有时候都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父母亲生的,长大后才发现,父母看似绝情,却在无形之中锻炼了自己的逆商。/<font>


/<font>

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中,在别人眼里多么艰难多么痛苦的事情,对木木而言,都不过是云淡风轻罢了。/<font>

/<font>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尝试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font>


/<font>


/<font>

父母做得太多,反而阻碍孩子的成长。/<font>


/<font>

原来有远见的父母,都带点绝情:/<font>


/<font>

  • 让孩子做家务:/<font>


/<font>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做家务的相比,就业率为15:1,收入前者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font>


/<font>

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font>


/<font>

做家务,是孩子成为精英的第一步。/<font>


/<font>

从三岁开始,父母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做家务了:/<font>


/<font>

自己丢垃圾、收拾玩具、刷牙、整理床铺、自己穿衣服;(3-4岁)/<font>

摆碗筷、收拾饭桌、清洗蔬菜;(4-7岁)/<font>

自己上学、打扫房间、垃圾分类;(6-8岁)/<font>

使用电饭煲、洗碗;(7-9岁)/<font>

会做简单的饭菜、用洗衣机洗衣服。(8-10岁)/<font>

/<font>

  • 让孩子自己爬起来:/<font>


/<font>

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font>


/<font>

逆商高的孩子,未来一定不会太差。/<font>


/<font>

如何培养孩子的逆商,保罗·斯托茨给出了六点建议:/<font>


/<font>

1.鼓励教育,尽可能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font>

2.包容犯错,告诉孩子享受过程,而非结果;/<font>

3.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见世面很重要;/<font>

4.挑战有难度的任务,培养孩子正视失败以及分析原因的能力;/<font>

5.情绪控制教育,不要因为一点点小小的挫折就发脾气;/<font>

6.长跑,长跑是训练耐力最有效果的方式。/<font>


/<font>

  • 让孩子学会理财:/<font>


/<font>

上海百特教育咨询中心总干事王胜说:“5-6岁是比较适合进行财商教育启蒙的黄金年龄。”/<font>


/<font>

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理解要完成一件事,需要考虑“目标-资源-计划-行动”之间的联系。/<font>


/<font>

目标:/<font>

比如包一次饺子。/<font>

资源:/<font>

需要的材料:面粉、蔬菜、鸡蛋等。/<font>

计划:/<font>

即如何根据现有资源,制定达成目标的计划,列出预算。/<font>

行动:/<font>

最后则是一起动手实施,达成目标。/<font>

/<font>

其实就是让孩子明白如何制定目标,如何盘点资源,再如何根据现有资源做出合适的计划,预算是多少?手头的钱有多少?不够的话怎么办?久而久之就慢慢形成了如何最有效地分配资源和金钱的能力。/<font>

/<font>

  • 让孩子远行/<font>


/<font>

永远不要把孩子禁锢在自己的身边,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你的孩子终将会选择离你而去。/<font>


/<font>

你能做的,就是静静地站在原地,目送他们远行。/<font>


/<font>

就像龙应台说的:/<font>


/<font>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font>


/<font>

你站在小路的这边,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font>


/<font>

不必追!”/<fo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