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孩子看到一本繪本很喜歡,哭鬧著要買,但是價格比網站貴很多,你會怎麼做?

花開的聲音KiKi


幫助孩子在面對這個世界,面對自己的慾望的時候,學會如何建立健康完善的“取捨”習慣,是非常教育孩子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心理學上有即時傾向和延遲滿足這兩個概念,比如小孩要繪本這個現象非常普通,如果父母 每次都滿足孩子提出的要求,久而久之就會削弱孩子的自制力,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會降低孩子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而延遲滿足的概念,是起源於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在位於斯坦福大學一所幼兒園做的著名實驗。實驗證明如果孩子在四五歲時發展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那麼他在長大以後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會更大,人生可能更精彩。

很多父母,也是要讓孩子知道,凡事得來皆不容易,要得到一樣東西,就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獲取。

對於這兩個概念,我覺得都有它的道理所在。但我不認同,現在很多父母我覺得延遲滿足一定比即時傾向要好,都奉為育兒法寶和養育利器。我覺得凡事都需要根據當時的情境來做出適當的處理,才是最優的解決方法。

回到題主的問題,有不少作者也用了延遲滿足這個概念,說應該不能立馬滿足孩子的需求,或者按照年齡來區分。我不是很認同這個觀點。

我覺得題主的問題,是過於擔心即時傾向滿足孩子的需要會讓孩子養成壞習慣,而將這種焦慮轉移到繪本貴的份上。如果孩子尚小,在書店看到的繪本,當時興趣盎然非常想看,你卻因為比網絡上貴一點點而用買零食等其他方式轉移注意力,再上網買回來給他看。 試想一下,虧掉的是誰?

費上心思哄孩子去買零食吃,也得花錢,而且等你從網絡上把書買回來,孩子當時萌發出來的興趣可能早就蕩然無存了。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通過觀察孩子當時的行為,判斷他的內心是不是真的對繪本感興趣,畢竟孩子在萌發自我意識的時候,對眼前這個世界是充滿好奇的,他們可能是隨口說說,也可能是真的發現一片的興趣天空。

可以說,照搬概念理論,而忽視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才是犯下致命的教育失誤。

作為一名父母,如果你看見孩子對著繪本兩眼發光,興趣躍然紙上,你卻擔心多花幾塊錢,或者被延遲滿足衝昏了頭腦,那你錯失的,有可能是孩子未來天賦的開啟之門。


超級爸爸


孩子喜歡看書,我會很高興的。我也常常帶孩子去逛書店,如果有他喜歡看的書,他可以逗留很久;相反如果沒有碰到他喜歡的,他就會一直催我離開。所以,如果他能碰到自己喜歡的書,我會很開心。


我家老大的書已經放滿兩個小書架了,平時他也會沒事就找書看,所以真的在超市吵鬧著要買一本書的情況極為少見。有時候遇到他很喜歡的書,我通常是直接就買了,不會太在意價格。因為,孩子的興趣會很快轉移。可能最近對恐龍比較感興趣,過幾天又對別的感興趣了。所以,儘可能的趁著熱度讓孩子學習。


如果超市的書價格比網站貴很多,那應該是精裝類的或者是知識工具類的書籍,我會以建議的方式向他提出來來,能不能在網站上買,由快遞叔叔給我們送到家。如果他能等,那麼就從網站上買,一般情況下他都能同意的。


如果孩子非要現在就買,那麼我還是會買的。我希望孩子能從繪本中學到一些東西明白一些道理,這些東西是用錢衡量不出來的。所以,只要孩子很堅定的說要,我會買,因為書籍不同於玩具。


菈媽親子


其實孩子出現這種行為,我很能理解的,因為我小時候就幹過這樣的事情,那時還不流行某寶某東,看書就只能去新華書店,看漫畫看故事,大多數時候就是坐著地上把書看完不會買回家,但遇到一本故事書我真是特別喜歡,我就會央求媽媽把它買下來,撒嬌打滾兒的,鬧著媽媽把書買下來。

現在時不時的我家小朋友也會這樣,我們週末都會去大型的超市逛一圈,一去他們要麼去玩具區看玩具,要麼去圖書區看笑話大全,有時他們鬧著要買書,我是這麼操作的:

1、先問他“你真喜歡這麼書嗎?這麼想帶回家看?”,邊說邊看後面的價格,然後對他說,“你先看著,媽媽再考慮一下”,轉過身,就查某寶上有沒有這本書,價格是多少,如果價格差不多,10塊左右的差別,我基本會同意買下來,“媽媽仔細考慮了,同意你買這本書,但買回家你得看,如果你仍在一邊不珍惜,媽媽會嚴肅考慮你的任何要求。”

2、如果我看到這本書的價格跟網上相差價格特別大,退出某寶界面,我會跟孩子說,“咱們看看網上有沒有”,然後在他面前掏出手機搜索,看到價格差異比較大,通常他自己就會說,“媽媽,我們在網上買吧,你現在就跟我下單”,因為平時會給孩子零花錢,帶他去買菜,平時買玩具都是比較著買的,所以孩子的金錢意識比較強。

3、如果在知道價格很貴以後,他仍然鬧著要買,那他是真的非常喜歡這本書,而且被裡面的故事吸引得心癢癢,所以無論如何都要買,那我會跟他說,“可以買,但是錢要你來出,媽媽可以給你分擔一些,你看行不行?”,馬上他就會消停下來,其實他心裡在默默盤算“他的零花錢還有多少”,如果他的零花錢很寬裕,他會豪氣的說“我自己來出”,如果他的零花錢不多了,他會瞅我兩眼,小聲說“媽媽你給我出一半··一半多吧。”我也是會同意的。


甜甜圈伐木累


我曾經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我們家兒子很喜歡恐龍,家裡有很多成套的恐龍書。每次去圖書館,也是借和恐龍有關的書。

第一本恐龍書,是去年3月份,逛超市的時候買的。不逢年節,超市的書籍是沒有折扣,兒童看的繪本類圖書基本上都是原價購買的。

等第一本書完全熟悉之後,暑假期間我們又買了剩下的3本。一整套恐龍書算是湊齊了。這套書是孩子閱讀頻率最高的一套。有事沒事就翻出來看看。

而在那之前,網上成套的恐龍繪本,價格也是瞭解過的。線上一套書的價格≈線下一本書的價格。從成本的角度上來考慮,網上買書肯定划算一些。

但是線下買書, 有意想不到的驚喜。你看著孩子買到新書,愛不釋手那種欣喜。你看著他一回家,就趕緊攤開書來看的專注。那是一種滿足感,讓你覺得這樣的付出是有價值的。

目前為止,我們家孩子對恐龍足夠了解。任何一種恐龍,他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從它的身長,體重,到它的發現地,生活年代,外形特徵,食物來源再到體能殺傷力。最早的一本書,就像一粒種子,慢慢成長為他的興趣,甚至拿的出手的特長。

孩子想要的繪本,在超市裡買,還是回頭在網上買,要不要延時滿足,還是看家長的想法了。你可以偶爾現場滿足孩子一次,回頭你再告訴他,如果在網上買,同樣的書可以節省好多錢。可能等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孩子就不會因為沒有及時滿足而哭鬧了。


晨露說


如果是玩具,家裡已經有很多了,我不會買,會跟他溝通,但是一本繪本我會買


一本繪本就算20塊錢吧,我們在網上買,最便宜五折吧,10塊錢,在超市買會貴10塊錢,不買省下10塊錢。如果買下來呢,對孩子而言是一次越快的購書體驗,他會更加喜歡這本書,網上買書和實體店買書的感覺是不一樣的,讓孩子有一次不一樣的購書體驗,也是很有意義的。


我自己和我兒子的書每年都買很多,都是網上買。的確省時間又便宜。有一次,我特意帶他去書店逛逛,讓他看看,我自己也轉轉。看到那麼多書,都是可以真切的拿在手裡翻看的。在網上買是摸不到的,看了一會兒,他選了一本繪本《媽媽的紅沙發》,我買了一本《活著》。我們倆都覺得特別開心,看了好多發現了一本想買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回家以後,我讀給他聽,他特別喜歡,還跟我說,他在看書的時候書店的阿姨跟他聊天了,他告訴阿姨我們家有很多書,也能開個小書店,與購書相關的事情都是購書的愉快體驗。那本書的意義也就不一樣了,而且就是因為一年可能也就這麼一次,更加不一樣。10塊錢換來一次愉快的不一樣的購書體驗值得的。


其實,只要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就知道該什麼做了。如果那個孩子是我,看到自己喜歡的一本書,我一定特別希望媽媽能買下來。書不是玩具,也不是一個冰激凌,喜歡肯定是因為被裡面的東西所吸引了,讓書籍滋養孩子的心靈正是我們所希望的。何樂而不為呢


小晗晗愛閱讀


說真的,我家姐姐經常這麼幹。她有時候在家無聊了,就會跟我商量,我們去xx超市去看會書吧,如果不忙,我也會滿足她的需求,而在超市,她看到自己喜歡的書了,就會要求買下來,而她看上的書是一點兒折扣也沒有的。


姐姐在四歲多的時候,她到超市看到喜歡的書,要求買,我基本上都滿足了。記得有次她看到一本兒童百科全書,實體店一分都不打折,要138元,而網上可以便宜一半,講真,我有些捨不得。但是我看著孩子對裡面星球內容的愛不釋手,也就狠了狠心,買了下來。孩子別提多高興了,回來一連幾天都看這本書,甚至還從書裡瞭解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和很多動物。我也可以在網上買,但過了兩天孩子可能也沒有那麼想要了。就像我們買衣服一樣,一開始覺得好看就想買,可是如果沒買,過了那個興趣點,也就算了。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保護他們的求知慾望更重要。同時,也讓他們知道,在求知識的路上,即使多付出一些,也是值得的。


姐姐五歲多的時候,看了些兒童繪本,有關金錢方面的知識,我就跟她探討怎麼使用金錢的問題。後來有次她在超市又看到一套系列書,她也很喜歡。但是沒想到她悄悄對我說:“媽媽,你看網上有沒有這些書,如果網上有的話,又便宜的話,你幫我買吧。”我當時非常的感動,因為孩子明白了什麼是合理安排,即使喜歡,也可以等待。

姐姐現在已經是一名小學生了,閱讀是她一直都喜歡的事,有時候她在實體店看上一本她喜歡的書,即使價格比網上高一些,我也會給她買,畢竟我們除了考慮金錢,也應該考慮時間成本不是嗎?

我是小羽媽咪愛baby,一個關注孩子成長的育嬰師,熱愛生活的兩孩媽媽!


銀花育兒


在超市,孩子看到一本繪本很喜歡,哭鬧著要買,我還真的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我是這樣處理的。

一,給孩子買。

俺家小寶跟著我去超市,一眼就瞅上了一個繪本,愛不釋手。

因為是小寶第一次這麼渴望得到這本書,我沒有猶豫,立刻給小寶買了下來。

繪本拿回家後,我陪著小寶閱讀繪本,講繪本上的內容,小寶開心極了。

沒有什麼比滿足自己的渴望更讓人開心的事情了。

二,延遲滿足。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小寶的胃口大了,他想要的物品越來越多。當他找藉口去超市,希望再去“橫掃”貨架時,我終於想到了比較好的對策。

我先肯定了我們需要東西,寶寶想到了,做得很好。小寶聽了,臉上樂開了花。

我又接著說,像寶寶看到的繪本,我也很喜歡,我想要同樣的繪本,而且我想要高高地一摞同樣的繪本,該怎麼辦呢?

小寶有點迷惑地看著我,問我為什麼會要那麼多。

我回答,只要喜歡就必須多要,對嗎。

小寶說,這樣不對。

我又引導孩子,可以用什麼方法得到繪本?

因為是要解決我想要繪本的問題,所以小寶在我的引導下,最終提出了,可以做家務勞動換星星買喜歡的繪本;可以給媽媽講故事換星星買繪本;可以和媽媽一起在網上買繪本。

延遲滿足,我同時解決掉了小寶見啥買啥的小問題。

希望能幫到你。

木頭寶媽和你共同關注孩子,家庭。


木頭寶媽474


我會趁機跟孩子講講什麼是性價比,講講划算和不划算。我的孩子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也是在商場裡要求買東西,而淘寶上更便宜。我耐心跟他講明瞭,我本來還以為他怎麼也得哼唧幾下,沒想到,他說:"那好吧,那快遞幾天才能到?"

我當時很感慨,我覺得孩子長大了,懂道理了,心裡還是十分欣慰的。

但是這件事之後,有個小小的"後遺症"——但凡買東西,孩子總問"便宜嗎?便宜是不是就可以買?"

我有點措手不及,這不是一個正確的消費觀,我沒想到會"跑偏"。

很多大人本身沒有正確的消費觀,經常把"貴","便宜"掛在嘴邊,舉個例子,你要是見哪個孩子很驕傲的說:"我這個玩具很貴的,要XX錢才能買到!"得,十有八九,孩子就有一個這樣家長。

不講便宜還是貴,那講什麼?講合適,講性價比,講自身消費能力。

身邊真實的例子,一個孩子要求奶奶給他買東西,奶奶說:"你去商店買東西,老闆把咱的錢都賺走了,你爸媽掙錢多辛苦!不能讓人都賺走。"

孩子很懂事,聽了,就不買了。

可是這樣說真的行嗎?不行。一個是因為,會增加孩子的愧疚感,將來,等到孩子長大真正可以花錢的時候,他不敢花。該花不花,這也是一件痛苦的事。

另一個原因是,這話不符合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一切賺你錢的人都是可惡的剝削者嗎?商店老闆也很冤枉呀,他從批發市場辛辛苦苦把商品拉過來,他也需要適當地賺一點呀!如果人人都跑批發市場去買東西,費時也費事呀,這個時間成本怎麼算?

如果買不起,就說買不起,目前這超出了我們的經濟能力範圍。這是給孩子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樣才不會養出花錢無度的孩子。(但我不同意騙孩子,明明買的起,非說買不起。)

買得起,為什麼不買?那就是合不合適的問題了,這個玩具我們已經有了,或者這個並不適合你玩,或者其他,總是,溫和又耐心的講清楚。

有一個小建議給大家參考,可以給孩子一點錢,讓孩子自己決定買什麼。一個星期多少錢預算,花完了就不能再買了。家長的執行力強一點,久了,孩子自己就能養成好習慣了。


貝多星光營


家有倆屁孩,一起共成長,我是夢想全職的屁孩媽。對於這個問題,我有切身的體會。帶孩子在超市買東西,孩子看到了花車上的繪本,要求我去買。當時大屁孩2歲多點,還沒有小屁孩。


我看了看那本書,很普通的一本卡片翻翻書,價格雖然不貴,但是圖畫並不好看,家裡也有類似的書。從我本心,我並不願意購買這樣一本書,覺得很雞肋。我試著拿起周圍別的書,問大屁孩,你覺得這本書怎麼樣?她馬上點點頭,“嗯,挺好!”,“那您覺得我們如果要買書,買這本書還是那本書?”孩子真的當成難題來思考,最後回答“我還是要這本”,就是她自己選的那本書。我知道大屁孩這會兒是認定了她選的書。於是我就讓她放在購物車上,然後我們繼續逛,當看到其他她喜歡的玩具或零食時,我會問大屁孩,我們這次在超市只買一樣東西,你確定你要買哪一樣?我的想法是,把選擇的權力交給大屁孩,如果大屁孩一定要買她挑中的書,那麼我會給她買。這個事情的最終結局是,大屁孩抵抗住了糖衣炮彈的誘惑,最終買了那本書。

我覺得家長帶孩子逛超市,其實本來就是起了買東西的心,否則帶著孩子只看不買,也太考驗孩子的自制力了。關鍵是要控制買的數量及東西的價錢,這個一定要和孩子約定好,否則“孩子哭鬧,家長難堪”的場景會一再重現。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和學習者。家長們一定不要小看孩子的學習和理解能力。哪怕是一兩歲的孩子,如果家長一直向他們重複“植入”規則意識,他們是可以明白約定是需要遵守的,哭鬧也沒有用;同樣,相反,如果家長沒有幫助他們建立規則意識,或者自己總是打破自己的規則,那麼孩子自然也就認為規則沒有任何意義,吵、鬧、哭是達成心願的最有力方式。

另外,如果孩子選擇的繪本真的和網絡差價太多,家長確實很牴觸去買這本書,建議家長把拒絕買這本書的真實的理由告訴孩子。因為我們在生活中會碰到很多類似的場景,特別是在商場玩具櫃檯孩子看到合心意的玩具,看見就不想走,但是和網店價格一比,天差地別,我想價格都不看,說買就買的還是少數。把客觀理由告訴孩子,並且幫助孩子分析其中的利弊,讓孩子瞭解並不是不買,而是這裡的價格不合理,媽媽可以在其他地方買,並請快遞叔叔幫我們送到家裡來。一般情況下,建立了規則感的孩子能夠更好的理解這些,因為他們對承諾比較有安全感,知道既然得到了父母的承諾,那麼他一定能夠實現願望,只是需要多等待幾天;而沒有建立規則意識的孩子,在起初會表現出抗拒,因為他們對承諾缺乏安全感,認為眼前的才是得到的,也因此家長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換言之,給出合理理由,延遲滿足可以幫助孩子學會等待、獲得耐心。



與倆屁孩共成長


我絕對不會買!

女兒小時候我說過這樣的話:凡是她在街上看到後當場跟我要的東西我都不會給她買。這樣做可能有些極端,但是,我就是要給她養成不可以隨便要東西的習慣。有一次為這事她說給奶奶聽,她奶奶還說我是後媽嗎?

孩子的習慣是養成的,他說要什麼你就給什麼,他要天上的星星,你能給不?我還會告訴女兒,凡是靠哭鬧永遠都得不來她想要的東西。你如果讓她從小就覺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是可以靠 哭鬧得到的,那麼等她長大以後,她離開了父母,她身處職場,她是不是也會這樣認為?而當她實際上用這樣的辦法根本不可能得到的時候,會不會萬分失望以至於絕望?

前兩天跟前同事小聚,她就說到她的孩子,看中了一件衣服,比網上的貴50塊。她跟孩子說我馬上從網上下單,明天就可以到,可是孩子不肯,孩子就是想要享受當時就擁有的感受。最後她被逼得沒辦法,現場買了。我不知道那個現場得了新衣服的孩子,是不是以後每當碰到這樣的事的時候,都會這樣要呢?因為她不知道錢是如何來的,更不知道50塊錢是一家人一天的餐費。

為了讓孩子長大後少一些挫敗感,從小讓她受一點挫折又何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