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进士举人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层次的人?

玩遍新疆


古代的进士、举人、秀才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上解说:

一个是学识,一个是稀缺性,一个是官职。

先说稀缺性。古代科考通常是三年一试(不算恩科的话),需要升级打怪,首先要从童子试开始,而童子试又分县试、府试和院试三级,必须全过,才能取得秀才功名。

古时科考不算分数而是名额已经确定,换句话说,每次秀才考试,每个州县的名额已经定好了,通常在10到15名左右(人口少的低于10名,人口多纳税多的可能接近20名)。

如果按稀缺性来说的话,那基本相当于现在高考的全县前5名,而且必须有文科优长,才有可能考中秀才。

通过这简单的比照,大家可以自己掂量下,如果让你穿越到古代,你这秀才能不能考上了。



之后,考举人、考进士都是过一级升一级,应届历届却不管的,全部可以参考。换句话说,每年乡试,只要取得了秀才功名就都可以应考,而会试则是所有举人都可以参考。

所以,每年各省乡试和全国会试,人数还是很庞大的啊!比如江浙人文之乡,每年乡试都有七八千秀才前来考试,而录取比例却只有两三百人,录取率仅在百分之二、三。

假如你是参考的秀才的话,你觉得自己有把握考中举人吗?事实上,举人是科考中最难的一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秀才是可以捐纳或荫生,举人是除了考试,别无他途!

所以,举人的含金量是相当高的。

至于之后的会试,因为举人人数已经有限,加上考生年龄渐大,有些已从事他业而不再参考,所以会试相对容易一些,如每年5千人参考,通常录取三百余人,比例接近或超过5%。



录取比例基本代表了稀缺性,这个问题大体已经说清。现在说学识问题。一般来说,秀才大体相当于现在的中国古典文史哲硕士毕业水平,因为秀才考试本身就是连续做小论文!

至于举人,说白了也是当场写论文,不过其深度要高出秀才考试不少,简单说的话,基本相当于现在的文史哲博士水平吧。

至于进士,可能水平略有提高,但也未必比举人高到哪里,副教或教授层次,大体不差吧。

当然,有人会撇嘴说,什么秀才举人进士,有什么了不起的!他们一句英文都不会、数学也不会,物理化学都不会!连现在的初中生都不如!

话虽如此,诚然不错,但不会只是因为他们没学,如果让这些秀才举人和你一起学这些普通的通识学科,以大多数人的智商,照样甩你十条街!你还别不服气!

你要知道,能通过秀才举人进士这些考试的人,除了极少数是真书呆子外,绝大多数都是高智商的,而聪明人在任何考试、任何年代,他不是照样出类拔萃么?

再说最后一个问题,取得这些功名之后,能获得什么官职或者好处。



先从进士说起。考中进士后,就可以直接授官了,年纪轻、成绩好的拨入翰林院深造,其他分发六部或各省为知县,起点是七品县令。一句话,一个县全归他管了。不小吧?

其次举人。按例,举人是不能直接授官的,不过也有其他途径,正途有“大挑”,也就是两次会试不过,可以获得一次大挑的机会,但挑中后为训导教谕之类官职(相当于各地区或州县教育及文化局长之类),不过,这批人通过捐纳或事功,其中一部分还是能升为县令或更高的。

此外,很多举人即使没有考中进士,但最终还是会进入官场的,其中一条就是通过幕僚的途径。古代的官职非常少,县令或知府乃至巡抚总督手下的幕僚,说白了和现在的各局局长其实也差不太多,通过这些实务,很多举人或秀才出身的幕僚也会获得官职,尤其在战争年代。

再不济,举人出去开书塾授馆,那收费也远高于一般的秀才。



至于秀才这个级别,那就相对差很多了。一些人固然可以去做幕僚,但前途比较渺茫,多数人游幕一生而终。不过像绍兴师爷这种还是能捞钱的,因为幕僚本身工资高,加上在很多事务中上下其手,收入相当可观。

至于那些没门路的,可能经商,可能做塾师之类。相对而言,做塾师的话,秀才的收费是高于非秀才的老童生之类了。

但总的来说,秀才这个级别的人还是比较多,为官的比例远远少于举人。所以,古代只说“穷秀才”,却从来没听说“穷举人”的说法!


坑爹史册


古代考试制度:

参加并通过县(或府)一级考试的,称为秀才。

秀才参加并通过省一级考试的,称为举人。

举人参加并通过全国考试后,称为进士。皇帝会让精英们在一起殿试,根据成绩再分三等:

一甲(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进士;

三甲进士。

现代的考试:

不会再以晋级考试的方式来区分了。全国考生统一参加高考,以分数高低来划分等级。那么:

高考落榜的,就如古代县(府)考试落榜的一样,没有功名。

考进专科院校的,相当于古代的秀才。

考进本科的,相当于古代的举人。

学完本科,并能考进研究生的,相当于古代进士。

考进博士的,是由研究生当中选出来的,相当于古代“一甲”类吧。

古代的“科举考试”与现在的“升学考试”制度完全不同,所以,只能依样画葫芦,参照硬套。

1905年,中国正式废除了已在中华大地上推进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废科举,立新学”,启动了现代政治,也开启了现代教育。


一鸣再鸣


科举制度建立于隋朝,废止于光绪年间,现在大部分人在古代是能拿到俸禄的哦,来看一下你到什么级别了。

一.秀才

秀才由院试(童试)选拔而来,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升初中,只是古代文盲较多,有些童生年纪比较大,甚至有五六十岁还在考秀才的。各个朝代秀才的待遇不同,大体都是见了地方官不用跪,犯了罪不被打,免除服役等,有些朝代秀才可以分到良田、银两等,尤其唐朝秀才待遇更是令人羡慕,不过比较难考。

看到这里初中没毕业的小伙伴们是不是很想去古代?给多给少好歹是固定工资啊,哈哈!现在小学毕业的就会满地打滚。

二.举人

中了秀才以后就有了功名,可以继续参加乡试(秋闱),考上了就称为举人,相当于现在的初中升高中。秀才考成举人从待遇上算是一种质的飞跃了,我们考上高中只觉得课程越来越难,人家中了举人除了秀才的特权还有固定的经济补贴,可以免除十人服役和赋税,与地方官平起平坐,利用特权赚点钱是没问题的。

除了以上特权举人还可以被推荐做官,课本上的《范进中举》里面范进一大把年纪天天梦想着考举人,就是为了能得到特权领些银两花,可见举人的待遇对于普通人而言吸引力也是巨大的。所以高考落榜的人不要灰心,你已经是举人了,虽然这样想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是可以自我安慰啊,哈哈!

三.贡士

成为举人以后还可以继续参加会试(春闱)考取贡士,相当于现在高考前参加会考,我们考合格了能保证毕业时拿到高中毕业证,且有资格参加高考,古人参加会试合格就是贡士,可以参加殿试。贡士的待遇比举人要高一些,毕竟有更多的机会,但是不上不下的,差不多都是继续参加殿试,跟现在高考前问你要不要报考一个意思,那些放弃高考只拿了个毕业证的小伙伴在古代属于贡士了。

四.进士

考中举人并顺利成为贡士以后就可以参加殿试了,殿试是由皇帝主考的,考中前三名为一甲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授官了,剩下的为二甲和三甲进士,可以继续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做官。进士就相当于现在参加高考后考上大学,考了重点直接被某公司录取,剩下的要继续进修,等毕业了才能去面试。

成了进士相当于后半生衣食无忧了,反正是饿不死的,有官做,有人拥戴。大学毕业四处找工作的小伙伴们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点心酸,不过仔细一想,因为古代工业、科技不够发达,治国需要这些读书人,他们才会有如此高的待遇,现在已经是和平年代,科技发达,交通便利,新起了无数行业,个人的人身自由也是远超古代,我们还有什么不平衡的呢。


时光印耀


进士、举人、秀才的说法,流行于明清时期,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说说明清的科举制度,在这个基础上回答题主的提问。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是四级考试。最初一级叫做童试,应试的学生叫做“童生”,通过了童试的学生,就是秀才。从“童生”的命名,我们可以推知这一阶段的学生相当于今天的小学生,秀才则是小学毕业生。当然,明清时期的童生其实跟年龄无关,只要未通过童试的学生,不管是多少岁,都叫做童生。童生要成为秀才,并不容易,因为童试又分成三个阶段:县试、府试、院试。县试合格,才能参加府试;府试合格,才能参加院试;院试合格,才算通过童试,成为一名秀才。洪秀全就几次参加府试而未能取得及格的成绩,俗称连个秀才也考不上,相当于今天小学未毕业。

秀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二级考试:乡试。乡试中式者就是举人,相当于现在高中毕业生吧。成为举人之后,便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三级考试:礼部主持的会试。会试中榜的考生,就是进士,相当于大学毕业生。

进士可以参加皇帝亲试的殿试,亦即明清科举的最后一级考试。殿试决定了进士的排名,其中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也即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


吴钩的钩沉


既然说古代的进士、举人和秀才,本没有必要一一列举,从中间往两边说,也就是从举人开始,上接进士,下连秀才,反而更能说明问题。(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为什么要从举人往两边说?前面说的是原因之一,再一个就是对于中举很多读友都有直观的印象,那就是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范进中举》,中举的直观效果还是很明显的,直接把年近六十的范进给刺激魔怔了。

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一直好不了,是被他的老丈人胡屠夫,一个在中举以前经常用言语侮辱辱骂他的人,中举后要喝口酒壮胆子给了范进一巴掌,把他打醒的,据说魔怔的人被自己怕的东西就会醒,甭管真的假的,反正把范进打醒了。

这举人能当多大的官,或者说按题干的说法,处在什么层次的知识水平,能让范进追求六十余年,一中还把自己刺激疯了?


说实话,举人的地位无论是在科举体系里面还是官僚体系里面,还真是个不大不小的人物了,三年一举,每个省二三十人的规模,二十个省也就是四五千人左右,这其中有近五百人可以中举。

大概十比一的比重,再说到清华大学每年的大学本科生录取人数都在七八千人,也就是说举人的知识水平差不多相当于985重点高校的博士水平了。

能举人基本上在科举中已经算是上岸了,因为举人可以接着读书科考,再往上考就是进士了,也可以直接进入仕途,能当个县太爷什么的。

因此,秀才的话大概也就是高三水平,绝对超不过本科水平了了吧,而且秀才是不能入仕做官的,可以说秀才的地位是最尴尬的读书人,说你啥也不是,你还有个秀才名头,说你是个人物,又不确切,因为你就是比普通人厉害那么一点点!


历史三日谈


有人就喜欢拿古事比拟今事,有些差似可比,有些则全然不可比。

可比的,比如古代的中央机构六部,如吏部可比今天的中组部、人事部,户部可比财政部、民政部等,大体而言,有相近之处,如此比较,可方便今人理解。然囫囵着比,也容易犯糊涂,因为到底不是一回事。比如过去的刑部,有人比作今天的最高法院、司法部、公安部的合体,就不是太准确。

再说完全不可比的,这个题就是一例。

古代之有进士、举人、秀才,属于科举体制上的名色,它本身就是一种享有特权的身份。请问科举是干什么的?想当年唐太宗见来赴考的举子累累而入场屋,不觉得意地笑道:“天下英雄皆入我彀中!”原来,科举是收揽、笼络天下人才的一种形式。科举为官僚体制源源不断地输送后备资源。

宋人俞文豹云:“大学校所以养士,科举所以取士”,科举是天下学校(各级官学,从国子监到府州县学)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体系之间的中间环节,共同构成传统社会的体制基础,相当完备。

可是今天呢?从小学开始到初中毕业,属于国民义务教育,其目的是培育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人才。进入高中,则为考大学做预备(大体如此)。读大学则是进一步培养社会所需的各方面专门人才。大学毕业了(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大学生要到社会上自主择业,一不小心就“毕业成失业”。

这与古代士人读书,终极目标就是“货与帝王家”是完全不同的。古代的秀才做不了官,青青子衿必须进一步考取举人,才可能开启仕途;举人做不了大官,唯有中了进士才有好前程。可明清时代,六百多年,一共才几万名进士,人数非常少(不可太多,多了没法安置,因为进士就是冲当官来的)。今天厉害了,博士每年就5万多人毕业,硕士至少翻三番吧,本科生更甭提了,年年八百万,跟国民党的军队一样多。当然,最根本的区别,还是这些大学生,国家都不会给官做,得自个找饭辙。

我记得在读研时,一次在食堂吃饭,听邻桌几个本科生在议论,说他们考上北大,在古代相当于考上了翰林(从难度上可以这么比,毕竟每年一个省能上北大清华的,就是高考成绩最顶尖的那么十来位。其实这么比还不够,古代中翰林,三年才一次,一次才几个人,比考北大难多了),将来可以直接当官,无忧无愁,多美!哪像现在,还得继续苦读,不然将来没法就业。我昨天答了一题,讲的就是一个北大理工男,放假回家候车,还得抱本高等数学啃,可知竞争之苦了。

那件事我印象极深刻,想来今天的读书人,到底不是古代的士人,都是苦孩子,就别跟古人瞎比找罪受啦😄!


皇帝不称朕


县考,府考,院考一系列资格考试通过的称为秀才。院考由提督学政主持(相当于教育厅厅长,必须进士学历)。通过的就是生员(秀才),就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没事参加下县里聚会,吟诗一首。是不是和扩招前的大学生很像?考上大学就基本决定了你的诸多待遇。

(秀才的待遇还可以,找工作压力不会很大)

举人是通过乡试考试的人。乡试是在省城的考试,三年一次,秋天进行。中了举人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教谕)、当知县的机会。而且运气好可以当到知府、道台。再往上就很难了,比如海瑞就是那一百年里唯一一个举人学历位列南京吏部右侍郎(副部)的人。今天也是如此,硕士去各种机关就是副科待遇,想上副部先读博士再说。

(举人找工作就容易多了)

(许多举人会选择这条路)

贡士就是在考上举人后的第二天春天在京考试,称为会试。过了会试就获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如果不是这期间出现父母亡故、身体抱恙等彩票级概率的问题,就基本是进士了。所以往往说过了会试就是进士。也可以说贡士、进士都算博士。

(博士候选人,只要殿试没有诬蔑大明,一般都会成为进士)

(贡士第一名)

区别就是贡士参加殿试排名是要再排的,所以才有三元及第之说,证明多数会元不见得是状元。能得到一甲、二甲才能成为优秀博士。才有机会继续攻读博士后。为国家修书,以北将来出将入相。没机会读博士后,就分配中央部委、省直、市直、县城领导了。

(状元的前途还是很好的,多数状元都会副部以上)


一枚明粉


有人硬要说古代文盲多,今天文盲少,所以古今缺乏可比性。我想,都是与教育有关,与选拔有关,与地位有关,与名声有关,怎么没有可比性呢。

一、秀才

秀才是古代最低一级的功名,导致今天许多人对秀才十分小看。我看前面的回答,甚至有人认为今天小学升初中的就算秀才了,实在是太小看秀才功名了。

科举是隋朝开始,明代完善,清代发展到高峰。以清代的情况来看,要取得秀才功名,也很难。读书人先要经过童生试,即在县试、府试两关考试合格后,才有资格到地州去参加院试,院试合格后,才能取得秀才资格。

童生试每三年举行两次。《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17岁考起秀才,《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19岁考起秀才。两人都是才华横溢之辈,一个17岁考起秀才,一个19岁考起秀才。现在回过头来看看,秀才这个功名是不是象有些人说的那样不值钱,是不是小学升上初中就算秀才了。我看古人的家谱,一般只记载人的生卒情况子女情况,但如果有谁是秀才,在谱里一定是要记载的,谱书中对有秀才功名的人往往有专门的传记。

至于古代秀才相当于今天的何种层次呢?从社会地位来说,相当于今天的重点大学毕业生。从考试难度来说,相当于考起了今天普通的985大学。从名声来说,相当于大学研究生。

二、举人

秀才参加乡试合格的,就是举人。

注意,乡试不是在乡里考试,乡试是在省城举行的。而且,每三年才举行一次。取得秀才资格后,不是一定就有资格参加乡试的,秀才在参加乡试前,要参加本省教育主管官员巡回组织的科考,科考成绩优良的秀才,才有资格被选送到省城参加乡试。每次乡试后,考中举人的名额很少,文化大省一般一百人左右,经济文化落后的,四十到六十人左右。

三年才考一次,每次考中的人数这样少,且考中举人后,社会地位发生巨变,普通人立即从被统治者变成了统治者,一个人考中举人后,其家庭成员也跟着沾光,因为,考中举人后,其亲人也从此大树底下好乘凉,所以,范进中举后,才会狂喜得发疯。

跟今天相比,从社会地位看,中举相当于考起了副处级干部。从考试难度来说,相当于今天考起了清华北大。从名声上看,相当于今天的博士学位。

三,进士

考中举人后,科举大业尚未完全完成。朝廷每三年在京城组织一次会试,所以,举人要取得进士资格,还需要进京赶考,会试一般取300至400名,会试取中的称贡士,贡士然后参加殿试,殿试不再淘汰,只排名次,参加殿试后,就是进士了。进士第一名就是状元。

与当今相比,从社会地位说,考中进士,相当于考上正处级干部。从考试难度看,可能与考博差不多。从名声上看,比当今高校的博导还高。


阳光空灵


从隋炀帝为打破门阀政治而设计出科举制一直到清末废除科举制,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科举一直是中国文人最重要甚至唯一的上升渠道。所以就导致科举考什么,学子们就玩命的钻研什么。而在中国古代以儒家为主导的文化体系中,儒家经典就成为科举最为重要的考试出题方向。而儒家崇古的思想传统也必然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乃至于考官。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导致考科举的考生对社会现实的疏于关心,只钻研经义的弊端。

所以,如果单论对于儒家经义,先贤文章的理解来说,哪怕是现在的一个汉语言文学的本科毕业生都未必有一个秀才理解的透彻。更遑论跟经过县试,府试,会试,殿试四层严格考核选拔出来的进士比了。

但是,现在的学生有现在的学生的优势。首先就是现代教育学科均衡,有文学,历史,政治,数学等多学科,使现在的学生的知识面更全面。

第二 由于现代科技的应用,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使得现代人获取知识的手段不再只局限于书本,更加的简便,快速。但是,这也导致了现代的学生知识根基变得不如古人牢固,对知识的敬畏也变淡了很多。

总之,如果单纯的将古代的秀才举人等与现代教育的学历进行对比,是不公平也不全面的


风月笑平生


首先回答下你的问题,然后在介绍下科举,秀才相当于高中毕业,举人相当于大专毕业,贡士相当于本科毕业,进士相当于研究生毕业。

隋朝到清朝之间的科举考试主要有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组成,在隋朝之前一般都是察举、征辟、孝廉,基本没什么考试。

童生试

童生试是在各省的范围内举行,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通过第三个阶段的院试以后就看可以获得生员资格,就是上面提到的秀才,院试第一名被称为“案首”。通过童生试以后,就可以进入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生员每年会有考试,最后根据成绩分为廪生、增生、附生三等,廪生与增生有一定的名额限制,公家会发放一定的粮食。

乡试

解元

乡试因为考试的时间在秋季,又被称为“秋闱”,每三年在各自的省城举行一次。通过乡试后取得举人资格,第一名的被称为解元,第2-10名的被称为亚元。

会试

会元

会试因为考试的时间在春季,又被称为“春闱”,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也就是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的进京赶考。通过会试后获得贡士资格,第一名被称为会元。

会试一般只有举人与监生可以参加,其中监生分为贡生与荫生,贡生就是进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荫生就是靠父辈们的余荫进入国子监读书的认,一般为官宦子弟。

殿试

状元

殿试一般在会试之后没多久就要举行,皇帝位主考官,获得贡士资格的可以参加殿试。通过殿试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录取分为三甲,第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其中第一甲的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殿试结束后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授不同官职。

前面所说的三元及第就是乡试第一获得解元,会试第一获得会元,殿试第一获得状元。三个第一,获得难度可想而知。至于殿试中出现的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可能会有人有疑问,这个在后面的文章再介绍了,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介绍今天就到这里了。想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知识,那就点击上面的关注按钮关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