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蘋果市值1萬億美元,A股總市值6萬億美元,A股大約等於6個蘋果”的說法?

晴天財經閣


第一:美國有科技,中國有地產!雖然,7個蘋果可以買下整個A股,但是,我們不怕,因為還有另外一個數據,截至今年,6個上海(上海地產總市值39.35萬億美元)可以買下整個美國(美國地產總市值31.8萬億美元)。

第二:美帝開設股市的宗旨:讓國民分享經濟發展的紅利(讓百姓有錢),而不是直接融資(讓企業有錢)。黃奇帆曾說:80年代美股上市公司3千個左右,到2000年還是3千個。2008年金融危機前還是3千個左右,2018年依然是3千個。也就是說,在近40年的時間裡,美國股市的上市公司數量沒有增加,既使在經濟困難的“次貸危機”期間,美國也沒有采取“擴大直接融資”的做法。事實證明:它們的路是對的。股市漲,百姓富,增加消費,拉動經濟,良性循環。

第三:美帝歷屆總統都深喑股市對經濟的重要性,特朗普對股市更是呵護倍至。有人說:股市漲太多,有風險,只有股市下跌,才能防範風險。說這話的人經濟知識是體育老師教的,為什麼呢?股市下跌,老百姓財富縮水,減少消費,企業產品賣不出去,效益下降,股市下跌,老百姓財富縮水…惡性循環。

第四:在全球股市高歌猛進的情況下,A股卻連連下跌,現在,6個蘋果都能買下整個A股了。值得深思。


HX海翔造型


蘋果市值已經超過萬億美元,而目前我國A股總市值在6~7萬億美元之間,但是蘋果僅一家公司市值就超過萬億美元,而A股卻有約3500家的上市公司,而且市場預期還沒見底呢!A股的表現著實不盡人意!

雖說放眼全球,A股的總市值也不低了,因為它的總市值仍能排名全球第二、第三名。不過與年底相比,其市值縮水已經超過2萬億美元,而且與美國相比,差距甚遠!與我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嚴重不匹配。而且香港股市總市值也超過A股總市值的1/2。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蘋果公司是一家優質的超級科技公司,而A股缺少的,就像蘋果這樣的優質公司。因為國內的很多大公司大企業並非在國內上市。比如目前我國有兩家企業的市值進入全球前十名,分別是阿里巴巴和騰訊!但是阿里巴巴卻在美國上市,騰訊在香港上市!而且國內的很多大型國有企業和互聯網科技公司,比如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動、百度、京東、小米等,都不在A股上市!

小小的香港,總市值之所以那麼高,因為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與美國紐約、英國倫敦齊名並稱為“紐倫港”,因此香港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大公司大企業來上市!而美國股市總市值那麼高,與其完善的金融體系以及海納百川的吸引其它國家和地區的優質企業來上市也是密不可分的!當然,美國本身也擁有很多類似蘋果公司這樣的優質企業,比如亞馬遜,前段時間其市值也突破了萬億美元,成為繼蘋果公司之後的又一家萬億美元級別市值的公司。還有微軟、Alphabet公司、Facebook公司等等。

不知道何時,A股也能像美國股市、香港股市這樣能吸引各國的優質企業來上市?


錦繡中源


大家好我是投資觀,是一個研究股票投資十多年的老股民,專注股票投資擅長趨勢分析。喬布斯為蘋果公司的發展的奠定了基礎,庫克接手後更是讓蘋果公司走向了輝煌。美股經過十年的牛市上漲更是讓蘋果公司一躍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蘋果手機,蘋果電腦都成了電子產品中的奢飾品。如今蘋果公司的市值已經突破了1萬億美元,摺合人民幣有近7萬億的市值了,而A股經過這三年的下跌滬深兩市總的市值也加起來就40多萬億,只有蘋果公司的六倍而已。這不由的讓我想起了最近的經典網絡用語,這到底是的道德淪喪還是任性的泯滅。

市值並不是一個公司的全部。但從市值那蘋果公司和整個A股相比的話對A股是不公平的,畢竟美股經過了十年的牛市,道指和納指都漲了六七倍,個股的漲幅就更大了。然而我們A股卻跌了三年,也可以說十年的時間基本沒有上漲,拿我們的熊市和美股的牛市相比肯定是有失公允的。還有就是一個公司的市值並不能代表他的全部,騰訊的市值也是上萬億但是世界五百強企業中它卻遠遠落後於市值小於它的工商銀行,中國建築等。一但股市開啟下跌模式現在的市值面臨的就是泡沫的破裂,瞬間就會大幅蒸發。所以單用市值對比的話是沒有很大的意義的,也不能說蘋果一個公司就能頂A股六分之一的市場。

熊市的下跌才更能體現一個公司的價值。美股當今處在牛市之中,很多公司的市值都是被虛估的,一但出現下跌其市值也會出現大幅的減少。比如我們熟知的臉譜網,兩三個月的下跌就讓其市值減少了近一半,再比如牛市中的A股像京天利,安碩信息,全通教育等當時都是因股價的大漲導致其市值大增,現在你再看他們的市值都縮水了一半以上,這個時候的市值才更接近這個公司的價值。如果美股大跌,我想漲了這麼久的蘋果公司的市值減少一半也是有可能的。

我是投資觀,看完關注點贊股票大漲不斷,個股分析私信探討。


投資觀


蘋果市值突破萬億美元。得益於業績的提升。市盈率目前只有十多倍。很長時間以來一直沒有超過20倍。

蘋果是一家消費升級的消費型公司。也是一家高科技公司。最近美國一家大漲17倍的公司也是屬於高科技的消費型公司。實際上縱觀美股走的很強的都是高科技公司。

我們某些專家卻把高科技公司歸入黑五類題材股概念股。確實很多公司追趕潮流。啥熱門就製造啥概念。但有的科技公司還是有真材實料的。在市場絞殺下泥沙俱下也被打進冷宮。股價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市場只能轉而求其次炒作基建。建築。煤炭鋼鐵有色等 這種板塊業績增長主要依賴於投資。但高槓杆下。業績成長是難以預測的未來。

我們不要忘記某些寄人籬下的教訓。受制於人的悲劇。老百姓的記憶只有七秒可以理解。但某些人的記憶力不能只有七秒。否則就難堪了。

樹立一個觀念。未來屬於高科技而不是建築煤炭鋼鐵有色。蘋果公司成長告訴我們只有核心技術才是市場的真諦。


杜坤維


這是一個“蘋果”引發的暢想!嘿嘿

單從數字來說,A股=6個蘋果(蘋果6就是這麼誕生的麼?),但是,從公司的內在價值及成長性、不同市場之間的估值水平以及換手率來說,市值又不能完全反映一個公司的價值:

一、公司的內在價值及成長性來說,A股>6個蘋果:

A股雖然目前一路下跌,但是從公司的內在價值及成長性來說,在3000多隻上市公司中也不乏許多優質公司,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移動支付等領域有很多成長性很強的創業型公司,遙想當年,40年前蘋果也是從一個破舊的車庫裡慢慢發展起來的,所以,我們不應該妄自菲薄,3000多隻上市公司只等於“蘋果6”,反正我是不信的!

二、不同市場的估值水平不同:

在華爾街,蘋果市值有10000億美元,不表示它在A股就能值這麼多錢,如果把一個上市公司比作一個商品,同一件商品在不同的市場它的定價是不一樣的,這裡要考慮當地的消費水平、收入水平以及人工成本等因素,例如:可樂在中國買3塊錢人民幣,而在美國是2.5美元,換做人民幣大約17塊錢左右,你能說美國的可樂等於6瓶中國的可樂麼?

所以說,不同的市場其定價也不一樣,另外,還有一個換手率的問題,市值不等於它就真值這麼多錢,因為它不是100%的全部成交,假定換手率是3%,則表示還有97%的股份是沒有交易的,如果這龐大的股份全部湧入市場,則其股價肯定會大幅縮水,所以,市值只是賬面價值!它不等於最終的成交價值!

三、市值只是賬面價值,不等於公司的價值:

這裡我想舉兩個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

1、中石油曾經也是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

2007年中石油上市第一天,其市值就曾一度達到萬億美元的規模,以48元的股價計算,當時中石油的總市值是87840億元,按照現在的匯率6.9計算,約等於12730億美元,比現在的蘋果市值還高,你能說中石油的價值大於蘋果嗎?

2、曾經日本東京的房價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在90年日本房地產最瘋狂的時候,日本土地資產總額約為2000萬億日元,是美國土地資產總額500萬億日元的整整4倍,一個東京的房價總值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你能說東京的價值就等於整個美國嗎?

題外話:2007年中石油市值達到萬億的時候,A股結束了兩年的大牛市,現在,蘋果市值也突破了萬億美元,會不會也是美股見頂的信號?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性建議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K濤資本


其實15年牛市高峰時估值,也就是現在10個蘋果而已。只是如今擠掉了創業板的泡沫,加上全球(除老美)的資產承壓下,我國金融去槓桿,中美貿易摩擦陰雲籠罩,市場低迷,如今依然跌至6個蘋果。

目前已經被小日本超越了,再跌下去,也就只能跟老美的幾家巨頭公司比了。

這些年來,國改“煤飛色舞”石油化工、喝酒吃藥大藍籌基本撐起了大半個A股的天下,傳統行業夕陽行業盛行(抽血啊),而創業板經歷2015年“捧殺”講故事後,現在還在還債,高新企業呢,IPO越發越多,多而不優,獨角獸好公司如“小米”,CDR“阿里京東”都不敢回來了,因為市場無吸引力。

而退市黑天鵝多等弊病,我們只能等慢慢消化跟完善制度保護中小股民投資了,我相信,未來是我們的孫子兒子的天下。

反正,市場不好,肯定是你們這屆股民不行啊!不夠團結,為國爭光!

3年間,我跟A股一起損失了4個現在蘋果的市值,也就4萬億美元而已吧。

看完點贊,腰纏萬貫,熊市漫漫,有你相伴,來波關注!謝謝大家


股海獵人


諾大的中國股市,真不敢想象,只剩6個蘋果了!A股被低估了,還是蘋果被高估了?而且,市場預期股市還沒有見底,搞不好,變身6個核桃,6個花生!

屋漏偏逢連夜雨,日本股市也超越中國A股,成全球第二!

十年一夢,A股卻從哪裡來,回哪裡去。2008年8月7號上證收盤2717點,2018年8月7號上證收盤2779點。

為什麼我們的A股原地踏步?股市運作不規範,功能無法有效發揮,投機氣氛濃厚,是關鍵因素。 比如,上市公司質量不高。表現為:部分上市公司及控股股東違規操作,法人治理結構形同虛設,信息披露失真。 再如,市場化退市機制不健全。上市公司退市制度一直未能真正有效付諸實施,退市大多是個案處理,導致造假上市、虛構利潤現象愈演愈烈。

別看我們股市不行,我們的房地產長臉。房子為什麼厲害?房子靠的是6個錢包!

…………………………………………………………………


史晨昱


別國的股市都在創新高,但諾大的A股卻跌跌不休,上週持續多年總市值第二的寶座也讓小日本給搶了,真是窩火。隨著納斯達克指數不斷創新高,蘋果科技的市值也終於突破了1萬億美元,成為了全球首家過萬億的科技公司,而再看看癌股,市值就剩6個蘋果了,再不行動起來,搞不好剩六個核桃,情何以堪!

遙想當年,在2007年中石油上市第一天,市值84491億,摺合1.2萬億美元,a股指數也在6000點左右,那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可近10年過去了,別人家的大盤都在進步,唯獨大a股逆生長,還出現了負增長,真是可悲可嘆。中石油雖然還是萬億,只不過單位從美元變成了人民幣。

說道美國股市,撐起大盤的都是蘋果、亞馬遜、谷歌、微軟等科技巨頭,而a股動不動就是喝酒吃藥行情,都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可別人是實實在在的體現在各個層面,我們只是口號而已,每次都說要保護投資者,結果受傷的永遠是小散韭菜,每次強調要防止暴漲暴跌,結果通過特停、不斷髮新股,暴漲是控制了,可暴跌不止呀!作為韭菜,真的是說多了都是淚,養老金入市一直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搞不好又是老鄉別走的反彈行情,但願每次都不要是同一種劇情,我寧願相信此前不救市就是為了給其挖出一個黃金坑,真的一直跌下來太折磨人了。別人家的股市是十年長牛,真的,我們只要一年牛市都滿足了。


大家對於中美股市的強弱差異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評論!


侯哥財經


A股2017年上市公司淨利潤總和3.3萬億元,A股2018年9月12日總市值46.34萬億元。假設2018年到2028年,A股所有公司年均淨利潤增長8%,那麼2027年所有A股公司淨利潤7.12萬億元。

2017年,蘋果公司淨利潤200億美元,相當於人民幣1360億元,蘋果公司2018年9月12日總市值10678億美元,相當於人民幣7.26萬億元。假設2017年到2028年蘋果淨利潤同比年均增長20%,那麼2027年,蘋果公司的淨利潤是0.84萬億元。

A股利潤增長實現可能性高,蘋果保持10年20%淨利潤增長可能性低,很難做到,樂觀估計蘋果可以做到。

再看分紅,A股2017年度所有公司年度分紅0.846萬億,假如A股每年現金分紅同比增加5%,從2018年到2027年,預計10年間獲得的總分紅是11.17萬億元。

蘋果公司最不捨得分紅,假設蘋果每年分紅比例20%,那麼,從2018年到2027年,蘋果10年分紅預計是0.85萬億元人民幣。

現在,以46.34萬億元買下整個A股,扣除未來能得到的11.17萬億元分紅,等於買下A股花費35.17萬億元。總體分紅金額等於總投入的24%!

現在,以7.26萬億元買下整個蘋果公司,扣除未來克得到的分紅0.85萬億,等於買下蘋果公司花費6.41萬億元,總體分紅金額等於總投入的11.71%!

分紅A股整體會高於蘋果,原因是A股很多好公司現金分紅比例相當大。

A股,2027年根據前面假設A股總利潤是7.12萬億元,買下整個A股相當於現在以35.17萬億買10年後的7.12萬億,溢價倍數35.17/7.12=4.94倍。

蘋果公司。2027年根據前面的假設,蘋果公司的淨利潤是0.84萬億,買蘋果公司相當於以6.41萬億元買下10年後的0.84萬億,溢價倍數6.41/0.84=7.63倍。

顯然可以看出,A股分紅回報高於蘋果公司,溢價倍數又低於蘋果公司,顯然A股明顯便宜得多。

再看安全性,整個A股市場,所有的公司,整體是不是比蘋果公司生存力強?A股中許多公司都是行業老大,有的甚至現在或者未來是全球行業老大。但是蘋果公司不同,中國手機崛起,蘋果公司的地位很危險。未來十年業務蘋果公司就是下一個諾基亞呢?

結論就是,上面對蘋果公司未來十年的假設,是超級樂觀的,而對A股的未來十年假設,是比較保守的。

因此,結論就是蘋果公司的股價對比A股,貴的不堪入目。

其實不用計算,直接一句話,6個蘋果公司,能夠與A股3500家公司值錢?不可能,要知道這些公司分散在各行各業!包括巴菲特,都可能被蘋果坑,股神晚節不保。


西格瑪的化學


兩個不同的市場,比較起來意義不大。

無論是破萬億的蘋果,還是有望破萬億的谷歌、微軟、亞馬遜,它們都有幾個共同的特點。

第一,都是科技類公司,即是業內的翹楚,也是老牌的科技公司,是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爆發、電子商務、網絡經濟發展第一代受益者,前一陣有個很熱的概念叫獨角獸,但對比一下你就知道,這些公司才是真正的獨角獸,這還是有反壟斷限制著,否則一個企業獨霸一個行業也不是不可能,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個企業,跟它們比起來都不是對手,可能只有一個例外,就是舉韓國全國之力打造的一個集團企業,三星集團。

第二,它們都在美股上市,且沉浸了幾十年,美股的歷史和美國作為第一大經濟體在股市裡沉澱的資金,是它們能夠達到如此規模的關鍵,蘋果公司於1980年12月12日公開上市,每股22元,不到一小時,460萬股全被搶購一空,當日以每股29美元收市,募集金額超過1.33億美元,微軟公司於1986年3月13日上市,到1999年12月30日就達到了6616億美元,就這兩隻股票,拿出來跟我們比較一下,我們都得稱其為前輩。

與他們相比,A股中科技股比重較小,發展歷史也較短,況且我們跟他們最接近的科技企業,阿里巴巴、騰訊、京東,也許應該加上百度,BATJ都不在A股上市,這種對比也不“公平”。

隨著小米等一批新型的科技公司的上市,以及未來更加開放的A股迎接BATJ們的迴歸,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各企業的市值的增長,我相信這種對比就不再這麼強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