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持續了40年的往事,從此讓金庸筆下的主角們都沒了“爹”

熟悉金庸作品的人如果細細地研究,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幾乎在金庸所有的作品中,

父親的形象總是缺失的

比如《天龍八部》中,蕭峰、虛竹、段譽三個人各有離奇的身世,三個人在不同的階段都是在尋找自己的爸爸在哪裡的故事。

三部曲中《射鵰英雄傳》兩位男主一出場便死了父親,其後的故事也基本上圍繞著兩個人如何對待自己的殺父仇人而展開故事。

一段持續了40年的往事,從此讓金庸筆下的主角們都沒了“爹”

神鵰俠侶》中,楊過也是死了父親,偶然得知,自己敬愛的郭伯伯竟然是自己的殺父仇人,自己曾無數次想動手殺了郭靖,但他自己早就把郭靖當成了自己的父親,怎能下的去手。

倚天屠龍記》中就更直白了,張無忌父母雙亡,義父就是他最重要的親人,整部的故事也是圍繞了孩子尋找父親的主線而展開。

還有《笑傲江湖》中,令狐沖是孤兒,《俠客行》中石破天也是無父無母的孤兒,《雪山飛狐》中,胡斐的父親胡一刀也是因為某種原因早早離世,《鹿鼎記》中韋小寶出生在麗春院,更是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等等不勝枚舉。

金庸的筆下,父親的形象總是缺失或者殘缺的,那麼金庸為什麼會如此設計呢?這其實是與金庸的一段心結有關。

一段持續了40年的往事,從此讓金庸筆下的主角們都沒了“爹”

金庸原名查良鏞,出身於浙江海寧的查家,這個家族人才輩出,錢學森、穆旦、徐志摩、瓊瑤、蔣百里等人都是金庸的親戚,由此就可以看出金庸這個家族有多麼龐大。

金庸在1948年的時候到香港發展,父母均留在了浙江,在他父親這一代,查家還是當地有名的望族,他們家住在袁花鎮,當地有個說法是“袁花鎮,查半邊。”

意思就是說整個袁花鎮有一半都是屬於查家的。據後來有人考證說,當時的查家尚有土地三千六百多畝。這是個什麼概念呢?這個數字放在地廣人稀的東北都絕對算的上的大地主,更不要說是在江南水鄉這種人多地少的地方了。

一段持續了40年的往事,從此讓金庸筆下的主角們都沒了“爹”

1949年,中國發生了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新中國成立了。於此同時,全國上下都掀起了“分田地,打土豪”的運動,查家作為當地最大的地主,自然無可倖免。

1951年4月,海寧縣將金庸的父親以“抗糧、窩藏土匪、圖謀殺害幹部”的罪名在故鄉海寧被處決。消息傳到了香港,金庸慟哭了三天。金庸年少喪母,青年喪父,傷心了大半年,自此在他的心裡留下了一個心結。

1955年金庸開始寫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其後20年,金庸構建起了自己的武俠世界,但在這20年間,金庸的這個心結一直沒有打開,所以在這麼多部的作品中,金庸將自己的某些經歷投射到書中的人物身上,並期望通過這些人物的完滿來打開自己的心結。

一段持續了40年的往事,從此讓金庸筆下的主角們都沒了“爹”

1961年,金庸開始寫《倚天屠龍記》,這部書金庸下了非常大的心血,其中張無忌的角色更是有某些自己的私心在其中。張無忌少年父母雙亡,謝遜便是自己最牽掛的親人,張無忌和他的義父謝遜相處了10年,其他的日子裡都遠隔重洋,而且金毛獅王謝遜是個翻過大錯的人,但張無忌不但一心想讓謝遜重返中原,而且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硬闖少林營救自己的義父。在這段故事裡我們多多少少的能看出一些金庸的影子,也能多多少少的看出一些自己的私心。

還有在《神鵰俠侶》中,楊過知道了郭靖是自己的殺父仇人,不知道經過多少次的掙扎想要動手殺了郭靖來報仇,但為何每次都心有不忍,找了各種各樣的理由來安慰自己。但實際上在楊過的成長過程中郭靖早就成為了楊過事實上的“父親”。

在金庸的封筆之作《鹿鼎記》中,金庸在陳近南死的時候,寫了一句韋小寶的內心活動,書中是這麼說的:

“此刻師父逝世,心中傷痛便如洪水潰堤,難以抑制,原來自己終究是個沒父親的野孩子。”

在金庸看來,這麼多年來,自己也是個沒爹的野孩子。

這個心結的打開要等到1981年了。這個時候中央已經在籌備香港迴歸的事宜,香港的穩定至關重要,而金庸已經是香港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所以在這個時候鄧小平做了一個重要的批示:“願意見見查先生”。鄧小平算是大陸金庸最早的讀者,金庸也曾在報紙上為鄧小平屢次被貶而打抱不平,二人可謂是神交已久。

一段持續了40年的往事,從此讓金庸筆下的主角們都沒了“爹”

鄧小平會見金庸及其家屬

在這次的會面中,鄧小平主動提起了金庸父親被錯殺的往事,並表達了自己的歉意,金庸連連點頭:“人入黃泉不能復生,算了吧!”並表示父親的命運只是改朝換代之際的悲劇,自己已淡然不記“前仇”了。

這件事還沒完,1993年,金庸寫了一個自傳體的短篇《風月》,在這個短篇中金庸說道:

“從山東來的軍隊打進了宜官的家鄉,宜官的爸爸被判定是地主,欺壓農民,處了死刑。宜官在香港哭了三天三晚,傷心了大半年。但他沒有痛恨殺了他爸爸的軍隊。因為處死的地主有上千上萬,這是天翻地覆的大變。”

“宜官”這個名字不是杜撰而是金庸的祖父給他起的小名,或許是從這裡開始,金庸才徹底的把這件事放下。

看書的人往往不願意深究自己看的故事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但寫書的人卻往往把自己的人生寫到了書中,以前看金庸看的是刀光劍影的江湖英雄,現在再看看的是刻骨銘心的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