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绿水青山遍地走


一座城市,因一首诗而美名流传,一个诗人,因一首诗在历史上留下美名。这样的例子在唐诗中不少。比如崔颢的黄鹤楼,为湖北武汉留下千古华章,比如王勃为滕王阁写下了千古流传不朽的名篇,比如苏东坡为黄州,柳永为杭州,都留下不朽的诗篇。这些城市因为一首诗而精彩,而这些诗人也成为这些城市的代言人,这二者是互相成就的关系。

比如杜荀鹤与苏州,张继与寒山寺。

杜荀鹤这样描写姑苏的景色: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姑苏城的特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的美景。这是描写城市的比较成功的作品。而中唐时期的诗人张继,却在不经意中将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写成了最中国最苏州的象征。这首诗伴着姑苏城伴着寒山寺的钟声,远播海外。

张继是唐朝诗人中不大出名的一位,史料上并没有他多少记载。我们只知道他是孟浩然的老乡,湖北襄阳人,是大历年间的进士。而大历年间是中唐文学鼎盛的时代,有大历十才子在文坛纵横驰骋。而张继不过是众多诗人中的一位而已。在张继中进士之后,因为他不屑于溜须拍马,致使他授官的进程一拖再拖,最终没有等来做官的消息,却迎来了大唐命运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张继随着逃亡的人群狼奔豕突四处逃难,终于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到达了苏州城。

有多少人能在逃难的过程中心情愉悦的呢?除了李白和刘禹锡等性格阔达近似于傻子一样的诗人。张继流浪漂泊在外,有家不能回,心底泛起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是对前途未卜的焦虑,还有传统文人对秋天来临的伤悲,更有对自我的未来的迷茫,种种复杂的感情,都凝聚在一个秋天的无眠的夜里,于是张继写下了这首最著名的为他历史留名的诗篇: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我们可以尝试着用现代诗的形式,将它翻译一下:

月色如银如水如故乡的云烟,但它只剩下半边脸。

月亮东升向西方落下,漫天的风霜中,它找不到自己的家。

乌鸦在梦中惊醒,茫然无措地叫了几声,

夜色,缓缓展开。

一盏渔火,一叶孤舟,一个回不到家的旅人

秋天是应该回家的日子,你看岸边的枫树,急红了脸。

今夜,是注定无梦了,

无梦,家乡就更远了。

远处的寒山寺,

钟声

飘然而至。


好玩的国学


中唐诗人张继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自然朴素,情味深远。《枫桥夜泊》就是这样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写他在江南旅途中,路过苏州枫桥停船过夜的情景。全诗围绕“客”“愁”二字,展开了景物描写和气氛渲染。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或许受到天色變化的刺激吧,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所有这些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入夜以来,江岸边飒飒有声的枫林,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都在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越发凄凉难耐了。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哐——哐——哐——”寒山寺的半夜钟敲响了,凝重,悠长,划过夜空,越过江面,飞进这江边小船的船舱里来,叩击着、抚慰着远方来客的愁怀,使人感到轻柔的暖意,同时感到他乡之夜的宁静、深沉……


客居异地,思乡情切,自古是人之常情。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堪称千古思乡之首。


龙栋文苑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十八个字,多乎哉?不多也!然而,对于描述一种情绪,已是绰绰有余。

月落,以思乡。

乌啼,以悲伤。

霜满天,尽是凄凉。

第一句话所描述的孤独,还需要更多解释吗?在如今的电视剧里,每当圆滚滚的月亮出现的时候,只会有两种情况:要么是想家了,要么是想爱了。

三更半夜大冷天坐在户外听乌鸦叫的,绝对不会是两个人!因为两个人能干这种傻事的,一般都选择在前半夜,后半夜要劳动的。

本以为这无尽月色,还有一丝爱的希望,终于乌啼声起,击碎了所有幻想。诗人啊,终究是一条单身狗,而且还只是一条落榜的落魄单身狗。

江枫,是阴影。

渔火,是孤灯。

对愁眠,无处寻梦。

哎!好失败啊。一身才华,终究不及人家有个好爸爸。明明已经进士及第,明明已经榜上有名,怎么就被刷下来了呢?

而且,偏偏还是张继!

江边的枫树都一丛一丛的;河面的渔火一定再煮着小米粥,而且是渔夫的老婆在煮,渔夫一定躺在船舱里睡大觉!

靠!诗人也是人啊,一路从洛阳狂奔这么远。后有追兵,钱又没有,跑了几天几夜,甭说一顿饱饭,连个好觉都没睡踏实啊!

得而复失的憋屈,几乎被一路颠簸给颠没了!

然而,一切终究还是被棵树上的乌鸦,给重新触发了。

孤独、寒冷、无助、憋屈…一个男人最不忍承受的悲观情绪,填塞了诗人的七情六欲。

姑苏城外,人少。

寒山寺,门禁闭。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赶了几天几夜的路,要来姑苏游玩。却发现,幻想与现实终究差的很远,原来姑苏城是要收门票的!

张继只是个穷光蛋。

住个青旅,还不敢住市区的。好不容易在郊区找了个落脚处,竟然还挨着和尚庙!如此,连做梦都只能做个光棍梦了。

夜半钟声到客船。

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穷酸秀才,想要完成一次完美的逆袭,真的就比登天还难吗?皇上不是都发告示了吗,只要经历十年寒窗苦读,必定会有黄金屋!

如今,张继苦读寒窗二十载,终于金榜题名,黄金屋呢?


张继除了失望与落魄,更想表达一种愤慨。

乌啼!乌啼!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正因为无枝可依,所以才会揭竿而起!安史之乱,怪谁呢?让这渔火烧的更猛烈些吧,江枫再添把干柴,直到烧尽这大唐的腐朽!

在这寒冷的霜满天,正好借助这熊熊烈火,暖一下绝望。说不定,还会给这大火,再扇个风什么的。

钟声,从来都意味着终结。

是的呀,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大唐的江山不再繁华。而诗人张继,终究会坐在那艘渔船里,留名万年。


祗树


这里表达的是文人士子在外漂泊的游子愁绪。

张籍约在天宝十二年中进士,流传下来的诗不到50首,而最出名的就是《枫桥夜泊》,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他有多清廉呢?他的托孤好友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有诗句:“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的程度,去世后可能没钱买棺材而延期了埋葬期。

“月落”“乌啼”“霜”“枫”“渔火”,这些词汇都是表达了悲凉与惆怅。为什么惆怅?仅仅是因为离开家乡吗?仅仅是因为一个人在外,内心孤单吗?不是,这些都不是。张籍有济世安民的理想,造化弄人,时光流逝,自己的理想还没有实现,因此惆怅。





大橘子侃古诗


诗贵在意境,而唐朝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也是唐代意境诗的巅峰之作: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首联"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快要从天幕落下的翌日凌晨,万物霜露凝结,白皑皑一片,寒鸦呱呱啼叫。以素白为主色调的铺陈,大自然的旷达和寒鸦的叫声相衬托,实虚的相互交织,万籁愈发俱静。

颔联"江枫渔火对愁眠":正在打瞌睡的诗人,虽然在夜里只能模糊看到江岸边枫树的轮廓,但于素穆垂天中的彤彤枫叶,在意识中一定有着"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认知吧。广阔江面,孤舟独泊,萤萤渔火,此时的诗人难道恍若在做"庄生晓梦"吗?

颈联"姑苏城外寒山寺":直白的陈述江南胜地,佛门古刹,本来呈现出的应该是山水婉约和小桥流水,不过冰天霜冻的季节里,所有物像却愈发显萧杀之气,而寒山寺之"寒"字,却使人有醍醐灌顶之悟,乃天造地合之绝妙句也。

尾联"夜半钟声到客船":晨钟袅袅,寒鸦枯枝,潺潺江水,姗姗客船,一幅任人想像的中国山水画,让颔联的"愁"字更添一万份的"愁"绪了。

寥寥二十八字,浸蕴的是诗人对寂寞自然与倜伥人生的无限思量,情景交融,寓静于动,回味无穷。诗句承接上字字相扣,句句对接,平淡中见神奇,四句诗中,不但言之有物,且有故事,在叙事中又凝炼出一种脱俗的精神境界。

此诗一直录入在日本小学课本,日本侵略中国时,甲级战犯松井石根等专门到苏州寒山寺参观,还特别与诗碑合影。足见此诗所表达出的意境被祟尚唐文化的日本人所折服,是中华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汪叔华


有两个人,写诗上万首,只让别人记住了他的数目,没有记住他半句诗。

一个是乾隆哥哥,一个是郭老。

有两个只用一首诗就征服了诗歌界,征服了粉丝。

一个是张若虚,用一首《春江花月夜》力压全唐。还有一个人就是张继,用一首《枫桥夜泊》流芳千古。应该说他做了一辈子的梦都没有想到。

张继,字懿孙,汉族,湖北襄阳人。可以说唐朝的户籍制度不过关,张继的生卒年不详,事迹不清楚。

只知道他是天宝十二年,即公元753年进士。 公元762年,政府军收复两京,张继凭着听用员外郎在征西府任人使唤,从此把笔当柴火烧了当了兵。准备大鹏展翅,然而前路并不宽广,最后以校祠员外郎做洪州盐铁判官,管盐又管铁。

 好景不常在,一年后病死在任上。

好朋友刘长卿写诗怀念他:

世难愁归路

家贫缓葬期

写得有点惨,人死了还不忙下葬,不是日子不对,不是有人不愿他走,而是没钱来安葬他,要等捐款够了才可以入土安息。

也从侧面知道张继多年为官的清廉。

大唐荣耀,诗人名家辈出,高手林立。诗仙,诗圣,诗佛,诗鬼俱在,几千年的诗人都惹不起。

张继也惹不起他们。在那个时候,张继还不入流,如果没有《枫桥夜泊》,只怕张继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大河上了。


 《枫桥夜泊》不仅让张继名垂青史,也让名不见经传的寒山寺名声远扬,成为历代游人向往之地。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张继夜晚停船在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一句写月牙向西山落下,一个“落”字,写出了诗人的失望,感觉。洁白如玉的月呀,你就不能好好挂在天上让我欣赏,让我度过这个冷清的夜?

月是一样的在天走动,只是诗人心中的感受不爽罢了。月既然无情,乌鸦也来加码,乌鸦心情也不好,唱KTV 解忧。

再远看,依稀的月光下初冬的霜太大,有好远就铺好远,都铺到天尽头了。已经和天上的白融为一体,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啦! 只怕只有明末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里的句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来媲美了。



 第一句太冷了,再这样下去,看诗的人离冻死也不远了。 所以第二句暖色起来。

江岸如火如荼的枫林叶子,和渔船上的灯火,你看我,我看你,都看睡着了。唯有诗人有一丝一缕的无名愁怨,让诗人睡不着,到底是怎样的愁呢?

你想故乡了吗?还是想秦淮河上的歌女? 诗人荡开一笔,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飘飘荡荡来到我的船上,像一个好客的主人来迎接我。没有写哀,更加的哀,诗人连远处到来的钟声都激动感恩,你就知道诗人是多么的孤寂孤独!

 原来诗人的愁,就是在人世的孤单,寂寥。

 这首诗像马致远的《天净沙》,把一连串的景物铺排,小桥,枫林,江水,山寺,钟声巧妙的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副幽静冷艳的夜景图画。成为千古名作。

 后生欧阳修看了这首诗,找不出其他毛病,就说三更哪个打钟哦?你乱写什么? 哪知道寒山寺的僧人早就在知道了张继的诗后,真的就夜夜三更敲钟了。

张继那晚听到的钟声,说不定是一个和尚生气找钟发气呢? 今有乌啼山,愁眠山,都是扬州人根据张继的诗句临时改的。害怕被别的地方的人侵权。

 张继,真的是唐朝一个另类诗人,一首诗露脸。


独行的猪


《枫桥夜泊》诗的意象分析: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写了“月、霜、枫树、寒山寺、船”等五个视觉意象,同时又写了“乌啼、钟声”两个听觉意象,四句短诗一共写了七个意象,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画卷。在这幅画里,视觉意象都是冷色调的,造成听觉意象也是冰冷的。“月落”点名写诗的时间,又是诗人了无聊赖之中,目睹月落的全过程。这期间“乌啼”以应景,突出形影孤单,以“霜满天”写出周围环境的冷清。再向远处眺望,偶尔会有渔火从枫树中若影若现,但渔火同样是愁绪。目光所及的姑苏城和寒山寺一片萧飒,间或有凄清的钟声敲打游子本就脆弱的心。

全诗以“愁”字为中心,“客船”为承载意象的主体。通过上述的这些意象的描写,作者勾勒出一个四处漂泊的游客形象。从全诗来说,作者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始终是孤寂凄冷的,表现出安史之乱带给文人士子内心深处的不安,以及对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的愁苦。



蒋东锦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代表作,安史之乱后一个漂泊的年轻文人,途经寒山寺时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夜深人静时看到江南深秋的夜景,以月落乌啼、寒夜霜天、江枫渔火等描述了一个孤乡异客对未来的愁绪。这首诗不但被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而且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此诗中寒山寺的半夜钟声,曾引起后世的异议,为何寺院半夜敲钟呢?北宋文豪欧阳修就曾经说到此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是好句,但于理不通,因为欧阳修认为“三更不是打钟时”。后来宋代学者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为张继辩解曰:

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

月落乌啼霜满天

首句中写诗人看到的夜景,“月落”是看到的景象,“乌啼”是听到的声音,“霜满天”则是内心的感觉。都说黎明前的黑夜是最黑的,诗人月落后茫茫的黑夜中,感受到了晚秋漫天的寒霜正在袭来。一个“霜”字奠定了此诗的基调,表达了诗人此时的孤独和凄凉。其实江南的深秋是非常美的,江南的深秋颜色是浓郁的,多彩的,比起春天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在江南居住多年,最喜欢的就是江南的秋天。而诗人能把如此美丽的秋天写得这么清冷孤单,寒意浸骨,其实是内心孤凉的反映。

江枫渔火对愁眠

如果是今天的人们,在夜半的江南深秋,看到点点渔火,片片枫红,一定会觉得风景这边独好。而张继同志在面对这样的风景时,心里想到的却是世事无常和生活的艰辛,孤独的旅人只能在寒霜的秋夜中,面对点点渔火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眼前的景色,月落、乌啼、霜、江水、枫叶、渔火,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都是眼前看到的。而后两句一下子把感知世界扩大到了很远:姑苏城、寒山寺。但随着一声钟响,又把诗人拉回到现实的世界里,回到所处的小船上。

孤独、愁苦、无助、迷茫、彷徨,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这是诗人最大的愁绪。一声钟声也敲醒了内心的迷茫,管它呢,未来好也罢、坏也罢,人生的道路总归要走下去的。


翰墨今香


野渡回答:《枫桥夜泊》表面上是写羁旅之苦,实际上抒发的是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一是从写作背景看,它抒发的是忧国之情

据初步考证,该诗的创作年代应该在公元756年左右。而在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公元756年6月,唐玄宗不敌战乱,仓皇出逃四川,大批官员、富贵人家,也纷纷逃离长安避乱。相较北方的战乱,当时的江南政局相对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臣、墨客纷纷选择到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避难,该作品正是作者避难经过姑苏(苏州别称)时所作。作者有感于战乱给国家带来的混乱,人们流离失所,无以为家,看到的是霜满天,感受到的是对愁眠,不知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尽头?抒发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此其一。

二是从作品描写的内容上看,它抒发的是强烈的忧民情怀

作品的核心字是愁字,愁是作品的灵魂,全诗写景、抒情均围绕愁字展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六种景物,七种意象,均落脚于愁字,这真是一个愁字了得!但还没有完,这只是诗的起、承二句,转、合二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才更有力道。怎么讲?前面的愁,是作者个人的所观所感,是作者个人的对愁眠。“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才点出,千千万万流离失所的人们,“夜半到客船”,跟他一样遭受着战乱之苦。这是愁绪的深化之笔,忧国忧民之情,溢然纸上。此其二。

三是从作者的个人经历上看,作品抒发了作者报国不逢时的孤寂感慨

据《唐才子传》记载,张继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用现在话讲就是懂政治、善治理。公元753年登进士。但在公元755年即发生了安史之乱,公元756年避难江南。因此正是他登科进士、试图施展拳脚之时,战乱爆发,报国无门,因此诗中的“霜满天”、“寒山寺”、“对愁眠”等孤寒之词,也就好理解了,它们充分体现了他此时的忧思、愁苦之情。此其三。

总之,《枫桥夜泊》是作者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借写羁旅之愁、羁旅之苦,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孤苦心情。全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是描写羁旅之思、家国之忧的代表作。以上分析,纯属个人理解,不妥之处,欢迎大家留言指正!











洮野渡


古诗《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首先要想了解古诗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与思想感情得先了解诗人当时创作该诗的时代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含义与作者的心情。

诗人张继考中进士却遇上了安史之乱,不少文士纷纷逃到江南一带避乱,张继也在其中。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因而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意境清远的小诗。

原诗: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释义:

月已落下鸟鸦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全诗勾画出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像。作者泊船枫桥江边,夜深难眠,此时月亮已西沉,秋霜满天,寒气逼人,乌鸦发出几声啼叫,这凄凉景色更触动本来就寂寥愁苦的诗人。国家战乱、仕途堪忧、思念亲人全交织在一起。诗人心事重重丶愁绪万千。渔船上的灯火映红了枫树,眼前美景本来可让诗人舒怀,但诗人亦无心欣赏,无半点欢乐。诗人独倚船上,孤独难眠。而在这半夜里寒山寺的钟声一声一声传到客船,钟声穿越时空,在这万赖俱寂的夜晚更显得夜的静谧与苍凉,让诗人更觉惆怅,黯然神伤,更无法入睡了。这样的情景诗人是怎样的心情?诗人孤独、寂寞、愁苦、忧国忧民、思念家乡亲人。因此诗中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愁苦的心情。

游子孤独一人在外,生逢乱世,不免满腹愁思。全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首落魄之作,成就诗人千古流芳。不仅奠定了张继在中国诗歌史上不朽的地位,也让寒山寺名闻天下。

其实这首诗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说张继作此诗时是在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他驾一叶小舟到姑苏外漂泊途中所写,所以我前面说是“落魄之作”。

但不管那种说法张继作此诗时的心情是不佳的、落寞的。

诗人泉下有知,流芳后世,亦也安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