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關於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林風眠《葦塘蘆雁》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陸儼少《蒹葭》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邊壽民《秋到蒹葭》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石濤《山水》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吳湖帆《山水》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蒲華《霜落蒹葭圖》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溥儒《平沙落雁》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溥儒《寒江秋雁》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張大千《水村圖》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胡若思《月出歸釣》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戈湘嵐《霜翎蒹葭》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張大千《在水一方》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國風•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蒹(jiān):沒長穗的蘆葦。葭(jiā):初生的蘆葦。蒼蒼:茂盛的樣子。
  為:凝結成。
  所謂:所說的,此指所懷念的。伊人:那個人,指所思慕的對象。
  一方:那一邊。
  溯(sù):逆流而上。 洄:水流迂迴之處。溯洄:在河邊逆流向上游走。阻:險阻,(道路)難走。道阻且長,說明是在陸地上行走。從:追尋。
  溯游:在河邊順流向下游走。宛:宛然,好像。宛在水中央:是說順流雖然易行,然所追從之人如在水之中央,就是近也是可望而不可及也。
  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順流而下。一說“洄”指彎曲的水道,“遊”指直流的水道。


  宛:宛然,好像。
  萋萋:茂盛的樣子。
  晞(xī):幹,曬乾。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邊。
  躋(jī):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坻(chí):水中的沙灘。
  采采:繁盛的樣子。
  已:止。
  涘(sì):水邊。
  右:迂迴曲折。
  沚(zhǐ):水中的沙灘。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詩歌譯文

  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水那一方。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 順著流水去找她,彷彿在那水中央。
  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幹。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岸那一邊。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 順著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灘。
  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水邊那一頭。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難求。 順著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洲。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詩歌賞析

  《論語》中孔子在和弟子討論《詩三百》時曾經說過,《詩經》有一個功能,就是能使人“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詩經》中記載了大量的植物,據統計305篇詩歌中提及植物名的有135篇之多,記載的植物包括木本類、草本類、蕨類和地衣類,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常見植物名錄。
  我國古代是一個農耕民族,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各種植物,長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們與植物緊密聯繫在一起。人們對植物的情感,也在先民們日常唱誦的民歌《詩經》中表達出來。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又分為周南、召南、陳、秦、豳、魏、唐、鄭、衛、邶、鄘、王、檜、曹、齊十五國風,是十五個地區的民間歌謠。秦國在與犬戎等少數民族的征戰之中經營立國,因此充滿了尚武精神。其篇目中出現的也多是慄、桑、楊等堅硬高大的植物,所以,蒹葭的柔婉在《秦風》中顯得很特別: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聽起來很美,也很有古意。其實這是一種大家都很熟悉的植物——蘆葦。《本草綱目》中稱初生的蘆葦為“葭”,開花前為“蘆”,花後結實為“葦”。葭、蘆、葦以及蒹、蒹葭等均指蘆葦。蒼蒼、萋萋、采采均形容蘆葦茂盛的樣子。未晞、未已,形容白露未乾,點明季節為秋季。湄、涘,則指水邊。坻、沚,是水中的小塊陸地。
  深秋的清晨,秋水明淨,蘆葦蒼蒼,白露盈盈。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對岸的伊人。可是,無論是“溯洄從之”,逆流而上;還是“溯游從之”,順流而下,無論如何奮力找尋,伊人都永遠可望而不可即。長,躋,右寫出了路途的遙遠、險阻與迂迴曲折。
  葦葉幽綠,那種色彩的漫延,搖曳在秋季蒼茫的霜露中,總是能輕易觸到人類最脆弱的神經。所以李白說: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杜甫說:“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很多人將這首詩解讀為情詩,描寫男子追求心儀女子時的艱難。《毛詩序》中甚至說這首詩是為了諷刺秦襄公,因為他不遵循周禮。愛情詩的說法還可以接受,而諷刺之說就是漢代腐儒的過度解讀了。在我看來,這首詩或許表面上是在寫愛情,但其中滲透的那種宇宙蒼茫,人類面對神秘浩渺的宇宙萬物的困惑感和無力感,遠遠超越了愛情。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這裡,王國維分別借用了晏殊和柳永的《蝶戀花》,以及辛棄疾的《青玉案》中的三句詞來概括這三種境界。而這首《蒹葭》則與晏殊的那首詞在意境上十分相似: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深秋的落葉鋪滿地面,蕭瑟闊大的天地間空無寂寥到只剩一人。這一人登高懷遠,追尋著某種無名而又永遠不可能得到的東西。再回頭來看這首《蒹葭》,想象一下詩人站在水邊的蘆葦從中,透過秋季清晨的迷霧,恍惚間看到遠處小島上的倩影,不管他怎麼追尋,那美麗的影子都不曾靠近一點點。體會到的,只有求而不得,若隱若現的惆悵。這種追尋,正象徵著人們對萬物,對宇宙的追尋和求索。思考存在的意義、生命的本質,是人類亙古不變的主題。那神秘而又悠遠的宇宙,讓人迷惑不解,欲罷不能。
  蘆葦是植物中最柔弱同時又最堅韌的存在,這一點和人十分相似。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人,因為肉身生老病死的侷限而脆弱,因為思想精神有所執著而堅韌。所以,在浩瀚的宇宙面前,個體渺小無歸的迷離令人哀傷。儘管如此,人們還是在持續不斷的追尋。所以,《詩經》給予歷代詩人最珍貴的啟發在於,明知
“道阻且右”、路途艱險,明知結局必然幻滅,卻依然有那麼多人不畏懼,終其一生,不斷追尋著真理。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