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在現代的意義何在?

洛倫茲1


又來個航母無用論,當年赫魯曉夫信了,覺得航母完全是個海上浮動的鐵棺材,核導彈和核潛艇才是大殺器,然後古巴導彈危機時,美國出動8艘航母,90艘軍艦,密密麻麻的封鎖古巴沿海,最後只能認慫,灰溜溜的從古巴撤出導彈。

當年英國人也信了,裁掉大型艦隊航母建造計劃CVA-01型航母,也幸虧皇家海軍忍辱負重,當初以建造“具有直通甲板的反潛巡洋艦”名義,偷偷搞了無敵號輕型航母,成為打贏馬島戰爭的頭號功臣,要不然大英帝國還有何顏面存在?現在,居然還有說這注意不錯?

航母的最大作用是什麼?控制海權!

航母的最大作用就是,海權的控制,現在一艘航母通過艦載機,可以攻擊一千公里遠的目標,通過艦載預警機,可以掌握數萬平方公里海域的一舉一動,艦載戰鬥機更是可以深入的對地方進行前沿偵察和評估,甚至進行攻擊試探,使得戰場對航母一方來說變成單向透明。

而水面艦艇由於地球圓曲率存在,對於海上目標偵測能力非常有限,正常情況下對海面偵測能力約40~50公里左右。超出範圍,則需要艦載直升機等,而這些飛行器,脫離軍艦防空保護,就是艦載機的靶子。艦載直升機航程和滯空範圍有限,爭奪制空權更是沒有可能

所以,擁有航母就等於擁有制空權,從而擁有信息的不對稱性,其可以輕鬆限制對方的偵測範圍,隨時發動攻擊。這就是海權的控制,也許核潛艇可能擁有良好的攻擊性能,但是對於這種艦種來說,隱蔽性才是第一屬性,並非爭奪制海權用品。

而且關於這個我們吃虧少嗎?90年代三大恥辱兩次都是跟航母有關,一次是銀行號被強行攔截檢查,另一次臺海兩條航母一南一北堵住巴士海峽和宮古海峽入口,讓你不得包圍。人家還不是靠還不是航母在控制海權。現在不說什麼反介入,你都貿易量世界第一了,還不想要航母爭奪海權控制力,腦袋是不是抽風??


航母是攻擊艦種,進攻方擁有戰場主導權

再差的航母都是攻擊艦種,艦載機的大航程決定進攻屬性是其第一屬性。而水面艦艇,由於偵測設備上的侷限性,反艦內容越來越少,主要精力集中在防空和反潛,這兩項都是防禦性指標,更偏向於防禦性兵器。前蘇聯解體後,再也沒有一家海軍搞大型反艦導彈巡洋艦,而蘇聯的大型遠程反艦導彈,也非常依賴中繼修正,除了搞天波雷達、神話系列偵察衛星外,最後還是回到航母上來。

在戰場上,進攻方永遠擁有主導權,進攻方可以不斷的尋找薄弱點,不會按照你設想的劇本走,即使你修了條馬奇諾防線,最後也很有可能不堪一擊。即使你軍艦上帶的防空導彈再先進,也是“防”空導彈,防禦性兵器,這個道理就好比古代的騎兵,騎兵硬衝步兵陣從來沒有佔便宜的,攻城更是不方便,但為什麼遊牧民族一次次橫掃南北?

技術上想有效防空,哪有那麼容易?

沒有空中力量,想要有效防空那是痴人說夢,不說別的,同樣是信息上的不對稱性,軍艦自身雷達設備對於超低空掠海飛行的戰機偵察能力可以說是極差,而且這是地球圓曲率絕對的,不是技術可以彌補的,等到對方掠海襲來的時,距離也就只剩下50到60公里,這個距離,要是蘇-30這種在你打掉對方前,進行6發3倍音速的Kh-31反艦導彈齊射,給你的防禦時間也就1分鐘多點,再牛逼的軍艦有誰能防的住?

超低空飛行的蘇-30

更加騷氣點,對方利用觀察手段上的不對稱性,較遠距離先進行爬升,發射反艦導彈,再貼地掠海飛行躲避雷達,這種將水面艦艇處於被動挨打的位置。

而水面艦艇攔截超低空來襲的超音速反艦導彈,每一次都可以用賭命來形容,給你反應時間不超過1分鐘,各項裝備和兵種配合必須絲毫不差,那裡來的蜜汁自信?

阿美海軍進行超低空攔截反艦導彈的打靶演習視頻都不少,那次不是海麻雀、海拉姆、密集陣、各種干擾彈瘋了一樣亂放,而且被攔截失敗被啄傷都不少。想想看,攔截時間就一兩分鐘,比過山車都還刺激。
被靶彈啄傷的美軍巡洋艦

至於什麼宙斯盾的抗飽和打擊能力?有預警機什麼可能多攔幾發。2006年提康德羅加級伊利湖號進行同時首次攔截2枚超音速反艦導彈試驗,然後失敗。


五嶽掩赤城


我認為這個問題換一種方式問就是“為什麼要發展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的意義在不同時代是不同的,對於不同國家來說也是不同的,所以它的現代意義是相對的。我就拿我國的航空母艦對於我國的意義來闡述:

1.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航空母艦護航:眾所周知,石油與礦石分別是工業的血液與糧食,中國有百分之九十的自然資源都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一旦在戰時敵方控制了馬六甲海峽,那我國的工業與經濟發展將受到極大地破壞。所以必須發展航空母艦。

2.中國的海洋爭端需要航母保駕: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而且我國擁有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一旦我國與其他國家發生海洋爭端,特別是“南海爭端”與“釣魚島”問題。由於戰機的航程有限,不能第一時間到達南中國海,就算到達了,戰機的燃料也快耗盡。所以需要航空母艦來充當投放和降落平臺。

3.周邊國家正在偷偷的發展航母:特別是日本已經建造了數艘“直升機驅逐艦”,表面上叫做“直升機驅逐艦”,實際上已經達到了輕型航母的標準,稍加改造就可以起降F35B戰機。所以我國更應該刻不容緩的發展航母。

綜上所訴,航母的現代意義要從國家的國防需求與國家周邊的安全形勢所確定。


暮墨染雨君何夕


航空母艦在現代化戰爭中的意義非常重大,是一個大國海軍不可或缺的戰略武器


航母既是進攻型武器,也是防禦型武器



首先來說說航母最重要的作用:轉移戰火,使本土免遭戰火的打擊


美國在二戰之後為什麼拼命建造航空母艦這個燒錢的玩意兒?因為航母可以搭載艦載機同敵對國家海軍在大西洋或太平洋進行海戰,只要有航母在,別的國家戰機和地面部隊就不可能登陸,那麼國家淪陷的可能性就會降到最小。這是美國在二戰中贏得中途島海戰總結出來的經驗。如果沒有航母,別的國家就會帶著飛機大炮和部隊侵略你的國家,甚至在你的頭上丟核彈(日本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因為中途島海戰日本三艘航母全部被擊沉,幾個月後本土就遭到原子彈的攻擊,二戰至此結束)。而如果有航母就可以將戰火轉移到公海,避免重大城市遭到戰火的打擊



航母象徵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

象徵著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武器裝備並不多,第五代戰鬥機、第五代航空發動機以及航空母艦都是,前兩者更新換代太快,而航空母艦一百年甚至兩百年都可以穩居其中。

一個國家能造戰鬥機不一定能造航母,一個國家能造普通的航母不一定能造先進的現代化航母!

三哥能造戰鬥機吧?雖說是萬國牌;三哥的國產航母都下水三次了吧?即使服役現在看來已經非常落後了。一個國家沒有完善的工業基礎和產業鏈是不可能造出自主知識產權的航母,那隻會被人卡脖子。


能自己完全建造並使用航空母艦的國家,此國的綜合實力已經邁進了強國時代,因為不僅要造得出造得起,還得用得起。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有建造航母的能力,但是以他們國家目前的經濟狀況,不說用不用得起,好像連建的錢都沒有。



航母象徵著一個國家海軍的強大和不俗的戰力威懾

一個國家有無航母的區別,就像兩個實力相當的人打架,一個只有一把大砍刀,另一個卻有手槍!拿手槍的人可以率先遠距離攻擊你,而你要麼躲要麼拼死。結果都是有槍的那一方獲勝!

一個大國的海軍若是沒有航母,那是不完整的,當代還沒有可以取代航母的武器。有了航母可以看得更遠,走得更遠,戰力也會增加一個檔次。



航母可以維護領土領海的安全

有航空母艦的國家在維護領海主權方面是有主動權的,它可以先發制人打擊敵方重要目標,而沒有航母的國家指望陸基戰鬥機或導彈,還是差些火候,心有餘而力不足。日本目前就是這樣,以後解放臺灣,航母會是不可或缺的武器裝備,平時也可以遠海訓練威懾某些敵對國家和地區!



航母可以增強國民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目前五大常任理事國都有自己的航母,航母可以更好的保護一個國家不被入侵,保證國民的安全。這麼讓人放心的武器裝備,沒有人會覺得它是無用的。

香港迴歸20週年遼寧號去了一次,眾多港人登艦參觀後對大陸第一次有了認同感、歸屬感。這種感覺不是一兩句話能體現的,而是我們國家有了可以保護國民的強大武器。我們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弱國了,我們從今往後也是擁有航母的大國、強國!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請點擊關注,定期帶來專業有趣的軍事知識,謝謝你們的支持!


時代兵器


這個問題的答案,魂舞大漠想,一句話就能說明白,依靠陸地,有飛機,有坦克,有大炮,有防空導彈,等,一切作戰要素俱全,那麼海上呢?地球之上,三分之二都是水,美軍在戰後維持了十多艘航母編隊,甚為風光得意,他們說,解放軍可以在陸地稱雄,而在海上,美軍才是第一。是不錯,航母以其為中心,可以起降飛機以制空制海對陸打擊,驅逐艦以其火力威猛,防空反艦,潛艇可以反潛,可以遠距離對陸打擊,補給艦可以糧草油滿足物資補給,一支航母出動,正然把陸地的一切都搬到船上去,這就是全部意義所在,應該說,比陸基力量,海基有更大的影響和威懾力,因其移動性,威懾可以隨時隨地,這便是美軍長期以來風光得意的重要原因呀。因是世上有點大事小情,歷屆美國總統都有一句很出名的話,我們的航母在哪裡?

▲蘇修造船。當年蘇修,是造導彈還是造船,可是沒少爭論,在戈爾什科夫元帥堅持下,這才走上了一條正路坦途。經過“莫斯科”級、“基輔”級和“庫茲涅佐夫”級,打造出目標艦“烏里揚諾無斯克”,技術水平基本可與美國比肩而立。只是艦未成,紅色帝國一夜之間便倒掉了,也給世上航母發展,帶來極深的教訓和思考。如今英法,日子這麼難,也要維持航母製造和使用能力,原因在於他們都有著很大的全球領地和利益。英國沒有航母,馬島之戰,根本打不下來。放眼戰後,航母發展越來越難,極大地限制了大部分國家發展,有航母製造和使用能力的國家,越來越少,但於大國,再難也要造。就是窮弱之國印度,其GDP不到中國六分之一,但長期維護航母使用能力,原因不說自明,作為印度洋大國,沒有航母成不了氣侯,更難說有聲有色。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國際上多有制約,即便這樣,也在美國慫恿和袒護下,以直升機驅逐艦的名義,再次偷偷摸摸發展出航母來,細審之下世人不難明白,陸地面積只有37萬平方公里的日本,卻非法攫取了海洋麵積高達400萬平方公里,所以不難明白日本造航母滿滿精神了呢。

▲一騎絕塵。美國最先進,長期以來每能領先他國一代或兩代,就說比我們的遼寧艦,其“福特”號領先的絕不是一星半點,炮大船沉,實現了第五代艦載機上艦,10萬噸,核動力,電磁彈射等,一切技術都是拔尖的,最好的,比如它的艦載固定翼預警機,經過了幾十年升級,先進程度無與倫比,等等,都是世上航母建設絕對標杆,一艘艦150億美元,即便這樣,也不會停下腳步,還在拼命地造。有意思的是,當我們的航母要起步的時候,美國居然泡製了航母無用論,只是我們沒有為其忽悠困住。繼之國內有人說,不要拿我的錢來造航母呀,他的邏輯,你發展一艘,人家就能弄兩艘,何況人家的還先進,我們都永遠比不過,自古就有百工巧匠之能的中國,如今怎麼有這樣一個沒志氣的不肖之孫,使人可氣可笑又可憐。

▲中國加油。如今中國的能量,想造便不難,然而我們起步時,卻很艱難。我們知道,航母製造,設計到結構,材料,發動機,艦載機等,集多種學科,各種技術為一身,是國家工業實力的綜合檢驗,作為一座漂浮的海上高科技城堡,世界大國發展航母,都付出了長期的技術探索和努力。當世上航母走過百年路,我們航母技術尚屬於空白,為此,我們從烏克蘭購進一廢棄的船殼子,西方不要我們要,就是這樣,也給我們製造了諸多障礙和麻煩。也許從那年起,我們發展即矢志不渝。經過了十年多的折騰和努力,吃透了結構,搞好了配套,重點培養了一大批精英之士。再發展就平順多了,二年多就造了一艘,現在003也在打造之中,嘻嘻,我們要搞,任誰也是擋不住的呀。


魂舞大漠


航母還能管用一百年!

自從進入導彈時代以來,“航母無用論”就時不時的被提出來。最開始提出航母無用論的恰恰是世界上最大的航母國家美國。掌管美國陸基洲際導彈以及戰略轟炸機的美國空軍認為有了戰略導彈後,航母就是海上棺材。這種言論的來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的軍種利益之爭,在戰爭實踐面前很快煙消雲散了。所以美國繼續發展航母,並且建造的航母越來越大、戰鬥力越來越強,直至孤獨求敗。

蘇聯也提出了“航母無用論”,那是因為它確實造不出航母。直到在古巴導彈危機以及之後的全球爭霸中被美國懟的不行,才弄明白航母是現代海軍的核心,然後在有識之士的主持下大力發展航母。可惜在馬上入門的時候,蘇聯解體了。

中國有一陣時間宣揚“航母無用論”是因為自己沒有航母,並且整天被美國的航母編隊欺負,為了給自己壯膽,才大肆宣揚“航母無用論”,並且拿著射程180公里的“白嶺”反艦導彈當“航母殺手”用。現在手頭闊了開始造航母之後,一艘艘的下餃子比美國都猛。

正兒八經的討論“航母無用論”的軍迷主要是從航母的生存能力角度來考慮的。畢竟現在的“航母殺手”這麼多,連個垃圾“空泡魚雷”都敢叫“航母殺手”,在中國獨家秘技反艦彈道導彈面前,航母還有活路嗎?

實際上,航母編隊的生存能力非常強,緊靠一兩種武器很難抓住它,更不用說擊沉它了。航空母艦首先是一個擁有高度機動能力的平臺,並且在茫茫大海上就是滄海一粟,它每小時可以機動數十公里,每晝夜可以機動上千公里。要說航母生存能力低下,那麼比航母大幾十倍還不會動的陸地機場是不是就可以報廢了?除了高機動之外,航母編隊還可以採用佯動、電子欺騙等方法隱藏自己。在茫茫大海上捉住幾條船是很難的,因為隨時都有幾千上萬條大型船舶在海上航行。

在冷戰時,蘇聯為了對付美國的航母編隊,發展了一整套的戰術體系,包括偵查、定位、打擊等,這個體系在80年代達到巔峰。但是,在1981年8月,美國海軍首次進行前進部署戰略的演習。在此次演習中,艾森豪威爾號航空母艦的戰鬥群向蘇聯軍力核心地帶的莫曼斯克的克拉半島前進,渡航過程中嚴格實行射頻輻射控制來避免被蘇聯的海洋監視系統的被動截收裝備探測到。艾森豪威爾號的戰鬥群沿著距離挪威北岸10個經度的航向朝巴倫支海前進;,艾森豪威爾號戰鬥群一直前進度北緯70度以北,東經15度以東的位置,前沿的護航編隊(包含一艘巡洋艦、三艘巡防艦)才被一架沿著固定航向的蘇聯長程偵察機發現。蘇聯立刻動員對應這個迫近的目標,動員大批圖-95與圖-16轟炸機前往(當時北海艦隊似乎還沒有裝備逆火轟炸機),並在在8月24日發射一組海洋監視衛星進入軌道,試圖掌握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的精確位置。在艾森豪威爾號對克拉半島的蘇聯基地發動模擬攻擊之前,蘇聯沒能真正標定艾森豪號的位置;而當蘇聯的圖-95與圖-16轟炸機來襲時,艾森豪威爾號的F-14戰鬥機群以及從地中海高速趕來支援的佛瑞斯塔號航母戰鬥群的F-4戰鬥機群,在蘇聯轟炸機發射反艦導彈的距離以外對所有的圖-95與圖-16實施模擬攔截。直到一架蘇聯偵察機飛越艾森豪號戰鬥群上空進行目視確認之前,蘇聯派出的轟炸機都沒有進入能攻擊艾森豪威爾號的距離,而艾森豪號戰鬥群還派出一艘驅逐艦與戰鬥群分離,搭載特殊裝備來模擬一整個航母戰鬥群的信號。最後,艾森豪威爾號的戰鬥群在蘇聯方面一片迷惑之中脫離戰區,成功完成演習。能在巔峰時期的蘇聯面前全身而退,航母編隊的生存能力可見一斑。

而在打擊能力方面,沒有其他武器可以跟航母編隊相提並論。以美國的尼米茲級航母為例,其搭載的艦載機編隊每天可以起飛200個架次,按每個架次打擊一個目標計算,每個航母編隊每天可以打擊200個目標,一週就可以打擊1400個,如果部署一個月的話可以打擊超過5000個目標,試問還有那種兵器可以提供這麼高強度的打擊能力?

所以,航母以前是、現在是將來還是最有威力的武器系統。一般來說,只要有條件,美帝搞啥我們跟著搞啥就行。我們的策略就是走美帝的路,最後讓美帝無路可走。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航空母艦存在的作用大致分為三點:一、作戰。二、救援。三戰略威懾力。

首先是作戰,航母出行不會單獨活動,它有大大小小的附屬艦。合稱為航空母艦編隊,又稱航空母艦戰鬥群。整個航空母艦編隊可以在航母的整體控制下,對百公里範圍內的敵對目標進行搜索、追蹤、鎖定和攻擊。可以全天候、大範圍、高強度。長時間的連續戰鬥。實現中遠海域的一體化聯合作戰。

很多人對於航母救援感覺不可思議,大家想一想日本大地震之後,美國派出的救援力量是什麼-荒木。美國派出“里根”號航母前往救援,而2013年收颱風重創後急需救援的菲律賓一樣迎來的是美國“喬治·華盛頓”號航母,從這可以看出航母在救援方面一樣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另一方面我們想一下,如果再有利比亞、爺們等撤僑事件的發生,中國航母能夠第一時間到達,撤僑會不會更加及時。

戰略威懾力,航母並非是一艘軍艦,其意義非同尋常。當今英、法、美都用他們國王和總統的名字來命名自己的航母,就可想而知航母的重要性了。西方把航母比作流動的海上國土。


水電費543


航母是現代海軍發展的主流裝備,可以說有一定實力的海軍,都希望能夠擁有一艘或多艘航空母艦。既然大家都需要它,並且也都在大力發展,那麼就說明這種裝備至少在未來幾十年內,是不會過時的。

在地理戰略的角度看,地球表面有71%的面積為海洋所覆蓋,而陸地所佔面積僅為29%,這就決定了海洋比陸地面積大的事實。航母的戰略意義主要就體現在這裡,它不是專業的對陸武器,但是如果要獲得制海權,就必須擁有航空母艦,這個巨大的海上移動平臺,能夠讓艦載機獲得遠離陸地的機動平臺。由於海洋麵積比陸地面積廣,所以擁有航母的國家,活動範圍將更廣。

和制海權同樣重要的是制空權,艦載機的機動性比水面艦艇靈活,一艘大型航空母艦可以覆蓋的面積,取決於艦載機的活動半徑。而現在的艦載機,作戰半徑已經能夠達到1000公里左右,也就是說一艘大型航母將可以對半徑1000公里左右的水域(也能包含一部分陸地)產生覆蓋作用,堪稱是一艦守一海。

航空母艦和驅逐艦、核潛艇等其它大型作戰艦艇組合,將可以形成海空一體的打擊群,這樣的打擊群不是一般的普通艦隊所能比擬的。在戰列艦時代,大家進行的是“看得見的戰爭”,但是在大航母時代,往往就會出現“看不見的戰爭”。著名的中途島海戰中,美軍航空母艦和日本航母的交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雙方航空母艦基本不可能有見面的機會,但是航母艦載機的相互攻擊卻發揮了最關鍵的作用。

隨著艦載機技術的發展,未來航母的性能還將得到進一步提升。特別是在隱形戰鬥機開始發展的大背景下,航空母艦的戰略作用將再次產生質變。隱身化的艦載機難以被雷達發現,這就意味著航母戰鬥群的打擊效果可以得到加倍提升。

當然,不可否認航空母艦也有其侷限性,特別是導彈技術和高超音速裝備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使得航母的生存成為一個大問題。另外核潛艇技術的不斷改進,也讓水面的航空母艦更加如履薄冰。幾十年前人們喜愛風光無限的戰列艦,而忽視航母的價值,如今航空母艦取代了戰列艦,它的價值已經得到了充分體現,但是下一代武器是否也會將航母取而代之,目前仍然是一個值得觀望的未知數。


白虎堂


航空母艦的意義非常重大,可能是因為媒體介紹的太多,讓一些對航母瞭解比較少的人對航母產生了偏見。有些事物媒體如果說的太多,容易起到反作用,招黑。有人說航母在現代海戰裡用處不大,是個形象面子武器,實際上航母非常重要。

二戰中,航母是決定海上戰場的核心裝備,特別是在遠海大洋作戰。德國和日本的戰列艦噸位很大,火炮很多,成了二戰海戰的象徵武器。但面對航母,完全處於下風。日本最大的大和號戰列艦,在沒有發現任何對手的情況下,被飛來的美國航母艦載機直接打沉了。日本人把大和尊奉為一種精神,其實理性的看,這其實是一種自殺式進攻,為了保護法西斯軍國主義而自殺,有什麼可值得提倡的呢?說完了二戰,再說近現代,英國和阿根廷的馬島海戰。在戰爭的初期,由於馬島距離阿根廷更近,阿根廷在戰場上佔據了明顯優勢,但等到英國的主力航母艦隊到來後,形勢發生了改變,阿根廷最終戰敗。航母其實就是一個海上機場,但有沒有它,直接關係到遠海海戰的戰術體系。

航母其實嚴格意義講,是一種強調進攻的武器。二戰後,憲法規定日本和德國不能發展航母。沒有航母的海軍,只能通過導彈驅逐艦來打擊海上目標或者地面目標,由於導彈驅逐艦的載彈量是有限的,不能長時間停留在戰場。而且導彈驅逐艦需要攜帶大量的防空導彈,會影響其對地攻擊和對艦攻擊的火力。如果一支海軍艦隊想要長期的控制一個海域,或者一個島嶼附近的領空,只靠驅逐艦是不夠的。擁有航母的國家,即使只有1艘航母,也能夠對一個島嶼或者海域進行比較長時間的佔領和控制。如果是島礁比較多,且有一部分遠離海岸線的話,航母是有必要建造的。如果是出海作戰,航母就是遠洋編隊的戰術核心,沒有航母的遠洋編隊,在大洋上對壘,難以持久,導彈打完了就要撤,戰術變化也不夠豐富。航母對海洋大國來說很重要,只是裝備多少,要根據自身的經濟情況和實際需要來定,不可盲目建造。


兵說


說起航母的意義這個話題應該是所有人都感興趣的。作為中國人更是如此,畢竟我們百年的航母夢剛剛實現。

提起航母的意義,不得不說的就是制海權和制空權一個國家想要成為強國、大國,這兩樣權利是先決條件。我們看看全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就會知道航母有多重要。


美國作為二戰的戰勝國,也是二戰中贏得了太平洋戰爭的國家,深知制海權的重要性。戰後大力發展海軍,近幾十年來,維持著多達10艘航母的龐大艦隊。這些航母是支撐其海洋霸權和世界霸主的有利武器。

想想美國發動的戰爭,伊拉克、阿富汗哪一場離開航母了。航母不僅為美國提供了海面上移動的機場,更為後勤補給提供了便利。一艘航母在戰時可以搭載近百架的各類戰機,相當於一個移動的軍事基地。可以讓美軍實現全球部署,全球打擊。試想一下,如果沒有航母,想要打贏一場戰爭,要在周邊建立多麼龐大的軍事設施。又要花費多長的時間?



一艘現代化航母和其搭載的艦載機和護航編隊,可以對周邊800公里以內的海洋和天空形成控制。這樣的意義,對高強度、好機動性的現代戰爭來說無疑是其他任何裝備都不了替代的。

所以說,想要真正的成為強國、大國,維護國家在全球的利益。沒有航母是無法做到的。這就是航母的意義所在。


大寶視頻


之前也思考過同樣的問題,個人的理解是至少在我們這代人(80後)可以見證的時間內,航空母艦仍將是海戰和海洋戰略的核心!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海軍裝備方面的有關專家和智囊團早就評估過了,至於評估結果如何,首艘國產航母已下水就是最好的回答!😄

“首艘國產航母下水”就是對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

不久的將來,我們就可以看到自己的“雙航母編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航空母艦的出現將以往傳統的“大艦巨炮”為主的模式,發展道了空、海一體的立體化海戰模式,也逐漸取代了戰列艦成為了海戰的核心,並一直持續到現在。實事求是的說,航空母艦的海戰核心地位是通過真槍實彈的戰鬥獲得的,名副其實!確立航空母艦現代海戰核心地位的戰例,大家最熟悉的典型案例應該是美、日“中途島海戰”以及“珊瑚海海戰”了,在這兩次海戰中,雖然雙方有十數艘的大型戰列艦,但是隻是充當掩護和活力支援的任務(當然,還要應付航母艦載機攻擊),雙方戰列艦在沒有與對手望上一眼的情況下,戰鬥就結束了!

“中途島海戰”被擊中的日本航母(油畫)


“衣阿華級”戰列艦與“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並排接受補給(以後恐怕再難見到這樣的場景)

現代海戰中,航母主要是通過其攜帶的大量艦載機發揮攻擊作用,同時,藉助強大的系統性支持和保障能力,可以實現遠海/跨洲際部署,以達到戰略威懾作用,為維護己方利用和實現戰略目的提供支持。至於問題中提到的防空、反導技術提升會降低航母的實際作用,個人對此持懷疑態度。

1)航母艦載機戰鬥力不斷提升:戰鬥機與導彈的最大的不同是,戰鬥機在戰鬥中可以通過人的判斷靈活應對,而導彈不行!目前最先進的艦載戰鬥機是美國的F-35,其不僅具有強大的攻擊能力,而且還有極強的隱身性能,現有的防空手段對其的殺傷能力將大大下降;除了F-35意外,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個軍事強國也都在研發下一代的艦載戰鬥機、艦載無人機,一旦下一代機型成軍,航母的綜合作戰效能將進一步提高。

上艦測試的美國X-47B艦載無人機

2)“移動海上基地”的功能無法取代:航空母艦不單單是一艘大船,其更像是一個“五臟俱全”的活動基地,戰爭中可以通過不同功能的艦載機和武器配置,同時實現對陸、對海、對空、對潛進行攻擊,這是其他艦艇所無法達到的。藉助龐大的艦內空間和完善的系統配置,航空母艦可以在遠離己國數千甚至上萬公里外的海域為海上利益提供綜合保障,如威懾敵方、危機撤僑、災難救援等,不僅能夠達到直接的目的,更能彰顯己國國力和形象,達到政治目的。

美國“三航母編隊”(有句話說美國海軍:1艘航母“炫耀”、2艘航母“嚇唬”、3艘航母“開打”)

3)被動的防守始終是落後與主動的進攻的:目前的防空技術確實已經有很高水準,但是,在實戰中防空導彈擊落戰鬥機的概率一直不高(而且還是實力不對等的對手),戰鬥機在應對防空導彈攻擊上也有越來越多的手段,如果是兩個科技水平和實力基本對等國家開展,那麼,我想處於防禦的一方肯定是不會佔據主動地位的。

“紅旗-9”防空導彈(雖然很先進,但是真不想看到他發威)

因此,個人認為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航空母艦海戰核心的地位是不會改變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在努力建造自己航空母艦的原因!

以上為個人的理解,歡迎關注“威吶解析”、討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