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邬思道帮助胤禛登基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视角工程


这个真实情况还是要根据原著来说,毕竟电视剧也只是节选了一部分简单描绘,而真实情况更加黑暗。

邬先生特别聪明,年轻的时候去考科举。因为发现考试不公平而去闹事,写下霸气檄文。结果下场悲惨,不仅仅被除去功名,抓入监牢,还瘸了腿。

等他出狱的时候,正好遇到四爷在招幕僚。而四爷也听过邬先生的大名,让那些门客偷偷去招募邬先生。但是邬先生心灰意冷,只想安静过日子。没有答应。

邬先生去找自己青梅竹马已经许下婚约的表妹。哪成想到表妹早已经嫁给别的官了。邬先生看见这样情况,暗中伤心。更可怕的是,那个表妹夫竟然要暗害邬先生。幸亏表妹还有一丝情义,放邬先生逃跑。

就这样,邬先生被迫逃跑。为了躲避表妹夫的追杀,只能投奔到四爷麾下当军师。

而四爷对邬先生也是十分礼遇,让邬先生感动。所以竭尽所能帮助四爷。

就这样,就是因为对现实官场的绝望以及对四爷的感恩,邬先生帮助四爷成功上位。


乱神虎


邬思道本来是一位有志青年,如果他能顺利进入仕途,估计以他的才能和城府进入上书房是轻而一举,预计和张庭玉一样,成为国之重臣,三朝元老!

只可惜命运的不公,他没有贿赂考官,没有考上贡生,于是他为了发泄心中的怒火,组织几百举子大闹江南贡院,虽然揭发了主考官贪赃枉法的行为,而他自己也成了朝廷的钦犯,东躲西藏十多年,最后碰上孝庄太后去死,康熙皇帝大赦天下,才得以脱身,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然而此时的邬思道已经不在是青年才俊,而是一位老气横秋,双腿残疾的“废人”,但邬思道人老心未老,没有想到自己十年前写的文章,仍然有人记得,而这个人恰恰是可以改变自己命运,实现自己理想的人,所以邬思道于公,还是于私都要帮助雍亲王胤禛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这样一来,邬思道满腔的才智得以展示,至于教导年幼的弘历更是小菜一碟,他的志向就是帮助胤禛夺的地位,战胜太子党,大千岁党,和八爷党,让人们知道没能做上官的邬思道,依然凭借自己的实力横扫官场!

其实,邬先生辅助四爷胤禛,就是为了一个“争”字,和康熙皇帝争,和满朝大臣争,和各各皇子阿哥争!夫为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夺!






带球想过人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落魄文人邬思道被四阿哥胤禛招至府中成为胤禛的“师爷兼谋士”,在“九子夺嫡”当中,为四阿哥胤禛出谋划策,帮助四阿哥胤禛最终夺取皇位。

但是,在帮助胤禛成功登基之后,邬思道却选择了“功成身退”,并且非常坚决的一步一步隐退,直至“隐姓埋名”。这是为什么?这个邬思道究竟在最求什么?

其实,邬思道的追求,就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功名利禄毫无关系。中国的文人们当中,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但是做的非常彻底的并不多,邬思道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的确真的有这样的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姚广孝,明成祖朱棣的谋士,人称“黑衣宰相”。邬思道这个人物,应该是作者比照明朝的姚广孝塑造的。

我们来粗略的了解一下姚广孝这个人,就会知道《雍正王朝》里的邬思道的追求是什么了。

姚广孝原来是一个和尚,法号道衍。但是十四岁就剃发为僧的道衍和尚却是一个有学问的和尚,他的学问还挺有名气的。早在朱元璋的洪武年间道衍和尚就以“通儒和尚”的身份被招进京城(南京),在那里他结识了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两个人谈的很投机,这个道衍和尚就开始追随燕王朱棣,成为朱棣最重要的谋士(没有之一)。

在建文皇帝决意削藩的时候,道衍和尚立劝朱棣造反,并在朱棣整个的造反夺位的过程中出谋划策,全力支持朱棣造反,在朱棣夺取皇位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朱棣成功夺取皇位之后,就命道衍和尚恢复本姓“姚”,并赐名“广孝”,封姚广孝“太子少师”,并要求姚广孝蓄发还俗,入朝从政。

姚广孝坚决不蓄发,不娶妻,不穿官服。就是上朝时不得不戴帽穿官服,回到寺中立刻脱袍摘帽。

姚广孝并没有因为自的功劳而贪恋权势,他最终活了八十五岁,但绝大部分时间是礼佛著书。

姚广孝的选择,其实也就是邬思道的那个“半隐”,只不过现实当中像邬思道那样的“半隐”根本不可能。姚广孝能做到的一生都只做和尚的选择其实已经很了不起了。

姚广孝在朱棣攻入南京夺取皇位之时,曾经请求朱棣“千万不要杀了方孝孺”,理由是“给天下读书人留个种子”。因为姚广孝知道,方孝孺一定不会为朱棣所用,而朱棣必然要死逼方孝孺,方孝孺的脑袋恐怕保不住,所以才向朱棣提出“唯一的请求”,但是,朱棣却还是杀了方孝孺并且创造了一项“臭名昭著”的记录“诛十族”。

这个应该是姚广孝看清“伴君如伴虎”的实质而采取坚决“半隐”的一个因素。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的邬思道也是一个“布衣”身份并且是带罪之身的文人,邬思道深谙“帝王谋略”并且精通“识人之术”。他的所长并不是“治国方略”,而是“谋权之道”,这就决定了这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只能是在“乱世”或者“争斗”中发挥自己的能力,而到了“太平盛世”的时候,邬思道这样的人,能发挥作用的机会就不多了。

按照邬思道自己的说法就是“自己是一个擅长搞阴谋的人”,一旦胤禛上位当了皇帝,就不需要用“阴谋”来治理天下,所以自己的作用就不大了。

这说的算是实话。邬思道的理想就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所长,也就是“帝王谋略”和“识人之术”,辅佐自己选对的主子,帮助其成功上位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至于荣华富贵对于邬思道这样的人来讲反到没有什么太大的诱惑。

士为知己者死,是邬思道这类文人的处世哲学,胤禛欣赏他,理解他并敬重他,他们之间也几乎达成了相当的默契,并且胤禛对邬思道的分析和建议几乎就是“言听计从”,能找到这样一个可以为之付出生命代价的“知己主子”,邬思道焉有不“鞠躬尽瘁”的道理?

邬思道全心全意的帮助四阿哥胤禛夺取皇位的目的,细说起来应该有这么几点:

首先,是通过胤禛的成功,验证自己的平生所学,找到人生的成就感。在这一个方面来说,胤禛的成功就是邬思道自己的人成功。

第二,实现自己的价值,邬思道的人生价值其实是不可复制的,就像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辅佐帝王成功,就是实现自己的价值。因为给帝王或者准备做帝王的人教授“帝王之术”,只可施展一次,施展不好就会掉脑袋,韩非子就掉了脑袋,是因为用心不专一。而邬思道最终没有掉脑袋,是因为不但用心专一,而且只用一次,过期自动销毁。

邬思道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士为知己者死,作为一个已经被宣判“政治死刑”的落魄文人,空有一腔热血,如果没有真正的“知己者”,邬思道也就只能游走在社会的边缘,至多就是当一个教书先生。平生的大志和抱负几乎是没有什么机会施展了,但是遇到了“四爷”这样的主子,算是遇到了真正的“知己者”,邬思道必然会竭尽全力辅佐之。

第四,邬思道通过四阿哥胤禛的所作所为,认定这个主子就应该是大清的皇位继承者,也只有胤禛继承了大位,这个江山社稷才会有希望,朝廷的一系列弊端才会得到扭转和改正。他认定胤禛会是一个好皇上,能够为大清带来新气象,所以他不遗余力的要把雍正推上皇位。

当完成这一切之后,邬思道选择“功成身退”,一方面是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再呆在雍正身边就显得非常不明智,另一方面他更清楚作为“四爷”的胤禛已经不存在了,在他面前的已经是作为“皇帝”的雍正。“四爷”需要他,但“皇帝”并不需要他。

邬思道还是非常有自知之明的。提出“半隐”,说明雍正也没看错这个“知己者”。

有的时候,聪明人之间的默契,太重要了。


步武堂


邬思道本是康熙朝的罪人,可却又有大才,四爷听说了他的才能后,命年羹尧务必找到此人。年羹尧领命后不敢怠慢,终于找到邬思道将他带到了四爷面前。四爷一开始请他出山拜他为军师时邬思道是拒绝的,后来雍正跪拜以示诚意,邬思道终于被感动,答应了当雍正的军师,为他出谋划策。由于邬思道深谙康熙“帝王心术”,为四爷谋划了不少事,出了不少力,四爷做事都能做到康熙的心坎里去,太子被废后,康熙心里已经将四爷默定为继位人了。

后来康熙驾崩当晚,四爷奉命入宫,邬思道早已知道皇位是四爷的了,在四爷进宫之前早已谋划好了一切,好让四爷能顺利继位,避免其他皇子从中阻挠。后来康熙驾崩,四爷顺利继位。

邬思道除了为“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外还有一点,那就是他深谙“帝王心术”,无论康熙还是雍正,他懂得看时机功成身退,明哲保身之法,这样做既全了四爷知遇之恩情,又保全了自己的性命。邬思道真是大才


我是你的大陈子呀


《雍正王朝》邬思道与其说一个谋士,不如说是一个心理学家,他能够成功的帮助胤禛夺得皇位,是因为他很好的掌握来的康熙的心理,顺水推舟,顺势而为。


那么他的终极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这就需要从邬思道的出场来看了,邬思道因为考科举的时候不满当时广场的腐败,犯了罪被捉入大牢,做了十年的牢,然后被胤禛从牢里面救了出来。

胤禛救邬思道出来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当自己儿子的老师吗?

当然不是!

邬思道也知道这只是一个幌子,所以一直是推辞不受,因为他心理大概也能猜到胤禛的想法,不同意当世子的老师,就是不想上胤禛的”船”。


因为历来皇位的争夺就是面临着死亡,败了就会受到牵连,胜了也可能是“兔死狗烹”的下场。

后来胤禛回府后,给了邬思道非常大的礼遇,亲自带着自己的儿子和福晋在门外等着邬思道,并且要依照汉人规矩拜师,所以邬思道不接受也不行了,于是不得已的同意了。

晚上邬思道在和胤禛进行谈话时,问胤禛为什么要请自己担任这个老师,胤禛用邬思道十年前的一篇文章回答了他。

邬思道也因此肯定了胤禛的真正目的是请自己做谋士,而不是仅仅是一个世子老师。

邬思道就给胤禛分析目前的第一个差事,分析追比国库欠款的事,从此踏上了胤禛谋士的工作岗位。

因此我们看出邬思道并没有什么终极目的,一切都是逼不得已情况下上了胤禛的船。


上船后胤禛的目的就是他的目的,当然对于他自己而言,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避免“兔死狗烹”的下场,能够全身而退。

事实上无论是胤禛的夺嫡目的还是邬思道全身而退的目的都圆满的达成了。


木头文化


按照原著里的说法,邬思道被他的姑父金玉泽和表姐夫党逢恩陷害时,正是雍正派人救了他一命,使他幸免于难。而且,雍正对他十分敬重,尤其对他的才学更是仰慕,更是要以师礼待之,邬思道虽然坚辞不受,但这份知遇之恩应该说是终生难忘,所以雍正对他有知遇之恩和救命之恩,于情于理他都该对雍正死忠效命。这也是原著里对雍正正面形象的一个铺垫。

再说邬思道此人,年轻时也是一时才俊,文名遍江南,应该说是一个很有抱负的青年才俊,因为不满江南科场舞弊而大闹贡院,在被通缉后逃跑的路上,被几个拦路抢劫的土匪打断了腿,从此落下终身残疾。十年后,因为天下大赦才又回到老家无锡,因为身有残疾,也没有了再入仕途的想法,因为雍正的出现,才又让他有了施展胸中抱负的机会,他有屠龙之术和王佐之才,也不甘心就此埋没。可以说,他一心一意辅佐雍正夺嫡,一半是对雍正报恩,另一半也是因为想要一展胸中抱负,就像当年明成主朱棣的谋士道衍和尚辅佐朱棣一样!


开怀今宵


此人心系天下,拯民于水火之中,怀济世救民之壮志,“朝廷待其不为薄矣 二君设心何其谬矣 独不感天听若雷 神目如电 呜呼 吾辈进退不苟 死生惟命 务请尚方之剑斩彼元凶、头悬国门、以儆天下墨吏”!看看!何等之豪气!


张磊2016


士为知己者死。邬先生看到真正的民生,不能让更多的人活不下去,只有辅佐雍王爷,若让其他人登基,民不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