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鄭和下西洋沒有引起中國的地理大發現?

公元1405年—1433年的28年間,中國一共進行了7次規模浩大的海上遠洋活動—鄭和下西洋。而這7次活動的

規模遠遠大於同時代的西方航海活動,那麼為什麼鄭和下西洋沒有引起中國的地理大發現呢?

為什麼鄭和下西洋沒有引起中國的地理大發現?

筆者個人覺得有以下這幾個原因:

第一:經濟基礎的影響

我國是典型的農業國,國土廣闊,資源豐富,生產資料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經濟基本上沒有對外依賴度,更沒有剩餘產品希望外銷。所以我國古代對開拓新航路,發現新市場沒有太濃厚的興趣。

乾隆帝:“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第二:統治階級的認識

我國古代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所以統治者極力打壓工商業和資產階級。並且由於統治者對海洋長期持有偏見,認為海洋是國家安全的威脅,就嚴厲控制大型的商業貿易,僅僅只是開幾個通商口岸罷了。就像明清的禁海政策一樣。

《明太祖實錄》:“沿海軍民官司縱令相交易者,悉治以罪”,“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於重法”。

第三:

資產階級的力量

明朝中期開始有了資本主義的萌芽,資產階級的雛形出現,但是他們的力量相對於明王朝而言又太過於弱小,不像西方的資產階級可以影響政府的決策,可以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因為明朝資產階級的弱小,導致他們無法對政府施加有效的影響,不能推動政府去開拓殖民地和新航路。

“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

第四:出行的目的

明成祖登基後,因為得位不正,想盡快得到周圍小國家的承認,就命人下西洋以宣示國威。(或許還有尋找建文帝的目的)其本質是政治活動,沒有經濟利益,等朱棣死後,就很難延續下去。不像西方,航海一開始的目的就是尋找黃金,就是開拓殖民地與新市場。

“鄭和遠航,大張旗鼓。宣威異域,舉世矚目。舳艫千里,觀者如堵。乘風破浪,風雨無阻。飄洋過海,觀風察俗。奇珍異寶,互通有無。七下西洋,應付自如。絕域殊方,心悅誠服”。

我想如果當時明朝開始了殖民活動,今天的歐美就是我們了,甚至還要超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