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河西走廊》

看完紀錄片《河西走廊》,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彷彿穿越了時空,緊跟著歷史的步伐,來到河西走廊,看到了兩千年來,河西走廊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文化演變過程。這部紀錄片全面的記錄了河西走廊的歷史發展,文化習俗和自然風貌。將一段浩瀚的歷史擺在我眼前,讓我領略到中國西部文化的獨特魅力。

河西走廊不只是黃沙漫漫,戈壁堅硬,這裡還是一段通向文明的道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紀錄片的每一集都有對應代表性的歷史故事。悠揚而神秘的配樂,讓河西走廊散發著古老而神秘的氣息,讓我忍不住想要去揭開那神秘的面紗,看清它的真面目。

我很佩服漢武帝劉徹,年僅17歲,便展現出來自己的雄才大略。如果沒有他,便沒有張騫出使西域,而西部文化的大門仍將緊閉。我更佩服張騫,這個婦孺皆知的人物。在朝堂上,他身著朝服,一拜一叩首,當他領旨轉身的那刻,我看到了一位肩負國家使命的勇者,看到了他揮別故土的不捨與不辱使命的決心。那一刻,西域文化的大門悄然開啟。

他穿過鬱蔥的山林,來到荒漠和戈壁。當他被抓成為匈奴的俘虜時,我的心緊緊的揪起,害怕他會受到生命威脅,也害怕他會放棄自己的任務。但是他在匈奴營裡,從未忘記過自己的身份。一個人是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堅持不懈,不忘初心?經歷十三年的滄桑,回到了夢中的長安城。他站在高處眺望城樓,眼中是說不完的思念與喜悅。這一刻,我高興又心酸,只想走向前去對他說一句:歡迎回家。

漢帝國與匈奴的生死纏鬥進入了白熱化時期,秣馬厲兵的沙場上,初出茅廬的霍去病率領八百將士孤軍深入,擊退匈奴。他是那樣的英勇無畏,在疆場上馳騁,所向霹靂,捍衛自己的國家。有著生為華夏人,死為華夏魂的精神。正是因為有著像張騫和霍去病這樣勇敢的人,我們的祖國才會越來越繁榮,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而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學習,堅持不懈,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為振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出一份力!

河西之戰大獲全勝,全線打通了河西走廊的通道,開啟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門,使絲綢之路初具形態。同時,這也為“一帶一路”建設打下了基礎,促進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千多年前,如果張騫沒有義無反顧的踏上探索西域的征途,想必如今又是另一番場景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沿著河西走廊大規模進入中國,佛教徒宣揚佛法為河西走廊留下了寶貴的佛教遺產。這時,我突然想起了王圓籙,那個在敦煌發現了藏經洞的道士。他最後把洞裡相當大一部分的經文賤賣給了外國人。腐敗的官員,流落的殘卷,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這是中國的文化之傷。同時,我們應當反思,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我們要培養重視優秀文化的思想。毛澤東說過:“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資產。”

看完整部紀錄片,我終於揭開了河西走廊神秘的面紗,感受到了跨越千年歷史的雄壯、輝煌與蒼涼。它是如此的震撼人心,激盪著我的民族之心,燃燒著我的民族之魂。在紀錄片的最後,給了這樣一句話:“曾經發生的故事已成為永恆,走向未來的腳步仍在繼續。”那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的確成為了永恆,而我們祖國的前程似錦,我們更是要堅定中國夢的步伐不斷前進,像張騫和霍去病一樣熱愛自己的祖國,不忘初心!

《河西走廊》這部紀錄片就像一顆明珠照得我心絃微漾,它在展示迷人的西部文化的同時,也讓我懂得了,一個國家的昌盛和延續離不開堅持不懈的勇者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更是要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一位愛國的勇者,傳承中華優秀文化!

文/梨子洲頭

行走在《河西走廊》
行走在《河西走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