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大漢風雲

河西走廊——大漢風雲

1200公里的河西走廊足以媲美西藏的梵天淨土

在今天的中國版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由西北至東南走向的省級行政單位。甘肅省是中國西部的一個省份,形狀如一隻“如意”。

河西走廊——大漢風雲

它的中段是一條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因為地處黃河以西,形似一條走廊,被稱為“河西走廊”。這條通道東西長1200公里,寬數公里到近百公里不等,東起烏鞘嶺,西至星星峽;

河西走廊——大漢風雲

河西走廊地形圖

南側是祁連山脈,

河西走廊——大漢風雲

祁連山

北側是龍首山、合黎山。

河西走廊——大漢風雲

合黎山

河西走廊——大漢風雲

龍首山

這條走廊起源於數億年前的一次地殼鉅變,歐亞板塊與印度次大陸板塊的撞擊而緩慢隆起,形成地球上最高也是最地球上最龐大的地質構造體系-青藏高原。與此同時,一條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弧形山脈被頂推隆起,這就是祁連山。在祁連山的北麓自然形成了這條咽喉般的狹長走廊。

河西走廊——大漢風雲

祁連山和河西走廊

它南北溝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東西連接著黃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河西走廊——大漢風雲

青藏高原的隆起切斷了北上的印度洋暖溼氣流,使得中國西北地區形成了大面積的戈壁荒漠。但幸運的是在來自太平洋的季風吹拂下,豐沛的山區降雨使祁連山成為一座伸入西北地區的“溼島”。

祁連山覆蓋的積雪和史前冰川融化形成了中國第二大內流河-黑河。

河西走廊——大漢風雲

八一冰川

河水奔湧而下,源源不斷的流進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大漢風雲

黑河溼地

在黑河的東西兩側是石羊河和疏勒河。

河西走廊——大漢風雲

石羊河

河西走廊——大漢風雲

疏勒河

這三大水系形成片片綠洲,成為滋養生命的搖籃。

河西走廊——大漢風雲

河西走廊水系圖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中亞和西亞的必經之路,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後來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註定要從這裡穿過。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河西走廊關乎一個國家政治經略、經貿促進、文化促進的宏圖大夢。對於生活在中原的人們,打通河西走廊,前往更為遼闊的西部,是他們不變的夢想。這夢想的開端源於兩千年前一個帝國的開拓。

秦末漢初,趁著中原混亂之際,匈奴傑出的首領冒頓單于,殺父自立,驅逐東胡、月氏等名族,一統大漠。他們控制的地域龐大,東起遼東平原,橫跨蒙古草原,西與羌、月氐相接,北達貝加爾湖,南到今天山西、陝西的北部。雄踞高原,俯視中原復地,成為漢帝國最強大的敵人。

河西走廊——大漢風雲

匈奴疆域圖

公元前201年,匈奴騎兵南下圍困太原,剛剛統一全國的漢高祖劉邦,親率軍隊營救,卻被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險些全軍覆沒,史稱“白登之圍”。漢兇第一次交鋒以慘敗收場,漢高祖被迫採取屈辱的和親政策,同時每年還要送給匈奴大批的生活物資。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登基,他剷除“異姓王”,平定了劉姓諸王叛亂,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經濟上休養生息,國富民強。但是軍事和外交的羸弱讓漢帝國被北方的匈奴壓制了幾十年。無奈的屈辱已經延續了五代皇帝,年輕的劉徹決心改變這一切。決定聯合被匈奴驅逐,被迫遷往西域的月氏國,東西夾擊匈奴,徹底解決匈奴的威脅。

然而通往西域的唯一通道河西走廊卻卻控制在匈奴手中,出使西域,尋找月氏可謂是九死一生。27歲的張騫不畏兇險勇敢的站了出來,應募出任使者。出隴西,經匈奴,果然被俘虜。為了套取漢朝的情報,匈奴並未殺他,而是勸他為匈奴效力,張騫的拒絕使他被匈奴軟禁九年。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張騫:

“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

後逃脫,繼續西行。穿越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翻越帕米爾高原。這相當於從今天的內蒙古走到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沿途人煙稀少,水源奇缺,備嘗艱辛。最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足跡遍佈中亞以及天山南北,深入瞭解了西域社會。這裡的草木畜產與中原不同,更有一種汗血寶馬的優良馬種,高大俊朗,決非中原所有。

如果能打通河西走廊這條咽喉要道,中原與西域的貿易往來將暢通無阻;漢帝國的視野也將更加開闊,帶著這樣的想法,張騫決定儘快返回長安。

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事與願違,時運不濟的張騫又被匈奴俘虜,又被拘留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當他再次回到長安,十三年已經過去了。張騫十三年跌宕起伏的出使經歷,對於漢帝國來說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地理大發現。

河西走廊——大漢風雲

這位探險家的獨特經歷及其一番域外奇談立即引起漢武帝的強烈興趣,並被史官司馬遷收錄在《史記.大宛列傳》中,成為後人瞭解西域的寶貴資料。司馬稱張騫出使西域的行為為“鑿空”絕非妄言。張騫的所見所聞讓地處亞洲東部的漢帝國視野大開。他們的目光已經可以通過河西走廊,翻閱崇山峻嶺,看到了中亞、西亞、以及羅馬帝國。

公元前123年,為解除匈奴對漢帝國威脅,打通河西走廊,大將軍衛青率十萬大軍與匈奴對決。漢武帝以張騫為校尉軍銜跟隨衛青出擊漠北,張騫利用他熟悉匈奴軍隊特點、具有沙漠行軍經驗和豐富的地理知識的優勢,為漢朝軍隊做嚮導,指點行軍路線和紮營佈陣的方案。司馬遷在《史記》裡寫到張騫

“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 ,確保了戰役的勝利。

17歲的霍去病隨軍出征,霍去病率領800騎兵孤軍深入,立下戰功。這個年少輕狂、衝動驍勇的軍官,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的束縛,更不安常理出牌;這個年輕的皇家軍官採用輕騎兵快速突襲的“閃電戰”常常讓匈奴措不及手。

公元前121年春,年輕的霍去病率領一萬騎兵,穿過烏鞘嶺,急速轉戰6天,連續掃蕩五個部落,隨即越過匈奴人放牧的天然草場焉支山,斬殺匈奴軍隊一萬餘人,驚慌失措的匈奴首領帥殘部逃走,霍去病一直追擊到河西走廊的西端的敦煌才收兵回撤。這是霍去病騎兵閃擊戰術的正規實驗,結果大獲全勝,打了一場漂亮的運動戰。然而這次戰役並沒有圍殲匈奴,匈奴首領逃之夭夭。

同年夏天,漢武帝決定發動第二次戰役,霍去病率領嚴格挑選的騎兵向西北挺近,繞道匈奴後方,然而與霍去病協同作戰的友軍卻迷失方向,未能到達既定位置。霍去病決定鋌而走險,獨立完成殲敵任務。面對突然從背後出現的敵軍,匈奴軍主力措手不及,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反擊,遭遇毀滅性打擊。從此祁連山中,焉支山下優良的天然馬場——山丹軍馬場歸漢帝國所有。直達今天這裡人稱我們的“第一任場長”是霍去病。

河西走廊——大漢風雲

山丹軍馬場

被霍去病擊潰的匈奴唱著悲涼的歌退出祁連山。

“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興奮的漢武帝,下詔表彰霍去病的戰功,併為他建造一座 豪華府邸。聽說此事的霍去病上奏說: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公元前121年年底,霍去病接受河西走廊匈奴首領的投降,歷經三次的河西之戰的霍去病終於打通了河西走廊。

公元前119年夏,為鞏固河西戰果,漢武帝發起了空前的“漠北大戰”。

河西走廊——大漢風雲

漠北之戰

直擊匈奴單于本部。霍去病的部隊在全殲匈奴主力後,一路衝到被匈奴人視為聖地的狼居胥山,並率領大軍進行了祭天儀式,史稱“封狼居胥”。肥美的河套地區併入漢帝國版圖,至此陰山以南地區再無匈奴人蹤跡。唐代詩人王昌齡作詩讚之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此以後,整個河西走廊併入漢帝國版圖,漢帝國通向西方世界的大門打開了。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第二次徵召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帶領300人龐大使團攜帶絲綢、茶葉、牛羊幣帛等浩浩蕩蕩的向西域進發。此時河西走廊已在漢帝國的掌控之中,張騫使團順利到達西域,成功出使了烏孫、大宛、大月氏、身毒等國家

河西走廊——大漢風雲

張騫將中原的物產和先進的生產方式傳到了西域,西域的名馬、銀器等也源源不斷的傳入中原;西域各國紛紛派遣使節來漢建立外交關係。我們今天熟知的胡蘿蔔、石榴、瓜果蔬菜以及獅子、駱駝、鴕鳥等動物也陸續沿著這條走廊傳入中原。

遺憾的是河西走廊繁榮的經濟景象,霍去病無緣再見,公元前117年九月,年僅23歲的霍去病突然去世。他短暫又輝煌的一生,猶如一顆耀眼的彗星,光芒四射的劃過天宇,又匆匆忙忙的消失在夜空之中。漢武帝厚葬了這位他的愛將,並將他的墓地修成祁連山的樣子。

河西走廊——大漢風雲

霍去病墓地

他的靈魂與河西走廊融為一體,還有佇立在時光斑駁歲月中的馬踏匈奴雕塑。時至今日,蘭州市依然雕塑有霍去病的巨大雕像,人們以這樣的方式紀念這位征戰河西的英雄。

河西走廊——大漢風雲

霍去病雕像

公元前111年,漢帝國在河西走廊的四個行政管理區設置完成他們是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

河西走廊——大漢風雲

河西四郡

武威,即武功軍威之意,顯示漢帝國的軍威到達河西。

張掖,斷匈奴之臂,張漢朝臂掖。

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衝,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

敦煌,即盛達輝煌之意。漢武帝以這樣一種方式把他經略西部的夢想留在了河西走廊上。

公元前60年,漢帝國設置西域都護府將新疆和廣大中亞地區併入漢帝國版圖,至此通向中亞和遙遠地中海的商路完全打開。這條生死攸關的戰略通道將在中國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海運興起以前,這條通道是中原通向世界的主要通道。兩千年後,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利息霍芬在其所著《中國》一書中第一次將這條橫貫歐亞大陸的交通要到稱之為“絲綢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