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河西走廊又稱甘肅走廊,別稱:雍州、西涼、涼州。甘肅省境內,全長1200多公里,最寬處約300公里,海拔高度1500米,其西寬東窄,由一系列北西走東南走向的高山和谷地組成,面積66萬公頃,屬於祁連山地槽邊緣拗陷帶,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形成。範圍: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南為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北為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是一個狹長平地,形狀似走廊,位於黃河以西的地方,故稱“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乾旱少雨,風大沙多,光照時間長,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由於周圍高山上常年積雪,融水豐富,灌溉農業發達,形成了武威、張掖、酒泉等大片綠洲,主要水系有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景點有嘉峪關、鳴沙山、衛星基地、張掖丹霞地貌等等。

河西走廊從古至今在我國地位都極其特殊。

“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河西走廊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古時,河西走廊歷史可追溯到先秦時期,是我國曆史發展的重要傳承和紐帶,也是世界溝通中國的橋樑,是古代絲綢之路必經之道。河西走廊在古代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軍事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不可磨滅的地位。

“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河西走廊現在的重要地位

第一、河西走廊是亞歐第二大陸橋必經之地

亞歐第二大陸橋,又稱新亞歐大陸橋。有第二,肯定有亞歐第一大陸橋了,是從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到荷蘭的鹿特丹港,但跟我國沒有什麼關係;還有亞歐第三大陸橋,是從我國廣東省深圳市到荷蘭的鹿特丹港。迴歸正題,亞歐第二大陸橋,東起我國江蘇省連雲港,向西橫跨我國十多個省區,由新疆西北邊境得阿拉山口出境,經過中亞的哈薩克斯坦、歐洲的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直抵荷蘭北海邊的鹿特丹港,全長10900千米,連接太平洋、大西洋的國際海陸通道,是陸地上的“亞歐生命線”,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一段就是從甘肅省的河西走廊通過,選擇河西走廊是西去必經之地,別無他法,如果選擇南邊,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施工難度太大;如果選擇北邊,途徑蒙古國,把我國西北內陸繞過,更加不利於我國西北內陸經濟發展;選擇“河西走廊”作為修建亞歐第二大陸橋,不僅可以帶動我國西部經濟發展,也可以節約成本,因為大西北開發,修路架橋是必須的,一舉三得。也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大動脈,是我國與西方國家經濟貿易,文化交流往來的陸上通道。因此,河西走廊是我國西北內陸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地位特殊。

“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第二、河西走廊是向西北內陸調水的最佳選擇

我國西部大開發,尤其是西北內陸的新疆地區,由於氣候乾燥,多風少雨,植被稀少,蒸發量大於降水量,我國大部分沙漠位於該地區,限制了新疆地區的經濟發展,氣候環境也不適合人類生存,缺水問題是解決當地人們生產生活的前提。河西走廊,位於我國第二階梯之上,海拔1500多米,形狀如走廊,兩側為南山和北山,“天然水渠”,是向西北內陸調水的最佳選擇路線。比如我們以前提到的“紅旗河”工程(又叫臧水入新工程)、“南水北調”工程西線調水入新工程、黃河汛期調水入新工程、引渤海水入新工程等等,雖然幾條設計路線來自全國不同方向,但最後都是選擇彙集到黃河上游寧夏蘭州段與河西走廊交匯點,通過河西走廊向西北內陸調水,這是最佳方案,不僅工程量小,技術難題少,而且成本低,施工時間最短,見效最快的路徑。因此,河西走廊是向西北內陸調水的最佳選擇路線。

“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第三、河西走廊在西北內陸戰略地位特殊

河西走廊是中原文化與西部地區文化交流融合的通道;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連接新疆、西藏地區的紐帶,像高速公路、高鐵,鐵路、石油管道、西氣東輸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工程,都通過這裡把西部和內地緊密聯繫起來。新疆、西藏地區關係著國家的戰略安全,便於國家對該地區的領導, 國際上有突發事件時,河西走廊成為我國向西北地區資源運輸和“調兵遣將”的必經之路,其地位不可替代。

“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原創作品,有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閱讀更多作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