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悍的清朝军队,为何放弃了金属铠甲,使用了看似非常简陋的棉甲?

繁华万里


要论铠甲的防御力,肯定是金属铠甲最佳,像中世纪的欧洲骑士都是身披重铠,穿在身上刀枪不入 寻常武器基本很难对它造成伤害。

但是这东西缺点也很明显,比如负重大、造价高、生产周期长等等。这也是为何后期清军放弃了金属铠甲的原因。

铠甲这东西并不能说越坚固越好,还要视情况而定。

当年努尔哈赤起兵抗明的时候,就只有十三副铠甲,后来随着八旗子弟兵的不断壮大,传统的金属铠甲已经不再适合他们,他们便又借鉴了明军的棉甲。

首先这东西造价低廉,相比铠甲的大金属贴片制作棉甲实在是太过轻松,只需要把棉花打湿之后反复打压成薄片,然后把棉片缝在棉布上即可。

相比于金属铠甲的千锤百炼,棉甲在生产工序和造价上都比金属铠甲更加适合大规模武装。 虽然金属铠甲防御性能不错,可是也并不是没有缺点,铁片之间的间隙就是最好的攻破点。只要将武器刺入其中便可破防,这种几率还是偏小的,当然了清朝后期都是使用火药的,这类枪械都为散弹类枪械,虽然射程不远穿透力不强但是胜在杀伤范围大。

而传统金属铠甲鳞片间的间隙无疑是最好的破防点。而棉甲就能很好的避免这点,别看它是棉甲但也不是完全由棉花打造的,分为内外两层,在棉甲的最内层还嵌有一层铁片使的棉甲足以抵挡低端火器的伤害。

还有一个原因是早期同明朝军队进行交锋中,发现鸟枪的弹丸在远距离射击是无法穿透层叠起来的棉花纤维的。

另外,满族兴起于东北。他们的早期活动范围都在东北地区,到了冬天之后这里的气候特别寒冷。这个时候穿戴金属铠甲不仅不御寒还会增加寒意,而如果再配上厚厚的棉大衣,士兵的灵活性就会大大下降,而且金属铠甲都是由是金属贴片拼接而成异常厚重。

而这个时候如果佩戴棉甲,不但可以御寒保暖,还能在作战的时候少穿一两件内衬,更加灵活,早期清军的棉甲都重达二十斤左右,所以丝毫不用担心它们的防御能力。

但是棉甲也不是每个清军都可以穿的。

早期清军都以八旗兵为主,他们都有铠甲可穿而且战斗勇猛。

可是随着战争的不断减少,八旗子弟开始不断腐败,贪污严重。官吏争相贪污,克扣军费严重。军费不断缩减,那铠甲制造自然成了难题。军队能穿的铠甲也是越来越少。

再加上军队为了区分军队,显示八旗子弟的与众不同。棉甲就算有也是优先配给八旗兵,像绿营这样的是无权穿戴的。

当然了,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武器技术的不断发展,铠甲的防护力自然也是大不如前。到了后来清军干脆用布褂代替这些铠甲。可能这也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改变吧!


历来现实


棉甲不是清朝的特色,早在元朝的时候就出现了棉甲。

棉甲的制作比较容易。棉花7 斤,用布盛于夹袄内,粗线缝紧,泡入水中,之后再取出来,放在地上晒干就可以了。



元朝时期,棉甲还是小范围的运用,当时的棉甲防御力不高,但胜在轻,减轻了士兵的负担。元朝以骑射作为其主要战力,轻的棉甲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出骑兵的优势。

到了明朝,棉甲就得到了改进,在棉的基础上,加入了铁片,从而增加的棉甲的防御。明朝初期,棉甲应用还不是很广泛。到了明朝后期,火器这种大杀伤武器被发明了出来,冷兵器被淘汰了。棉甲和金属铠甲相比,棉甲更能抵御火器的伤害。

早期的火器是那种散弹枪,一枪下去会射出很多细小的弹珠,这种弹珠的范围很广,而且又细,一般的金属铠甲都是有缝隙的,而这些弹珠就可以通过缝隙进入士兵的身体内,从而引起士兵的死亡。

而棉甲不同于金属铠甲,首先棉甲没有金属铠甲的那种缝隙,霰弹无法通过缝隙进入人体。其次,棉花是有弹性的,远距离的霰弹是无法射穿棉甲的。因此在火器出现后,棉甲就越来越流行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末年,明军主要在辽东一带活动,而辽东环境恶劣,气温较低。面对这样的情况,崇祯是打算全面推广棉甲的,把棉甲作为军队的配备推广下去。奈何,当时的明朝国库空虚,根本没钱做这么多的棉甲,再加上魏忠贤和东林党在这个问题上意见又不一致。故,棉甲在明朝军队中没有得到全面的应用。一直到清朝时,棉甲才在军队全面应用。

那为何清朝军队也喜欢使用棉甲呢?

一:棉甲比较保暖,可以御寒

清军在入关之前,都是待在关外的。大家都知道关外天气比较寒冷,长期处在零下几度。寒冷的天气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就如当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攻打苏联,前期德军是势如破竹,一路打到了苏联首都莫斯科。但,当时莫斯科天气寒冷,零下十几度,德军完全不适应,再加上又没有御寒的衣服,直接导致了大量的德军被冻死。


而在天气影响下,德军战斗力直线下降,最后被苏军大败。

军队要有战斗力,那么就一定要解决这个温度问题,只有士兵暖和了,才有力气打战了。

当时的棉甲正好解决了清军这个难题,棉花是很好的保暖衣,有了这件棉衣,自然也就解决了寒冷的这个问题。

二:棉甲制作简单,价格便宜

传统的铠甲制作是非常复杂的,就拿软甲来说,首先,需要量体裁衣,然后几个师傅就开始分工合作,有的师傅做铁丝,有的师傅做圆环,一环扣一环。一件金属铠甲至少要一周才能完工。


而棉甲只要有几斤棉花就可以做出来,同时这种棉甲可以批量生产,还能二次回收利用。

总结

棉甲这种铠甲,适用了初期的火器时代,凭借着便宜,轻巧以及良好的防弹力,在明末,清初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到了清朝末年,这种棉甲在面对西方的洋枪洋炮时,又变得一无是处,很快就被淘汰了。


历史发报君


可能受影视剧影响,很多人以为清朝军队只穿棉甲,事实不是这样的,他们装备最多的甲具有2种,分别是棉甲、锁子甲。

观看清朝紫光阁二十五功臣像,我们就能发现有3人穿着相同制式的锁子甲,可以推断清军装备此甲的数量不会少。另外,据《清会典》记载,清军共有明甲、暗甲、棉甲、铁甲4种铠甲形制。

当然,清军里棉甲的数量占有多数,那么相比较其他朝代,为什么棉甲会占主流呢?

棉花是宋朝传入我国,自然宋朝之前就别想有棉甲,即便是宋朝也没有棉甲。因为受纺织技术的限制,宋朝的棉布一度比丝绸还要贵重,这再次验证“物以稀为贵”的道理。

宋末元初,黄道婆的纺织技术改革,直接推动中国纺织业走向成熟。这时候,军事上首次出现棉甲,它具有保暖、价廉、质轻的优点,还对早期的火药弹丸具有良好的防御能力。

棉甲分为2类,一类是棉铁复合甲(清代的重量为35-40斤),它又分为暗甲、明甲,前者是用泡钉在衬里内缀铁皮、后者是以棉胆为底外裹铁片或锁甲。另一类是纯棉甲(清代的重量为15-20斤),完全由模压的棉片构成。

棉铁复合甲因为优良的实战性能,深受清朝官兵的喜爱,从入关立国到西北平叛,滚滚沙场到处闪耀着棉甲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建立后逐渐确定棉甲的形制,分为身甲、披膊、甲袖、前档、左档、甲裙、护心镜7大部分,按八旗颜色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8色。

到了清朝中期,棉铁复合甲不再受到欢迎,天下承平日久,谁也不想没事多承重。这样一来,华丽有余、防御不足的纯棉甲就受到军队的追捧,最终沦为仪式性的道具。晚晴之后,随着先进火器的大行其道,棉甲彻底走向衰落。


子屠龙


棉甲应该也称“绵甲”,是一种以柔克刚的盔甲,绝对不是简陋的,而是中国古代盔甲历史上一次较为先进的形态。

铠甲在古代战争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甚至在古代,兵器的管制都没有盔甲严格,在很多朝代,民间私自藏储盔甲就是重罪。

汉朝时期的名将周亚夫晚年的时候,他儿子给他买了几百副盔甲打算给他陪葬,结果周亚夫还没等死呢,就因为私藏盔甲被告有造反的嫌疑,当时周亚夫辩解是儿子买的陪葬品,周亚夫是一代名将,死后想有点排面其实也无可厚非。

(周亚夫)

但是审理此案的廷尉怀疑周亚夫是要到阴间谋反,最终把周亚夫逼死。

在历朝历代中对盔甲的管制都特别严,从宋朝的《宋刑统》到清朝的《大清律例》中都秉承“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

盔甲的数量是国家军事实力最重要的体现,相对于兵器来说,盔甲的作用更大,在努尔哈赤起兵的时候,说的不是多少人马,而是十三副甲胄起兵,可见盔甲在战争中的作用。

清朝一直以骑射得天下,对盔甲的重要性是很了解的,那么清军为何会放弃金属铠甲,而使用棉甲呢?

实际上,棉甲本身就是对金属铠甲的进步一些,而且制造棉甲并非从清朝开始,是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的事情。

明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点小高峰,所以在钢铁盔甲的制造上也很先进,但是随着外来火器的引进,旧式恺甲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这个时候布面甲应运而生,属于当时最先进的盔甲形态,这种盔甲以布为表里,内装棉花,再钉缀金属甲片而成。

相对于金属盔甲来说,这种棉甲轻便、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并且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正因为如此,实际上晚明时期不论是明军还是清军,都已经开始装备这种新式的棉甲。

而且清军的棉甲最初还是从明军手中缴获,后来进行改进而成。

棉甲看似没有金属盔甲高端大气上档次,是因为制造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最主要的材料就是棉花和铁片,在棉花采摘后,先沁水,然后反复拍打成很薄的面片,再把这些面片弄很厚实的棉布,两层棉布之间再用铁片和铜钉固定。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棉甲能够推广有两方面的基础性指标,一方面是棉花在传入中国后逐渐推广,尤其是明朝时期大力推广棉花种植,使得棉花能够适应大规模穿戴。

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在制造棉甲的过程中,也展现出很多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棉甲在战争中的作用,一方面是棉甲较厚,能够减少当时火器的伤害,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棉甲它首先是棉花做的,很保暖,明清时期的战争大部分都是在北方,在冬天的时候能够御寒,非常适合当时的战场环境。


史论纵横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有很多,大体如下:

第一,火器成为战场主角。

在明末时期,很多明军部队都装备了大量的火器。

一些部队火器装备量,甚至高达二分之一!

而金属铠甲,对于明军火器的防御效果很烂。

北方作战的明军,火器以发射霰弹为主,比如著名的三眼铳,都是在几十米近距离发射霰弹。

金属甲主要防御人体的重要部位,以硬质金属防御精锐的弓箭和冷兵器砍杀。

但对于这种霰弹或者鸟铳的弹丸,金属甲则挡不住。

尤其是霰弹散布范围广,一片覆盖过去,有很多缝隙的金属甲是对付不了。

而古代没有抗生素,金属霰弹射入人体很容易造成感染,导致士兵送命,威胁是非常大的。

这种情况下,棉甲就出现了。

由于棉花种植的普及,满清逐步发现棉花纤维具有很强的防弹能力。

身穿着棉袄,并且在要害部位加装金属甲片,可以有效对付火器霰弹。

这些小颗粒的霰弹,在较远距离是难以射穿棉花纤维的。

由此,棉甲就越来越盛行了。

第二,天气原因。

谁都知道,满清入关之前都是在北方苦寒之地作战。相比明军的进攻,寒冷同样是很大敌人。

在之前的作战中,满清冻死冻伤的军人,并不亚于作战的伤亡。

而棉甲本质也是一件棉衣,具有相当好的保暖能力,适合北方的天气。

第三,制造较为容易。

棉甲制作工艺如下:将棉花打湿,反复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张这样的棉片在缀成很厚很实的棉布,两层棉布之间是铁甲,内外用铜钉固定,就是棉甲了。

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在棉甲上加装金属甲片,以增强防御,但会增加重量。

显然,这样的制作并不复杂,比全金属铠甲要简单得多。

有意思的是,其实棉甲也不是便宜货。在清代,棉花也是很值钱的,很多人一辈子只有一件棉衣。

所以,满清初期其实并没有装备多少棉甲。直到满清中期,棉甲才越来越多,到乾隆时代就成为主流了。

可惜,到了清末鸦片战争时期,棉甲面对洋人的燧发枪再次不堪一击,迅速淘汰了。


萨沙


棉甲并不是八旗军特有的装备,在明朝中后期,明朝军队就已经开始大量装备棉甲。


我国最早的棉甲是由元朝军队发明的,蒙古骑兵擅长马上作战,无法使用笨重的传统铠甲,为了提高士兵的灵活度,元朝军队发明了一种用棉片装订而成的铠甲。这种铠甲在要害部位装有铁片,既能够保护士兵,又能够提升士兵的灵活度,是铠甲技术的一项进步。


因为早期的棉甲防御能力较差,元朝军队并没有大量装备棉甲。明朝中后期,明朝军队的主要对手都已经装备了火器,传统的铠甲不仅十分的笨重,而且还缺乏防御火枪攻击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军队改良了元朝时期的棉甲,在棉甲的棉片中间部装上薄铁片,增加了棉甲的防护能力,棉甲也开始大量生产,成为了明朝军队最常见的铠甲之一。

努尔哈赤刚刚起兵的时候,八旗军队只有13幅铠甲,这13副铠甲还是努尔哈赤的老祖先传下来的。在八旗军队不断壮大之后,为了抵御明军火器的攻击,八旗军队开始大规模的制造铠甲。


在选择铠甲的时候,努尔哈赤看中了明朝军队使用的棉甲,通过仿造从明朝士兵身上缴获过来的棉甲,八旗军队也开始装备了棉甲。


努尔哈赤之所以选择棉甲作为八旗军的铠甲,主要是因为棉甲相比于传统铠甲具备三个优势。


第一个优势是棉甲更适合明末清初的战争需要,传统的铠甲都是由铁片拼凑组成,这些铁片非常的厚重,穿在身上影响士兵的灵活,不利于八旗士兵骑马作战。


而且传统的铠甲不能防御枪械的攻击,明末清初时期的枪械都属于散弹类的枪械,这种枪械的射程和穿透性都不大,杀伤范围却非常的广,能够打中传统铠甲鳞片之间的缝隙。


棉甲的外层和内层都由韧性很好的棉片组成,这些棉片能够抵挡住火枪的攻击。

第二个优势是造价低廉,棉花要比铁更容易获得,八旗军所处的东北地区是国内重要的棉花产地,因此八旗军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棉花供给。


而钢铁的制造成本比较高,制作过程也比较复杂,远不如棉甲更加的经济实用。棉甲的制作成本低,意味着八旗军队可以装备更多的棉甲,棉甲的质量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


早期八旗军队的棉甲重量往往在20斤以上,防备刀剑的能力也丝毫不亚于钢铁铠甲。


第三点优势是棉甲能够当做棉衣使用,具备一定的御寒能力。


八旗军队早期的主要活动地区是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的寒冷,普通的铠甲都是由钢铁制成的,在冬季的时候需要穿上厚厚的棉衣御寒。


由于钢铁铠甲本身就比较笨重,再配上厚厚的棉衣,士兵的灵活性会大大下降。棉甲的内外两层都是由棉片组成的,棉花具备御寒保暖的效果,使用棉甲作为铠甲,士兵在作战的时候不仅不需要增加棉衣,而且还可以减少一两件内穿的衣物。

正是因为棉甲具备有如此多的好处,八旗军队才会放弃生产传统铠甲,换装了新式的棉甲。当然棉甲在八旗军队中存在的时间也不长,随着火枪的威力不断增强,棉甲和传统铠甲最终都被淘汰掉了。


历史总探长


棉甲的起源还要从元朝说起,由于蒙古、满族都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大多都是苦寒之地,当地的气温非常低,因此使用厚厚的铠甲,严重的影响了马背上的民族的战斗力,因此蒙元发明了棉甲,但当时依旧处于冷兵器时代,因此效果不佳,只有少部分部队配备了棉甲。

自明朝中后期开始明军以及当时的清军都配备了这种棉甲,当时的棉甲非常先进不仅能够大大提供士兵的机动性,而且还提供了抗寒冷性,努尔哈赤靠着自己祖上的十三副铠甲起兵时,这十三副全部都是棉甲。


棉甲的好处很多:机动性强、抗寒冷、在要害处插上铁片还是阻挡火器的危害,当时的火器可能一下子打不死人,但中弹后的士兵很可能受到严重的感染而死,因此棉甲的出现大大的减少了火器的危害。


而且满清没有入关之前的发源地在东北,东北的气候是非常冷的,如若穿上笨重的铠甲里面在穿上棉衣棉裤,那士兵根本不用作战,因为没有一点的机动性,简直是砧板上的鱼儿,任人宰割。

棉甲提供的抗寒性大大的减少了这种情况的发生,起初努尔哈赤是没有办法才穿戴这些棉甲的,可后期发现棉甲的作用远远大于笨重的铠甲,因此清军入关后八旗子弟也全部穿戴这些棉甲,来提供军队的机动性。


并且在盛产棉花的地区,找铁块与找棉花哪个容易?当然是棉花,因此这种棉甲就地取材制作十分简单,包括铠甲抵御火器攻击的能力,简直为零。那既然如此还要笨重的铠甲做什么呢?


传统的铠甲不能防御枪械的攻击,明末清初时期的枪械都属于散弹类的枪械,这种枪械的射程和穿透性都不大,杀伤范围却非常的广,能够打中传统铠甲鳞片之间的缝隙。


再者,棉甲的造价相比金属铠甲较为低廉,而且耗时较短。打造一副金属铠甲需要“千锤百炼”,工序非常复杂,不仅成本高,而且耗时间。而棉甲只是把棉花浸水后反复打压成薄片,然后把很多个薄棉片缝制在棉布上,在内部嵌上铁片即可,成本和耗时要比金属铠甲低很多,适合短期大规模列装。

正是因为棉甲具备有如此多的好处,八旗军队才会放弃生产传统铠甲,换装了新式的棉甲。当然棉甲在八旗军队中存在的时间也不长,随着火枪的威力不断增强,棉甲和传统铠甲最终都被淘汰掉了。


历史红尘


清军在早期已重甲闻名,清军重甲步骑兵在对明军的战争当中,取得了极大的战功。根据明朝的记录,八旗重步兵和重骑兵都是身披重甲,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

说夸张一点,八旗军精良的盔甲,对明军简陋的火门枪和弓箭,都有很强的免疫能力。而明军的盔甲则是非常差,根据熊廷弼的报告,我兵盔甲既皆荒铁,胸背之外,有如徒袒,贼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脇,每发必毙,谁能抵敌!

到了乾隆时期,清军出现了一次非常重要的武器变革,清军开始全面换装重型火绳枪了。当时准噶尔军队的重型火枪,不但远胜清军火枪,甚至比清军的轻型野战火炮还狠。双方的巨大差距,简直是“我子母炮(清军野战炮)击远轻便不及贼之大鸟枪(准噶尔火枪)。”

清军也开始仿造这种大威力火绳枪,由于这种火绳枪可以轻易击穿铁甲,随着数量越来越多,清军也就逐渐淘汰了重甲,只有棉甲一类的轻甲保留。

要知道乾隆20年出击,准葛尔,清军出动北路军3万,西路军2万,动员,北京八旗4000,黑龙江八旗2000,索伦巴尔虎兵2000,绥远右卫八旗2500,西安八旗2500,凉州八旗1000,宁夏八旗1000等15000八旗军。

察哈尔蒙古4000,厄鲁特蒙古4300,归化城土默特蒙古1000,阿拉善蒙古500,哲理木蒙古2000,昭乌达蒙古2000,喀尔喀蒙古3500,和托辉蒙古500等17000蒙古。还有宣大绿营炮兵1000,甘肃绿营1万人,缠头回回向导200人。

辎重,后勤28000人,张13.8万,骆驼2.2万,火枪37500支,大炮500门,弓箭2万张张。这种阵势,还要那么多铁甲干嘛?


深度军事


铁甲是非常昂贵的装备,无论在哪个朝代,只有精锐部队和高级军官才得以全身铁甲,其他大部分士兵的护具都是很简陋的,有的士兵甚至没有护具。而到了清代,随着热兵器的进一步升级,耗费巨资的铁甲已经没有多少意义,所以被彻底淘汰

自古以来全身重铠的部队就没有多少,不是每个士兵都能身披重甲,只有精锐部队才能获得全身的铁甲,至于全身铁甲的骑兵部队,其数量就更加稀少了。

在古代维持一支常备军是非常花钱的,尤其是北宋之后,朝廷采取募兵制度,士兵所有的武器装备都由朝廷配备,这对政府财政构成了极大压力,给所有士兵都配备铁甲是不可能的,大多数士兵都是穿着皮甲、布甲,甚至有纸甲。

所谓“纸甲”就是用纸做的铠甲,《南史·齐本纪》中曾首次记载纸甲:

“及至近郊,乃聚兵为固守计,召王侯分置尚书都坐及殿省。尚书旧事,悉充纸铠”。这句话中的“纸铠”就是指的“纸甲”。

(今天复原的纸甲)

得易于造价便宜,材料易得,纸甲在整个唐宋时期都非常盛行,主要用于民团等武装。至于铁质铠甲,只有朝廷的军队才装备得起,而即便是朝廷的正规军,也不是所有士兵都能身披全身铁甲,大多数士兵的铠甲只是能够挡住胸腹等重要部位,能够全身披甲的部队必定是精锐中的精锐。

以上所说的军队都是指步兵,全副武装的重骑兵则更加费钱。

首先重骑兵不仅士兵要全身铠甲,战马也要披甲,而且重骑兵的战马必须都是良马,否则如此沉重的盔甲,一般马匹根本承受不了的,这些东西加起来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就算是鼎盛时期的王朝,重骑兵的数量也就几万人左右,例如金朝的铁浮屠(重装骑兵),总兵力应该不会超过一万。

《宋史·刘琦传》中曾记载完颜宗弼南下入侵时的场景:“ 兀术(完颜宗弼)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图”。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到,完颜宗弼南下攻宋也就带了3000铁浮屠,可见重骑兵的金贵。

总的来看,中国古代的骑兵部队本来就很少,全副武装的重骑兵就更少了。

(军事爱好者复原的铁浮屠)

棉甲最早出现于元代,明代时开始兴盛,关于棉甲的流行,今天盛传着它有两大优点:

第一,对火器的防御性能较好

第二,保暖性较好,适于严寒地区使用

但其实这两个优点都站不住脚,首先是吹捧棉甲防御性好的言论,这个大家听听就好,不能当真。虽说明朝时期的火器性能比较一般,棉甲在一定距离外对火器有一定的防御力,但是棉甲能挡住的子弹,铁甲也能挡住,这个不需要质疑,而铁甲能挡住的子弹, 棉甲就不一定挡得住了。

其次,保暖问题并非是铁甲的重殇,穿铁甲时里面多穿点棉衣即可,又不是光着身子穿盔甲。当然,棉甲的灵活性确实要比铁甲更好一点,毕竟铁甲质量更加沉重,但是在防御性上,铁甲是远超棉甲的,明代精锐部队或者高级将领都是穿着铁甲,只有底层士兵才穿棉甲,甚至有些部队只穿“棉坎肩”一类的防具。

所以棉甲的流行还是在于其造价便宜,如果政府财力允许,必然还是首选铁甲。

(明代身着棉甲的士兵)

(穿着铁甲的明军禁卫部队士兵)

(明代仇英的《倭寇图卷》,图中明军士兵的装备非常简单,只有骑在马上的军官才穿着铠甲)

清朝在崛起之初是明帝国的藩属,在铠甲以及武器制造上基本都是借鉴明朝,但由于铁甲的制造难度太大,所以八旗也是以棉甲为主。

到了清朝中期时,火器的发展又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火炮和燧发枪的威力下,无论是棉甲还是铁甲都弟弟。既然铁甲也扛不住火器的威力,那干嘛不使用便宜的棉甲,于是铁甲就被彻底淘汰了。而棉甲也只有八旗使用,绿营连棉甲都没有,就一套棉服。

到晚清时期,伴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近身肉搏战已经不再是战争的主流,最终连棉甲也给淘汰了。

(晚清绿营照片)


千佛山车神


古代战争中,除了比拼将士们的战斗力和体力,提供防御力的铠甲也相当重要,它能够有效地保护将士们的身体不被箭矢利器所伤,由此可见铠甲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从汉代开始,一支配置精良铠甲的军队就是精锐之师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隋唐宋时代,军队使用铁片铠甲达到了巅峰。

在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中,列有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环锁铠和马铠等五种。

到了明朝,由于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明朝人发明了一种棉甲,这种棉甲看起来没有那么笨重,看上去防御力也不怎么样,但是却取代了铠甲,成了军队的标配。而且明朝之后,清朝军队还是使用这种棉甲,这种看着简陋的棉甲凭什么会成为明清两朝军队的标配呢?



棉甲制造成本低

据《唐六典》记载有十三种:即明光甲、缀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予甲、马甲,主要供步骑兵使用。

古代的生产力非常低,一切都是人工制造,特别是铁器金属的冶炼技术,当时要给一位士兵打造一套铠甲,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古代的军队,只有正统主力正规军才能装备铠甲,所以使得价格昂贵。从唐宋时期开始,棉花种植开始广泛应用到中原地区,但当时的纺织技术不行,所以棉花价格也高。到了明朝,纺织技术得到革新,棉布开始可以量产,价格也较为低廉,这时有人发明了棉甲,可以代替铠甲应用到军队中,而且价格比起金属铠甲可是便宜太多了,从此以后,棉甲就被广泛应用到了军队中。



棉甲更轻便,而且防御力不低

重型金属铠甲是为了增加抗冲击力,保护性能确实好,但金属铠甲穿着笨拙,以明朝的金属甲为例,其重量达到了30公斤,这等于背负几十斤的重量在作战,确实对士兵的体能造成了负担。而且金属铠甲在冬季保暖也是问题。在寒冷的冬季,穿上冰凉又笨重的金属铠甲,确实不怎么好受,会让士兵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据史料记载:明代着眼减轻镜甲遵量,每付减至40斤至25斤,多为铁阀甲、锁子甲。

棉甲的外里两层为棉布,中间铺上一层溥溥的铁,棉甲表面甲钉,是为了固定铁片而用。经过精心制作的棉甲,具有柔软、轻巧、以及防寒保暖的作用,经过反复泡制的棉布,沾湿后防御力大增,可以抵御初级火器和利矢的射击。平常时棉甲的防御力也不差,就算被箭矢所伤,棉甲的缓冲力也会抵御一部分伤害,使伤害不足以致命。



清朝时期的火枪已广泛应用

清朝时期火枪的发展已经到了相当的水平,即使是金属铠甲,也会被大威力的火器打穿,根本起不到多少防御作用。在火枪面前既然防御力都差不多,那当然是选择造价更便宜,更适用于战斗的棉甲了。

这里所说的价格相对便宜的棉甲,其实造价也不算特别便宜。尤期是清朝末期,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库中的白银大量流往国外,导致国空虚。所以清军的军队装备并不见得好。以棉甲来说,只有满清八旗军主力军队才配备有棉甲,大部分绿营军都是没有棉甲的。

也是在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的火枪威力也比较大了,棉甲的防护力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同时进攻火力又比别人弱,已经沦落到了全面挨打的局面,这也是清朝闭关锁国,腐败无能造成的恶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