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舉措助推我市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自2015年以來,我市採取得力措施,不斷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摸清了農村集體資產家底,增加了農民收入,發展了農村集體經濟。2017年,我市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1652元,同比增長9.7%,增幅居全省第一。這是9月10日記者自市委農辦獲得的信息。

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體系建設。市、縣、鄉逐級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作為“書記工程”,黨政一把手直接抓、負總責。2015年,我市在華龍區3個村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2016年1月,全市第一個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合作社在華龍區勝利辦馬呼村成立。目前,全市形成了完整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體系,有國家級試點4個、省級試點5個、市級試點8個。華龍區、範縣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國家級試點的“領頭雁”作用,通過“三清兩公開”工作法、“三四五”工作法等,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

加快探索建立“三資”監管平臺和機制。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關鍵。目前,全市建成7個縣級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87個鄉級農村產權交易服務大廳,累計完成產權交易1920宗。華龍區積極發揮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範區優勢,探索創新了“三管、一審、一監控”管理機制,即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中心受村(居)委託,管資金、管資產、管資源,實行村審議、鄉審計、區網絡平臺監控,該區統一監管農村資金1.97億元、集體資產2.84億元。

加快探索農村改革助力脫貧攻堅的路子。我市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抓手,利用改革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解決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不足、只見“物”不見“人”的問題,堅持“輸血”“造血”並舉,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我市確定29個貧困村作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試點,各試點村集體經濟收入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村級集體經濟逐漸壯大。濮陽縣在174個貧困村大力開展扶貧就業點建設,全縣共建成扶貧就業點118個,為該縣2018年脫貧提供了產業支撐。範縣確定了“三步走”工作思路,3年內計劃消除一批村集體經濟空白村、壯大一批薄弱村、造就一批富裕村,確保該縣574個行政村全部有集體經濟收入,實現貧困戶和村集體“雙脫貧”目標。

加快探索集體資產股份抵押貸款辦法。我市依託農村產權交易服務平臺,在濮陽縣開展政府主導型的“農地+擔保+基金”試點,在臺前縣開展金融自主型“增信模式”試點。截至目前,全市發放農村產權類抵押貸款1萬餘筆,發放金額7.25億元。濮陽縣在“兩權”抵押貸款的基礎上,在174個深度貧困村開展集體資產抵押融資探索。目前,該縣渠村鄉大閔成村、郎中鄉馬白邱村、海通鄉何鎖成村3個村已啟動改革。大閔成村有權證的資產價值評估為148.57萬元,通過集體資產申請抵押融資40萬元,實現了資源由“死”到“活”的蝶變升級。

加快探索扶持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形式。我市積極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工作,進一步擴大試點範圍,根據產業基礎、區位優勢、資源稟賦等基礎條件,通過“村集體+合作社”“村集體+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股份制合作社獨立經營”等模式,進一步探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目前,全市確定76個村為試點村,共安排省以上財政資金6384萬元,每個試點村平均支持100餘萬元,市、縣分別配套10%的資金。清豐縣馬莊橋鎮趙家村,以發展食用菌為主導產業,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零的突破。(記者 段利梅 通訊員 許來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