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青迎來搭乘大陸“改革開放快車”最佳時機

“當前,祖國大陸的發展為兩岸同胞幹事、創業提供了大好機遇和廣闊平臺。兩岸青年交流融合,攜手同行已成潮流。” 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理事長郭金龍說。9月20日,由兩岸企業家峰會主辦的2018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研討會在崑山舉行。來自兩岸的各方負責人、企業家和青年代表400餘人匯聚一堂,圍繞“成功從這裡起步”主題,在探討中達成了眾多共識。

臺青大陸就業創業迎來更多機會

兩岸企業家峰會臺灣方面理事長蕭萬長表示,大陸近年來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消費市場之一。“十三五”規劃、“一帶一路”倡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為臺灣青年到大陸就業、創業、發展事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與更多選擇機會。

2016年夏天,鄒鴻泰和妻子一同辭去臺灣高校的工作,帶著未及3歲的孩子到溫州大學就業。工作很快就步上了軌道,但孩子上學問題以及其在臺任職經歷和學術成果能否得到大陸職稱評聘體系承認,成了他最大的心病。幸運的是,今年2月,國臺辦、國家發改委等31個部門共同發佈《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措施》(簡稱“31條惠臺措施”),各地隨後紛紛出臺細化落地措施,這些政策措施無疑為臺灣青年來大陸就業創業提供了更多便利。

蘇臺兩地保持多年雙向互動,尤其關注臺灣青年來江蘇發展。目前,江蘇設立了12個國家級、9個省級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10個省級實習基地。今年以來,江蘇面向臺灣青年提供的實習崗位和就業崗位分別超過了1000個和1300個,全省新增臺灣青年創業項目155個。越來越多臺灣青年看好江蘇,在這裡找到了就業崗位和創新創業機會,成為新時代新江蘇人。研討會上,江蘇同時發佈了《江蘇省臺灣青年實習專項扶持計劃》和《江蘇服務檯灣青年實習就業創業政策彙編》,不僅提供1000個2019年臺灣青年在江蘇的實習崗位,還將設立臺灣青年實習獎助學金。

新興行業成為青年聚集地

“這麼多年來,我已把自己當成了崑山人,崑山也沒把我當外人。”崑山龍騰光電有限公司產品研發中心總經理、江蘇省(龍騰)平板顯示技術研究院院長鍾德鎮感嘆說。2006年,他來到崑山,一直帶領團隊研發產業核心技術與共性技術,自去年開始佈局全面屏,不到一年就連續推出了三代產品,他也成為何梁何利基金青年創新獎設立20多年來大陸臺籍首位獲獎者。

在沙丘資本聯合創始人劉凡眼中,改革開放後,第一波來大陸的臺灣創業者以從事製造業或產業鏈上下游相關行業為主,而現在的臺灣青年更青睞從事文創、物流或互聯網等行業。

“再好的種子也需要沃土,栽在花盆裡只能長成小花小樹,只有種在原野裡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和森林。”在與兩岸青年交流創業經驗時,360集團董事長兼CEO周鴻禕強調了“天時地利人和”,即順應天下大勢,挑對行業,找對土壤,找到方法。他認為,對於沒有背景和資歷的臺灣年輕人來說,互聯網行業更容易成功,因為它服務的對象就是最有活力的年輕人。在創業早期不要奢談商業模式,而應先到市場找用戶,瞭解用戶的需求。

2000年年初,吳明勳和夥伴創立了臺北愛迪斯通科技。四年後,VR客戶遍及臺灣高校。受大陸市場的吸引,2004年,他又在北京中關村成立公司。2008年抓住虛擬現實在航空、航天、高鐵等行業應用的機遇,在北京的企業年產值如今已達6000萬元。“大陸VR/AR產業鏈完整,還有政策和資本的優勢及B端市場的機會,歡迎臺灣青年朋友一起來開拓商機。”他熱情地說。

克服“水土不服” 實現更好融入

劉凡坦率地指出,臺灣青年在大陸創業時往往會出現一些輕微的“水土不服”。比如,對大陸的法律法規不熟悉,對許多規範制度不適應;創業初期發展預期太理想化,在與大陸青年的交流上存在部分隔閡等。他建議臺灣青年應加以改進,多和大陸優秀青年交流合作。

周鴻禕認為,要重新定義創業,“從0到1”適合獨立創業的只是少數,“從1到N”參與創業也能獲得成就感,實現夢想。他建議,臺灣青年放下身段,先加入大陸的創業公司、互聯網公司做員工,用一到兩年時間找到創業夥伴和導師甚至平臺,找準自己的位置。

吳明勳也提醒說,大陸是個臥虎藏龍的地方,比技術、比資金、比人才,都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臺青想要在大陸創業,必須秉持不急不躁、蹲好馬步的工匠精神,才能真正讓公司在大陸這片寬廣無垠、競爭激烈的市場裡持盈保泰,長久生存。

“未來三到五年內是臺灣青年到大陸創業的最好時機,甚至可說是黃金期。” 武漢新營想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執行長彭少康認為。這也正如河南太能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戴繼濤所說:“我們正處於中國改革開放的黃金時代,一切才剛剛開始。”

江蘇經濟報記者 杜穎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