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先前戰役相比,庫爾斯克會戰為什麼讓朱可夫更高興?

白楊樹下談歷史


庫爾斯克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中,德國與蘇聯於庫爾斯克爆發的一場大型會戰,雙方共投入了超過268萬名士兵和6044輛坦克,會戰期間更發生了規模第二大的坦克會戰(最大為布羅迪戰役),並有激烈的空戰參與。

庫爾斯克會戰是德軍最後一次對蘇聯發動的戰略性大規模進攻,德軍計劃使用4個集團軍,欲從由南方的別爾哥羅德自南向北以及自北方的奧廖爾自北向南夾擊庫爾斯克地區,企圖合圍在庫爾斯克以西的中央突出部的共有6個集團軍的蘇軍,重奪戰略主動權。


由於蘇軍事先已得知德軍要進攻的情報並已做好建立3道防禦線的嚴密防禦和駐守數量極為龐大的兵力,德軍進攻步調緩慢且付出傷亡慘重,最後因為在1943年7月12日德國的盟友意大利王國被盟軍登陸西西里島,不得不抽調兵力防衛意大利而被迫中止堡壘計劃的進攻。此次戰役後期,蘇軍發動一連串大型進攻戰役:奧廖爾進攻戰役(1943年7月12日-8月18日)、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進攻戰役(1943年8月3日-8月23日)相繼收復了奧廖爾、別爾哥羅德和哈爾科夫,德軍向第聶伯河方向全面敗退。

庫爾斯克戰役是蘇德戰爭的分水嶺,戰役之前德軍還有一定程度上的戰略主動權,能夠自主選擇發動進攻戰役和進攻方向;戰役之後,德軍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蘇聯紅軍從這裡開始了收復國土的大規模的全面進攻。庫爾斯克會戰同時也被視為歐洲東部戰線的又一個,也是最後一個關鍵轉捩點。


庫爾斯克會戰對德軍和統帥的士氣的打擊是重大的,在此之前,德意志國防軍從來沒有在戰略進攻方面內失敗過,所有的失敗都是在離出發地200公里之外發生的,並且大多在寒冷的冬季。

庫爾斯克會戰徹底結束了“蘇軍冬季進攻,德軍夏季進攻”的作戰方式,導致了德軍士氣的崩潰;此役德軍被擊毀坦克和自行火炮過千輛,新式“虎-1”、“豹”坦克和“斐迪南”自行火炮儘管大規模參戰,也沒能挽救戰局,自身也遭受了巨大損失,使德軍精銳裝甲部隊的士氣受到沉重打擊。

蘇軍也為庫爾斯克會戰付出了巨大代價:紅軍陣亡25餘萬,受傷60餘萬,被擊毀坦克和自行火炮6799輛,被擊落飛機2200餘架,但戰役的最終勝利使蘇軍從此完全獲得了蘇德戰爭戰場的戰略主動權。這次會戰後蘇軍又向德軍發動了連續大規模進攻戰役,收復大量領土,在11月解放了基輔,同時蘇軍的各級指揮員也在戰火中迅速成長起來,指揮系統也越來越成熟。


鄜延路節度使李


1943年2月,歷時兩個半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了。蘇軍在各個方向上開始大舉反攻,德軍邊打邊退,並實施了反衝鋒,遲滯對手進攻。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相機出擊,迫使蘇軍退守到庫爾斯克,形成了一個正面寬約400公里的突出部。

雙方稍事休息的同時,都將目光放在了這個“惹眼”的突出部上,並引發了一場戰略大決戰。然而,圍繞著“突出部”,雙方將領各執己見,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不得不由各自的統帥來定奪。這裡面有什麼鮮為人知的內幕嗎?

曼施坦因方案遭到古德里安等人的反對,卻迎合了德國元首的願望。

1943年春,在曼施坦因的反擊下,重新奪回哈爾科夫,並將戰線推進了100多公里。這對一路敗退的德軍來說,無疑是一針“強心劑”,德國上下一片歡呼。同時,他建議趁對手立足不穩,分兩路從“突出部”底部包抄,圍殲蘇軍的重兵集團。

在他看來,這個“突出部”集中了蘇軍40%的兵力,一旦成功將徹底改變戰局。但這個方案立刻遭到古德里安和莫德爾的反對,在他們看來,眼下德軍的實力不足以吃掉“突出部”的蘇軍,繼續進攻,無疑是“拿雞蛋碰石頭”。

高級將領們的據理力爭、互不相讓,甚至相互人身攻擊,一直鬧到德國元首那裡。但讓古德里安和莫德爾等人沒有想到的是,德國元首傾向於曼施坦因的方案,確定為“堡壘計劃”,並全力支持。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奪回戰略主動權,重塑德軍威風。這個“突出部”在地圖的位置確實十分誘人,在它的最窄處不過100公里,在相向進攻中是很容易達成的。更具誘惑的是,一旦消滅“口袋中”的重兵集團,主動權將完全易手,德軍還可以騰出20個師的兵力。

其次,任何軍隊都怕被包圍,尤其是蘇軍。戰爭初期,德軍“閃擊戰”的目的就是快速穿插,一旦對蘇軍形成包圍,他們會立刻“不戰而降”。眼下的“突出部”有“異曲同工”的效果,如果兵力準備得當,是完全可以“翻盤”的。

更重要的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動搖了盟友們繼續戰鬥下去的決心。意大利和羅馬尼亞開始嘗試與同盟國求和,土耳其也不再和蘇聯“擰著幹”了,就連芬蘭也在考慮與蘇聯達成和平協議。必須用一場勝利,來挽回外交的被動局面。

說白了,贏得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政治和軍事意義一樣重要。為了贏得戰役,德國可以說是下了“老本”,“突出部”兩側集結了90萬人,大量的“虎式”、“豹式”坦克,以及“象式”坦克殲擊車裝備到部隊。此役,他們要勢在必得。

然而,德軍的“堡壘計劃”正合朱可夫的意。

1943年4月,蘇德戰場上的形勢發生了逆轉,蘇軍的整體實力超過了德軍。作戰部隊達660萬人,超過了德軍;火炮10萬門、坦克一萬輛,是德軍的兩倍,戰機更是達到1萬架,是對手的3倍,而且,武器質量不相上下。

當然,蘇軍的高級將領們,也關注到了庫爾斯克突出部。一些將領建議,先發制人繼續進攻,不給對手任何反應的機會,已晉升為元帥的朱可夫卻不這麼看。在他計劃中,要以大縱深防禦體系,消耗德軍的有生力量,而後“轉守為攻”,理由是:

一是,勒熱夫一戰,德軍的實力猶存。儘管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掩蓋了蘇軍在勒熱夫的損失慘重,但朱可夫心裡十分清楚,德軍的實力遠沒有到崩潰的地步。其中央集團軍群40萬人,25天悄然撤退100公里,就是最好的證明。

二是,德軍士氣並未瓦解,蘇軍還需要磨合。曼施坦因在不利的情況下,重新奪回哈爾科夫,很好地說明了德軍的戰鬥素養依然很高,蘇軍官兵的戰鬥經驗有待提高。在朱可夫看來,越是勝利在望的時候,就更應該謹慎小心。

關鍵是,將德軍的重兵集團滯留在庫爾斯克,並依託大縱深防禦體系,將其有生力量徹底地消耗在蘇聯境內,為以後的順利進攻創造條件。當然,也只有這樣,才能死死的“粘住”德軍主力,不給對方輕易“逃脫”的機會。

蘇聯統帥十分贊同朱可夫的打法,他希望通過“先守後攻”,徹底打擊德軍的銳氣,並顯示出蘇軍強大的實力。為此,按照朱可夫的計劃,在近300公里縱深部署了130多萬部隊,火炮19000門、坦克3400多輛,戰機2000多架。

特別是莫德爾進攻的北方,更是朱可夫重點防範的區域,他構築了8道防線,設置了4個梯隊,並將實力雄厚的草原方面軍作為戰略預備隊,隨時投入反攻。此刻,朱可夫心裡想的就是,專等第9集團軍來進攻,他要報勒熱夫戰役的仇。

德軍的“堡壘計劃”還未實施,就先輸一招。

1943年7月,蘇德雙軍都將關乎命運的選擇,放在了庫爾斯克“突出部”。為此,雙方進行了長達3個月的精心準備,都希望這一戰能將對方置於死地。然而,就在德軍準備進攻前,卻遭到了蘇軍的猛烈炮擊,打亂了攻擊節奏。

原來,蘇軍通過抓到的俘虜,得知德軍進攻的準確時間,並在其行動前一個小時,朱可夫下達了向德軍陣地炮火急襲的命令,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損失不小,直到3個小時後,才開始進攻,讓他困惑的是,蘇軍的防守非常堅決。

蘇德雙方的一千多輛坦克“糾結”在一起,空中的拼殺也一樣慘烈,一個志在必得,另一個決不放棄,誰也不讓誰,簡直就是“殺紅了眼”。開戰第一天,德軍只前進了8公里。隨後幾天,德軍不計傷亡地衝擊,但始終未能推進一步。

朱可夫感到對手的攻勢明顯減弱,果斷下令從正面轉入反攻,在蘇軍優勢兵力的打壓下,德軍被迫轉入防禦。也就是說,德軍長期準備的總攻不到一週就瓦解了。當然,盟軍登陸西西里島,德軍不得不抽調部隊支援,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在諸多利好的形勢下,朱可夫命令戰略預備隊也加入到了反攻,一時間,漫山遍野的蘇軍坦克和士兵衝向德軍陣地。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苦苦堅守了25天,依然沒有看到蘇軍減緩攻勢的意思,而且好像越打越多,只得請示撤退。

眼看大勢已去,德軍最高統帥部同意了莫德爾的請求,第9集團軍一口氣撤退150公里。蘇軍收復了大片國土,在50多天的戰鬥中,儘管損失了80萬人,比德軍的損失大,但蘇軍經得起這樣的消耗,反觀德軍,其損失的50萬人卻無法得到補充。

庫爾斯克會戰後,蘇軍在大縱深戰役的實踐經驗大幅提高,並且建立與之配套的諸多合成化集團軍,以及以坦克為突擊力量的坦克集團軍,在以後的軍事行動中,發揮巨大作用。而德軍從此一路下坡,徹底放棄了攻佔蘇聯的想法。

如果按照莫德爾的意見,放棄“堡壘計劃”,德軍還有“生機”嗎?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朱可夫傳》、《回憶與思考》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朱可夫高興的理由:一是,二戰時期,德軍的坦克部隊是一支作戰能力最強、作戰武器最先進的部隊,德軍能夠發動閃電戰就是以德軍的坦克部隊能夠快速進軍為基礎的。二是,德軍坦克部隊的強與弱,對未來蘇德戰爭勝與敗的發展動向,有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三是,庫爾斯克會戰,實際上是蘇軍坦克部隊與德軍坦克部隊之間展開的一場坦克大會戰,其中,蘇軍在此次戰役中殲滅了大量的德軍坦克,使德軍已完全傷失了再次主動發動戰略進攻的軍事能力。


劍鋒過了不留痕


其實很簡單,在蘇軍慘敗的初期,朱可夫是大本營代表,而不是任何一個方向上的具體軍事主官。

他不用像各個部隊上的那些指揮員一樣負具體責任,儘管那些紅軍指揮員們所犯下的錯誤實際上是在他的檢查、督促下發生的。

而庫爾斯克則是一場空前的大勝仗,這一次,作為大本營代表的格爾吉奧同志,自然而然的當仁不讓要“負起責任”來了。


顫動的丹田


一,朱可夫在此戰役開始前,就清醒認識到當時敵我力量的實際情況,堅持先防禦消耗德軍實力後,再大舉進攻的戰略方針,並頂住巨大政治壓力最終說服了鋼鐵慈父和同僚們,後來戰役的進程如他所料。二,他明白終於有機會繼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得到了一個一舉消滅南線德軍取得輝煌勝利建功立業的好時候,能不興奮嘛?


用戶8444213600509


平原地理條件,蘇聯的新式坦克集群,都對紅軍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