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观念淡薄的人是什么心理?

小虫虫


家庭观念淡薄的人是从小缺乏爱,对父母敬畏大于依赖。上一辈的人都是吃过很多苦,结婚后还没做好准备,就稀里糊涂升级当了父母,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从小家里穷,一年也吃不了几次肉。家里给我的感觉就是缺钱,日子过得窘迫。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很多那个时候过来的人从小都会洗衣做饭。父亲每天很早就去烧砖窑厂干活,吃晚饭时才回来。母亲在家务农,每天就是下地,地里总有忙不完的农活。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家里都在为了钱拼命的干活。大人从外面干活回来心情不好,孩子就成了出气筒。每天的氛围都很紧张,看到父母脸色不好都溜着墙根走。图片来自网络,向作者致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看到电视上演家长打孩子,镜头一转孩子捂着脸说:“你打我,你凭什么打我”!。现实生活是,打你是因为不听话,打完你都不知道你错在哪里。敢犟嘴接着打,打完不让哭就赶紧憋回去,否则会接着挨打。估计上一辈的人就是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所以他们用这种方式对孩子也觉得没什么不对。他们不知道孩子也有自尊,也需要爱。不是孩子不跟他们亲,是他们用武力把孩子推到了那个缺乏爱的世界。图片来自网络,向作者致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跟父母撒娇,也尝试过一回。因为去别人家吃饭的事儿,我歪着头说给我两毛钱买糖我就去,其实母亲若不给,哄我两句我就不会要了。母亲不给,我就撒娇说,那你不给我就不吃饭了。我以为我的撒娇会换来她的疼爱,事实是她在街上抓住我抬手就打。当时内心充满了恐惧我挣脱她的手就跑开了,谁知道她撵着我围着村子跑了一圈最后撵到家。她打了我将近半个小时,我那天饭也没吃拿着书包去了学校。老师都来上课了我还在哭,停不下来的那种哭。例如这种事儿,数不胜数。

到现在我跟家里都不亲,晚上睡着了做跟家有关的梦,都是发自内心的恐惧。就想逃离,有多远逃多远,只有远离了自己才能安全一样。


(点灯熬油写的原创,严禁抄袭,违者必究。欢迎大家点赞、转发、关注、留言讨论)


麻爪工学院首席瞌睡家


感情的事有时候很复杂。

题主的问题应该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了。

很多孩子在小时候没有感受温暖的家庭情感,各种压力扑面而来,学期成绩上的或者是平时调皮捣蛋之类的。

遇到这些事,很多家长会使用直接暴力的处理办法。

比如,小孩不明事理,一些时候调皮了,家长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是一顿打或骂。

这比较常见。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很要不得的,那就毫无营养的说教,嘀嘀咕咕因为一些事情,就说教个不停的。

把孩子说的头昏脑胀,这种不是培养出暴力侵向,是就是让孩子神经衰弱

一般题主这种关系,我觉得。需要慢慢重建,

比如自己生小孩开始,为人父母以后,转化角色后都要重新经历一次

是重蹈覆辙,还是与时俱进,就看当事人是怎么对待的了


情感看单


我小时候也经常被父母打骂,只要没有顺着他们的意就是一顿拳打脚踢。导致在大学毕业后我有想远离他们的想法,就去了外地工作。我也很少给他们打电话,也没有想联系的想法,我们都有着相同的生长经历。

每当看到同事、朋友给家里打电话嘘寒问暖,说想他们的话,想吃他们做的菜时,我都觉得离自己特别遥远,也根本说不出这种话。有时我也在想自己心里是不是有病,又或者是不是不孝顺,和你有着相同的想法。

后来接触到心理学,我了解到其原因所在。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要归根于我们小时候由于不好的经历引起的心理创伤,从而导致了心理阴影。
心理创伤(psychic trauma)

个体经历了一种或多种超过其生活经验范围的事件,威胁到身体的完整性;或目睹了他人受伤害、受威胁而产生的负向情绪反应。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长期经历的忽视、情绪虐待、躯体虐待或者暴力,都会促进心理创伤的形成。

而摆脱心理创伤最有效的方法运用倾诉、共情和换位思考。倾诉

倾诉可以释放情绪和缓解压力。不妨找三两好友也聊聊她们的成长故事,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也许你会发现你的经历或心理创伤和她们比起来根本就不算什么。其实,你才是幸运儿,最幸福的那一个。

共情(empathy)

共情,即同感,同理心。

首先,想想父母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我们好,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认为“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而这些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

其次,想想父母生养我们的不容易。找个时间和他们好好说说话、聊聊天,仔细观察下他们日渐苍老的身体,布满褶皱的面孔,以及止不住地往外窜的白头发。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想他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和难言之隐,父母也不例外。父母是为我们着想的,可能教育和处理的方式不当而伤害了我们幼小的心灵。谁都有犯错的时候,作为子女我们应当更能理解和体谅父母。

以上列举了倾诉、共情、换位思考三种方式的作用,希望可以帮你消除心理创伤,与父母更和谐的相处。

心理学受益者和爱好者;每天专注分享最实用的心理学知识。让心理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三分钟学心理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最重的了。我们常说家国家国,家是放在国之前的了。家庭观念淡薄的人,我想首先要考虑的是其原生家庭的问题,通常来说,原生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不够紧密甚至是疏离的关系。或许其父母夫妻关系也是貌合神离的,甚至本身就是单亲家庭。所以对于家庭,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依恋感。不过从题主的描述来说,倒也不是这方面的原因了,这可能就是你的家庭教育方式上出现问题,让你与父母亲之间产生心理隔阂和矛盾,久久不能释怀而已。因为童年的阴影,致使你对于家庭的印记马上与父母亲愤怒的情绪产生联系,导致你以为自己是个家庭观念淡薄的人。其实是你无法消除掉内在的那份恐惧感。

的确,家庭暴力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做家长的往往是很难知晓的。棍棒之下出孝子,这是中国人比较传统的教育模式。别说是你父母,或许可能不懂什么教育心理学,就拿我来说,从事这个行业,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曾经有一个阶段也是棍棒教育,因为我采用其它方式,有时的确好像是没有什么效果,不过自从孩子说过一句“没见过你这样的父母,一个把我打死,一个把我骂死”之后,我就很少再用棍棒教育了,除非实在是原则性的事情。在孩子长大后,有时他想起妈妈骂他的话,犹自感到心寒。这一点让我感触非常大,语言暴力的伤害性胜过肢体暴力。跟你说这些,只是想告诉你,在中国,棍棒教育是一种普遍的教育模式,等你以后有了孩子,你也会发现,孩子有一段时间真的不是好言好语可以教育好的,不如给他一点伤痛才让他记忆深刻,当然即便采取这种教育方式还是需要技巧的。

我想,大多数孩子都有被父母痛打的经历,只是时过境迁,一般来说,之后都会被自己一笑带过,父母教育孩子,本质出发点还是为了孩子好,你多次被揍,估计小时也是够顽皮的了。当然你父母在方式上可能真的还是比较单一和粗暴的,才导致你心中的阴影至今无法消除。甚至都影响到自己对家庭依恋感的建立了。而从你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孝,内心有愧疚感来说,我想你并不是家庭观念淡薄的问题了,而是教育遗留症。家庭观念淡薄可能主要原因是缺少爱,而你这边,父母教育方式和沟通模式有一定问题,但是打归打,父母亲还是爱你的。想起一句儿时家庭教育俗话叫: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与君共勉,祝你能早日走出这点阴影。


鹈鹕心理



家庭观念相较于之前确实淡薄了许多,这个和现在的生活节奏、规律、习惯是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家庭教育也是起到很大的作用。


关于你说的给家里打电话少,其实我打的也不多,一般男孩子给家里打电话的都会少些,女孩子还是经常会给家里去电话的。

而你这种情况,你也说了,小时候家里打得多,其实是什么原因,想必你比谁都清楚,小时候你和家里处的关系就很紧张,而母亲一般都是很温柔的,所以你会接你母亲的电话,而对于父亲就不打了,让你打你还纠结,说明你心里有过不去的坎,至于什么就不去追究了,要你自己去解开这个心结。


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快到没时间去过多的浪费休息时间,不管是工作还是应酬,又或者看手机等等。其实还是生活规律发生了变化,现在很少再能看到四世同堂的家庭了,但是并不代表没有,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的比比皆是,这个还是要从自身找问题,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个也不必过多的自责与谴责。


特别是现在的城市,大家也都知道空间很小,老人可能会住不惯,也可能房子小根本住不下,所以才会导致现在没有很大的家庭群居,也就会出现家庭观念慢慢的淡薄,但是经常回家看望一下还是可以的,自己的父母心疼自己的子女,这就是亲情,最终问题还是要找你自己的。


关于孝道,你确实做得不够好,家庭的陪伴肯定很少,至于原因不去追究,自己去悟。

中华民族是最不缺乏亲情的民族,这也就是为什么春运会这么火的缘由,没事的时候少看些手机,少参加一些聚会,多给家人打打电话聊聊天,有空就多回家陪陪父母,家庭观念慢慢的就会回暖很多。

万不可到了--子预孝而亲不待的时候再去追悔莫及,趁现在多做些,祝你好运!

祝所有的人家庭美满!幸福快乐!


暖阳普照


题主,我觉得这件事责任不在于你!

第一,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他们从小打你,导致你的逆反心理。从而让你对家失去原有的依恋和温暖。即使你小时候有些事情做的不对,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是错的。

第二,现在你读大二。给家里打过电话,并不是没有。可见,你也不是完全把家撇在一边。但是,你母亲经常给你打电话,可以说明她还是很在乎你的。另外,父亲都是比较沉默的。如果你是男孩子,等你为人父的时候,你就知道。所以,你父亲应该也是爱你的,只不过,他不会表达。

第三,随着年龄的增长,精神独立和经济独立能力越来越强。对家庭的依赖也会逐渐减弱。属于正常现象。但是,毕竟血浓于水。亲情的羁绊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最好的礼物。不管你过得好不好,家就是家!

第四,也是最后一点。我们现在都是年轻人,也是最幸运的一代。我们有文化,也更懂得体贴和体谅别人。而对于父母,我们更应该主动一些,即使错不在我们。

所以,希望题主可以好好和家里沟通。毕竟,家人才是世界上最亲的人。


公子蒋球


看起来题目中描述的家庭观念淡薄,好像是不太想和父母交流,或者不知道怎么和父母交流。

从描述中来看,小时候被父母打的很多,现在和父母亲不起来,这显然是有原因的。也许是因为小时候经常受到家长的殴打,以至于对父母产生了恐惧或者厌恶的情绪;或者如果是在一个很少有温馨或者很少能够体会到爱的环境中长大,可能成人之后也不太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爱。

一个人之所以会对情感表现得淡漠,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不想要有亲密的情感,一个是不懂得如何建立亲密的情感。

之所以不想要有亲密的情感,可能与早期在亲密的关系中受挫有关。这里所说的亲密关系通常指母婴关系。如果一个人在婴儿期就没有体会到母亲的无条件的关注和爱,那对于一个婴儿来说就损害了他的自恋。每一个婴儿在初生与这个世界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上的一切都应该围着自己转动。如果在早期母亲没有给婴儿营造这种氛围,那么婴儿体会到很多的挫折,就会对自我产生怀疑。以至于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一个不被爱的人,是没有爱的能力的,自然也无法去爱别人。

不懂得如何建立亲密关系,可能是在早期没有习得健康的建立亲密关系的模式,或者没有体会到过健康的和谐的亲密关系。如果在一个情感淡漠的环境中成长,那么长大之后,这个人也会显得人情冷漠。孩子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和处事方式来初步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如果在家庭教育中确实对于“爱”的教育,那么自然也没有办法让孩子学会如何去爱。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林海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暖心理


看标题以为只是单纯的家庭感情淡薄,进来一看居然是童年记忆悲惨。

父母也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加上有的人脾气急,自己也是被揍过来的,所以对待孩子,在潜意识中会延续上一辈的方式。

我们这一代小时候被打的应该挺多的,大家也见怪不怪,只是很少有人想过对孩子们造成什么影响。

我们的下一代,被打的越来越少,但现在也有另一种暴力,我今天早上刚好看到了这样一幕:

大概是上一二年级的孩子,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孩子的妈妈马上情绪崩溃了,一边暴力的把她女儿拽起来,一边使劲的拍她膝盖上的土,用力之狠可以从孩子站不稳的姿势上能看得出来。一边使劲拍打,一边有些崩溃癫狂的态度在说:“七点四十了!你知道吗!四十了!四十了!你明不明白!明不明白?!你怎么搞得?!走路也能摔跤,你还能干什么?!能干什么!”

每说一句都要使劲拍两下孩子,孩子很木然的站在那里,听凭母亲的叫喊,毫无反抗之力。

我很心疼这个孩子,可是心疼无用。

父母不能选择孩子的性格和智商,孩子也不能选择父母。

生在这个家庭,遇到这样的母亲,有什么办法?

如果父母自知不足,能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状态,改善亲子关系,那么孩子会越来越幸福。

可是,如果父母不自知,把生活中种种的不如意都一股脑发泄到孩子身上,那孩子的日子过得多难受多压抑!

哎。。。

你在被打的环境中长大,你有情绪是可以理解的。

  • 你可以选择放下过去,试着理解父母的望子成龙之心,然后接纳过去的情况,接纳现在的父母,平心静气的和他们温馨的沟通;

  • 你也可以选择继续纠结在过往,因为被打的阴影确实对你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影响。你可以继续不愿和父亲交流,少打电话,这是你的权利,没有人可以强迫你。因为你毕竟长大成人了,再不是被父母随意打骂的那个小孩了。



可是,父母老了。

想必你给爸爸打电话,妈妈会很高兴吧。

爸爸虽然不会感情外露,但接到电话也会很高兴吧。

即使短短的几句话:“爸,最近身体好吗?睡的好吗?我挺好的,你多保重身体。”也足以让老人开心好一段时间。


当然,无论是出于礼节还是出于内心,老人是希望接到电话的,即使几句话。

这不是家庭感情淡薄,这是童年创伤。

希望你能早日放下,早日解放自己,敞开心扉体会生活的美好。也希望你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后,能及时反省和改善自己,不要把自己童年的创伤再传递给你的孩子。

祝你幸福。


皓月长歌正面管教


看到这个问题,我潜意识里第一想到的人是张爱玲。


17岁的那年,张爱玲的母亲从欧洲留学回来,把她乐到要跑去目前那里住2个礼拜。

回家后,继母就问张:“这几天去哪?”

张说:“去我母亲那里。”

后母一脸不爽:“谁让你去?怎不跟我说一声?”

张答:“我跟父亲说过。”

继母一把把掌地把手甩到张的脸上,幸好被张挡住。

之后继母大喊:“她打我!她打我!”


正在吸吃鸦片的父亲直接冲下来,揪着张爱玲,拳脚相加,尽管张已经躺在地下,还不泄父亲的怨气。

之后张被关起来,半年都不允许出门,然后在那里张得了很严重的腹泻,父亲打死都不肯请医生,更不会给她买药。


逃走之后,张把父亲软禁自己的经历写成英文并在报刊发表,也在她日后的写作中把对父亲的不满、怨恨和讽刺都投射在文中父亲形象塑造在文中。


张爱玲的母亲与父亲离婚,之后又漂洋过海留学去,被父亲软禁之后逃跑到母亲求救,母亲只给了她两个选择,意识拿着小钱去读书,而是嫁人。


当时的战争爆发,物价飞涨,母亲没有收入,靠祖辈遗产生活,又爱打牌。因为经常向母亲拿钱,张要经常忍受她的阴阳怪气的谩骂。


张爱玲在香港读书的时候,拿到了800元的奖金,那时候的她懂得母亲的生活不易,把那800元全部上交,结果母亲第二天就把女儿的奖金全部输掉。


不仅如此,要经常怀疑女儿跟历史老师有“私通”,而且还趁着女儿洗澡的时候闯入浴室,检查她是不是处女。


而在妈妈的生活里,男人比自己还要重要。


生活中最重要,最在乎的两人都对张爱玲伤害到体无完肤,才会有最后无情的张爱玲。


多乐事MIMI


看了这个问题的描述,我感觉问者是一个从小缺少父母的慈爱的案例,导致了亲情的疏远。从描述中来看,你应该是从小父母对你比较严厉,动不动会打你,导致心理上蒙受了一层阴影,逐渐就变成了对父母的害怕,最终疏远。

也可能你小时候太调皮了导致父母恼羞成怒打骂你,如果不是这样的原因还经常打骂你,那么就是你父母的问题了。对子女适当的管教是必须的,一旦打骂变成经常性的事件,那就会对子女造成伤害,以至于长大了产生不喜欢父母,或者疏远父母,更有甚者甚至产生记恨的心理。

不管怎样,之前的事情早已过去,父母毕竟是生育和养育我们的人,如今长大成人要怀有感恩之心,要重视亲情,对父母要尽到孝心。

那么有哪些办法可以帮助你重新建立起同父母的亲情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多看一些温暖感人的文艺作品,唤起心底里的亲情。比如我的父亲母亲,比如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路遥的《母爱是船也是岸》(多看几遍)。

2、多到公园和广场去观察,看看别的人家一家人逛公园和游玩的情景,从而触发自己的感想,焕发对父母对亲情的渴望。

3、多想想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还有父母替你做的好的地方,也许想着想着你就会泪流满面,从而意识到你所谓的家庭观念淡薄是多么自私的行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