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這三個處事原則,才算是正確看待他人


秦末的陳平,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在秦朝末年,英才輩出,有資格被司馬遷列入“世家”的,只有陳勝、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六人。陳平能列其中,可見其功勞是很大的。但是光彩的另一面,陳平又有偷嫂、收賄、叛主,品行上大有問題,然而劉邦卻接納了他,才有了陳平的“六出奇計”,也有了後來的西漢江山。

學會這三個處事原則,才算是正確看待他人

接納他人,就是接納自己。對自己厭惡的人,我們嫉惡如仇;對自己欣賞的人,我們從善如流。可是,生活告訴我們這樣不一定是對的。如何正確對待身邊的善惡與對錯,是我們一生都需要學習的。

學會這三個處事原則,才算是正確看待他人

律己宜嚴 待人宜寬

如果錯誤和過失是在自己的身上,應該嚴格對待,督促自己不應該再犯同樣的錯誤。但是如果錯誤是在別人的身上,我們應該抱著寬容的心態去原諒他人。自己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該去學會忍受,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儘自己能力想辦法去幫助他人度過難關,不能視而不見。

學會這三個處事原則,才算是正確看待他人

人為人處世的方式無外乎兩種:

第一種,凡事從自己出發。遇到事情,都首先是從自己的角度分析問題,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將情緒在自己內心消解,發揮主觀能動性。

第二種,凡事從他人出發。把所有的責任都歸咎到別人的頭上,找的都是客觀的原因,希望能夠從他人那裡得到解決的方案。

兩種方式,貫穿了自己和他人關係的始終。現實中,純粹的第一種人,是很少的,但是很多人,卻都是屬於第二種。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讓人久而久之不願意承擔更多的責任,不願意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也讓自己過得不快樂。

不一味怪罪他人,會使自己得到解脫,嚴格對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我們自身也能取得不斷的進步。

學會這三個處事原則,才算是正確看待他人

不惡小人 禮待君子

我們在生活中,時常遇到一些“小人”。我們往往在遇到他們的時候嫉惡如仇,其實生活中不是非黑即白的,在我們做選擇的時候,也不是非A即B。道理可能誰都知道,但是做起來,真的就很難了。

對待品行不端的人,我們要做到嫉惡如仇是很簡單的,但是我們要在“眼裡融得進沙子”,在內心上不憎恨他們,就非常難了。對待品德高尚的人,我們從內心深處佩服他,也是很簡單的,但是學習他們為人處世的方式,像他們一樣處理事情,是很難的。

嫉惡如仇,奉若神明,都包含了過多的情感因素。我們往往因為別人的一個過失一次錯誤,就把他在自己的內心定格了。對事不對人,說的容易,做著卻很難。門縫裡看人,一棒子把人打死,都容易自己陷入無法自拔的死結,讓自己陷入本身就不應該由自己來承擔的情緒當中。

學會這三個處事原則,才算是正確看待他人

清濁幷包 善惡兼容

世界本來就不完美,有黑就有白,有善就有惡。而我們是無法改變善惡的,必須學會容忍,培養自己寬容的心態。“人至察則無友,水至清則無魚”,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如果只是看著別人的缺點不放,那估計我們也很難擁有正常的人際關係了。人的擇友就是這樣,你的好朋友可能在別人那裡就是仇人,都是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我們只能培養自己包容的心態去接受。

學會這三個處事原則,才算是正確看待他人

三人行,必有我師。但是很少人知道下一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現在的社會之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處事方式,很容易會把自己從社會中割裂出來。正確的做法,是看得容得,善惡兼容。學習別人的長處,以別人的缺點作為自己的警戒,也隨著時代發展延伸開來成為我們的必須要理解的一個事情了。

學會這三個處事原則,才算是正確看待他人

有句話說,放過他人就是放過自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學會從新的角度去看待他人,自己也會變得越來越完美。

學會這三個處事原則,才算是正確看待他人


人生,追求的就是一個完美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