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A股会变成什么样?你怎么看?

hongse12304


A股市场在2017年经历了一场结构性牛市之后,现在基本可以断定处于熊市之中。为啥会处于熊市中呢:一方面,市场的流动性不足,没有外围增量资金介入。另一方面,A股现在整体估值偏高了,需要有一个价值回归的过程。


所以,如果后续中美贸易摩擦没有缓和,上市公司业绩没有大幅增长、资金面没有较大改变的话。那么,A股指数很可能处于逐级抵抗性下跌的趋势中,何时能走出大熊市,还真的不好说。


未来A股会变成啥样?注册制会明后两年内尽快推出,以后新股上市只要符合上市条件,交易所推荐的,都可以上市,届时会有大量的企业上市融资。当然这些拟上市企业中有好的企业,也有不好的企业。所以这需要广大中小投资者有一副锐利的目光。这可能会对投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一旦选错了个股,得出的收益率结果是千差万别。


将来趋势是,当前的审核制转为注册制,新股上市的节奏将大幅加快。此时,会有一部分散户会自感能力不足,就把资金去购买偏股型基金,交给机构投资者来打理,而机构投资者则要仔细鉴别出好的股票进行投资,每年力争给投资者满意的回报率。将来散户的比重会比现在少一些,各类机构投资者占的权重会越来越大。


不执著财经


未来,这还真是一个神奇的词语。无论是对于具体的人还是对于资本市场亦或是国家发展而言,未来都意味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单就现在来说,谁能想到全球前两大经济体的贸易关系会如此紧张,在2017年被普遍看好的2018年市场会走的如此坎坷。而未来的不确定性只会比现在更多,但唯一能确定的一点是,随着我国金融制度的逐渐完善,A股大概率会变的越来越好,A股市场上的非专业投资者会越来越少,甚至消失。

一、2018年A股难言乐观

1、存量资金紧张

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公私募、机构甚至是银行资金都是来之不易,这就导致了市场上主力资金这块儿会出现抱团取暖的现象,体现在盘面上就是一小部分板块被炒的热火朝天,但是大部分板块却频频遇冷,市场整体赚钱效应很差,这就进一步打击了市场人气,导致存量资金也面临这缩减的窘境,这种情况下,主力会更谨慎操作,抱团取暖会更加明显,从而也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即使到了5月份A股正式入MSCI一揽子指数,在如今贸易关系紧张等难言乐观的经济大环境下,这种存量资金博弈为主的市场局势恐怕也不会出现太大改变。

2、创业板牛市与否尚且难言

今年年初随着芯片等创新品种的走强,市场上出现不少认为创业板牛市将来的言论,但是目前来看创业板业绩不如预期是牛市的一大拦路虎。此前以乐视网为首的创业板个股频频出现业绩爆累的现象,导致市场对创业板的做多情绪偏于谨慎,加之创新品种经过前期炒作之后,股价处于高位,持股风险较高,也加重了市场谨慎情绪。

整体来说,创业板今年想要走出牛市初期行情并不容易。

3、价值投资一言难尽

从2017年所谓的价值投资元年,到如今蓝筹白马股价高企到无人敢长期持有,价值投资仿佛在经过去年的炒作之后已经夭折。重点是,2018年股市想要走强,蓝筹发力领涨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直持续目前这种“一日游”的蓝筹炒作上的话,那基本上股市走强就会很难。

二、未来的A股

1、专业投资者遍布

随着金融市场逐渐趋于成熟,以公私募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会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投资主体,而散户则因为专业知识的不足导致经常性亏损,从而逐渐退出股市,更多的人会选择通过购买基金等方式间接参与股市,和目前欧美股市的现状很是相似。

这种情况下,A股就会变成一个专业投资者遍布的市场,非理性的弱势群体,比如说现在的小散,则会慢慢地退出市场。

2、A股走势会越来越理性

目前A股中散户在数量上占据大半壁江山,而散户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感性”,容易被市场上的一些消息弄得人心惶惶,从而导致股价的大跌大涨,当市场留下来的大都是专业投资者的时候,业绩较差的个股将会很难融资成功,这个时候就真的成为了一个价值投资的理性市场,可预测性会更强。

以上就是我对于该问题的看法,个人观点不代表君银投顾官方观点,如有不同的想法或是建议,可以直接在下方留言或是关注我的头条号进行交流。


民众投顾


简单说下本人的看法:


1.上市公司的家数会过万;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当初设计股票代码的时候,都是六位数,就是考虑到这点,这些年,新股发了很多,迹象明显;


2.机构投资者增多;这个是大概率事件,私募,公募,机构资金,开放程度的提高,基本上在说明一切;散户的素质越来越高,开始认可“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


3.T+1会变成T+0,涨跌停板制度会取消,会引进做空机制;这些制度和美国接轨的概率极大,只是美国股市历史几百年,咱才30年。其实之前,咱也搞过改革,但是步子不能迈的太大。


4.核准制向注册制过度,最后是注册制。


5.退市制度会完善,注册制后,壳资源,垃圾股,ST股不值钱了,退市的会变多。


未来的A股大概率变成这样,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都无法阻止时代的潮流,历史的车轮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蚂蚁聊股市


这个周末前,证监会披露的2018年工作内容中,一项重大计划浮出水面。伴随着其“改革发行上市制度”、“增加制度的包容性”等新提法,“A股有望迎来自己的BATJ”的话题瞬间被引爆。

去年下半年,港股市场刚刚迎来一系列号称“20年来最大变革”的制度改革,今年初A股的历史性变革就提上日程,资本市场正变得越来越开阔。

证监会信号:改革发行上市制度

1月31日晚间,证监会指出:

“要以服务国家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导向,吸收国际资本市场成熟有效有益的制度与方法,改革发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

2月1日,新华社发表了《金融监管与你无关?银证保2018年发“大招”事关每个人》,文章提到:

“别看只有短短几句话,这可意味着发行上市制度的大变革。不光是互联网企业,符合国家战略的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生态环保等领域都有望得到特别的制度支持。路径也不止一条,IPO、再融资、并购重组,条条大路通罗马,资本市场将全方位拥抱这些新领域的优秀企业。”

步入2018年,短短一个月间“改革发行上市制度”、“增加制度的包容性”等说法就多次被提及:1月8日,证监会主席助理张慎峰提出,要提升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制度包容性、市场承载力和国际竞争力;1月15日,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强调创新制度安排,将深化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改革……

早有风吹草动,但具体政策尚未面世。整个资本市场都在翘首以盼进一步的消息。

A股市场内外压力均在,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回顾过去几年A股的政策变化,2009年7月26日,十年磨一剑的创业板开闸,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里程碑,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实现了重大突破,开启了本土VC/PE的退出渠道;2014年战略新兴板被提出,虽然此后被搁置不前,但也一度成为证监会的工作重点之一,引起资本市场的巨大兴奋感。

改革巨轮依旧向前,是什么力量在推动优化新股发行上市的条件?

各大资本市场向科技股伸出橄榄枝,赴港上市潮初现

港交所去年“搅动人心”的政策改革,显然也让A股市场加快了变革的步伐。

2017年8月,香港曾尝试设立创新板,一旦成功,对于VC/PE来说,透过资本市场退出的渠道又多了一个,对于创业者来说,港交所设立创新板,无疑为他们提供一个新的融资的平台。

紧接着12月25日,港交所宣布将在主板接受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三类企业从中受益:新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企业必须是“新经济股”;放宽已在美英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企业,来港作第二上市;无收入的、但市值在15亿港元以上的生物科技企业。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当天表示,“相信香港有条件打破美国吸纳中国新经济企业上市的主导地位”。

这意味着,当年阿里巴巴因为股权问题被港股拒之门外的事情,让港交所在4年后终于揭开伤疤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很多业内人士都在谈赴港潮将起。比如最近,独角兽小米公司即将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赴港上市传闻中还包括猎聘、映客、快手、陆金所等炙手可热的公司,以及已经迈出实质性一步的平安好医生……。

而在港交所改革之前,新加坡早已在2016年8月通过了同股不同权的制度改革,或也将在今年迎来首个IPO。同股不同权的声音在亚洲范围内起此彼伏,对于A股来说就像是晃在眼前的灯光,吸引着众多跃跃欲试的企业和投资者,也显示出全球资本市场都在对科技股抛出的橄榄枝。

面对全球资本市场对优秀科技股的追捧,港股已经行动起来,为企业提供更舒适的上市环境,A股显然也不能落后。

当年错失BAT的遗憾,和今天留住独角兽的期待

不能否认,从上市数量上来来,近几年A股表现不俗。

2016年A股IPO数量248宗;2017年则为436宗,共筹资2304亿元人民币。除了首次超越400宗,迎来A股历史IPO数量的新高外,2017年中国A股IPO数量排名也居全球第一。这个成绩单的大背景是,2017年全球IPO宗数和筹资额金额大幅上升,成为近十年来最活跃的一年,这一波节奏被A股市场牢牢把握住了。

美中不足的是,中小型企业是2017年A股IPO的主力军,“巨型”IPO的缺席依旧让这个成绩单不那么完美。根据《安永全球IPO市场调研报告》,前十大IPO筹资额均低于50亿元人民币,而2016年则有3宗IPO募资超过50亿元。

融资金额的大小一定是和头部企业的融资密切相关的,稳重有进的资本市场,曾在几年前因为阿里巴巴等一众互联网企业没能登陆A股,让很多投资者唏嘘不已。2014年阿里巴巴美股上市,其当年的融资额相当于排名第2到11位企业的总和,“痛走”海外的阿里巴巴创造了当年美国最大的IPO。而和阿里巴巴一样,排进目前全球市值前十名的腾讯,上市地也是在香港,百度、京东也是在美国上市,都与A股无缘,确实昭示了资本市场的遗憾。

2017年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迎来高潮,特别是教育、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争相登陆美国资本市场,例如信而富、众安在线、趣店、和信贷、拍拍贷等企业。这样的情况在2018年不知是否还会继续。

所以,证监会的重大改革,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让优秀的好企业留在国内、留在内地市场,让国内投资者分享优质公司成长红利,吸引下一个“阿里巴巴”、“腾讯”在A股上市。

把下一个BATJ抓在自己手里

而说到底,“放宽”政策的A股正敞开更大的怀抱接受创业公司,就在这几天,它已准备好迎接两个明星企业。

2月1日晚间,阿里巴巴与蚂蚁金服联合宣布,阿里将通过一家中国子公司入股并获得蚂蚁金服33%的股权,为自己

“亲儿子”IPO扫清障碍,有人分析,阿里入股蚂蚁金服可能是后者将在A股IPO的信号。蚂蚁金服的上市步伐正在加快,A股的政策利好已经显现,不知能否彻底破除蚂蚁同港股的绯闻。

如果说蚂蚁金服登陆A股尚有其不确定性,那360回A的板上钉钉,以及A股市场对其回A在“办事效率”上的支持,则彰显了A股留住独角兽的决心。回顾360回A的步伐,2015年尚在美股的360宣布将私有化,2016年7月完成;2017年3月,与华泰联合证券签订上市辅导协议,不过半年后宣布将借壳江南嘉捷回归A股市场,彼时是2017年11月2日;赶在2017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江南嘉捷顺利过会。2018年2月2日江南嘉捷宣布:自2018年2月28日起,变更公司证券代码和证券简称,拟变更后的证券简称三六零,拟变更后的证券代码为601360。

想要把下一个BAT抓在自己手里,A股还有哪些可期待的优秀上市标的?

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CB Insights的数据,截至2017年12月1日,全球共有220家独角兽公司。其中,中国的独角兽公司数量达到59家,包括滴滴、小米、大疆、摩拜、途家等企业。小米似乎将与香港市场结缘,新政策指引下,不知A股会收获哪颗新星。

下一个BAT是谁还未可知,但在360回A和证监会上市制度改革下,BAT等中概股的回归也成了不少人的新憧憬。A股已经向更多优质企业打开大门,渐渐成为成为全球企业上市的“新目的地”。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作者:李拜天,原文:http://news.pedaily.cn/201802/427109.shtml


投资界


日前,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所所长李迅雷表示,围绕改革和开放这两大主题,A股市场将迎来结构性机会。中国经济步入存量时代的迹象日趋明显,存量经济对应的是结构性机会。在存量经济主导下,一方面要把握住行业分化的机会,寻找行业龙头;另一方面要从需求和供给两个维度出发,增配高端消费和高端制造。

此外,中国A股实质性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在即,未来将有海外机构资金流入A股市场,预计短期流入量接近200亿美元;长期看,预计有350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流入。从其他新兴市场的历史经验看,被纳入MSCI一年后,上涨的概率远大于下跌的概率,涨幅平均在20%以上。由于A股市场体量较大,估计涨幅不会那么大,但上涨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同时,随着境外机构投资者的进一步增加,国内蓝筹股应该更受欢迎,过于强调风格切换并不足取。

(燕赵都市报 记者 罗天嘉整理)


燕赵都市报


未来的A股一定是国际化、专业化的证券市场,只会越来越成熟、优质。现在绝大部分投资者都会去喷A股为“癌股”“阿斗股”“长久熊市论”等等。这也能够理解,毕竟仍旧处于震荡下跌市中,更多的投资者是亏钱而不是盈利的,所以责任也就全部落到了股票市场的身上。

但是,从现阶段股市做出的改变路径来看,未来的股市,我是特别的憧憬。可能未来十年还是仍不能达到专业化水平的市场,但未来30年是可能达到的,也就是说我人生可能都在处于发展的状态中。真希望那一天能够早点到来。为什么这么认为?

2018年以来我国股市被正式的纳入MSCI明晟指数中,实现了国家化证券、金融一大步,并且现在的持有因子扩大至5%,扩大至100%可能需要10年的时间。再就是今年年底沪伦通可能要开通,加上之前的港股通、沪股通,还有之后可能的“入富”。可以把这个整个过程称之为我国股市国际化的过程。甚至更为开放的股市也能够实现。这就存在投资者的转变,我国股市占比七成的是普通投资者,这也是我国股市市场情绪化十分严重的基础。但是外资投资者则不同,更多的是专业投资者进行交易投资,他们并不会太情绪化交易。这就给我国股市带来了更多的专业水平的投资资金。预计未来20年间能够改变我国情绪化走势,更多的投资于长线。从有规模这可能将我国普通投资者的占比降低至五成。

随着专业投资的丰富与优势,会有更多的普通投资者投资于专业基金、机构中,那么再有10年的发展时间,可能最后形成普通投资者的占比仅仅只有3成,甚至更低。

那么,那个时候我国股市就会变得与现在的美股一样,可以达到十年长牛甚至更长时间的牛市。


厚金说


未来A股市场主要有以下5个必然发展的趋势,将会为市场带来较大的变化:

第一,尊崇价值投资理念。目前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进行强制分红,限制题材股过度炒作,引导社保与险资等长线资金入市,最终目的为改善价值投资的土壤。这一趋势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股市发展的重要特征;

第二,强调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制度。未来市场监管更加规范,且监管强调以公平、公开为基本原则的信披透明化,将上市公司运行置于投资者眼前;

第三,注册制下新股发行门槛降低,上市企业速度更快,注册制在A股势在必行。以后上市定价更强调市场认可度。随着大量公司上市,中小盘股票稀缺性被进一步稀释,估值水平还将进一步下降。对于一些绩差股会鲜有成交,成为名副其实的“仙股”;

第四,机构化现象严重。未来股市散户的数量越来越少,人们更认可将资金委托给专业的投资者去投资;专业程度变高,量化交易、期权交易、股指期货交易等将成为每个交易者必备的投资工具。人们对于投资回报要求更加趋于理性与现实了;

第五,国际资本玩家大量的进军国内市场,国外企业也会在A股市场上市融资,届时国际化程度更高。A股市场将和国际市场在估值体系、风格特征及投资偏好等方面进一步接轨,未来的估值体系将和和国际市场差异不大。


玩转交易


A股以后会越变越好,从原来的赌博市是慢慢的变成投资市,市值会越来越大,股票会越来越多,波动会越来越少。

监管会越来越完善。机构投资的会越来越多,而单个炒股的股民会越来越少。股市不但是独立的市场,以后将会嵌入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


知常容


末来的A股,只要不解决好企业ⅠP0的发行价格和原始股东减持的问题,原则上是不会得到长足发展的。你看:企业lpo的价格,为什么要20多倍的市盈率呢?为什么证监会不规定要按企业现行的价格lpo呢?别忘了企业在股市上ipo,是不需要还本付息的。还让他们溢价这么高发股票,人为地造成股价差别悬殊,这才是造成股价一直下跌的主要原因,因为经过数次分红配股以后,大股东手里的股票实际成本几乎为零。 原始股东和公司上市时的股票价格悬殊,是股价下跌的罪魂祸首。国家应该严禁公司上市前的原始股东,在二级市场减持交易。以此避免因价格悬殊而出现的空手套白狼的利益输送 。还证券市场价格公平交易之平台。


无虑61319849


未来A股会越来越成熟,会有越来越多的价值投资者收获颇丰!

现在悲观情绪笼罩市场,股市就像钟表,永远都是在短暂的乐观和长时间的悲观间摆动。价值投资者应该抓住机遇,购买便宜货了!


投资不能总想着暴富,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叫投资者,是地地道道的投机客。咱们祖宗把投资叫炒股,可见大多都是投机者。不排除通过炒作有人能赚好多钱,但大多人都以亏损而告终,甚至跳楼自杀!怎么样投资才能夜夜安睡呢?只有价值投资者可以!

我是一个忠实的价值投资者,只投资一些能挣钱的优秀公司的股票。而且会在股票便宜时加仓,高于其价值时减仓。A股的未来在价值,A股的估值已经偏低了,相对于其它股市很有吸引力,那为什么不涨呢?


投资方向还没有改变,这几年房产涨的厉害,再努力工作都不如投资房子。在这种投资导向的引导下,钱都流入了房市。房地产盛宴能一直延续吗?

肯定不能,自然法则损有余而补不足,日盛则衰。等到房地产盛宴一结束,就是股市的天下了。华尔街没有新鲜事,历史就是这么相似。美国就是一个例子,在次贷危机后股市走出10年牛市。我相信中国股市也会是这样!


所以我认为A股会越来越成熟,会越来越好,会有很多价值投资者抓住这次回调而收益颇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