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往事》2

第二章 小鲜肉侵吞大新疆

懂新疆历史的人都知道阿古柏被人称作“中亚屠夫”,却不知以前他还是一枚小鲜肉。咱就从太平天国说起吧!

1851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接着,全国发生连锁反应。捻军起义,陕甘回民起义,清王朝开始顾头顾不了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新疆协饷断绝。什么是协饷呢?放到今天就是中央给新疆的驻军的援疆资金。军队没了军饷这还了得,战斗力迅速衰减。吃不饱肚子谁给你玩命?

1864年,新疆民乱,库车、和阗、喀什、吐鲁番等地的满汉官员及家眷不是被杀就是自杀。想想当年的驻疆干部实在是伟大,一有暴乱,就有牺牲的可能。南疆各地先后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与清兵互相攻伐,局势混乱。占据喀什旧城的柯尔克孜伯克(当地的首领)司迪尔自立为"帕夏",为了想当曹操,决定派手下去浩罕城迎回大和卓(大阿訇,乾隆年间,在新疆发动叛乱,被大清派兵荡平,最后逃到阿富汗,被干掉。)的曾孙,号称"圣裔"的布素鲁克,立为傀儡。1865年春,浩罕国(浩罕汗国,当时中亚地区的一个封建国家)阿力木库尔汗派阿古柏率领50名骑兵护送布素鲁克去喀什。

《新疆往事》2

阿古柏


阿古柏是何许人也?1820年,这货出生于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附近的一个村子里,搞不清他的族别,出生后不久,其父母离异,幼小的阿古柏跟随改嫁的母亲,其继父是村中的屠夫。虽然没有血缘关系,阿古柏却继承了继父的遗志,几十年后成为真正的“中亚屠夫”。数年之后,其母亲死去,继父对他不薄,一脚将他踢出家门。于是阿古柏只得流落塔什干街头。

少年阿古柏面容姣好,小鲜肉一枚。于是被街头艺人收留,学到了精湛的舞艺。大约10岁的时候,他成为了一名男扮女装的舞童。不久,一名路过塔什干的浩罕官吏看中了他,大概是个变态狂,将其收为自己的娈童,带回首都浩罕城,并将其转送给马达里汗(浩罕汗国国王)的侍从官。

1842年,马达里汗被另外一个国家入侵,在战场上挂了。全国一片混乱。树倒猢狲散,已经长大成人的阿古柏随即回到家乡投奔塔什干伯克(当地的首领),并将美丽的同母妹妹献给了这个伯克,这样,他成为伯克的副官。不久以后,伯克派其出任五百人长,负责镇压塔什干境内的哈萨克人起义。阿古柏如中国的兰陵王,蒙着脸,不仅长得面如冠玉,还骁勇善战,屡立战功。1860年左右,他晋升为阿克麦吉特伯克,成为拥有自己势力的一方诸侯。

一到喀什,布素鲁克和阿古柏便组织兵变,将这个想当曹操的司迪尔逐出喀什。司迪尔这厮哪受得了这气:我只想安静地做个曹操,你他妈的竟然阴我!3月,司迪尔率7000余柯尔克孜兵回袭喀什。阿古柏尽显洪荒之力,仅率100名骑兵夜袭敌军,击溃了司迪尔。接收了司迪尔势力的阿古柏迅速组建了数千名士兵的军队,后攻克了英吉沙,并将司迪尔残部彻底赶出新疆。

在阿古柏的扶持下,布素鲁克1865年4月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即“七城汗国”(南疆七大城:喀什、英吉沙、叶尔羌即莎车、阿克苏、乌什、库车、和阗)。1867年布素鲁克在喀什发动兵变,希望摆脱阿古柏这个小伙伴,坚守41天后失败。随着阿古柏的不断胜利,他觉得这个傀儡太不称职了,不想再和布素鲁克这个小伙伴一起愉快地玩耍了。于是他一脚踢开了布素鲁克,送他去麦加朝圣。立布素鲁克的堂兄继续当傀儡。没想到这个傀儡也不称职,阿古柏对他比对他堂弟客气,直接送他去见了胡大。并宣布取消"哲德沙尔汗国",建立"洪福汗国,自称洪福之王。5月,阿古柏攻占库车、库尔勒,侵占了整个南疆。

《新疆往事》2

阿古柏军队


1868年,英国派遣特使会晤阿古柏,承认其政权,次年,阿古柏也派亲信赴印度会见英国总督,争取英国支持。英国决定向其赠送大批军火,并允许其在印度招募工匠回喀什设立军工厂。1870年,俄国也派人前往喀什会晤阿古柏,承认其政权。在这一时期,英国仍然是阿古柏的主要支持者,因为其殖民地印度和新疆接壤,由于地缘政治,新疆对英国的势力扩张极为重要。英国期望能够通过支援阿古柏将俄国的扩张阻止在天山以北。

在得到大批先进装备后,阿古柏于1870年5月攻占了吐鲁番,切断了北疆和河西走廊的联系,并收降了以白彦虎为首的陕甘回族农民起义军,实力进一步增强。到1871年底为止,迪化、玛纳斯、鄯善先后被阿古柏攻克,同时俄国这个无耻之徒为阻止阿古柏进一步扩张,出兵占领伊犁。这样,清军除塔城、乌苏等少数据点外,已经全部从新疆消失。阿古柏和英、俄狼狈为奸,几乎侵吞了整个新疆。

《新疆往事》2

阿古柏军队


说到这里有细心的人会地说道:不对,阿勒泰和哈密还未被阿古柏拿下呢?怎么说几乎侵吞了整个新疆呢?

我科普一下:当时哈密及以东地区属陕甘总督属下的安肃道(驻酒泉)管辖,地区在新疆,行政上却属甘肃。而阿勒泰当时都是蒙古各部的封地,归属于清朝委派的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岘一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节制,也不属新疆管辖。

一个外国人,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把中国新疆领土变成他自个儿的领土,这是什么样的节奏?这让大清帝国情何以堪?

是可忍,孰不可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