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的文人画?文人画的精神是什么?

启辉国画


文人画从概念上讲既是文人士大夫创作出的画。与其他画的不同是,在绘画题材上多选择梅兰竹菊等能表达人的高贵品质和风貌的物体。在绘画呈现方式上则多为诗书画印的结合。在创作理念上来看更注重情怀和个人思想情感的表达,重神不重形似。


如果说文人画的精神是什么,我觉得可以引用近代陈衡恪的话:“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这既是对文人画概念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文人画精神的提炼。


一中国文人画起源发展

中国文人画,萌芽于唐,在唐代王维这样的诗人兼画家的引领下,开启了中国文人画的新篇章。

王维《竹里馆》


到了宋元时期,由于宋徽宗赵佶对于绘画的重视及改革,绘画在此时达到了一个高峰。虽仍有诗书画印的组合,但此时的绘画更注重写实性,院体制画家是主流。到了元代之后,由于统治者对文化和士大夫轻视,使得很多士大夫不再寄托于功名,而是将兴趣寄托于书画之中,此时的文人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写意画也大肆发展,成为写意画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正因为这些画具有文心、诗情、画意,才被明确为“文人画”。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此时的赵孟頫和吴镇都是都是这一时期文人画的杰出代表。

吴镇《清风亮节图》


二中国文人画的不同之处

文人画与一般的院体画、民间画、禅画,等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文人雅士的情绪创作,是情感的一种表达媒介。不求工整与形似,只求抒发胸中之逸气。

首先,与院体画相比,院体画讲究工整细致,并讲究一定的创作规则。但文人画恰恰与之相反,既不讲究形似,更不讲究规则。它的画法不囿于法度,不受拘束。而正因为如此,才盛产出众多佳品。


文人画与禅画相比,好似都更讲究思想的表达,但不同的是文人画是画家个人用自己的文学诗词素养来观照万物,绘制万物;而禅画则更注重用禅心体现万物,表达自我。文人画的情绪更加激烈,而禅画更加平和。相同的是,两者都不追求形似,也不追求色彩的使用,更注重万物的本质。


三 文人画精神和特征


1.创作文人画的画家“胸有诗书气自华”

经过层层科举选拔出来的画家或以诗书为表达方式的这些文人画创作者们,基本学养都非常深厚,且文气十足。


2.精神与物质相比,精神更重要

古时的文人画家,他们与普通的民间画家相比,并不是纯粹为营利而去创作,更多的是个人情感的寄托。所创作的作品也都是兴之所至,信笔拈来,从而表达出自己的真性实情。如徐渭的大写意作品,以及八大山人的翻白眼作品,更多地都是对自己现世的情感表达。

八大山人《双鸟图》


3.品格高雅,气质脱俗

一方面中国的文人画家创作的题材多以梅兰竹菊等高雅之物为主,另一方面,在创作出的作品中,无论用墨或是整体构图布局及诗书画印的讲究,都使得整幅作品格调高雅,气质不俗。这一方面和文人雅士们自身的品格以及和他们的自身素养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们的个人选择有关。他们将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的事物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


画画的有一


“文人画”的内核应该是“人文”。

“文人”只是它的身份,“笔墨”是它的语言。但文人不同于芸芸众生所在,乃人文情怀。乃悲天悯人,家国情怀,胸怀万物,多情有义,问道敬神……。

诚然,艺术唯人独有,皆人所为,都与人有关。与科学相比,这是广义的“人文”。但真正的内在的人文还应该是比较直接的看出“人”的因素。即所谓“主体性”和“精神性”。所以我会将很客观写实的风景和静物排除在外。而水墨画尤其是写意为上的中国“文人画”天然的具有“人”的基因,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每一根线、每一滴墨,都是画者心性、情绪、手指神经的展现和延伸。更不用说每一个字的书写和每一句诗的推敲了。所以文人画的人文性可谓“与生俱来”。

语言即思想,笔墨即人文。人文的工具与人文的思想使得水墨文人画在所有艺术至少是造型艺术中尤其具有“人文性”。



鲲子的翅膀


文人画,也称"士大夫写意画"、"士夫画",古代艺术教育内容。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和民间、宫廷画院的绘画有很大区别。

文人画家虽然不都是专业绘画出身,但是他们在各行各业、在其它的文化领域都是取得卓越成绩的人。他们把国学的思想加入到绘画中,不同于宫廷画家、专业画家,作品大多是描写物象,绘画地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展现出精湛的绘画技法,文人画主要是画思想、画情感,把自己对艺术领悟的美好愿望融入到绘画里,这是二者最本质的区别。

▲文人画

文人画家把精神、情绪、情感,把他的寄托、理想、抱负放到画里去,相比较宫廷、职业画家,他们画出的物象较为冷冰冰,仅仅画出形态表面,不禁给人感觉,一个像是面具,另一个则是充满活力和生命,这是文人画家和职业画家很大的一个区别。

▲宫廷画

那么当代中国绘画人,究竟要继承文人画什么精神? 我们当代人虽然节奏在加快,但是有一点,我认为文人画的本质没有变,那就是情感。情感和精神层面的核心实际是没有变的,和古人一样,当今进行中国画的创作也要紧紧抓住文人画的思想和情感,抒发对美的那种寄托、理想,寄物于情、借画抒情。

▲张晖作品

借物象的表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精神,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寄托,这个是我们当代人需要延承的。宫廷画家和文人画家不同,文人画家在思想上是向前迈进了一步,由于思想和想象的发展、升华,导致了绘画本身的形象和技法的一种变化,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张晖作品

我认为中国画是一个思想,表面来看是通过一笔一墨、纸张等元素来体现, 但实际它最后还是要源于思想,只是借用绘画的媒介、材料,毛笔也好、宣纸也罢,借助这些绘画材料来表达思想,这是最重要的。 因此说,思想我们一定要继承,因为思想是表现我们这个专业、行业的一个最大特点, 至于用什么笔?用什么纸?这些只是最基础的绘画必备。





行维show


中国文人画,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元。有人将苏轼看做文人画的奠基人,他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而在他的著作《枯木怪石图》中可以看到他的美学实践。

文人画更多的是追求风骨和灵气,讲究文人在自然中所感悟的美感和人生中的艺术追溯。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体现了清寂、荒寒的美感。陈师曾关于文人画之要素说:“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文人画与中国书法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文人画中的各种笔法,如同书法中一般,山石如草书,树枝如篆体。最为关键的,在于书法与文人画的思想相同。古人云:“学书者有二观:曰观物,曰观我。” 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而文人画则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文人画更多的是作者借画作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这也是士人阶层中的仕途不顺,或者是抱负难以舒展,进而寄情山水之间的情愫。故而产生的书画作品都是自然景观居多。








咕噜顾十三


文人画也有两种,一种是俗成不变的画风而显暮气,画如其人。另一种是永远在变,与时代相合,敢破敢立,但也充满文人气息的画风。称为文人画,而不是固有画种风格称文人画。文人画的人,一生必喜读诗书,尽管作品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也弥足珍贵。

诚然,艺术唯人独有,皆人所为,都与人有关。与科学相比,这是广义的“人文”。但真正的内在的人文还应该是比较直接的看出“人”的因素。即所谓“主体性”和“精神性”。所以我会将很客观写实的风景和静物排除在外。而水墨画尤其是写意为上的中国“文人画”天然的具有“人”的基因,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每一根线、每一滴墨,都是画者心性、情绪、手指神经的展现和延伸。更不用说每一个字的书写和每一句诗的推敲了。所以文人画的人文性可谓“与生俱来”。

宋朝重视院体画,讲究法度,绘画作品需迎合统治阶级的趣味。而文人作画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他们既是画家又是诗人、词人、书法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大胆的想像力,高超的表现力。如宋代李成拒招,曰:“性爱山水,弄笔自适耳,岂能奔走豪士之门,与工技同处哉!”。

何为文人画?陈衡恪是这样说:“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

如果说文人画的精神是什么,我觉得可以引用近代陈衡恪的话:“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这既是对文人画概念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文人画精神的提炼。

文人画最大的形式特征,就是它是完全建立在笔墨的系统之上的,特别是 对于墨的运用与表现,在某一时段某些画家那里,直接地表现为以纯粹的水墨为语言,即以黑白两色、以笔运墨及水来表现其需要表现的对象,没有任何色彩的介 入。



中医科普小仙女


中国绘画区别于其他画派的最根本之处,就是文人画的概念。

山水花鸟与其他画派的风景画迥然不同。

人物画跟西方素描写实油画之类也相差甚远。

文人画是从理念用笔用色视角截然不同的一派。

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独特审美理念。

追求神似不求形似。似与不似之间营造独特的艺术境界。

文人画以文章学识修养为根基,讲究以书法线条入笔,神韵气韵高古为上。艳丽逼真为下。

韵味潇散淡远以少胜多。墨分五色,天真意趣不事雕琢,一气呵成。是文人的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体现。

中国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美。

以画作,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每个作者在艺术上都有着强烈的个性风格,画如其人;

文人画作者大多为超脱世外的高人雅士,醉心翰墨、寄情山水,不慕金钱名利,不为权贵折腰,魏晋风骨是这种思想的典范。

身份特殊及作画的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特点,成为人们醉心其中超脱物外的主要原因。

何为文人画?陈衡恪是这样说:“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

同时还提出文人画之四要素:

“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由此可以看出文人画有它特殊的审美标准,不仅要在画之范围内用功,还须在画之外提高主体精神的文化品味。它以与受命于皇家贵族的院画和模仿因袭的画工画大异其趣而独树一帜。

文人画以诗文为魂,浓重的表情达意的抒情性特征。以诗的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为最高的美学追求原则。

它不拘一格、随性而为。酒酣耳热诗兴大发之际挥笔立就。

王维的绘画艺术“画中有诗”,最早确立了诗化的文人画美学原则,以至后世的文人画家都把诗画看作一回事。

徐渭之狂放不羁的天纵奇才性情,非中国文人画不能酣畅淋漓表达。

八大山人的残山剩水,非文人画不足以言情达意。







蜃海楼


文人画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所绘的画,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画不同。文人画在题材上多以山水、花鸟为主。创作上不追求形似,讲究“神韵”、“笔墨情趣”,重视文学、艺术修养在绘画中的表达,对写意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文人画的兴起有其时代背景。

宋朝重视院体画,讲究法度,绘画作品需迎合统治阶级的趣味。而文人作画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他们既是画家又是诗人、词人、书法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大胆的想像力,高超的表现力。如宋代李成拒招,曰:“性爱山水,弄笔自适耳,岂能奔走豪士之门,与工技同处哉!”。

元代社会阶级矛盾加剧,在民族压迫和腐朽的政治统治下,文人将心中愤懑倾注于笔端以逃避现实社会。如黄公望寄情山林,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林深篠中坐,历时四年,完成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

文人画始于晋唐,兴于宋元,延于明清,强调个性,突出性格,倡导自由,“中得心源,外师造化",是个人内在修养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统一结合。


大海书画


文人画就是有学问的人画的画,腹有诗书,作品必然带文化气息,画中有诗,有书法。文人画也有两种,一种是俗成不变的画风而显暮气,画如其人。另一种是永远在变,与时代相合,敢破敢立,但也充满文人气息的画风。称为文人画,而不是固有画种风格称文人画。文人画的人,一生必喜读诗书,尽管作品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也弥足珍贵。

文人画精神——风骨,正气,雅儒,脱俗。





浓淡任由冰雪中


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是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

文人画最大的形式特征,就是它是完全建立在笔墨的系统之上的,特别是 对于墨的运用与表现,在某一时段某些画家那里,直接地表现为以纯粹的水墨为语言,即以黑白两色、以笔运墨及水来表现其需要表现的对象,没有任何色彩的介 入。虽然墨的颜色永远是深黑的,但是有了清水的参与,墨就具有了多种形态,对于墨的运用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方法,如墨能呈现出黑、白、干、湿、浓、淡等效 果,而对墨的运用,又有渲、染、烘、托等方式。特别是文人画最长表现的山水,正是水墨的绝佳用武之地,水墨本身的颜色与特质,恰好适合表现山水间黑白的质 感与气象。文人画的这种水墨系统的发达,直接导源于影响文人至深至远的三教思想,而宋元时期三教思想的高度汇通,直接激促了文人山水画高峰的形成。特别是 道家道教“见素抱朴”、“知白守黑”、“无色而五色成焉”等的质朴思想,影响着文人画的色彩取向。王维认为:“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 功。”这就从绘画的色彩选择上也体现了对“道”的认同,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朴素、简单到极致的东西,才能够架起同往“道”的路径,同时,“道”本身也是 朴素、简单的——体道必须是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先秦儒家伦理对于“色”也表现了排斥的态度,《论语·八 佾》中,子夏从孔子“绘事后素”的回答中体悟到人格化的“素”,受到孔子的肯定,这里的“素”也是一种伦理学而非认识论范畴的理念。而绘画史上从“丹青” 到“水墨”的整体性转变,不仅是从写意到写实的简单过渡,实际上也与绘画艺术中“人”的参与度的提高和人格化、道德化、技艺的精神理想化有着诸多关涉。

平心而论,水墨的表现力度远不及色彩,也难以具象化地表达一件事物,但通过特别 地堆积、运化,却能够显现出色彩所难以达到的效果。由于色彩表现容易坐实,故而难以赋予其传统文化中道德和伦理的内涵,正是由于其对于客观实际的表现力较 大,故而其在阐释空间方面就显得不如水墨那么宏阔了。

用笔方式的“书法性”是文人画的第二大形式特点。中国书法与绘画本质而同源,在 工具的使用上也都是毛笔,所以完全可能存在技法上的互通与互相借鉴。特别是在文人画刚刚开始萌芽的时候,绘画就开始向书法这一更加纯粹的文人化艺术学习笔 法,以期获得更自由、更形式化、更主观的艺术表情。以顾恺之为代表的早期人物画运用的是如篆书一般的粗细一致的线描,这种用于白描的铁线笔法直到唐代的作 山水皴法和人物衣纹时还在运用。宋代以后侧锋笔法的风行对宋元文人画影响甚巨。元四家中的倪瓒、黄公望、王蒙,都在笔法上继承了宋人的侧笔,足见文人画的 用笔技巧是较为丰富的。而赵孟頫的木石,则充分运用了“飞白”笔法,他自己也深刻地认识到这种援书入画、借书法为画法的重要性,所以在诗中写道:“石如飞 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解此,方知书画本来同。”柯九思更在《竹谱》中详细述说了画竹如何借鉴各体书法:“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 分法或鲁公撒笔法。木石用折叉股屋漏痕之遗意。”书法中所表现的文人化旨趣,就这样被绘画充分地吸取了,文人画在此基础上也获得了更多的个人化情调和自由 表现的艺术性。

书法入画的另一层含义是书法参与到文人画的整体建构中来,一是书法之美与画之美 并现,丰富了画面的美感内容;二是书法可以作为画面布局的填充与协调,对章法起到积极的调整与影响;三是书法呈现出来的文字可以对图画不能表达或难以表达 的意义进行充分地表达,从具象的图示引向画外无限的意义空间。而所有的这些功能,都是非文人群体所创作的画作所无法具有的。

清人笪重光在《画筌》中云:“点画清真,画法原通于书法。风神超逸,绘心复合于 文心。”就形而下的层面而言,书画是相通的;就形而上的层面而言,诗画是一律的。我们从文人画的语言构成与美学特征来审视文人画,愈加发现“人”的存在与 心灵、情感的存在,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性质,文人画成为了一种不具限制的美学体系,它的艺术内涵多义而不确定,决定于欣赏者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精神世 界而非感觉器官,与凭借光、影、色、彩等引起观者注意的西方视觉艺术完全不同,正如陈衡恪指出的:“西人之画,目中之画也;中国人之画,意中之画也。先入 目而会于意,发于意而现于目;因其具体而得其抽象,因抽象而完其具体,此其所以妙也。然行万里路又必须读万卷书者,正以培养精神,融洽于客体,以生画外之 韵味也。”文人画的这种人格化与道德化的艺术品性与书法艺术高度一致,它们不断地向创作者与欣赏者昭告,在静止的、有限的、物态的图画、图形、图式之上, 还有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不论称之为情感、精神、灵魂、理想、气格、韵味、神性抑或其它,我们都可以用“道”来指代之,“道”的有无,才是文人对自己作品最 关切的地方;而文人画的这种美学特质,也正是评判中国画优劣的最佳参照标准。


精卫填


文人画(Literati painting),也称“士大夫写意画”、“士夫画”,古代艺术教育内容。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始于唐代王维。作者一般回避社会现实,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抒发个人“性灵”,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标榜“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书法、文学等修养及画中意境之表达。对传统美育思想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颇有影响。近代陈衡恪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从文人画的历史沿革来看,文人画要必备几个特点。

学养深厚

封建士大夫既是经科举制度层层选拔上来的,那么文才必须是为官的基础。要想胸有韬略,腹中需垒起万卷诗书。这样的人画出画来,不叫“文人画”也会文气十足。

言之有物

古时的文人画不是忙三火四画出来立马就要卖钱的,而是兴之所至,信笔拈来,承载的是亦忧亦乐,表达的是真性真情。所以后人才能从八大山人的鹰眼中看出睨藐不屑来。

格调高雅

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