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实践中确定自己的能力圈


能力圈被反复讨论,到底什么是自己的能力圈,怎么确定自己在能力圈内还是能力圈外?

什么是能力圈?芒格说,如果你确有能力,你就会非常清楚你能力圈的边界。若你问起,那就意味着你已在圈外。

按照肖恩.帕里什的看法,对于一个问题,我们能够预计会有哪些反对意见,而且知道如何应对。因为这些东西我们以前都听过了,早就花了功夫去学习相关知识,来反驳这些意见。在我们的能力圈里,遇到问题时,我们有很多选择。我们对于接触领域的深刻理解和驾驭的熟练程度,意味着我们可以从多个来源获取信息,并理解什么东西可以调整,什么东西无法改变。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知道能力圈这个词,和在实践中能坚守能力圈是两码事。

在实践中怎么去确定自己能力圈?如果贸然跳出能力圈而不自知,这就是灾难前夜。

一个可行的方法,来自于很多前辈的方法。经过慎重思考,你打算干一件事,那么分两步。

第一步,在事前要反复斟酌,慎重思考,科学论断。这一步应该参考飞行员起飞清单,制定一个蛛网模型的检查节点。自己不断完成这些节点的关键理论或信息核实,最终在复杂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简单结论。在结论基础上,基本就确定是否是自己能力圈。一般情况下,通过长期实践和学习,你对各个节点已经了然于胸,如果有模糊感,说明你还未达到边界,轻易不要进入执行过程。应该不断努力,最终在认知上首先达到蛛网节点清晰,同时路线简单,结论明了,在执行前找不到合理反对意见。

第二步,在结论基础上进入执行状态。鉴于人的认知总是有限的,那么虽然我们虽然确定了自己能力圈,同时也论证完能力圈内可以开始做某件事情,但事物是动态发展并且会对认知形成反馈。这时我们算是开工没有回头箭。我们要做的事情又分为两点。一,不断完善和更新原先的蛛网模型节点。二,在各个纬度上不断寻找反对意见。这一点权重应该远大于第一点。在认知阶段蛛网节点完善最重要,在执行阶段寻找反对意见最重要。但实际上我们常看见的做法是一旦进入执行环节,大部分人会变成管道化视野,只看有利信息,却忽视不利信息。就好比受精卵受精后从此封闭,其他信息再也没有机会,这个受精卵只会按照既定基因发展壮大。事实上,正确方法应该是开放的,并且是可逆和可纠错的。因此,一旦发我们现有和自己当初认知完全相反并且是长期正确的意见,这时就应采取相应行动终止或修正行动。因为某些相反且可能正确的意见,你解释不了但可以接受并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回应,说明自己超出了能力圈。

另一个可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去找边界。比如开始一个领域内的实践后,不断对做相同事情的同行或者前辈以及最新文献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断比对,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是哪些。比如在调研中,很多人夸夸其谈问题一大堆,但其实真正有用的调研应该是不发言不提问,主要看大家提的问题和发言有没有超出自己预先知道的范围。如果在调研中有些内容大大超出你所料,或者通过一次调研你感觉学到了震撼或者巨量的知识,这时说明你已经在能力圈外。人脑的构成其实类似一个可检索的图书馆。大多数知识经过整合后有序存储于大脑。我们的精力应该主要用于发现边缘或者前沿知识。当你天天觉得自己都在实践中进步很大,或者在调研中学习了很多,说明你有序存储不够,知识模型不够,在该领域是业余人士,已经超出能力圈,仍需学习。

成年人看一个小婴儿,他一哭,你马上能分辨他的诉求,而且知道满足诉求后他会笑或者会挥舞脚还是手,不满足诉求他会继续怎样。如果你对哭声没有感觉,或者茫然不知,那说明超出认知能力圈,这时要去找儿科医生,医生的能力圈正是大于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