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簡單比複雜更難

2005或06年夏天的某個傍晚,回家的地鐵上,一個氣質不群的30歲左右女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眼睛望著窗外,若有所思。手裡卻在一個白色的圓盤上不斷地劃來劃去。而這個白色圓盤嵌在一個銀色的長方形物件上。一根白色的耳機線將它和她的耳朵連接起來。

喬布斯:簡單比複雜更難

iPod:最成功的音樂播放器

喬布斯在重返蘋果之後,重新推出的第一款產品就是iPod。




iPod之前的世界

在此之前,蘋果(Apple)公司到了差點倒閉的地步。還好曾經的對頭微軟(Microsoft)慷慨地給予蘋果一億美元的貸款,才讓蘋果免於被戴爾(Dell)這樣的供應鏈鬣狗公司收購的地步。

在喬布斯之前的音樂播放器市場,充斥了各種類似的播放器產品。它們絕大多數就是一個狹小的最便宜的單色屏幕,帶上前一個、後一個、最前一個、最後一個、播放/暫停、音量大/小几個按鈕。

喬布斯:簡單比複雜更難

2005年某款MP3 播放器

因為MP3最初設計的時候,內部存儲還很貴,所以只有64/128/256M幾個級別。大概可以存儲十幾首到幾十首音質尋常的歌曲。因為音樂的音質很一般,所以也沒必要配備多好的耳機,幾塊錢的耳機插上聽到的效果,和上千塊的也沒什麼區別。

真正的音樂愛好者對此是呲之以鼻。他們仍然以高音質的CD機為榮。CD機固然可以提供比MP3機更高的音質,但是外形非常龐大,相當於一臺光盤刻錄機的大小,攜帶不方便。而且容量有限,一張CD也只能存儲十幾首音樂,如果想欣賞更多音樂,那就要在一打的CD碟片之間手動切換。以至於在汽車上多碟CD成為了高檔車的配置。


喬布斯:簡單比複雜更難

播放CD碟片的CD機

日本廠家對此早就提出了改進方案,這就是MD機。MD機最主要的改進在於將CD碟片變得小了一半。這樣可以更容易的隨身攜帶和用手操作。雖然MD碟片大小比CD更小,但是存儲空間也只有CD的1/5左右。為了實現存儲和CD相同數量的音樂,採取了有損壓損,導致音樂音質比CD也有下降。


喬布斯:簡單比複雜更難

SONY MD播放器

可以看到,在iPod誕生之前的音樂播放器世界就如下表所示:

喬布斯:簡單比複雜更難

隨身音樂播放器的產品對比表

可見,在小小的隨身音樂播放市場,從幾百塊的低價產品到幾千元的高價產品,覆蓋了所有消費者接受的價格區間。要便宜有低價MP3,要高音質有CD機,要大容量有高價MP3,要均衡有MD機。上千個品牌在激烈競爭,市場容量有限。這不是紅海,是火海。

誰能想到,喬布斯就硬生生在在火海里,闖出一片新天地。



iPod出現

2001年,第一代iPod發佈。官方售價399美元(摺合人民幣3280元),5GB容量起。另有10GB存儲發售。

現在未開封的第一代iPod可以賣到17萬美元(摺合120萬人民幣)的價格


喬布斯:簡單比複雜更難

2001年 第一代 iPod

於是,隨身音樂播放器的市場格局就變成了下面這樣:


喬布斯:簡單比複雜更難

iPod加入後的隨身音樂播放器市場

可以看到,喬布斯定義的iPod播放器,在隨身音樂播放器市場上,簡直就是碾壓級的存在:

  • 音樂從10幾首,爆炸式提升到1000首,增加了兩個數量級;
  • 得益於蘋果在數字音樂壓縮方面的科技水平,音質竟然和無損數字音樂CD格式極其接近;
  • 隨身攜帶又和MP3的播放器一樣極其方便;
  • 價格又和上述幾方面遠遠低於自己的高端競品價格區間一致。

這還不算完,蘋果還提供了當時科幻級的無級變速滑動觸摸板(iPhone觸摸屏的技術前身),提供了革命級的音樂播放操控界面。否則,只用上下最前最後播放暫停鍵,能夠讓在1000首音樂中選擇播放成為一種災難。


喬布斯:簡單比複雜更難

山東號 航空母艦

如果要比喻的話,那就是iPod好像一艘航空母艦,衝進了滿是小舢板的大海里。


喬布斯:簡單比複雜更難

小舢板的末日



iPod的黑科技

雖然時過境遷20年,但是iPod內含的黑科技,還是讓人觸目驚心。

  • 黑科技一:松下移動硬盤


喬布斯:簡單比複雜更難

松下公司發明的微型硬盤

要在狹小的空間裡存儲1000首以上的音樂,必須採用高容量存儲設備。於是日本松下公司發明的微型硬盤,被喬布斯用在了iPod上。

很神奇的是,3年後,又是松下的電池,讓特斯拉電動汽車變成現實

  • 黑科技二:AAC無損壓縮技術/版權保護技術


喬布斯:簡單比複雜更難

蘋果音樂 Apple Music

要實現CD級的音質,就需要採用可以實現無損壓縮的音樂格式。MP3是MPEG-1代的壓縮技術,屬於有損壓縮,這無法滿足真正音樂愛好者挑剔的耳朵。因此基於MPEG-4代壓縮技術的AAC音樂格式,成為蘋果主推的音樂格式。

僅僅為了音樂愛好者挑剔的耳朵還不夠,喬布斯預見了音樂生態的商業模式:音樂製造商提供單曲-用戶付費下載/欣賞。這樣不但可以保障音樂生產者的利益,還可以保證蘋果可以獲得源源不絕的音樂曲庫。所以AAC的原生版權保護能力,也必須有。

AAC格式是由Fraunhofer IIS、杜比實驗室、AT&T、索尼等公司共同開發。蘋果獲得授權使用。

  • 黑科技三:蘋果A系列處理器


喬布斯:簡單比複雜更難

iPod Nano拆機圖 可以看到內部芯片結構

iPod使用了蘋果自研的A系列處理器(和現在iPhone的A系列處理器不同)。這其實並非喬布斯的本意,他一開始希望找合作伙伴聯合開發或者找一款現成的處理器。可惜由於蘋果當時岌岌可危,以及喬布斯一貫極其驕傲自大而且極其苛刻的性格,導致蘋果不得不自行研發處理器。

  • 黑科技四:選曲盤(Scroll-Wheel)

選取盤是喬布斯的得意之作,它將前一曲、後一曲、最前一曲、最後一曲四個常規音樂播放器操作,合併為一個大拇指就可以滑動進行的操作區,支持多點觸控(早期版本不支持)。而且還可以實現根據滑動的速度,無級變速選擇更前或更後方的音樂。而播放/暫停/確認按鈕,集成在操作區域中央。


喬布斯:簡單比複雜更難

大拇指的滑動,就可以順滑操作iPod

  • 黑科技五:iPod的操作系統

雖然蘋果公司有用於PC(桌面電腦)的操作系統,但很明顯iPod的操作系統和PC的操作系統完全不同。喬布斯在早期曾經嘗試將PC操作系統進行剪裁放入iPod,但是很快就發現,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甚至為了防止蘋果內部傳統的思想影響iPod的操作系統設計,喬布斯在沒有告知蘋果其它高層的前提下,自行撥款從外部引入了獨立團隊進行iPod操作系統的開發。

而這個操作系統,也是後面iPhone操作系統iOS的前身。


喬布斯:簡單比複雜更難

iOS的原型系統操作演示



簡單比複雜更難


喬布斯:簡單比複雜更難

iPod目前只有全屏幕觸控的iTouch系列仍然有售

大拇指輕輕滑動,就能在高品質音樂的海洋中遨遊,暢享美好音樂人生。iPod將這一切看起來都如同呼吸那麼簡單而自然。

但是,為了實現如此簡單的體驗,卻需要無數黑科技在背後加持。

我們只是用大拇指輕輕一轉,背後卻是數千專業科技人員,在十多年的技術演進中,忘我拼搏的結果。還要有像喬布斯這樣,可以把科技和藝術,優雅地銜接在一起的不世出大神從中把握,才能讓我們享受簡單,享受音樂。

這就是科技的魅力所在,這也是科技的願景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