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欣赏宋词中的经典名篇《唐多令·何处合成愁》?

影视蜃楼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语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繫行舟。

【注释】

心上秋:“心”上加“秋”字,即合成“愁”字。

   颼(sōu):形容風雨的聲音。這里指風吹蕉葉之聲。

   年事:指歲月。

  “燕辭歸”句:曹丕《燕歌行》:“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腸。慊慊思歸悉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此用其意。客,作者自指。

   淹留:停留。

   縈:旋繞,糸住。

   裙帶:指燕,指別去的女子。 漫:空。

3、譯文1: 怎樣合成一個“愁”,是離別之人的心上加個秋。縱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風吹芭蕉的葉片,也吹出冷氣颼颼。別人都說是晚涼時的天氣最好,可是我卻害怕登上高樓,  那明月光下的清景,更加令我滋生憂愁。

  往昔的種種情事好像夢境一樣去悠悠,就像是花飛花謝,就像是滾滾的煙波般向東奔流。群群的燕子已經飛回南方的故鄉,只有我這游子還在異地停留。絲絲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帶,卻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譯文2: “愁”字是怎樣組成?它是離恨人心上之秋。即使不下雨,芭蕉也響聲颼颼。人們都說晚上清涼天氣好,因為明月高掛,我卻怕登臨高樓。 寶貴的年華像夢一樣消逝了,花已凋謝,在迷蒙的水波中淌流。燕子都辭歸故鄉,我還滯留在這地方。垂柳的柔枝系不住人的衣帶,反而系住我的行舟老不放歸故鄉。

4、吳文英(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鄞縣(今浙江寧坡)人。《宋史》無傳。一生未第,游幕終身,于蘇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蘇州為中心,北上到過淮安、鎮江,蘇杭道中又歷經吳江垂虹亭、無錫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蹤所至,每有題詠。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為浙東安撫使吳潛及嗣榮王趙與芮門下客。清全祖望答萬經《寧波府志》雜問,謂吳文英“晚年困躓以死”,殆得其實。享年六十歲左右。黃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編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錄吳文英詞九首,時吳文英正在越州,年約五十。黃昇并引尹煥《夢窗詞敘》云:“求詞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夢窗。此非煥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義父《樂府指迷》亦謂“夢窗深得清真之妙”。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云:“若夢窗詞,合觀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數語,每自入妙,何嘗不成片段耶?”近代詞論家多以姜詞清空,吳詞密麗,為二家詞風特色。況周頤《蕙風詞語》卷二又云:“近人學夢窗,輒從密處入手。夢窗密處,能令無數麗字,一一生動飛舞,如萬花為春;非若琱蹙繡,毫無生氣也。”《夢窗詞集》有四卷本與一卷本兩種。毛氏汲古閣所刻《夢窗甲乙丙丁稿》為四卷本,《疆村叢書》刻明太原張遷璋所藏為一卷本。 在中國詞史中,吳文英是一個引起過不少爭論的人。他的詞一向被人稱為晦澀堆垛。南宋詞人張炎便曾說吳文英的詞“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斷“。另外一些人對他卻備極推崇。清代學者周濟在《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中便曾說“夢窗(即吳文英)奇思壯采,騰天潛淵,反南宋之清,為北宋之秾摯“。又說他“運意深遠,用筆幽邃,煉字煉句,迥不猶人。貌觀之雕繢滿眼,而實有靈氣行乎其間。“另外,吳文英因與奸相賈似道關系親密而受到人們的抨擊。然客觀地講,吳文英的詞善用典故,體物入微,遣詞清麗,實為難得。


建成文化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垂柳不萦裙带,漫长是、系行舟。

吴文英是南宋三大词人之一,著《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多,内容较丰富,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词风朦胧,号“词中李商隐”,历代对其

词作争论颇大。《唐多令·惜别》,是他代表作之一。

下面我们先逐句解读词的表层含义。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首句,破空而出,用设问手法,拆“愁”为心上秋,开门见山,点明词的主旨,写离人惜别,成为千古名句。“自古逢愁悲寂寥”,吴文英化用了两个典故,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人心中,本就悲伤难禁,再加上伤感之秋,份量就更重了。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秋天,有天然的悲凉之感。该句将古人离别、悲秋之愁与自己的愁交织叠加在一起,愁上加愁,令人唏嘘不己。

芭蕉不雨也飕飕。

即使没有下雨,芭蕉在秋风萧瑟作响,也让人感觉到无限悲凉。这句用了转折,“不”“也”对比,突出天不凉人心寒。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此句借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和范仲淹《苏幕遮》:“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有明月悬空,宜登楼望远,却怕登楼,徒增相思闲愁。

年事梦中,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

这句化用了曹丕《燕歌行》:“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悉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往事恍若隔世,依稀梦中,如花零落,烟雾般飘散付水东流,燕子,已经辞别飞回故乡,而我却飘泊在外,用反衬手法,燕归人不归,道出了自己孤单。

垂柳不萦裙带,漫长是、系行舟。

垂柳依依,牵衣待话,系不住离人的裙带,却牢牢系住了我的行舟,让我目送离人远去。

然后统观全词进行赏析

上片,浓墨写羁旅之思,为下文蓄势。首句就将愁字写出,点明了心境,奠定了感情基调。“愁”字由“秋”和“心”字组成,作者用拆字之法,显示了用词的机智。紧接描写离别之时是秋风萧瑟的凄凉情景,即使芭蕉不被雨打,也被风吹得嗖嗖作响。后面三句通过一衬一叠来表达内心的愁苦。别人都是“天凉好个秋”,作者却害怕起来,他不敢在这样的情景中去看明月、去登楼,怕引起想思。圆月在古诗中是象征团圆的常见意意,而登楼远望,如果望不到思念的人,“过尽千帆皆不是”,岂不更伤感?

下片,简笔写怀人之思,展纷飞思绪。昔日的欢聚都在梦中消失,如花落烟消水流般的岁月,氤氲在记忆深处,一去不复返。词人感叹往事如烟,韶华易逝。用典故抒怀,并采用了比兴的手法,以燕子代指爱人,以客代指自己。最后,作者不禁埋怨柳条为何不将心上人的裙带系住,而系住了自己的舟,可见作者的相思之深,无奈之甚。

全词表现了词人复杂心情和离别之际纷飞的意绪,字里行问流露出飘泊生涯中的失意情怀。

吴文英的这首多唐令,在送别词中堪称经典,特别是开头两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可以说是千古名句,传颂不衰,为历代词家赞叹不已。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说:首二句以“心上秋”合成“愁”字,犹古乐府之“山上复有山”,合成征人“出”字。金章宗之“二人土上坐”,皆藉字以传情,妙语也。在类似文字游戏的拆解中,巧妙的嵌入对愁的诠释,愁,心上之秋也,一语双关,暗含词义,令人拍案叫绝。


胡林平a


这首词可以说是吴文英的经典之作,还被后世录入《宋词三百首》。词原名叫《唐多令.惜别》,从题目就知道,这是一首描写惜别怀人的词。

《唐多令.惜别》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简要赏析

这是一首描爱人离别之后的相思愁苦之作。上阕主要写离愁,下阕则着重写怀人。

先看上阕,“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首句就将愁字写出,简明扼要的点明了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愁”字由“秋”和“心”字组成,作者用拆字之法,给愁苦的氛围之中增添了一份诙谐和幽默。“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离别之时是秋风萧瑟的情景,即使芭蕉不待雨大也能被风吹的嗖嗖作响。“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这三句则是通过一衬一叠来表达内心的愁苦。别人都是“天凉好个秋”,作者却害怕起来,他不敢在这样的情景中去看明月、去登楼。圆月象征着团圆,这让分别的人感慨万分,而登楼远望,如果望不到思念的人,岂不是更平添伤感?

下阕着重笔墨来写怀人。“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往日的欢聚都在梦中消失,如花落烟消水流般一去不复返。词人感叹往事如烟,韶华易逝。“燕辞归,客尚淹留”二句,化用了曹丕《燕歌行》中“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悉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而且采用了比兴的手法,以燕子代指爱人,以客代指自己。“垂柳不萦群带住,谩长是、系行舟”,这一句是在回忆离别时的场景,她远去了,不禁埋怨柳条为何不将她的裙带系住,而是系住了自己的舟。舟怎么会被柳枝系住?可见作者的愁思之深。

总结:这首词简明快,语言质朴有力,感情真挚,有隽永之味。


潮打的空城


宋词中经典名篇《唐多令•何处合成愁》又名《唐多令•惜别》,出自宋代著名词人吴文英。

吴文英(1212—1274)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本姓翁氏,而出为吴氏后嗣。一生未第,依人游幕数十年。理宗绍定间入苏州仓幕供职,留连吴门十余载。文英在苏州12年,有一妾而去;在杭州10 年,有一妾而亡。词中怀人之作多系此。

《唐多令》词牌名,又名糖多令、南楼令、箜篌曲等。此调3体,此词为双调、61变体。全首韵脚第十二平韵“尤”韵。

《唐多令•何处合成愁》原文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此首一题“惜别”,抒秋日游子的离愁。上片写惜别惊秋之意,下片写怀人盼归之心。

上片起三句,客中送客的情景。“秋心”二字合“愁”,离人“心”上悲“秋”,此二句双关点题。“芭蕉”“飕飕”,为词人惊闻,此生愁之因。杜牧《雨》:“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正是此景此情。结二句写词人矛盾之心。“晚凉天气”,人人说好,然而明月之夜,却怕登楼思乡怀人。下片起三句写往事今朝。往事如梦,叹欢愉已尽;花落随水,叹好景不长;燕归客留,叹人不如物的焦心和伤怀。结二句怨久客难归。女子离去,柳丝不系,此客中送客;客子“行舟”,总是空留,此客中思归。

全词上起下结,前后呼应,扣题甚紧;景写眼前,情抒离别,二者交融。

关于“愁”字,本来是一种很抽象的情感,历代文人却将心中的愁具体而生动地写出来。如宋代秦观的“无边丝雨细如愁”喻愁之细;周邦彦的“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喻愁之急;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喻愁之广;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喻愁之重;李煜的“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喻愁之多。

综观这些名篇诗句,我认为还是吴文英这词说的具体形象,不愧为经典名篇。



葛诸亮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他的词叫做梦窗词。这首《唐多令》是他流传非常广的一首作品。我看前边朋友的回答中对这首词解释的挺多,我就不在重复了,围绕这首词说几点其他的。

1、梦窗词曾备受冷落

在南宋时,词人张炎就在他的《词源》中说:“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他的意思是吴文英的词辞藻很美,但是不贯通。清末民初,王国维也不欣赏梦窗词。胡适认为,梦窗词“几乎无一首不是靠典故与套语堆砌起来的”。胡云翼的《宋词研究》说:南宋到了吴文英,则已经是词的劫运到了。

之所以梦窗词被冷落,一是因为欣赏的角度、欣赏的方法有问题;另一个就是他语言晦涩,让人不一定能看懂。

2、梦窗词的主要内容

晚晴有位著名的词人,叫朱祖谋,就是编《宋词三百首》的那位,也是词学大家龙榆生先生的老师。他一声精研梦窗词,在其一生中四次对梦窗词进行精细的校点。梦窗词里大部分是写爱情的。同样作为南宋词人,这是他与辛弃疾的不同,辛弃疾关心的多是国家大事。他没有什么仕宦生涯,至多是给达官贵人做幕僚。这样的地位、身份,与辛弃疾差别很大,平生没有机会参与国家大事,当然也就没有辛弃疾那样的理想和抱负。

虽然如此,他的词里还是有一种对国家的悲慨,不是对北宋灭亡,而是对南宋的忧虑,而且这种悲慨十分强烈。

3、这首《唐多令》反映了由词向曲过度的趋势

这首词写得比较直白,音节也很流畅,无论是胡适还是胡云翼,很多人都非常欣赏这首词。这首词里边有一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按照《唐多令》的格律,前三句应该是五、五、七的句法,即“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飕飕”,因此这个“也”字,在这首词里边可以说是一个衬字。衬字就是增加虚字,表示语气、口吻。在以前的词里是没有衬字的。这里有了衬字,正反映了由词向曲过度的趋势。

吴文英的梦窗词,是他心血的凝结。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点赞、留言、转发,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梅鹤读书


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

  就内容而论可分两段,然与此的自然分片不相吻合。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这种手法,古代歌谣中经常可见,王士禛谓此二句为“《子夜》变体”,具“滑稽之隽”(《花草蒙拾》),是道著语。此词以“秋心”合成“愁”字,是离合体,皆入谜格,故是“变体”。此处似乎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毫无造作之嫌,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实不该以“油腔滑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目之。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秋属岁未,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过片就叹息年光过尽,往事如梦。“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

  此下“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为第二段,写客中孤寂的感叹。“垂柳”是眼中秋景,而又关离情别事写来承接自然。“萦”、“系”二字均由柳丝绵长思出,十分形象。“垂柳不萦裙带住”一句写的是其人已去,“裙带”二字暗示对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谩长是,系行舟”二句是自况,意思是自己不能随去。羁身异乡,又成孤零,本就有双重悲愁,何况离自己而去者又是一位情侣呢。由此方见篇着“离人”二字具有更多一重含意,是离乡又逢离别的人啊,其愁也就更其难堪了。伊人已去而自己既留,必有不得已的理由,却不明说(也无须说),只是埋怨柳丝或系或不系,无赖至极,却又耐人寻味。“燕辞归、客尚淹留”句与此三句,又形成比兴关系,情景相映成趣。

  全词第一段对于羁旅秋思着墨较多,渲染较详,为后边描写蓄足了力量。第二段写字中怀人,着笔简洁明快,发语恰到好处,毫无拖沓之感。较之作者的其它作品,此词确有其独到之处。


午夜烟灰缸


《唐多令·何处合成愁》是宋代词人吴文英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吴文英词中的一首明快之作。开篇点愁,含意有两层,心上着秋字曰愁,离思加伤秋为愁。”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言外之意是即使没有芭蕉雨,人也有相思泪。下阕第一句异常颓伤;“垂柳”句又翻出全新境界。小词明快轻捷,颇富民歌韵味。

原文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释

①心上秋:“心”上加“秋”字,即合成“愁”字。

②飕(sōu):形容风雨的声音。这里指风吹蕉叶之声。

③年事:指岁月。

④“燕辞归”句:曹丕《燕歌行》:“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悉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此用其意。客,作者自指。

⑤淹留:停留。

⑥萦:旋绕,糸住。

⑦裙带:指燕,指别去的女子。

翻译

这里的树木都高大葱郁,云气苍然。我们来寻访南渡英雄韩世忠的遗迹,心中暗暗地追想着从前的那些事情。当年在黄天荡排开战舰与金兵激战,宋军屡屡告捷,只可惜天不助人,让金酋兀术给逃跑了,致使英雄的故乡神话陕北,依然沦于敌手。不久,韩公为避权奸的迫害,便辞了官,在这建过吴宫的地方找到几间房子闲居了下来。每当月明之夜,归隐在此的他,心情大概也有点像那位化鹤归辽、学道的丁令威了;可叹当年的花竹至今依旧充满微型机,而人事已全非了!那枝上梅花沾着清露,就像是溅满了泪。

赏析

词人吴文英景定时,受知于丞相吴潜,往来于苏杭之间。他一生大都是做一点掌管文笔的小职务,生活很不得意。这首词便反映了他飘泊生涯中的失意情怀。

从词题看,所写的内容是与一位友人的惜别。时值清秋季节,词人愁绪满怀地与朋友作别。劈头一句便以设问的语气写道:什么情况下最使人愁呢?离别之人正逢深秋。北宋词人柳永有句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的正是这样的意思。吴词的新意在于“心上秋”三字,心灵上的悲凉与秋深之时的冷落相感应,才令人更为愁苦,这就比单纯外界自然的秋增加离愁要深入一筹。另外“心上秋”也正是一个“愁”字,这种语意学的运用也很新巧地点明了愁上加愁的蕴意。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词人就眼前景物的感受。雨打芭蕉是令人惆怅的,在词人愁苦的心境中,纵然晴昼无雨,芭蕉只在秋风中的摇曳,也令人感到凉飕飕地凄楚。“飕飕”是词人心灵上的一种感觉,是诗人的情绪与外界景物的一种凝合,是诗人主观情感向外部世界的一种投射。“都道晚凉天气好”一句虽然写得极白,但却更反衬出词人心境的沉郁:清秋之夜,万里无云,明月朗照,这是一个团圆的象征,而对离别之人却成为引起无限遗憾的表态。在此情景下登楼远望,长路漫漫,这对于即将踏上征途的词人越发不堪其愁,不胜其苦了……

上阕是就眼前之景抒发离别之愁。下阕拓宽一步,展示自己的心灵背景和深层意绪;青春年华和经历的种种悲观都如梦如烟地消逝了,心境正如这百花凋零的深秋一样空寂冷落,春天的花瓣,盛夏的绿叶都被时间的流水冲刷得不留一点痕迹,“年事梦中休”是词人心情的直抒;“花空烟水流”是形象化的比喻,“意”与“象”交融互补,就构成一个完满的诗的境界,令人玩味、沉吟,获得了想象的驰骋和美感的享受。“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是两组“景”与“情”的对应反衬结构语式。前句中以秋深燕归的自然景象对比自身仍在外飘泊、有家不得归的苦痛情绪;后句中以垂柳柔条不能系住自身飘泊的行踪与家人同住,而只能长系行舟的象征性的对比,诉说一个“永恒的流浪者”的苦况。这样就把与友人的惜别赋予了较深层的内涵,使读者更能体会词人命笔时的复杂心情和离别之际的纷纷意绪。



石牌兜


古诗词中,常有令人拍案叫绝、击节赞叹甚至让人感觉八辈子都写不出来的经典妙语,这些经典妙语,或深情动人,或意境高妙,或语言高妙,总之读起来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美的享受。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首南宋词人吴文英的经典词作《唐多令·惜别》,这首词起二句就是千古妙语。

唐多令·惜别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垂柳不萦裙带,漫长是、系行舟。

吴文英是南宋著名词人,有人将他与姜夔、辛弃疾合称南宋三大词人。吴文英现存词三百四十首,这首《唐多令·惜别》,是他较为知名的词作之一。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这首词起二句便精妙无比,这两句字面上是说,是哪里合成如此多的愁绪呢?原来是了离人心上起了秋思。而心字上面加一个秋字,恰好就是一个愁字。并不是说因为这两句使用了拆字游戏般的方法就高妙,这种写法,如果融合不好,就会让人感觉油滑,甚至破坏诗的感情氛围。

但词人吴文英将拆字巧妙地融合进了诗意,江淹《别赋》有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人心中,本就悲伤难禁。宋玉《九辩》有云:“悲哉!秋之为气也。”秋天,有天然的悲凉之感。离人心中的悲伤遇秋天悲凉之气,能不悲乎,能不愁乎。所以这里的拆字完全没有卖弄技巧的意味,相反,它将古人心中离别之愁与悲秋之愁巧妙融合在一起,使愁上加愁,悲上加悲,故成经典。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离人内心的悲凉,遇到凄凉的秋气,愁难自禁,即使没有下雨,芭蕉在秋风中飕飕作响,依然让人感觉悲凉无比。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晚凉天气好: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明月:范仲淹《苏幕遮》:“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都是晚上天气凉爽,然而有明月主悬,怕登楼见月,徒惹相思。

年事梦中,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

年事:指岁月。

“燕辞归”句:曹丕《燕歌行》:“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悉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此用其意。

淹留,停留。

往昔的岁月已如梦中,如繁花落尽,烟雾飘散秋水东流,成群的燕子,已经辞别飞回故乡,而我依然在外停留。

垂柳不萦裙带,漫长是、系行舟。

裙带:指别去的女子。

丝丝垂柳,系不住离人的裙带,却牢牢系住了我的行舟。

吴文英的这首词,是送别词中的经典,尤其“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二句,可以说是写古今写离愁别绪最为精妙之语。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说:首二句以“心上秋”合成“愁”字,犹古乐府之“山上复有山”,合成征人“出”字。金章宗之“二人土上坐”,皆藉字以传情,妙语也。


谢小楼


唐多令·惜别

宋代: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

  就内容而论可分两段,然与此的自然分片不相吻合。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这种手法,古代歌谣中经常可见,王士禛谓此二句为“《子夜》变体”,具“滑稽之隽”(《花草蒙拾》),是道著语。此词以“秋心”合成“愁”字,是离合体,皆入谜格,故是“变体”。此处似乎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毫无造作之嫌,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实不该以“油腔滑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目之。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秋属岁未,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过片就叹息年光过尽,往事如梦。“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

  此下“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为第二段,写客中孤寂的感叹。“垂柳”是眼中秋景,而又关离情别事写来承接自然。“萦”、“系”二字均由柳丝绵长思出,十分形象。“垂柳不萦裙带住”一句写的是其人已去,“裙带”二字暗示对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谩长是,系行舟”二句是自况,意思是自己不能随去。羁身异乡,又成孤零,本就有双重悲愁,何况离自己而去者又是一位情侣呢。由此方见篇着“离人”二字具有更多一重含意,是离乡又逢离别的人啊,其愁也就更其难堪了。伊人已去而自己既留,必有不得已的理由,却不明说(也无须说),只是埋怨柳丝或系或不系,无赖至极,却又耐人寻味。“燕辞归、客尚淹留”句与此三句,又形成比兴关系,情景相映成趣。

  全词第一段对于羁旅秋思着墨较多,渲染较详,为后边描写蓄足了力量。第二段写字中怀人,着笔简洁明快,发语恰到好处,毫无拖沓之感。较之作者的其它作品,此词确有其独到之处。


蝴蝶说话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句出自于宋代文人墨客吴文英的《唐多令》*惜别,此篇诗词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往往被称为“别调”。

显然,此时作者已然深深的沉浸于“内心的愁思离情与眼前的瑟瑟秋景”而不逾。思念离别触动“枫叶荻花”,再因“秋景瑟瑟”而撩动离别,“物我合一,恍然一梦”~忆往昔执手相看泪眼,镜月花谢水流不返!

叹旧人已是劳燕分飞,孤身客居更兼“物是人非”~黯然伤神中作者忽生奇想,把这一“无可奈何”的遗憾归咎于眼前的垂柳、问责它不能系住“不愿其归而归”的伊人裙带,而偏偏系住了“欲归而不得归”的自乘扁舟~这千丝万缕的柳条,何以“颠倒错乱”如此!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雨打芭蕉本就惆怅,衬托着离人忧郁的心境,纵然晴昼无雨,也是在枯叶摇曳,无限的“凄美”~“飕飕”是作者自己的一种感觉,也是“自我情绪”与“外界景物”的一种心神合一,同时也再现了作者主观情感一种投影~曾经的青春美艳,已经“如梦如烟,渐行渐远”,犹如这百花凋零的深秋,无比的空寂冷落!而春天的娇艳,盛夏的碧绿也都被“白驹过隙”的时间冲刷得不留一点痕迹,籍此…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作者巧妙地把“愁”字分解成“心”上“秋”两个字,娓娓描述出一种孤独凄冷的心境~情事已随风而逝,雨燕也已凄凄归巢,偏偏自己还要淹留异地,不免“心”悲“秋”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惜别首先叙事含蓄。其次情景交融,新颖独特的比对手法,字字句句不事雕琢,通篇的审美境界呼之欲出,此等笔锋手法,真真堪称一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