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情與理的博弈

一部我不是藥神,除了刷爆了票圈,也引發了大家對於醫療和疾病的廣泛討論。

我不是藥神:情與理的博弈

原因很簡單:除去電影本身的精彩之外,這部電影試圖闡述的,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為什麼?救命的藥會這麼貴?

1.製藥公司是不是萬惡之源?

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搞清楚一個問題:

為什麼救命的新藥都會賣那麼貴?

首先普及一點:目前我國對於進口藥物的的稅收大概在4%~6%之間,很多藥物是免稅的

目前來說,大部分的創新藥物都是誕生在製藥公司,而非大學或者純科研機構的實驗室裡。

毫不誇張的說,每一次新藥的研發,都是一次十億美元量級的“風險投資”

這樣的風投,單靠理想和是無法負擔的,必須有資本的介入。

而資本的介入,必然需要伴隨利益的產生,這一點是毋庸置疑也沒什麼可噴的:利潤才是新藥研發的最強驅動力,只有足夠的利潤支撐,才會有資本願意投入一場巨大的冒險。

很多時候,這種冒險是血本無歸的。

並且,新藥上市後,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如果一種引用範圍廣泛的新藥,上市後碰上不良反應的訴訟,賠償、股價下跌、市值蒸發所涉及的金額往往可以使一個醫藥企業瀕臨破產。

給一個成功的專利藥物定高價,為未來的風險儲備更多的糧食,這是醫藥公司為新藥設定高額價格的重要原因。

這一點,理性來說,我們是不應該去噴的,誠然,這些藥物的利潤高到了誇張的程度,但是,我們卻不能對醫藥企業做太多的苛責:醫藥企業同樣是企業,跟所有的盈利性企業都是一個道理: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許做出了巨大的社會貢獻,但是,他們的核心目的還是為了掙錢,貢獻也好,責任也罷,只是發展過程中衍生出的附帶品

2.“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

我不是藥神:情與理的博弈

加藥販子張長林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在物質極其充裕的時代,窮讓你沒有選擇,放在患者身上,就是:正版藥吃不起,仿製藥不讓吃。

沒有經歷過病痛折磨的人,永遠體會不到那種痛苦和僅存的希望。

我不是藥神電影主人公的原型陸勇曾說過:我不是藥神,我只是一名白血病患者,我只是想活下去。

“我只是想活下去”這是一句樸實的話,也是很多患者的真實心理寫照,患病的人,不僅僅是一個患者,他或她也是為人父母,為人子女或者兄弟姐妹,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他們也是別人的依靠或者心靈港灣,然而,在疾病面前,他們想做的,也僅僅只是活下去,因為,一個生命牽動的,除了自己,還有關心他的人。

有病沒藥是天災,有藥沒錢是人禍。事實上,很多貧困家庭的產生,只是因為一場大病。

3.理與情的博弈

人命大於天,這是情。

研發出藥物的企業的權益要得到保障,這是理。

或許,如何在挽救患者性命的同時,保障企業的權益,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但是,請記住,患者等不起,也拖不得!

我不是藥神:情與理的博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