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张公子,翩翩浊世中。乾坤入胞与,时势起英雄。

张学良将军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有人认为正是由于张学良的失误,才导致九一八事变——其实其中因素颇多,张学良不战而退并不是不敢战,而是形势严峻——“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电告东北政务委员会说:“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9月6日张学良又致电臧式毅、荣臻:“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衅,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属,确实注意为要。”。

对于张学良将军的一生,主要事迹集中在他三十六岁之前。自从他的父亲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日本人轰炸致死后,张学良成为了东北之王。但是说实在的,那个时候张学良主政东北,可能是由于年纪尚轻还是什么原因,明显有些仓促和气势不足。

但是在他主政的期间,还是有一些功绩的。主要表现在建立中国空军、鼓励农桑、兴建铁路和对外引进大量的先进军事设备。但是尽管如此,在皇姑屯事件后,:他并没有找日本人算账,反而与日本人讲和,背上了不孝的骂名。

九一八事变

当然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军,张学良的一生也是饱受争议的,特别是“九一八事变”等历史事件上,人们对张学良将军的评价分歧还是很大。至于为什么对张学良将军的评价会产生这么大的分歧,当然还是那些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有关。

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入侵中国东北。张学良错误地判断形势,主张实行不抵抗政策,将东北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人。而在目前的教科书上,都一致认为当时是南京政府下达的不抵抗政策。可是事实上,张学良晚年回忆当时的九一八事变的事后,从不承认这是南京政府下达的指令,而完全是出于其个人的错误判断。

在东北易帜以后,东北各省日渐抵制日本的侵蚀。终于,日本军队极端势力忍不可忍,为了保住其侵略利益而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军队制造阴谋,发动了侵略东北的战争,建立了伪满洲傀儡政权。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之时,张学良选择了不抵抗政策,这成了他一生的耻辱。

九一八张学良的错误在于没有关注到近在眼前的威胁,而是把矛头指向了苏联的“中东铁路”。从大民族主义来说,张学良没有做错——他维护了中国的尊严,但从战时角度来说,他可就是大错特错了——大量的东北军死在了苏联的战役里,同时也彻底激怒苏联,使唯一有能力解决日本的苏联与中国反目。当年张学良九一八撤退,从军人层面上是对人民的不负责任,而从战时情况上却可能是正确的(张学良当时秘密处决了杨宇霆,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吴俊升杨宇霆常荫槐的死对当时士兵影响很大,如果迎战,士气低迷,可能会伤亡更加惨重。

不得不说张学良的军事策略虽不如其父亲,做事优柔寡断,但后期也确实为抗日战争国共合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实,就论当时张学良在东北的势力和军队实力来说,要想要抵抗日本的侵略是不可能的,而如果不打,那将是民族罪人,国家的耻辱,所以他当时的不抵抗,其实是一种妥协,也让他在之后内心一直背负着这种罪恶感和耻辱感。

西安事变

在后来的西安事变上,张学良正是因为背负着以前的罪名,不忍心国家再受灾难,所以即使自己面临着被软禁被枪毙的处境,也要阻止蒋介石继续内战,与共产党共同对抗日本。到现在为止,人们对张学良的评价还有很大的分歧,但是就论国家统一等方面来说,人们对张学良的正面评价是多于负面评价的。

西安事变中,张学良为了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强行将蒋介石一行扣押在西安,从而促成了中国内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局面。从这一点上来讲,张学良的形象是正面的,他促使了全国抗日的迅速推进,从而达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全国抗日统一战线。

张学良名言,莫过于其晚年在的“虽有遗憾,但也无悔”。这句话是张学良将军晚年回忆“西安事变”时候说的。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向国民党总统蒋介石进谏,要求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在遭到蒋介石的多次拒绝后,两人强行将蒋介石扣留在西安,逼迫其在停战书上签字。此举达成了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政治走向。

而张学良也因此被蒋介石扣留和软禁达到数十年之久。1990年,张学良结束软禁恢复自由后,回忆起西安事变前后的遭遇,颇多感慨。这句话中的遗憾,指的是他被禁锢的时间太久,导致他一生最辉煌的时间,全部集中在其三十六岁之前。

而虽然活了一百多岁的他,在三十六岁之后,就只能过着无比抑郁的生活,虽然最后被释放了,但已经是白发苍苍。而无悔,指的就是他个人虽然遭受了许多委屈,但因此拯救了国家,对他而言,这辈子已经足够了。

历史意义

当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时,不管是大资本家蒋,还是公子哥张学良,还有大大小小的官员,军阀,文人墨客,更不用说还有我党领导的底层人民,都是把救国图存放在了第一位。不可否认,他们在权衡自我利益和国家利益,有国共分歧,有生死分歧,有攘外安内的彷徨,可关键时刻,谁也没有把自我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因为祖先教育我们“倾巢之下,安有完卵”,这才是我们今天应该铭记的民族精神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