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焰火》:黑色背景下对人性的探析与思索

前言:托尔斯泰说,一个人生活在一群有罪孽的人中,既看不到自己的罪孽,也看不到别人的罪孽,这是件糟糕的事,而更为糟糕的情况是,这个人看到他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罪孽,却唯独看不到自己的罪孽。

2014年上映的《白日焰火》,就是一部东方式“黑色电影”佳作。它在第64届柏林电影节上分别将最佳影片金熊奖和最佳男演员银熊奖斩获囊中,堪与《红高粱》、《香魂女》等经典影片比肩。更难能可贵的是,《白日焰火》成功地平衡了影展品味与观众喜好之间的分歧,成为首部票房过亿的艺术电影,在海内外都取得广泛的关注和正面的肯定。

《白日焰火》:黑色背景下对人性的探析与思索

一、影片在类型把控上可谓炉火纯青,并且针对性地做出本土化改变,是类型片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最佳范例

导演刁亦男在《白日焰火》中既突破了传统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又在摄影、美术布光与空间选择等多方面糅合了好莱坞黑色电影的经典设定。影片能喜获金熊的青睐,在我看来 ,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影片的获奖归功于其成功横跨艺术和商业边界的类型与风格,故事由北方小城的离奇碎尸案引出,调查案件的警察由于失职成了保安,步步牵扯进被害人遗孀的爱情陷阱里。既是黑色惊悚片也是爱情文艺片,同时也保留导演梦境与现实并存的电影风格。

《白日焰火》构建了一个冷酷黑暗的充满罪孽的肮脏世界,无论是杀人犯还是不得志的警察,无论是死者还是涉案人,都罪孽深重而不自知,并为此粉饰一系列的借口:爱情、友情、社会情境和复杂人性,以此来脱罪,令人在发笑的同时又非常不舒服,须知罪深植于每个人的身影之下。

第二、影片以剪影的形式从侧面反映当今社会的一种状态和心态,憋屈地活着、憋屈地杀人、憋屈地查案,小人物自怨自艾而又稀里糊涂,听天由命而又无可奈何。

影片一开始,让观众在第一时间就看到男主角张自力生活的猥琐与失败,他的欲望因离婚无处发泄,探案失败造成队友死亡,最终由刑警沦为工厂保安,不得志的生活变得更为空虚和寂寞。婚姻、工作、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促成他追查的原始动力,就像他在片中的台词一样:“只为了让自己输得慢一些。”

《白日焰火》:黑色背景下对人性的探析与思索

女主角即桂纶镁饰演的“蛇蝎美女”吴志贞是本片的核心人物,她孤傲冷艳,深不可测,是一个带来死亡与毁灭的人物。在影片中,一切的谜团阴谋罪恶都以她为中心, 随着故事发展,蛇蝎美女最终成为了调查、侦破、解密的中心对象。

吴志贞的杀人动机,是因为不小心洗坏了二万八千元的皮衣而遭到衣主的勒索逼迫,丈夫梁志军的杀人动机是换一辆摩托车,干洗店老板的动机是自身的无能,张自力的动机则是欲望的饥渴。吴志贞出卖梁志军,张自力又出卖吴志贞,现实得于冰冷中呈现一股肃杀之气。

所幸,《白日焰火》的结局虽冷酷,却带给我们一个明亮的未来。揭发吴志贞后,张自力跳了一段癫狂的尬舞,既是庆贺自己的成功破案,亦是发泄因自己的选择即将与吴志贞分别几年的不舍。影片最后张自力燃放的白日焰火,一是向吴志贞表白自己爱她;二是祝贺吴志贞获得救赎;三是希望两人都能告别颓废的过往,勇敢的面对未来。

正如片中台词说的那样,“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光,也能照亮百分之九十九的黑暗”。

正是因为人性中除了利己主义之外,还有不容忽视的温情和美好,才让我们有勇气在荆棘遍地的人生旅途上,带着罪的烙印砥砺前行。就像几年后出狱的吴志贞将会迎来一个全新而自由的人生。

《白日焰火》:黑色背景下对人性的探析与思索

二、影片将人性的复杂与丑恶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导演的镜头下,内心的美好和行为的丑陋毫无矛盾,反而呈现出一种荒诞的真实感。

张自力、吴志贞和梁志军三人纵横交错的三角恋关系,毫不掩饰地呈现出了三个人各自为自己打算、处处算计他人的人性之恶。

但影片淡化了批判主义色彩,在错综复杂的人性纠结过程中,向我们展露了一直隐含在人性中的那份温暖。在演员们出色的演绎之下,观众们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剧中人物的无奈和遗憾。

张自力曾经是一名有为的警察,拥有光明的前途,但由于一次抓捕行动的失败,他被遣退成了一个小工厂的普通保安。警察梦的破灭让他开始变得自暴自弃,直到五年前的前同事找到他联手侦查。张自力开始跟踪吴志贞,并慢慢被这个沉默寡言却又清丽冷艳的女人吸引,从吴志贞身上体会到了在前妻身上不曾体会到的温柔,却在吴志贞对他无比信任时出卖了吴志贞。

梁志军在看到躺在血泊中的衣主和惊恐无助的妻子时,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选择了毁尸灭迹。深爱妻子的他,甘愿为她牺牲自己的一切,成为一个见不得光的“活死人”,在黑暗中日夜守护吴志贞。同时,他在暗中监控妻子的过程中,嫉妒每一个靠近妻子的男人,汹涌的嫉妒之火让他成为了杀人狂魔。

如果说张自力对吴志贞的背叛是用卑鄙的善来告别自己不堪的过往,那么吴志贞对犯罪事实的自白则是用坦荡的恶来救赎自己的灵魂。

《白日焰火》:黑色背景下对人性的探析与思索

世界上的罪大致分为两种,广义的罪和狭义的罪。

先谈谈广义的罪,在佛教中有五条基本戒律,促使人灭罪向善:一戒杀生,二戒偷窃,三戒淫乱,四戒说谎,五戒酗酒。主张性恶论的苟子说: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人们如果想在现实生活中挣脱罪,做一个纯净无瑕的人,似乎是大错特错的。一个人所犯罪孽只能有多有少,但不可能完全无罪,因为人的全部生活都包含在从罪中解脱出来的过程当中,生活中的真正幸福也包含在这种解脱之中。

狭义的罪,就如《白日焰火》中触犯法律的那些行为。凶手与死者互换身份、向全省范围内抛尸;丈夫替妻子顶罪成为隐形人再监视妻子,因嫉妒一再做出杀人的举动。

然而,人们有时出于各种理由常将广义的罪与狭义的罪混为一谈,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就不是罪,甚至即使犯法没被发现也不是罪。为了掩饰罪行,用谎言和行动制造更大的罪恶,用翻倍的恶性事件掩盖罪行以逃避惩罚。

生活中,我们常由新闻得知,某人因停车费而杀害小区管理员,某人因数百元的借款而杀害自己的朋友,某人因妻子要离婚而杀害岳父母一家,某人因仇视社会而堵杀小学生。不必提及恐怖袭击或战争,两个陌生人仅因小有摩擦就相互谩骂,进而大打出手,直至闹出人命,有时仅仅是为了保存自己的面子,社会风气的浮躁败坏、人类的自相残杀得以窥见一斑。

试看生活中的恶人们,被捕之前的姿态,何曾见其有良心谴责之态。初次犯罪的人或许已被束住,但就像蜘蛛网,刚开始时会很松,如果再一次重犯,尤其是当周围的人都处在这罪中,心里便为自己辩解,人人都这样,凭什么我不能做这人人都做的事呢?此时蜘蛛网会变成丝线,再变成麻绳,而后变成铁链,死死将人缚紧,成为了习以为常的堕落。

《白日焰火》:黑色背景下对人性的探析与思索

三、影片用带着巨大冲击力的场景,清楚揭示了可能轻易引发悲剧的行恶动机,导演或许无意将罪责抛向社会大众,但仍引发观者反躬自省,思索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来赎罪。

若使凶杀案成立,通常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犯罪事件、犯罪手段、犯罪动机。通常人们会关注前两点,但被忽视的往往是最重要的,只有犯罪动机隐藏人性的激流,揭露恶的根源。

希区柯克说,人们常常误以为罪犯与普通人大不相同,但就我个人经验而言,罪犯通常都是相当平庸的人,而且非常乏味,他们很可能就是你的邻居,比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遵纪守法的老百姓更无特色,更引不起人们的兴趣,罪犯实际上是一些相当愚笨的人,动机也普遍很简单、很俗气。

人性其实是非常脆弱的,禁不起诱惑,很多行凶也并非计划周密,大多数情况都是临时起意,丝毫不顾后果肆意而为。

《白日焰火》中共设四段凶杀,此外还有误杀、拘捕、盗窃及非礼,没有任何高尚的意图,都出于猥琐而卑微的目的。片中值得一提的是梁志军的动机转变,第一桩案件的发生可以注释为对妻子的爱护,此后发生的一系列凶杀案只能冠之以病态的占有欲。

《白日焰火》:黑色背景下对人性的探析与思索

欲望是罪恶动机,当肉体的需求无穷无尽时,就像一个贪婪无知的小孩子,毫不客气地把别人的东西放入自己兜里。

爱亦是行恶动机,虽然爱情看上去很美好,但问题是,对一个人的爱或许会伤害到另一个人,爱归根结底是偏私的自作多情。只有当爱面向所有人时,才是真正的爱,包括敌人和恶人,即墨子提倡的博爱。

愚昧、虚荣、暴力、不平等、不劳而获等等,这一切都可能就是我们所犯的错误。每当我们遇到不快的事情时,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怪罪别人或者命运,而不是去想,如果人或命运能够使我们的处境变坏,这只是说明,在我们自身有某些地方出现问题。对那些为灵魂而生的人来说,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给他以坏的影响。

影片关注的是底层小人物、小市民的命运,吴志贞对张自力既亲密又疏远,张自力对她则有着情感的深陷和理性的挣扎,在犯罪与爱情之间,他们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展现了人性复杂的一面。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主观能动性,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隐秘故事,无论这过程多美好多溃败,记忆都永不会改变。

影片结尾很精彩,张自力在居民楼顶层燃放烟花为吴志贞送行,焰火在夜晚总是绚烂而美丽,而在白天,它只会显得聒噪而苍白。片中人物之间的纠葛就像白日焰火,荒谬、不合时宜、不再美丽,转瞬即逝的焰火,隐喻消逝的爱情。白日焰火是一种短暂的美好,也是一种忏悔,喻意为救赎与被救赎,以及人生的解脱与释放。

白日焰火虽然注定是一场悲剧,但它仍在寒冷的冬日里向我们传递出一丝暖意。

《白日焰火》:黑色背景下对人性的探析与思索

结语:《白日焰火》虽然是讲述残酷的杀人案件,却释放出诗意的情感。游离在幻想与现实之间的画面,让决绝的暴力寒入骨髓,影片所诠释出的人性在绝望中挣扎的一面,真实而有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挣扎,这些秘密与挣扎,会伴随我们一生的记忆永不消失。只有学会去接受它,才能让我们的心中,真正绽放出绚丽的焰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