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信访工作者的建议和感慨

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是信访部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最好的实践。群众信访活动中的突出问题,反映了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我们了解民意、洞察社会,提供了丰富的鲜活的信息,也为检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适应性,促进作风转变提供了真实的依据。从眼前来看,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也是信访工作者应对挑战、突破难点的迫切需要。下面是一位老信访工作者对制订"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相关文件提的几点建议:

第一,信访工作艰苦。一是信访工作艰难。信访干部干的都是求机关、求老百姓的活,既要发动群众,又要发动领导。信访工作难在无权处理涉法涉诉问题,难在无法处理非正常上访问题,难在协调处理复杂疑难问题。二是信访工作清苦。面对来访群众要钱没钱,要物没物,还要承担维护稳定之责、化解矛盾之责,真是"赤胆忠心、赤手空拳、赤膊上阵、吃不了兜着走"。对于信访部门而言,用"四个没有"来概括最为确切:没有贵客临门,只有群众上门;没有迎来送往,只有案结事了;没有热热闹闹,只有吵吵闹闹;没有酒宴款待,只有耐心接待。三是信访工作心苦。信访干部看到最多的是群众期盼的眼神,听到最多的是哭声、怨声、骂声,遇到的都是烦事、难事、窝囊事。解决不好、解决不了,良心受到谴责,内心感到愧疚。信访工作难度大、责任大、压力大,信访干部一天不敢懈怠,一刻不能放松,得到表扬不敢高兴,有了成绩不敢宣传,有人滋事必须挺身而出,出了问题难逃责任,始终负重前行、如履薄冰。

第二,信访干部处境尴尬、心中纠结。引发信访矛盾的主体与化解矛盾的主体之间的错位,令信访干部处境尴尬。具体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无法解决而又被要求解决的问题。现实中,大量的信访问题并非由信访部门或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造成。第二种是不应该解决的问题。少数信访人为满足个人欲望,提出不合理的信访诉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无法解决,往往不予理睬。但信访人要么越级上访,企图以上压下,要么到地方政府门前示威,制造影响。事情出来了,就要信访部门来处理。这样就将此类难题直接转移到信访部门。信访人找到了闹事发泄的地方,而信访干部却无处说理,心里憋屈。第三种是该解决但基层政府(职能部门)不愿意解决,或想解决但暂时无力解决的问题。矛盾一旦激化,一旦上行,就要信访部门上前解决,而对此类问题,信访部门往往是问题看得清、心里也明白,但手中无权、身上无钱,又不好实话实说,只好硬着头皮磨嘴皮。这样做的结果是替人背包袱、挨骂说不出。

第三,信访工作要求特殊、角色难当。各级领导干部对信访干部要求都很高。化解信访矛盾这一特殊的人民内部矛盾,要求信访干部在工作上具备"三懂",即:懂政治、懂法律、懂政策;"六会",即:会语言表达、有说功,会文字表达、有写功,会综合分析、有判断力,会调查研究、能掌握实情,会组织协调、对上对下对群众对领导,会发动领导,善于做领导的工作,求得领导的支持理解。在政治素质和做人上,要求信访干部:即要顾全大局,又要忍辱负重;既要能受得了窝囊,又要敢较真;既要能吃苦,又要不叫苦,面对苦脸还要强装笑脸;既要抓出成绩,又不要也不敢宣传成绩;既要站在党委政府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又要站在群众的角度上解决问题。总之一句话,要求我们的信访干部既要有"能",还要有"耐"。各级领导要求信访干部就像一头特殊材料制成的牛,既要能耕地,又要能产奶。须知地耕太累了,牛要趴下;奶挤太多了,挤出的是血。解决信访矛盾要求信访干部还需要具备"五公"精神:愚公精神,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包公精神,伸张正义,大爱无畏;关公精神,讲诚、守信、重义;沛公精神,团结各方各层各类人;济公精神,哪有不平哪里有我。具备以上素质,确实不易,事实上也是很难做到的。信访干部也是人,不是神,更不是特殊材料打造出来的,角色难当啊!在这样的环境下,担这样的担子,说不累不可能,说没有收获也不可能。一个人在苦难中奋斗更能感受人间的滋味,更能丰富人生。我有过这样感慨:慰抚万家安宁,只盼再无纷争;为了圆梦,脚步有些沉重;虽已身心疲惫,还要风雨兼程。还写过这样的感受:"一路走来,有艰苦的付出,有耕耘的汗水,有纠结,有困苦,有辛酸,有疲惫,也有跋涉的足迹和激情的奋斗,更有收获、甘甜和成就。"细味个中滋味,苦辣酸甜咸五味俱全。如果说人生的道路是承载沧桑的长卷,那么信访工作者的这条道路就是历练人生,感悟人生的大典。

信访干部的心理调适,取决于心态,取决于对问题的理解,取决于对困惑的超脱。我想说的是两句话:看得清楚,活得清醒。所谓看得清楚,就是要把自己所处的环境看清楚,走过的路看清楚,眼前要走的路也要看清楚,具备的能力看清楚,这样才能确定自己的生活方向,才能明确能干什么、该干什么。活得清醒,是说要让自己生活得真实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