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字起源探索——殷前文字(五)

五、金字的漢字源流(西周至今):


中華文字起源探索——殷前文字(五)

1、古籍記載:

①《說文》曰:金,五色金也。黃為之長。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輕。 從革不違。 西方之行。 生於土, 從土; 左右注, 象金在土中形。

②《易·繫辭注》:天地之數,五五相配以成金木水火土。

③《爾雅·釋器》:黃金謂之璗,其美者謂之鏐。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

④《尚書·禹貢》:厥貢惟金三品。傳:金、銀、銅也。


2、目前學界把古之“金”字釋為(源承前人):

金,形聲字。《說文》:“五色金也,黃為之長。……生於土,從土;左右注,相金在土中形,今聲。”

這也許是目前對 “金”的由來最為通俗的詮釋:

人們把從土中挖出來的礦石拿去熔鍊,然後發現有一種黃色的礦石怎麼煉也不化,敲一敲,其聲如鈴。古時的鈴字,就是“今天”的“今”字,故以它(今)作為這種東西(黃色礦石)發出來的聲音;又因該黃色礦石來自土中,自然就在“今”字下面加“土”,後再加兩點表示這個東西從土中來,就這樣 “金”字被古人給造出來了。

在我看來,這可能是最好笑的古今湊字法了,想得挺周到,一點都不缺,每點都顧到。


3、本人最新發現的古代(殷前)“金”字及其新釋:

我認為,要找到“金”字的古源,首先要思考以下這些問題:


1、西周前有沒有“金”字?

2、最古老的“金”字是如何造的?是形聲?會意?還是…

3、若以《說文》“金……象金在土中形” 所解來追溯“金”的字根,是根本不可能有的。況且,古代的“金”包含五色金屬,即銀、鉛、銅、鐵、金等,那麼為什麼“金”字單取黃金之“金”呢?

4、我們如今所認知的“金”乃傳承而來,古代“金”非特指黃金,而是指很多有色金屬。故,凡金之屬,皆從金。

5、關於“金”字,目前的現況是:先知其,後知字;不知其始,不知其先意,更不知其由來……這樣的情形之下,解出來的字,難怪會令人費解,難怪會不知所云。


中華文字起源探索——殷前文字(五)

《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

如圖所示,古玉的文字(符號)乃上古文字,分別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字,且分屬上古五帝,兩者之對應及排序為:太暤—木、炎帝—火、黃帝—土、少暤—金、顓頊—水。

此“金”字可判定為殷前文字。

《帝王世紀》曰:少昊氏以金德王,號金天氏。金為其號。

《尚書·洪範》:金曰從革,從革從章。

少暤時期,金天氏對於金屬的製造和使用大超前人,金屬的利用得到空前的發展,金屬武器用於戰爭,其優勢更為凸顯,因此金天氏常大獲全勝。金屬使少暤成為土地上的最高統治者,擁有絕對的權力,成了宗教領袖,成為高能智慧的領導者,成為社會財富的控制人(尤在金屬方面),因此也成了神的化身及人間的代理人。

“石城金室”是其王象和特徵標誌。“石城金室”、“大房子”通過文字(符號)表現(象形)少暤金帝的強勢。

金字的演變:


中華文字起源探索——殷前文字(五)

《周禮·考工記·匠人》:“夏后氏世室”。鄭玄注:堂上為五室,象五行也。……金室位於西南。

《淮南子·時則訓》雲:西方之極,自崑崙絕流沙沉羽,西至三危之國,石城金室,飲氣之民,不死之野,少暤蓐收之所司者,萬二千里。

《國語·晉語》:少暤氏有子該,為蒘收。

玉雕上的“金”字,應從五帝時期的“金”所演變而來,即古代稱“金”號、住“金”屋、埋“金”墓的金王少暤。


分享到:


相關文章: